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童年到至今的時間裡,是否有那麼一刻想過天上飛的鳥兒在晚上會怎麼樣?他們怎麼過夜?在樹上睡著會不會突然掉下來?等等這種奇怪的問題。
我相信這對於大多養鳥的人們不是難題,但是對於沒有養過鳥不了解鳥類習性的人們卻能勾起他們的好奇心。
人們首先可能會想到鳥有鳥窩,晚上睡覺可以在鳥窩裡睡。但是一般鳥都是群居都在擠在窩裡也擠不下。摞起來會不會把最下面的壓死呢?哈哈顯然這個答案是不對的,除非繁殖期的鳥兒才會築巢在窩裡居住,目的是為了繁殖後代。這樣的問題完全是從人的固性思維提出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鳥類一般都是在樹上站著過夜,或趴在樹上睡覺的,並且它們不會從樹枝上掉下來。特殊情況除外呦!
鳥爪構造保障了安全
如果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鳥兒的構造。當鳥兒在腳上的重力加重時,它們腿部的肌肉會主動使腳上的肌腱收縮,讓腳爪一直處於閉合的狀態。而鳥兒的爪子非常像一對鉤子,在這種情況下鳥兒就可以牢牢的抓住它們所在的樹枝。夜晚鳥兒落在樹枝上,身體放鬆準備睡覺時,雖然肌肉放鬆了,但是身體的重量會集中在腿上,這樣就會觸發上面所提到的結構,鳥的雙足就會更加有力地抓住樹枝,而不用擔心睡著覺掉落下去。
鳥類從沒完全進入熟睡狀態!
另一種原因就是鳥兒在休息的時候不像是人類一樣完全能進入到熟睡狀態。作為大自然個體較小的動物,時刻保持警惕已經是它們生存的本能。那麼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敵人,鳥類又是如何能得到足夠的休息和睡眠呢?
大多數鳥類練就一種神功就是可睜著一隻眼睛睡覺。此時它們的大腦一半警覺狀態另一半則可以進入睡眠休息。這被科學家稱為半球慢波睡眠。這種睡眠可以時大腦交替休息。如果危險臨近,它們能迅速做出反應應對突發情況。這方面家禽表現得更為突出。更有甚者有的鳥類會在飛行中使用這種方法進行入睡休息。比如遷徙的候鳥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度過漫長的遷徙旅途。阿爾卑斯雨燕可以不間斷飛行數月之久。
發達的小鳥是保持平衡的關鍵
此外在鳥類適應環境而進化的過程中,它們的小腦發達。大家都知道小腦具有調節平衡和視覺的重要作用。這使它們能很好地在睡覺中保持平衡。這也是鳥能在樹枝上睡覺而不會掉下來的重要原因。
所以大家可以完全不用擔憂鳥兒熟睡後會突然從樹上掉來下,你是不是很羨慕鳥兒這樣的本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