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西南部,這是一條全長320公裡,被稱為是世界上風景最美的海岸公路。它沿著維多利亞州西海岸蜿蜒伸展,大自然鬼斧神工地在這裡造就了許多形態各異的懸崖、瀑布、石柱、拱門和拱橋景觀。但這些景觀也不是永恆不變的,也許多年後你重遊故地,它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們看到的這些景觀是如何從形成到消失的呢?在海水長年衝擊下,海岸石灰巖質的根基大約以每年2釐米的速度被緩慢的侵蝕,先是形成各種洞穴,然後這些洞穴被擊穿擴大,形成拱門或拱橋,拱門拱橋崩塌,形成石柱,最後石柱也塌陷消失。岸邊的巖石在海水衝擊下又會生成新的洞穴,周而往復,形成了今天大洋路風格奇特的風景線。
近百年間,大洋路上名勝景點崩塌的事件就發生了好幾次。
先天不足的十二門徒
大洋路最著名的景點要數十二門徒石。十二門徒石實際上是岸邊突出在海面上的12塊經過海浪和海風千年洗禮的巖石,因為其形態和數量酷似耶穌的十二門徒,因而得名。其實早在1950年澳洲政府為十二門徒命名時,它就只剩下9塊了。
大洋路上著名的十二門徒石
門徒九又去二,僅剩其七
2005年7月3日,十二門徒石中的一塊高達45米的大巖石突然發生崩塌,數秒鐘內變成碎石落入海中,坍落的碎石足足比海平面高出了10米。當時,一名15歲的雪梨男孩和他的父母目睹了巖石崩塌的全過程,小男孩在1分鐘之內拍下了兩張截然不同的照片,還原了巖石崩塌瞬間發生的變化——一張是9點18分,另一張是9點19分,從兩張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分鐘前大巖石還矗立在那裡,一分鐘後它就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
一個小男孩拍攝到石柱崩塌前後的照片
2009年9月25日又一塊石柱被海水衝塌。
其實,劫後餘生的7門徒並不是住在一起的,它們分別住在東西相鄰的兩個海灣中,東邊海灣住2個,西邊海灣住5個。
東面海灣的2塊門徒石
西面海灣的5塊門徒石
Tom和Eva的故事
距離十二門徒石2公裡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峽谷叫洛克阿德谷(Loch Ard Gorge)。1878年6月1日,一艘名為洛克阿德(Loch Ard)號的英國輪船在開往墨爾本的途中到達這裡,他們發現了可以靠岸的陸地,但沒有立即上岸,而是就地拋錨,喝酒狂歡慶祝。沒想到當晚狂風大作,刮斷了錨纜,輪船觸礁。帆船學徒Tom靠著身邊的救生艇飄到了峽谷岸邊,然後就昏迷過去。等他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沙灘上,並聽到不遠處有微弱的求救聲,Tom救下了一位和他同樣只有18歲的少女Eva。這次海難中全船54人,只有他們兩人倖存下來。後來Tom仍然立志於航海事業,Eav雖然很感激Tom的救命之恩,但害怕會再度失去親人,不願意和執意要繼續當海員的Tom結婚,果然Tom在幾年後死於另一次海難,Eva終身未嫁,一直活到80多歲。這個故事是Eva在一本書上提到的。後人為了紀念這次海難事件,將這個地方命名為「洛克阿德」谷,並修建了52座墳墓。
洛克阿德谷Lorh Ard Gorge
在洛克阿德谷的入海口處,原來有一個石拱門。拱門於2009年6月崩塌,現在剩下兩根互不相連的巖柱,於是人們便以那次海難中倖存的兩個的孩子Tom和Eva命名這兩根石柱。
Tom和Eva兩石柱
倫敦斷橋
沿十二門徒石北上約20公裡就是著名的倫敦橋(London Bridge)。這原來是陸地突出在海面的一塊長條巖石,巖石經海浪多年的侵蝕衝刷形成2個石洞,成為一座雙孔拱橋,所以起名為「倫敦橋」。1990年1月15日傍晚,一個與陸地連接的橋孔坍塌,變成了現在的倫敦斷橋,當時兩名遊客被困在靠海一個橋拱上,後被直升飛機所救。
倫敦斷橋
巖石在海浪的長年衝擊下變成巖洞
巖洞在海浪的長年衝擊下變成拱門或拱
世間事物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這是萬物的輪迴規律。所謂「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人生是這樣,大自然也是這樣
友情連結:澳洲行之一 漫話雪梨港灣大橋
編輯:廖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