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這裡]城中村黃貝嶺的變與不變

2020-12-16 央廣網

  編者按:2018年的大門已經開啟,新的一年,新的時代。中國之聲從2013年開始,連續十年,用話筒聚焦10個中國地點,10個與民生直接相關的領域,從細節處展現微觀中國的生動圖景,記錄時代、社會、國家、個人10年的變化與進步。

  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這一記錄的第五年。翻閱過去五年記錄的民生樣本,邯鄲武安重現藍天,環境治理初見成效;北京寸草春暉養老院已經建立了居家養老設施和運營的標準化體系;廣西田東縣布兵小學的留守兒童比例下降了一成多,學校建起了網絡視頻親情屋,拉近了孩子們和父母的距離……過去五年,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這些變化在觀察記錄的樣本裡都有生動的體現。

  2013年,報導策劃啟動時,是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2018年,黨的十九大引領我們進入新時代。人們憧憬下一個五年,新時代的願景如何逐一實現?1月1日起,再次翻開《十年,這裡》的民生樣本,一起分享時代的變遷,一起傾聽你我的故事。

2017年11月18日,黃貝嶺村舉行「牌坊重光慶典」,重建後的牌坊更顯氣派。

  央廣網深圳1月9日消息(記者管昕 鄭柱子)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11月5日,這一天,對深圳羅湖區的黃貝嶺村人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日子。遠在海外多年的黃貝嶺人,也會不遠萬裡回到家鄉,爬上村子附近的菠蘿山集體祭拜張氏祖先。

  一位定居荷蘭的黃貝嶺人告訴記者,她每年都會回來祭祖。「小孩子是在這邊出生的,沒有空回來。但我和她爸每年都會回來,因為我們退休了,我們在荷蘭40多年了。很高興見到老鄰居,都是一個祖先的。」

  黃貝嶺村,是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近代以來,從這裡走出去的華僑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以荷蘭、英國、美國為主。僅在荷蘭定居的黃貝嶺人已達到1200多人。已加入荷蘭籍的黃貝嶺人張國錦說,這次他帶回了小兒子和兒媳,目的就是想讓他們儘早融入黃貝嶺這個大家庭,葉落總是要歸根的。「我的祖宗,我的家,我的兄弟在黃貝嶺。做人要重視鄉情,我第一次帶兒子回來看看鄉親父老,一定要讓後代回到黃貝嶺。」

  在黃貝嶺祭祖這天,記者見到了多位打「飛的」回來的華僑華人。訪談間,他們對黃貝嶺的深情溢於言表。今年已過六旬的張達興,7歲時隨父母離開黃貝嶺,到英國倫敦打拼。雖然英文的聽說書寫,現在要遠遠強於中文,但他仍然願意堅持用中文和記者交談。「黃貝嶺是我們的家,為什麼不回來呢?很多華僑都會回來,但近年有幾個因為身體的問題回不來了,我每年都會回來兩到三次。」

2017年11月5日,黃貝嶺村的男女老少以及專程從國外趕回來的華人華僑聚集在菠蘿山上祭祖。

  在眾多的節日慶典中,「重陽秋祭」是黃貝嶺村人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每年重陽節前,黃貝嶺村會照例舉行一次隆重熱鬧的祭祖活動。在這一天,黃貝嶺村張氏後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抬著燒豬,浩浩蕩蕩來到附近的菠蘿山上,由宗親會的老人念讀祭詞,後人默禱叩拜。祭祀完畢,燒豬當場分食。一年一度的盆菜大宴,幾百張桌子擺滿了黃貝嶺村張氏祠堂前的大廣場,場面壯觀。

  祭祖歸來,還有祭祀。祖先靈位擺在闊氣的祠堂中央,而「大王爺」就供奉在祠堂外的古樹下。記者多次見過村民虔誠祭拜,卻對他們祭拜的是誰一知半解。這次集體祭拜儀式算是漲了知識。一位懂行的村民說,「大王爺就是在大門口,等於現在的保安,相當於門神,是看著張氏族人的門衛。」

  祭祖、吃大盆菜、全村文藝匯演……這一天的「節目」,從早都晚真不算少,場面也頗為壯觀。各種儀式、細節溝通等等,村裡的股份公司上上下下都要提前準備好幾天。之所以是公司在張羅村裡的一切事務,是因為早在1992年,深圳推進農村城市化,所有的村委會改為股份公司,黃貝嶺村以祖先的名字命名,成立黃貝嶺靖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村民變股民,董事會、監事會也應運而生,村集體資產市場化運作。

黃貝嶺村民祭拜門神「大王爺」,為家人出行安全祈福。

  近些年,深圳的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中村黃貝嶺的每一處角落,隨著2013年舊村改造的啟動,也在發生著驚人變化。從雜亂村莊到高樓大廈,並非每位村民都住著習慣。但不管怎麼改造,黃貝嶺人堅持原地回遷。黃貝嶺靖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張家良說:「大家都聚在一起,才會有村莊,如果分散了,就沒有村莊了,那個味就不一樣了。」

  城市的發展,勢不可擋。夾縫中的城中村,遲早要消亡。未來這裡一定是沒有村莊,只有高樓大廈。很多年後,外地人途經這裡,或許並不知道黃貝嶺曾是一座村莊。幾十年後,黃貝嶺村所在的位置,也許只剩下一個叫黃貝嶺的地名。對於這樣的擔憂,黃貝嶺靖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桂服說:「股份公司在舊村改造方面,首先要維護好村民的利益,再怎麼談條件,都是另外一碼事,但是就地回遷是第一原則,原地安置這點很重要。」

黃貝嶺的「盆菜宴」遠近聞名,不僅招待全村的村民,也會邀請其他村代表列席。

  2017年,是黃貝嶺近五年來變化最大的一年。去年底,黃貝嶺第一期舊村改造順利完成,城市綜合體投入使用,回遷房東嶺花園正式交付村民,重建後的黃貝嶺村牌坊也舉行了重光慶典,籌備多年專供村民養老的黃貝嶺養老服務中心投入使用。

  在黃貝嶺村民看來,是股份公司這種村民組織形式,有效保護了全體村民利益。有了經濟基礎,黃貝嶺的文化才得以傳承。村民張福妹說,不管黃貝嶺將來變成什麼樣子,只要有股份公司存在,人心就還在,「有我們股份公司在,村的文化,一代代村民都在。股份公司就好像村委一樣,村裡邊大事小事還往那裡去,雖然村莊換了高樓大廈,但是我們的人心還在,就是因為有股份公司在那裡。」

  然而對黃貝嶺村來說,產業單一、人才匱乏等困境,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壯大。黃貝嶺的村集體正謀劃著怎麼跳出黃貝嶺,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黃貝嶺靖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桂服說:「每年收的租金,除了開支,沒剩多少可以分紅。我們只有往其他行業發展,才能有出路。所以這次舊村改造中的靖軒豪苑,是我們自己開發的,我們就是要嘗試,不怕風險,第一炮已經打響。我們正在思考如何發展第三產業,解決人才匱乏和村民就業問題,我們現在的股份公司還是有很濃的農村思想。」

相關焦點

  • 城中村黃貝嶺的變與不變 | 十年這裡
    黃貝嶺村,是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近代以來,從這裡走出去的華僑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以荷蘭、英國、美國為主。僅在荷蘭定居的黃貝嶺人,就已達到1200多人。之所以是公司在張羅村裡的一切事物,是因為早在1992年,深圳推進農村城市化,所有的村委會改為股份公司,黃貝嶺村以祖先的名字命名,成立黃貝嶺靖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村民變股民,董事會、監事會也應運而生,村集體資產市場化運作。近些年,深圳的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中村黃貝嶺的每一處角落,隨著2013年舊村改造的啟動,也在發生著驚人變化。從雜亂村莊到高樓大廈,並非每位村民都住著習慣。
  • 【十年·這裡】深圳市羅湖區黃貝嶺村
    央廣網深圳1月7日消息(記者韋雪)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深圳市羅湖區黃貝嶺村,緊鄰深南大道,是深圳市數量眾多的城中村的一個。在去深圳尋夢的年輕人裡,有不少人的起點就是從這樣的城中村開始的。黃貝嶺村裡,住客多來自四川達州、南充、湖南攸縣。如今,深圳市的流動人口超過1500萬,是戶籍人口的5倍,這些來自異鄉的漂泊者有沒有融入這座急劇膨脹,急速向前的大都市?
  • 「十年,這裡」深圳黃貝嶺:村裡養老院開張試運營
    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記者管昕)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中國之聲大型採訪記錄活動《十年,這裡》今天走進深圳的城中村黃貝嶺。村民們在2018年喬遷新居,村裡醞釀多時的養老院也開張試運營。黃貝嶺的村民正在迎來更好的生活。
  • 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黃貝嶺」,這裡是許多「深漂」的第一個家
    在深圳,這條路有個美麗的名字——「鳳凰路」,路的盡頭就是那埋葬了許多小姐姐青春的「黃貝嶺」村。黃貝嶺位於深圳羅湖區,這裡曾經是深圳一個最古老的的城中村之一,這個古老的村落已經有650年歷史,因它建於名為「黃貝」的一個小山嶺之下故稱之為黃貝嶺。在網上搜索「黃貝嶺」,看到的很多新聞都離不開「站街女」、「二奶」等敏感字眼。
  • 深圳城中村的故事:黃貝嶺,在那地鐵的盡頭,有你歸家的記憶
    黃貝嶺城中村位於五號線的盡頭,很多人曾經把這個城中村當成了第二個故鄉,居住在這裡的上班族也是非常的多,現如今黃貝嶺經過了幾輪的舊改後,已經煥然一新,很多人也由於房租的暴漲而離開了黃貝嶺城中村。但是在地鐵的盡頭依然有家的味道。那些曾經的記憶依然無法抹去。
  • 走進深圳赫赫有名的城中村之最後的黃貝嶺
    走進深圳赫赫有名的城中村之最後的黃貝嶺
  • 深圳即將消失的城中村:曾是「深漂」聚居處,如今已拆了一半
    深圳即將消失的城中村:曾是「深漂」聚居處,如今已拆了一半對於大部分深圳人來說,黃貝嶺這個名字既熟悉又陌生,這個名字在地鐵5號線的盡頭,乘地鐵時只要抬頭就能看到,但或許也正是因為它是終點,很多人最終還是不會到達這裡。
  • 直擊黃貝嶺舊村改造:城市更新破解土地之困
    湖貝村,在這裡住了三年多的小玉搬家,這裡已是規劃要拆的範圍。  7月,黃貝嶺舊村更新改造項目拆遷現場,隨著挖掘機的一聲聲轟鳴,一棟棟握手樓轟然倒塌。昨天,記者再次來到這裡的時候,那一大片一期改造的舊村已全部拆除,工人們正在忙著平整地基,不遠的將來,這裡將成為深南東時尚活力新商圈。
  • 深圳最「溫情」的城中村:曾是「深漂」聚居處,如今已經變成回憶
    儘管這裡的環境,讓他們感到崩潰,這裡的交通堵到無法忍受,但他們依舊選擇住在城中村裡。漸漸地他們會發現在這裡生活,能感受到一絲溫暖。每當工作中遇到再多的煩惱,只要回到這裡就可以煙消雲散。然而對於大部分深漂人來說,黃貝嶺這個地方更是既陌生又熟悉,它作為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吸引了不少異鄉人來到這裡。
  • 羅湖曾經的第一城中村:深漂曾經的集聚地,現如今只剩回憶
    不過這裡的發展一直是緊跟深圳腳步的。相信在大城市打拼過的人都聽說過黃貝嶺這個地方,這裡就在地鐵五號線的盡頭。在這裡我們也是可以看到,在這裡的發展速度也是比較快的,黃貝嶺也是擁有著羅湖曾經第一城中村的美譽,幾乎羅湖地區的打工者,大多都在這座城中村裡生活著。
  • 深圳這座城中村是深漂曾經的聚集地,現在剩下的只有回憶!
    在城市的發展中,也許只有城中村才能記錄下它們之間的面貌。當然,那只是十幾年前的樣子。如果你想還原幾十年前的樣子,小編建議你還是看視頻吧。我相信很多人對羅湖的影響較小。不過,這裡的發展一直與深圳並駕齊驅。相信每一個在大城市打拼過的人都聽說過黃貝嶺,它就在地鐵5號線的盡頭。2011年5月17號,西關很多老房子都很舊,有些問題比較多,需要維修。
  • 深圳黃貝嶺hicity購物中心開業 打造文藝範「小而美」MALL
    (贏商網報導)黃貝嶺,因建於名為「黃貝」的一個小山嶺之下的得名,這裡坐落著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黃貝嶺村」,擁有近650年歷史。近日,這個片區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購物中心hicity終於開業了。
  • 深漂N年,整理出這份深圳城中村美食攻略
    ​受疫情影響一位女遊插畫家在家禁足兼職做美食分享的第n+12天穿梭了深圳城中村大街小巷發現它們都有自己的特色那麼,今天我們就以美食的名義細細盤一下這一些城中村黃貝嶺:寶藏美食店黃貝嶺,對於一個初來乍到的深漂來說,它是環中線的一個起始站,一個房租不低的城中村,那裡有一座顯眼的金色大樓。
  • 深圳最美的城中村,如今已經變成網紅村,隨處可見美食和美女
    深圳的城中村是伴隨著這個城市一起成長至今,所以深圳的城中村數量應該是全國比較多的城市,其中著名的也不少,比如說黃貝嶺村,白石洲,沙尾村,皇崗村等,但是要說最有特色,最美麗,最乾淨的城中村,當屬水圍村。水圍村位於福田區,面積不是很大,大概7000多平米,其實水圍村嚴格意義上來說,如今已經算不上城中村了,因為這個村是最早進行城中村改造的村子,從1992年起,就已經對水圍村進行了為期十年的改造,經過多年的改造,水圍村已經從一個破落的小村莊,搖身一變成文雅悠閒的網紅村。因此如今走進水圍村,你見到的是乾淨整潔的巷道和地面。
  • 從「變」與「不變」中看到生命潛藏的可能性
    那條車道,那條河,河邊的樹蔭,夜晚,白天,光線不一樣,景致不一樣,但基本結構保持不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這是不停變化與流動的因素。車道、河流、橋、樹木、建築,它們各自的位置以及彼此之間縱橫交錯的結構,這是保持不變的因素。變化的因素流動在不變的結構裡。
  • 川南「最無奈」的城中村,等待十年無果,如今卻成了「棚改區」
    但是這個城中村和農村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城中村居住人員沒有耕地資源。 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一下來自四川最無奈的城中村,在十年之前就有拆遷的消息,但是十年之後卻變成了這樣。 這個地方就是在四川的瀘州,瀘州是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是偏向民族風格的建設,市轄區內有8個民族鄉,174個民族村寨。
  • 黃貝嶺村引入名校翠園中學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馮慶 通訊員 陳政 實習生 蘇雷)記者昨日從羅湖區教育局獲悉,有著600年歷史的黃貝嶺村,繼迎來目前在建的羅湖區最大城市更新項目——深業東嶺花園之後,又盼來一個好消息:區教育局將把深圳名校翠園中學「導入」,在此探索優質教育資源集團化辦學模式。
  • 黃貝嶺地鐵站 換乘方式擬更改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徐興東 通訊員 顧瑾)記者從深圳地鐵集團運營總部獲悉,為了緩解早高峰地鐵2、5號線換乘壓力,近期地鐵黃貝嶺站換乘方式將改變,由同站臺換乘變為站廳換乘。 深圳地鐵2、5號線開通以來,客流快速增長。據統計,目前,黃貝嶺站早晚高峰期同站臺換乘客流峰值高達1.7萬人次/小時。
  • 在昆明,有一種生活叫「城中村」,無論多髒亂差,可我們依然愛它
    十年變一個樣,昆明城中村在日夜等待中繼續豐富著城市的煙火。十年,足夠從小生長在這裡的人想清楚究竟要不要選擇離開,十年,一棟棟曾經用喜悅壘砌的房子被鋼鐵之手推倒、碾碎、重頭再來。在昆明,有一種生活叫「城中村,但是屬於我們的城中村卻越來越少了,很多城中村都被推翻重建。城中村也是很多剛來昆明的第一站。
  • 《天幕紅塵》唯有真理不變,不變的一直在「變」
    真理是不變的,真理的不變僅僅在真理的立場和角色來看,是這樣的,所有東西方文化都用一種嚴謹的、科學的、數學的、邏輯的證明這個世界到底是如何存在的。但是唯一不變的是真理,那麼唯一不變的這個還變不變,這是出離立場之外的一個問題,同樣也是立場裡面的一個問題,承認自己的不變哪是耍賴,沒有實事求是,如實觀照,承認自己的不變還在變,自相矛盾,自己判斷的立場和結論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