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的大門已經開啟,新的一年,新的時代。中國之聲從2013年開始,連續十年,用話筒聚焦10個中國地點,10個與民生直接相關的領域,從細節處展現微觀中國的生動圖景,記錄時代、社會、國家、個人10年的變化與進步。
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這一記錄的第五年。翻閱過去五年記錄的民生樣本,邯鄲武安重現藍天,環境治理初見成效;北京寸草春暉養老院已經建立了居家養老設施和運營的標準化體系;廣西田東縣布兵小學的留守兒童比例下降了一成多,學校建起了網絡視頻親情屋,拉近了孩子們和父母的距離……過去五年,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這些變化在觀察記錄的樣本裡都有生動的體現。
2013年,報導策劃啟動時,是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2018年,黨的十九大引領我們進入新時代。人們憧憬下一個五年,新時代的願景如何逐一實現?1月1日起,再次翻開《十年,這裡》的民生樣本,一起分享時代的變遷,一起傾聽你我的故事。
2017年11月18日,黃貝嶺村舉行「牌坊重光慶典」,重建後的牌坊更顯氣派。
央廣網深圳1月9日消息(記者管昕 鄭柱子)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11月5日,這一天,對深圳羅湖區的黃貝嶺村人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日子。遠在海外多年的黃貝嶺人,也會不遠萬裡回到家鄉,爬上村子附近的菠蘿山集體祭拜張氏祖先。
一位定居荷蘭的黃貝嶺人告訴記者,她每年都會回來祭祖。「小孩子是在這邊出生的,沒有空回來。但我和她爸每年都會回來,因為我們退休了,我們在荷蘭40多年了。很高興見到老鄰居,都是一個祖先的。」
黃貝嶺村,是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近代以來,從這裡走出去的華僑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以荷蘭、英國、美國為主。僅在荷蘭定居的黃貝嶺人已達到1200多人。已加入荷蘭籍的黃貝嶺人張國錦說,這次他帶回了小兒子和兒媳,目的就是想讓他們儘早融入黃貝嶺這個大家庭,葉落總是要歸根的。「我的祖宗,我的家,我的兄弟在黃貝嶺。做人要重視鄉情,我第一次帶兒子回來看看鄉親父老,一定要讓後代回到黃貝嶺。」
在黃貝嶺祭祖這天,記者見到了多位打「飛的」回來的華僑華人。訪談間,他們對黃貝嶺的深情溢於言表。今年已過六旬的張達興,7歲時隨父母離開黃貝嶺,到英國倫敦打拼。雖然英文的聽說書寫,現在要遠遠強於中文,但他仍然願意堅持用中文和記者交談。「黃貝嶺是我們的家,為什麼不回來呢?很多華僑都會回來,但近年有幾個因為身體的問題回不來了,我每年都會回來兩到三次。」
2017年11月5日,黃貝嶺村的男女老少以及專程從國外趕回來的華人華僑聚集在菠蘿山上祭祖。
在眾多的節日慶典中,「重陽秋祭」是黃貝嶺村人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每年重陽節前,黃貝嶺村會照例舉行一次隆重熱鬧的祭祖活動。在這一天,黃貝嶺村張氏後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抬著燒豬,浩浩蕩蕩來到附近的菠蘿山上,由宗親會的老人念讀祭詞,後人默禱叩拜。祭祀完畢,燒豬當場分食。一年一度的盆菜大宴,幾百張桌子擺滿了黃貝嶺村張氏祠堂前的大廣場,場面壯觀。
祭祖歸來,還有祭祀。祖先靈位擺在闊氣的祠堂中央,而「大王爺」就供奉在祠堂外的古樹下。記者多次見過村民虔誠祭拜,卻對他們祭拜的是誰一知半解。這次集體祭拜儀式算是漲了知識。一位懂行的村民說,「大王爺就是在大門口,等於現在的保安,相當於門神,是看著張氏族人的門衛。」
祭祖、吃大盆菜、全村文藝匯演……這一天的「節目」,從早都晚真不算少,場面也頗為壯觀。各種儀式、細節溝通等等,村裡的股份公司上上下下都要提前準備好幾天。之所以是公司在張羅村裡的一切事務,是因為早在1992年,深圳推進農村城市化,所有的村委會改為股份公司,黃貝嶺村以祖先的名字命名,成立黃貝嶺靖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村民變股民,董事會、監事會也應運而生,村集體資產市場化運作。
黃貝嶺村民祭拜門神「大王爺」,為家人出行安全祈福。
近些年,深圳的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中村黃貝嶺的每一處角落,隨著2013年舊村改造的啟動,也在發生著驚人變化。從雜亂村莊到高樓大廈,並非每位村民都住著習慣。但不管怎麼改造,黃貝嶺人堅持原地回遷。黃貝嶺靖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張家良說:「大家都聚在一起,才會有村莊,如果分散了,就沒有村莊了,那個味就不一樣了。」
城市的發展,勢不可擋。夾縫中的城中村,遲早要消亡。未來這裡一定是沒有村莊,只有高樓大廈。很多年後,外地人途經這裡,或許並不知道黃貝嶺曾是一座村莊。幾十年後,黃貝嶺村所在的位置,也許只剩下一個叫黃貝嶺的地名。對於這樣的擔憂,黃貝嶺靖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桂服說:「股份公司在舊村改造方面,首先要維護好村民的利益,再怎麼談條件,都是另外一碼事,但是就地回遷是第一原則,原地安置這點很重要。」
黃貝嶺的「盆菜宴」遠近聞名,不僅招待全村的村民,也會邀請其他村代表列席。
2017年,是黃貝嶺近五年來變化最大的一年。去年底,黃貝嶺第一期舊村改造順利完成,城市綜合體投入使用,回遷房東嶺花園正式交付村民,重建後的黃貝嶺村牌坊也舉行了重光慶典,籌備多年專供村民養老的黃貝嶺養老服務中心投入使用。
在黃貝嶺村民看來,是股份公司這種村民組織形式,有效保護了全體村民利益。有了經濟基礎,黃貝嶺的文化才得以傳承。村民張福妹說,不管黃貝嶺將來變成什麼樣子,只要有股份公司存在,人心就還在,「有我們股份公司在,村的文化,一代代村民都在。股份公司就好像村委一樣,村裡邊大事小事還往那裡去,雖然村莊換了高樓大廈,但是我們的人心還在,就是因為有股份公司在那裡。」
然而對黃貝嶺村來說,產業單一、人才匱乏等困境,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壯大。黃貝嶺的村集體正謀劃著怎麼跳出黃貝嶺,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黃貝嶺靖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桂服說:「每年收的租金,除了開支,沒剩多少可以分紅。我們只有往其他行業發展,才能有出路。所以這次舊村改造中的靖軒豪苑,是我們自己開發的,我們就是要嘗試,不怕風險,第一炮已經打響。我們正在思考如何發展第三產業,解決人才匱乏和村民就業問題,我們現在的股份公司還是有很濃的農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