胡椒居然是香料之王!

2021-02-17 大健康TV

胡椒,我們經常吃的調味品,極見,也極為普通,而在歷史上,它卻相當稀缺,相當貴重,是普通百姓乃至上流社會的追捧。

我們知道胡椒是張騫通西域後,才從印度走進中國的,與此同時,胡椒在歐洲也很受推崇,據說在中世紀的歐洲,胡椒跟黃金等值,手裡的金幣花完,用花椒頂帳絕沒問題,因此,胡椒被譽為「黑色黃金」的美稱。

不過當年歐洲商人羨慕嫉妒恨胡椒巨大的利潤,還展開了一場關於胡椒的爭奪戰。

今天我們來講關於胡椒的中國文化、顏色、產地、中西餐的應用,以及在東南亞菜品中的應用。

胡椒 原產印度西南的馬拉巴爾海岸。因含揮發性精油——胡椒鹼,乾燥後被碾碎散發獨特辛辣和芳香氣味。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被用在印度烹飪中。公元前4世紀的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就有節日裡在肉上撒胡椒食用的記述。


現主產地:印尼、馬來西亞、馬達加斯加、巴西 

希臘 古籍中記述了雅典人把胡椒做為藥品和壯陽劑使用,且價格非常昂貴。阿拉伯商人為了壟斷這暴利的商品,編造許多奇幻的故事,以嚇退或誤導企圖參與的競爭者。


 當時歐洲人多以肉食為主,而古代又沒有冷藏及保鮮術。

胡椒即可提升肉類的香氣,還可如魔法般掩蓋腐臭的味道,因此甚受歡迎。

古羅馬人 不是最早吃胡椒的歐洲人,但是最早習慣和迷戀胡椒的人。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古羅馬烹飪書籍《關於烹飪的藝術(De Re Coquinaria)》中一共記錄了500種左右食譜,其中有482種用到胡椒。他們不惜花費大量金錢從東方收購胡椒,印度的梵文古籍中就有「羅馬商人來時帶著黃金,走時帶著胡椒」的記載。


羅馬烹飪書籍《關於烹飪的藝術(De Re Coquinaria)》

國人食用胡椒約自漢朝通西域後開始。從中文「胡椒」的「胡」字上可以看出,與胡蘿蔔、胡瓜(黃瓜)、胡蒜(大蒜)、胡豆(蠶豆)等一樣是通過絲綢之路由西域引入的。而「椒」則借用中國原產香料「花椒」,因其同樣具刺激性的香氣,外形亦相似。


胡椒也稱「昧履支」。為梵語Marica的音譯。

中國最早記載有胡椒的文獻可能是《史記·西南夷列傳》。但胡椒大規模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及陶弘景的《唐本草》諸書中均有記述。當時胡椒與燕窩、人參同價。


黑川、百川、大川為中醫對胡椒的稱呼

元代中國商船首次駛出馬六甲海峽,第一次進入胡椒的原產地。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曰「因其辛辣似椒所以得椒名,其實並不是椒」。如今海南省是中國胡椒的最大出產地。

中西餐的應用

西餐 如果沒有胡椒簡直不可想像。餐桌上永遠必備的是胡椒罐與鹽,在廚房裡一般有兩個胡椒研磨器(pepper mill),分別裝的是黑胡椒及白胡椒顆粒。現磨的胡椒風味最佳,只需一點點即可為開胃菜、蔬菜沙拉、主菜等增添辛鮮香辣的風味。


南美多用整粒胡椒醃漬烤肉或燴燜肉類及蔬菜等,

著名的「巴西烤肉(Brazil barbecue)」就是如法炮製。

胡椒 還是許多綜合香料的成分之一,如法國的「四合香辛粉(Quatre épices)」、印度「瑪莎拉粉(Garam Masala)」、衣索比亞的「貝哈貝哈(Berbere)」、摩洛哥的「香料粉(Ras el hanout)」阿拉伯風味「巴哈特(Baharat)」、葉門的「哈瓦傑(Hawaij)」、牙買加「香辣醬(Jark Paste)」、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卡真粉(Cajun)」等都離不開胡椒與其他香料之間的平衡和協調。


法國的四合香辛粉(Quatre épices)

黑胡椒 強烈而誘人的辛香辣氣令人回味,最適合於各種紅肉料理。如義大利的開胃菜「生冷牛肉片(Beef Carpaccio)」、德國家常雜燴湯(Eintopt)等,而經典的菜式莫過於法國「黑胡椒牛扒(Filet de Boeuf aux Poivre Noir)」。


整粒的胡椒乾燥密閉貯藏,可保存1年的時間。

粉狀的辛香氣味易揮發掉,因此保存時間不宜太長,約6個月的時間。

黑胡椒碎與洋蔥碎炒香後同牛骨汁調成「黑椒少司(Sauce de Poivre Noir)」。在「鐵板黑胡椒牛排」菜式裡,「黑椒少司」在灼熱的鐵板上與牛排一起舞動,滿堂生香,大放異彩。


由於白胡椒是去掉外皮而得,故相對柔和。白胡椒更適合用於淺色原料如小牛肉、雞肉等白肉及魚類、海鮮類和野味菜餚,這不僅是顏色上的匹配,更主要是與食材及菜餚清淡口味相融合。如法國菜的「阿爾伯特比目魚(Sole Albert)」、「奶油燴雞(Fricasseé de volaille)」中的少司就是用黃油將白胡椒和洋蔥等炒香後再調成。西班牙的「烤什蔬(Escalibada)」、義大利的「燉兔肉(Lepre in Umido)」也是以白胡椒提味。


法國還喜歡把黑白胡椒粒混合在一起再研磨,

使兩種胡椒的香氣與辣味互補,被稱為「Poivre Mignonette」

綠胡椒既具淡雅的香氣、又有點清涼的味道。如法國菜的「綠胡椒汁煎鴨胸(Filet de Canard aux Poivre verte)」及西班牙的「綠胡椒汁魚卷」、義大利「綠胡椒汁扇貝」等是將綠胡椒粒碾碎放在醬汁中調味,澆在煎好的主料上同食,整粒的綠胡椒同時也起到裝飾菜餚的作用。


中餐更習慣使用細磨加工好的白胡椒粉,這符合中國飲食文化中「吃什麼不見什麼」的最高境界。胡椒粉有增加菜品風味和提鮮的作用,在粵菜等較清淡的菜系中,白胡椒粉使用的最為普遍,如傳統粵菜中的「金錢明蝦」、「百花釀蟹鉗」、「雞茸雪蛤」、「文園江南百花雞」及「清蒸石斑魚」等。


新派粵菜改良西餐的「黑椒汁」演繹出許多黑椒系列新菜品,如「中式黑椒牛柳」「黑椒山雞片」、「黑椒蛇片」、「黑椒鑊仔豬肚」、「黑椒菠蘿豬枚肉」等中菜西做。製作黑椒類菜式,應注意調製黑椒醬汁加熱時間不宜太長,黑椒裡所含的胡椒鹼、胡椒脂鹼、揮髮油和脂肪油,太久會使辣和香為原味發掉。且掌握調味濃度和保持熱度,可使香辣味更加濃鬱。


古月:因胡椒與「糊焦」近音,在粵語中為避諱將胡字拆開,而稱古月

北方菜系的魯菜中擅長利用白胡椒粉和米醋烹製「酸辣」及「醋椒」類味型菜式,如經典清湯類的「酸辣烏魚蛋湯」和奶湯類的「醋椒魚」等。烹製此類菜餚時,白胡椒粉應該在即將出鍋時填加,以保持辣的香氣。手法上儘可能大面積地散在鍋中,以避免遇水形成小團。由於白胡椒粉易被摻有其他成分,在高品質清湯類的菜式裡加入後會有微細的顆粒沉澱物,可用紗布或咖啡濾紙等濾出,保證出品質量。


此外,各地也都有用胡椒製作的名菜佳饌。如海南的「胡椒豬肚」為酌酒涼菜,而「白胡椒豬肚湯」則用於脾胃虛寒的藥膳。臺灣風味「胡椒炒風螺」為夏季小食,皮酥多餡的「胡椒餅」是午後點心。魯菜的「酸辣海參」為開胃之作,新派湘菜「黑胡椒炒手撕包菜」一改火紅辣椒的十足霸氣。「胡椒鹹菜絲炒雞肉絲」、「胡椒酸菜浸驢血」及「胡椒芥蘭焗雞件」是南粵家常送粥飯小菜。

胡椒是世界性的香料,在東南亞料理中也會常常用到它調味,泰國人喜歡用新鮮的綠胡椒,就像我們新派川菜使用新鮮花椒(藤椒)一樣,無論是在「炒海鮮」、「泰北炒辣肉」,還是「泰式炸魚」、「椰汁咖喱燴雞塊」上放上一串碧綠的鮮胡椒,猶如嵌上一粒粒綠珍珠般光彩奪目。


新加坡「黑胡椒螃蟹」、「黑椒炒蝦球」及越南的「黑椒牛柳粒」都是典型的南洋風味。用胡椒新鮮或乾燥的根須煲湯、燉肉也別有意境。


在緬甸有一道「胡椒湯(Ngayokekaung Chiny)」是以胡椒配上洋蔥、姜及大蒜,加上羅望子水、檸檬汁和砂糖熬製的辣酸甜於一身的開胃湯。而印度南部的「胡椒烤雞」以手撕開後隨之香氣襲人。

相關焦點

  • 香料文章黑胡椒,白胡椒,綠色胡椒,紅色胡椒,山胡椒……王
    ,將三個菜人設作為星星,每次推都不要錯過文章墨墨知道如果你想在世界的香料中選擇一個國王,結果幾乎沒有爭議,而且必須是胡椒。▍香料之王原因如下:首先,胡椒的應用由來已久。[3] 胡椒大規模引入中國是在唐代,袁載總理是因為受賄而被殺的,當他抄襲他的房子時,有800塊石頭。明朝永樂時期,胡椒有時作為薪水付給官員。第三,胡椒一直是香料貿易的主導者。從16世紀到17世紀,胡椒佔了世界香料貿易的70%。
  • 香料之王胡椒:眾多船隻因它起航
    【編者按】看似不起眼的胡椒,卻是家家餐桌必備。在中世紀時,更是歐洲達官顯貴們的最愛、財富與地位的象徵。黑胡椒原產於印度,距離歐洲各港口有十萬八千裡之遠,取之向來不易。
  • 書摘|致命的胡椒:葡萄牙為香料之王付出多少代價?
    他們的酬勞是「藥物」,即香料。返國時最先抵達裡斯本的那艘船的船長尼古勞·科埃略(Nicolau Coelho),得到每種帶回的藥物一英擔,約125磅,每名舵手與船員也可得半英擔。當時來回一趟最久需要兩年時間,包括在印度停留三四個月裝載香料。在荷蘭人當中,僅有約三分之一的船員撐過艱辛的亞洲之行而活了下來,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英國人也好不到哪裡去。根據那些航程中留下來的記載,死因往往是「腹瀉」或「流血性腹瀉」(痢疾)。
  • 黑胡椒、白胡椒、綠胡椒、紅胡椒、山胡椒……一文讀懂香料之王
    如果要在香料的世界中評選一個「王者」,非胡椒莫屬。理由有幾個:首先,胡椒應用的歷史早。
  • 香料「胡椒」的出道史
    胡椒是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調味料,它現代人眼中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就是這不起眼的胡椒在古時卻讓很多人為之瘋狂,甚至還成為了發現新大陸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什麼香料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又是如何從盛行走向衰敗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胡椒的故事。
  • 胡椒竟然還能是奢侈品?歐洲貴族為什麼如此喜歡這些東方香料
    直到東方香料傳入到歐洲後,才改變了歐洲美食窘困的格局。來自東方的香料主要包括了胡椒、肉桂和丁香等帶有芳香的植物,這些植物可以極大的改善菜餚的口感,所以在傳入歐洲後受到了貴族的極大追捧。在部分時期,胡椒等香料更是和同等的黃金等重,是貴族階級的奢侈消費品。香料居高不下的價格,讓它成為了歐洲貴族們最愛的奢侈品。在某些時期,香料已經不只是作為增加菜餚風味的調味品了,而是一種對外炫耀以及家財豐厚的象徵。
  • 胡椒是貨幣?探索古時候的香料世界
    提起「香料」,也許有人不知道具體的內容是什麼,但如果我們說起八角、胡椒、茴香、桂皮這些東西,那麼大家可能就會一臉恍然大悟的道一句:「哦,原來如此」。確實如此,在現代,香料幾乎成為了食物調味品的代名詞。但是,在現代,香料其實還是香水的最原始的成分;而我們在清明節祭祀祖先時所用到的「元寶蠟燭香」中的「香」,其實也是屬於香料的一種。由此看來,在現代香料的作用已經如此之多,那麼在古代,香料的世界又是怎麼樣的呢?今天,老狼就來和大家聊聊,六千年前的香料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
  • 香料|有松樹脂和胡椒般獨特香氣的杜松子
    杜松子的外形比黑胡椒略大些,在胡椒還是貴如黃金的年代,羅馬不法商人把杜松子混入胡椒中出售以謀取暴利。 杜松子有松樹脂和胡椒般的香氣,這種味道最適合矯正山林野味特有濃烈的腥羶味,同時也有為野味賦香的功用,此外還可以降低肉類脂肪的油膩感。在歐洲秋冬寒冷季節的食譜中使用較多,用來鹽漬各種泡菜、燒烤、燜煮肉類及香腸、餡料、醬汁等。由於杜松子味苦澀而強烈,只需少許幾粒即可。使用前宜先將果粒壓碎,使其味道得以釋放。但杜松子的精油遇到空氣後極易揮發,應儘快利用。
  • 熟食滷菜中常用57種香料作用——5篇(胡椒、香葉、白芷)
    為了便於大家在學習製作各種熟食滷菜或傳統美食時對香料有所了解,本文在這裡把常見的50多種香料給予總結和分享,接著第5篇:13.胡椒 特徵:辛辣類香料,有黑白兩種,味道濃辛辣、香氣特異;屬藤本植物,味食香料。
  • 胡椒是錢嗎?探索古代香料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香料」的具體內容,但如果我們談論東西如八角、胡椒、茴香和肉桂,我們可能會突然意識到「哦,原來如此」。事實上在現代,香料幾乎是食品調味品的代名詞。然而在現代,香料實際上是香水最原始的成分;而我們在使用的「元寶蠟燭香」中的「香」實際上是香料之一。
  • 胡椒:昂貴的「希臘人的熱情」
    傑克·特納在《香料傳奇》一書中描述道,十五世紀末,當達·伽馬航行到達此地時,「正值馬拉巴爾海岸處於全球香料貿易中心的時期……胡椒是馬拉巴爾得以繁榮的基石,那時的胡椒對於馬拉巴爾來說正像今天的石油之于波斯灣」。此圖出自1887年出版的德國植物寶典《科勒藥用植物》。
  • 擁有一把香料=洗劫一家銀行?平民視角|我眼中歐洲的香料炫富
    霍克森胡椒瓶與這個胡椒罐一起出土的還有一個腐爛的木箱,通過考古人員對木箱經過細緻的清理後發現,其中居然還有多達15,000多枚金銀幣,29件金飾等,類似的胡椒罐居然還有三個,相當的奢侈。即便是過了千年之久,中世紀的西歐貴族們依舊把香料看作是奢侈品,香料以其貴重、珍奇、神秘的特性,成為了人們財富和地位的象徵。香料:沒有人比我更懂炫富香料都能用來幹什麼?
  • 5種常見香料的功效 肉桂孜然花椒八角胡椒
    原標題:5種常見香料的功效   各種各樣的香料可以使我們的菜餚更加美味。你知道嗎?香料除了可以提味,還有其他意想不到的作用哦。今天,為大家總結一下5種常見香料的功效都是怎樣的,快來一起看看吧。   5種常見香料的功效   肉桂。
  • 這才是胡椒之王!吃遍全球美味只需一勺特級胡椒提鮮!
    《FIGARO》(費加羅)更是稱其為香料屆的大師,探索者和領袖因為自古以來胡椒都被譽為「香料之王」,不同產區的不同氣候和生態導致口感大相逕庭,比如喀麥隆彭賈的胡椒辣到飛起,而馬來西亞馬拉巴爾的白胡椒卻草本味十足,搭配不同料理的口感當然也差很多。
  • 一種香料同時具備肉桂、丁香、辣椒、胡椒的特性?這佐料值得研究
    一些對於香料有較多了解的朋友,他們往往能通過一些味道便判斷出一到兩種香料,而今天的這篇文章便是源於此,一個多年在某寶賣香料的朋友,竟然會被一份簡單的香料粉給矇騙了,當這份香料粉送到這位朋友手中後,他便判斷出其中有辣椒、丁香和肉桂,這幾種香料味道相信只有對於香料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可以判斷出來
  • 一場尋「香」之旅:香草香料背後的故事—新聞—科學網
    提到美食,讓人們印象深刻的總是那些新鮮的食材,可實際上真正刺激人們味蕾的,可能只是那些配角——香草和香料。香草香料不但決定了食物的獨特風味,還能夠展示出特定食物代表的特定文化。那些日常使用的香草香料你真的了解嗎?你聽說過它們背後的故事嗎?
  • 一寸香料一寸金:為了一粒胡椒,歐洲人打了幾百年的仗
    貴族向管家炫耀了家裡堆成山的胡椒,他甚至只能用大鐵鍬去鏟。 ——《香料傳奇 : 一部由誘惑衍生的歷史》 據記載,14世紀初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的遺孀珍妮的廚房中,有胡椒6磅、13.5磅桂皮、3.5磅丁香、1.25磅番紅花、半磅長胡椒,以及少量肉豆蔻皮和多達23.5磅生薑。
  • 西方遇見東方,這一粒神奇的胡椒居然改變了世界
    【題記】從未有人因為吃不到香料喪命,然而卻又上千人曾以香料之名而送命——這其中既有掠劫者也有被劫者。(約翰·奧康奈爾《香料之書》)1976年,紐約的一家教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問美國,接受了美方的279顆胡椒,以此來象徵償還自英王威廉三世以來美國所欠的租金,然後與福特總統共舞。
  • 印度香料奶茶和奶香胡椒比司吉,完美的搭配才有完美的口感!
    印度香料奶茶和奶香胡椒比司吉,完美的搭配才有完美的口感!你們喜歡印度香料奶茶Chai Tea Latte嗎?我發現印度香料奶茶是屬於那種either你會很討厭或完全愛上的飲料之一,雖然喜歡的人不多,但通常喜歡的人都會完全上癮。
  • 胡椒 國人舌尖「辣」之始
    對於中國人而言,胡椒為我們打開了「辣」之門。1.藥食同源 國人品「辣」由此始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是沒有「辣」這個概念的。中國是世界蔬菜起源中心之一,源起於我國的姜等香料味覺,被稱之為「辛」。成書於公元前239年的《呂氏春秋》是一部戰國時期的百科全書,其《本味篇》是現存最早、最詳盡的美食理論之作,其中對味覺的提法是「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辣」字的出現在漢朝的《說文解字》中,「辣,一束辛是也」。現代人把辣椒之辣,認為是國人「辣」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