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笑聲:春晚小品好笑嗎?

2020-12-18 界面新聞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春晚的語言類節目經歷了巨大的變遷。一方面喜劇演員逐漸更替,陳佩斯與朱時茂、趙麗蓉與鞏漢林、宋丹丹與黃宏等老搭檔漸次告別舞臺;另一方面,喜劇的主題也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更新,從獨生子女政策背景下的「超生遊擊隊」、市場經濟浪潮中的「如此包裝」,到今天的手機直播、飛機高鐵改變下的生活。小品與相聲的場景在更迭,我們每個人發笑的對象也在改變。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試圖從今年春節期間央視及各衛視晚會的喜劇類節目入手,一邊分析當下語言類節目的主題、套路與問題,一邊討論它們如何影響了我們今日的笑聲。

婆媳、懷孕與「私性文化」

在近些年的春晚舞臺上,不少小品的場景都設置在家庭中間,家是集中體現新生活與舊生活衝突的場面,比如東方衛視的《通訊已中斷》(2020年)就從子女離不開手機與老爸要切斷手機的矛盾入手,《一年又一年》(2017年)展示的也是一個在上海工作的單身女性回東北老家、在親戚夾擊之下陷入困窘的片段。家庭衝突多集中代際層面,包括農村家庭不了解城市生活、老一輩不理解年輕人生活方式等具體敘事。

《一年又一年》

在舞臺搭建的「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摩擦與不和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笑料。2020年央視春晚賈玲和張小斐的小品《婆婆媽媽》聚焦於「恆久遠」的婆媳矛盾,展現出了一個男人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女人」是如何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婆婆與媳婦因家務活要不要請保姆而發生爭執(有意思的是,家庭成員不管站在哪一陣營,似乎都默認婆婆應當幹活),又牽扯出二人生活習慣的不同——婆婆在客廳種蔥蒜還施肥,媳婦亂扔衣物而且花錢無方,但整個小品的重點和笑點放在「婆婆總看媳婦不順眼」上,飾演婆婆的賈玲甚至還向上追溯了她與自己婆婆之間的激烈衝突。

兒子帶領科長進家、打斷了兩人的爭執,兒子需要安慰深受婆媳矛盾困擾的科長,應此要求婆媳在科長面前演一齣戲,婆媳衝突的高潮也借戲爆發:婆婆撕衣服毀口紅,媳婦拔大蒜毀蔥苗;以演戲給科長看的名義,她們實實在在激烈地向對方展開報復。兒子勸解科長「得看開點,家家都一樣」,又一次愉快地默認了婆媳矛盾代代相傳、普世存在。

家庭成員之間難免生活習慣不同、追求趣味迥異、家務勞動分配不均,但只是這對婆媳衝突的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大概是對作為「核心資源」的丈夫/兒子的爭奪。這種緊張感不會因為角色的誇張表現和戲謔打趣而減弱,也不會因為舞臺的新潮場景而增添些許新鮮感。婆婆撕媳婦衣服、與媳婦互罵猥瑣齷齪的兇惡場面,反而令人想起相聲裡婆婆要剜媳婦的大腿肉當藥引子的段落。(郭德綱相聲《跳大神》侯寶林/郭啟儒《一貫道》)2019年春晚小品《站臺》也涉及到了爭奪兒子/老公的主題,小品中丈夫對妻子年年都要回娘家過年心存怨言,還被路人嘲笑——「年年回媳婦家過年去」、讓街坊鄰居知道了笑話死你」,看似是過年回家的敘事,核心還是重複著婆媳衝突的老橋段。

《婆婆媽媽》

在《婆婆媽媽》結尾,二人似乎領悟了家人相處的真諦,齊呼「一家人只要心在一起,吵吵鬧鬧也是家」,但本質上沒有做出任何改變,只是覺得吵完一架「舒服很多」。總的來說,這是一出陳舊的婆媳戲,這個草率虛無的大團圓結局也不過是告訴我們,這樣的矛盾仍將繼續支配中國人的家庭生活,沒有人去追究她們相處一室如此不適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只是覺得她們看不慣彼此的樣子很好笑。

「懷孕」也是一個被頻頻提及的要點。2020年春晚中共有8個語言類節目,其中3個——《走過場》《風雪餃子情》和《快樂其實很簡單》——都提到了「懷孕」,雖然其場景都在家庭之外。開心麻花小品《走過場》中的馬主任懷孕了,領導批評她時也注意了尺度(這當然是因為演員本人懷孕了)。賈冰小品《風雪餃子情》裡的「懷孕」元素是一個重要的戲劇推動:餃子館的老闆娘懷孕了仍堅持工作,客人願意裝懷孕來騙餃子。在孫濤閆妮的小品《快樂其實很簡單》裡,「懷孕」是一個男性角度的玩笑,男洗車工提到自己願意為錢做任何事,甚至是「懷孕」。

《風雪餃子情》

在家庭之外的場景中頻繁提及「懷孕」,這一點非常有趣,似乎一方面是將懷孕作為社會交往中有利於自己的砝碼,另一方面又將私人的生育之事置於公眾的審視之下,默認了懷孕並不只是家庭私事。 將「懷孕」搬到舞臺之上大說細說的「典範之作」是小品《催孕》(山東衛視2018年春晚),年過五十的男主人公不僅催下一代趕緊懷孕,還催老婆再給自己生個孩子,對生育的熱情令人印象深刻。

在觀察更多喜劇節目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婆媳失和、懷孕催生都只是喜劇節目聚焦家庭的體現,很多喜劇對家庭的描摹局限於家庭內部、家庭成員之間,幾乎掏空了成員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婆媳矛盾、婚姻危機、老年孤獨、孩子淘氣(不做作業),即使某些小品看起來充滿時代氣息——《婆婆媽媽》裡媳婦愛買口紅是近年流行的梗,《催孕》裡男主人公的健身器材都是語音智能的——然而在本質上,這些故事發生在任何時代都可以。它們都遵循著這樣一套敘事:將家庭關係孤立於社會空間之中,對著家庭內部無限放大,讓家人陷於對彼此無休止的戰爭之中,最後經過一番掙扎得出「這就是愛」「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這類結論,如同一幕幕「私性文化」的狂歡。(王汎森說私性文化:「雖然有燦爛的逸樂、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動,但根本性質卻是私性的……不想觸及更高層次的反思。」)

早年間,家庭喜劇的社會感與時代感更為明確。以1992年陳佩斯與朱時茂的《姐夫與小舅子》為例,小品既包含了姐夫與小舅子的關係,也指向了二人警察與混混的身份,正是這種角色的疊加,製造出了公與私之間的戲劇衝突。宋丹丹的《超生遊擊隊》也發生於夫妻兩個人之間,但假定的外部的「危險」環境與他們在逃的身份使其敘事遠遠超出了家庭故事本身。

弱勢打工者的「智者」光環

趙麗蓉與鞏漢林的小品《打工奇遇》(1996央視春晚)和《如此包裝》(1995年央視春晚)曾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老太太來打工的主題令人忍俊不禁。事實上,打工者與老闆的衝突也是春晚小品的一個固定主題,除了「老太太」打工者,我們還看到了打氣工(黃宏《打氣》,1999年央視春晚)、砸牆工(黃宏《裝修》,2005年央視春晚)、保安(孫濤《你攤上事兒了》,2013年央視春晚)等等。

《打工奇遇》

打工者/老闆的衝突場景也未缺席今年春晚。在小品《快樂其實很簡單》裡,洗車工與女老闆面對面,一如既往以二者地位、財富差異製造出戲劇衝突。這類打工者/老闆主題的喜劇有一個共同點:打工者雖然是地位較低、需要表現服從的乙方,但往往展示出了樸素智者的形象,為那些處境優越卻沒事找事的老闆排憂解悶、指導人生。孫濤扮演的洗車工為閆妮扮演的大老闆開解,「活得就是個心態嘛」,「人不能光想著自己,要回饋社會,做公益」,「人的一生活得簡單點,簡單點,你就快樂了」,此外還給她推薦旅遊、找老伴兒、看短視頻等排遣方式。在這裡,打工者的尊嚴並沒有因為提供額外的服務(比如陪聊)而有所貶低,相反,他正是通過陪聊體現出了自己的樸素智慧遠在這位老闆之上。老闆幻想功成身退後在鄉下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他一出生就實現了。

2020年央視春晚小品《快樂其實很簡單》

近些年的語言類節目呼應時代變化,為我們展現了一些新生工種,比如代駕員和快遞員,但「樸素智者」的核心始終不變,他們都是比僱主更明白事理的人,仿佛都是黃宏飾演的打氣工的轉世投胎。在婁藝瀟宋小寶的《代駕光臨》(2019年東方衛視春晚)中,女代駕司機先是扮演被誤會的「第三者」,後來又扮演起調解方,一邊告訴妻子體諒丈夫的難處,一邊忠告丈夫錢買不來愛;小品《幸福快遞》(2017年北京春晚)的結構幾乎和前者一模一樣,楊樹林飾演的快遞員也在一對夫妻之間來回調解、勸慰雙方,「知足吧,有人跟你吵那是幸福」,「你們這幫人怎麼了,生活好了,把日子過壞了,怎麼就不知足呢?」

打工者開解老闆,老闆認打工者為大哥,這種結局設定似乎令大多數觀眾感到寬慰,寬慰到似乎可以忽略交心開解前的誤會和衝突,以及衝突之中打工者的弱勢與無助。在小品《看車》中,蔡明扮演的看車人(2017遼寧衛視春晚)買了一瓶價值700元的酒作為老伴的生日禮物,卻被一位車主誤會為從自己車中偷竊所得,蔡明攔在車前試圖自證清白,這一舉動又被嘲諷為「碰瓷」。「一瓶酒700元」這句臺詞反覆出現,沒有人相信一位老年女性看車工願意花700元買一瓶酒,更令人心酸的是,她說,這瓶酒花了她半個月的工資。在誤會被澄清、衝突被解決之前,打工者面對的處境其實沒有他們表現得那般樂觀,看車工被奚落買不起酒,孫濤扮演的保安(2013年央視春晚《你攤上事兒了》)被經理罵「死心眼」,並屢屢以「你攤上事兒了」表示恐嚇,以「不就是個看門兒的嗎」表示不屑——在「智者」的光環之下,打工者依然弱勢。

這一類小品的慣常敘事套路是,出場時,打工者與老闆之間的差異顯而易見,前者在工作過程中超越工作的界限,為僱主排解煩憂,最後藉由僱主的好心與覺悟獲得了一個相對平等的對話權以及似乎完滿的結局——比如車主邀請看車人蔡明(和她老伴)一起過生日、一起消費昂貴的白酒,比如閆妮飾演的老闆大方地認洗車工為「大哥」,這位「大哥」也贏得了老闆下屬的服從(拍馬)。這些結局如此完滿,似乎將打工者先前受到的鄙夷和誤會一筆勾銷。明明設置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之中,這樣的認親結局卻如同童話一般。這樣的人情味真的符合現實嗎?一定要用攀親戚來確保僱主與打工者一團和氣嗎?一定要依靠僱主的覺醒與好心來維護打工者的尊嚴嗎?對比早年的《打工奇遇》,到故事的最後,趙麗蓉飾演的打工者也沒有與鞏漢林飾演的老闆論上親戚,還是各自回到各自的位置。

2017年遼視春晚《看車》

從這一類主題的語言類節目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以情感解決不和幾乎成了喜劇節目最常用的技巧之一,可是,情感真的可以解決真實的矛盾嗎?喜劇肩負著確保矛盾解決的任務嗎?

還沒招人笑,就要招人哭?

現在的喜劇節目還好笑嗎?無論是《歡樂喜劇人》還是晚會上的語言類節目,都曾招來觀眾對於落入套路、過度煽情的批評——沒有讓人樂呢,就招人哭了。

具體來說,很多與老年生活有關的小品會套用健忘、患阿爾茲海默的橋段,2019年央視春晚小品《車站》裡一個老爺爺得了阿爾茲海默,不記得妻子的名字,2019年東方衛視春晚《愛回家》裡的媽媽也得了阿爾茲海默,2020年央視春晚《機場姐妹花》結尾處也引出了患有阿爾茲海默的姥姥,2020北京春晚小品《家有兒女》也沿用了蘇大強的阿爾茲海默……喚起全社會對阿爾茲海默患者群體的關懷當然值得肯定,但是這一病症在喜劇中運用過多,是否也體現出了創作上的某種路徑依賴,比如只會用老人健忘製造笑點、用親情感動觀眾呢?

《機場姐妹花》

「笑中帶淚」的套路不僅在老年題材中運用廣泛,在其他喜劇主題下也並不罕見。這一套路往往體現為結局的無由來煽情,比如婆媳荒唐大鬧一場後牽手表態「只要心在一起,吵吵鬧鬧也是家」(2020春晚《婆婆媽媽》),比如鬧著要離婚的小夫妻因一個電話而相擁領悟「只要兒女開心,父母就放心了」(2019春晚《站臺》) 。

反覆在喜劇中以情動人,究竟是希望觀眾受到教育,還是彌補笑聲的不足、以討巧的方式收尾呢? 昔日的經典晚會小品並沒有這樣「笑中帶淚」的尾巴,爭執的雙方也不必到最後握手言和——《賣拐》(2001央視春晚)沒有讓「大忽悠」與被騙者達成和解;《超生遊擊隊》裡的夫妻最終認識到超生遊擊不值得仍是從自身處境出發——「在這人生地不熟的,要抓住,不就麻煩了嗎?」 ——而沒有上升到人生頓悟的層面。

《超生遊擊隊》

喜劇不招人笑,反而要感動人、教育人,這也並非一樁新鮮事。在上世紀50年代,經歷過相聲改革的作家老舍曾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對新相聲宣傳內容過多而不招笑表示不滿:

「這些段子的缺點大概是頗願提高相聲的思想性,可是在言語上不敢放膽創造。……包袱勉強,失去相聲應有的效果。當然老段子只顧招笑、不管其他, 是不好的,但是新段子又只顧宣傳,忘了招笑。比如說你寫的是悲劇,可是叫人哈哈大笑起來,這就分明是人家否定了你的悲劇形式,看不下去了,還怎麼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呢?」

新生活與舊諷刺

直播帶貨、主播詐騙等等新事物新問題紛紛在今年各大晚會的語言類節目中亮相。在《主播行動隊》(2020年江蘇衛視春晚)裡,直播變成了揭穿詐騙的好工具,但整個小品只在頭尾用到了直播;《春天養老院》(2020年北京衛視春晚)以老年人熱衷直播為背景,但直播在其中的用途僅僅是串聯才藝展示;《確認過眼神》(2020山東衛視春晚)以直播詐騙為題材,大體上仍是美女一波三折的相親故事。不得不說,這些喜劇中的直播元素更接近於串聯工具,直播影響之下的人與生活的樣貌並沒有成為其描繪與分析的重點。

與之相比,小品《OH買尬》(2020年東方衛視春晚)走進直播間,再現了兩位業績不佳的主播充滿明爭暗鬥的工作過程,還對直播賣貨進行了分析——主播應當學會講故事的營銷策略,並且應當提前試用產品。喜劇擁抱新生活、新題材,也仍需要更真實的處理、更細緻的打磨。

2020年央視春晚小品《走過場》的表現令人驚喜,以領導探望病員走過場的段落,批評了形式主義的官僚作風。小品中躺在病床上的工人是因為給青山刷綠漆而受傷的,這一背景也取材自為應付上級檢查一些地區給荒山刷綠漆的真實事件。如此諷刺力度在近年來的晚會喜劇中實屬罕見。而事實上,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嘲諷可以說是中國喜劇的老題材了。

《走過場》

上世紀50年代,由何遲創作、馬三立演出的《開會迷》對於官僚主義嚴重、迷戀開會作報告的風氣進行了諷刺。相聲講述了一個一天到晚開會的廠子,會議討論的都是些與正經業務無關的荒誕主題,不是「工人夜校是否學習接生問題」就是「工人下班以後是個別回家還是排隊回家的問題」。與這個相聲同時期同主題的,還有段繼棠創作的《改日再說》,某個發明創造需要一次次開會、一輪輪討論,最後落了個「改日再說」的結果。在馬季、唐傑忠的作品《多層飯店》裡,住店的人想吃一碗麵條,還得輾轉多個部門、層層上報批條子、等領導批准,其荒唐可笑可謂以小見大。梁左編劇、馮鞏牛群表演的《小偷公司》為觀眾展現了一個專業的小偷公司,這個公司的特點就是組織繁雜、冗官冗員,連管計劃生育的部門都有,就是沒有幹活的人。

對比前文,我們不難發現,如果將喜劇的視線從家庭私域轉向社會話題與公共空間,諸如工廠、飯店、公司、醫院及官場等等,人們能夠發笑的對象將遠遠不止婆媳矛盾、老來得子或者頻繁出現的「阿爾茲海默症」,我們或許有機會通過喜劇認識、言說、再現、諷刺那些更加切實存在的、更加影響廣泛的、更加意義重大的真問題,而這些問題所引發的笑聲之廣大、之真摯、之複雜,大概也與婆媳互罵的逗樂不同。

相關焦點

  • 小品祖師爺是朱時茂陳佩斯,《吃麵條》因「太好笑」險被春晚斃掉
    提起讓人「快樂」的舞臺藝術,可能觀眾最先想到的就是相聲和小品。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如今在德雲社和郭德綱的帶領下,讓觀眾重拾了對相聲藝術的熱愛,也讓相聲再次火爆了起來,再次走出國門、走向全球。然而小品是怎樣誕生的呢?
  • 突發:郭冬臨小品被斃!央視春晚流量當道,馮鞏的節目還能保留嗎
    近日,某媒體獨家曝出兩個重磅消息:郭冬臨精心準備的小品,在央視春晚被斃了。還有包貝爾、潘斌龍、賈冰的小品也被斃了,他們都曾參加1月12日的終審。今年的央視春晚,邀請了好多影視演員參加語言類節目,比如angelababy、關曉彤等人。她們的確很有流量,但她們不是喜劇演員出身。
  • 春晚彩排掌聲多過笑聲 趙本山繼續忽悠範偉
    除趙本山與範偉等人合作的小品《功夫》爆笑全場外,整臺晚會,觀眾的掌聲多於笑聲。  「空中飛人」助陣宋祖英  今年的舞美比往年簡單明快,一塊LED彩色大屏幕構成了主背景。隨著節目的演出,屏幕上不斷變換美麗的畫面,與節目相映成趣。
  • 盤點小品大腕們不上春晚的理由 我只服第四個
    盤點小品大腕們不上春晚的理由 我只服第四個陳佩斯:我回不到襁褓中去了陳佩斯一代喜劇大師,是他將小品形式搬上了春晚舞臺,可以說「先有陳佩斯後有小品」。黃宏不上春晚的原因是太忙,自從他擔任八一製片廠廠長以後,事無巨細都要親自處理,實在沒時間花三個月甚至半年去排練準備春晚小品。宋丹丹:壓力太大了宋丹丹,一個喜劇奇才,除了趙麗蓉老師,沒人能與之媲美。
  • 馮鞏春晚小品不說陝西話
    昨日有消息稱,馮鞏將在兔年央視春晚演陝西農民工龔德銀?記者昨日採訪了馮鞏春晚劇本《還錢》的兩位編劇崔硯君和鄒僧,他們表示,每年全國像這樣拾金不昧的例子有很多,西安農民工龔德銀也是其中之一。但馮鞏演的農民工不會說陝西話。
  • 宋丹丹表演歌舞,黃曉明主演小品,央視春晚節目名單太「雷人」
    1月23日,央視春晚節目名單最終敲定。此前,「2020年央視春晚」總導演楊東升曾表示,今年的春晚創新亮點很多,幾乎可以用一個「新」字形容。同時,楊東升說「以前那種老的套路、那種小品的模式都有比較大的創新,小品的演員基本是一半以上的都是新面孔」。
  • 小品一詞是源於陳佩斯朱時茂《吃麵條》?因「太好笑」差點被斃掉
    說起每年的語言類節目最受期待的就是小品和相聲了,如今的相聲在昔日馬三立等泰山北鬥的奠基之下,有了德雲社郭德綱帶領下的今日輝煌,當然相聲源遠流長,但是小品竟然是因1984年春晚上陳佩斯朱時茂《吃麵條》而形成的表演形式,真的是太讓人意外了。
  • 2017遼視春晚宋小寶高燒演小品《烤串》 播出時間+嘉賓名單
    以「家和萬事興 寶進千萬家」為主題的2017遼視春晚日前在瀋陽進行彩排,現場可謂群星璀璨,範冰冰、蔡依林、柳巖等女神齊聚,賈乃亮與宋佳倫、郭艾倫「雙輪CP」男神送福,舞臺上歡歌笑語,相聲小品接連不斷。
  • 「作爹」蘇大強謝廣坤春晚同框演小品,陳佩斯朱時茂王凱都被逗笑了
    (首發)1月25日,大年初一,昨晚2020央視春晚給觀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在央視春晚之後不少衛視春晚在大年初一晚播出,節目精彩度並不比春晚差,如北京春晚便邀請到兩位「作爹」蘇大強謝廣坤同框表演小品,兩人首次合作堪稱爆笑。
  • 它是春晚小品的開山之作,它第一次登上春晚,它叫小品《吃麵條》
    說起春晚的小品,大家都不會陌生,而對於小品這種表演形式是怎麼來的,許多人都不知道。同時,關於春晚首個小品是什麼?有些人也不知道。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春晚首個小品《吃麵條》。它是春晚小品的開山之作,它第一次登上春晚,它叫小品《吃麵條》。
  • 沈騰在2020年春晚的小品滿足觀眾期待了嗎?
    鼠年春晚,那個愛笑也能讓全國觀眾發笑的男子——沈騰,終究還是站在了舞臺上,滿足了大家的期待。那麼,沈騰和馬麗帶來的小品是否也同樣滿足了大家的期待,而顯得喜劇效果和社會意義的預期呢?看過小品,發現還是同樣的主演,同樣的配方,演出來的喜劇依稀會勾起人們對往年春晚對於沈騰與馬麗的同類型小品的回憶。春晚結束後,看到網絡上網友對於他倆領銜的小品,關注點是馬麗身懷六甲依然歡脫活潑地上臺,還有小跑的動作,在為她捏一把汗的同時,也在佩服馬麗的敬業精神。
  • 央視雞年春晚好聽好笑好看 文化年夜飯大餐已備好
    「好聽、好笑、好看」,這「三好」是總導演楊東升對今年春晚的追求。「春晚是人民的春晚,所以,去年老百姓最關心的社會熱點和重大事件、今年即將來臨的社會發展亮點,無疑是春晚舞臺最需要反映的主題,這種反映不是直觀地顯現,而是通過高度藝術化的作品去表現,是一種藝術美的享受。
  • 郭冬臨春晚小品首被「斃」 黃宏作品需修改
    郭冬臨春晚小品首被「斃」 黃宏作品需修改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1-01-10昨晚,參加央視春晚審查的一位演員向華西都市報記者獨家爆料:由郭冬臨表演的曾在四審亮相的小品《你幸福嗎?》已被導演組「斃」掉。
  • 雞年央視春晚有笑量缺笑果!不是所有小品都能稱春晚小品
    語言類節目在央視春晚佔據著特殊的位置,10年前坊間就流言一屆春晚只要小品相聲成功了,就等於成功了至少一半。即使在進入200年以後春晚被批的最兇的那幾年,趙本山的小品依然成了不同年齡段觀眾選擇央視春晚的第一理由。
  • 春晚節目之最,劉歡最真實唱到沙啞,馬麗沈騰小品最大膽!
    今年的春晚,各位吃瓜群眾看了沒啊?本次春晚可以說是大膽採用了不少新演員,大流量。那麼到底這次春晚有啥看點?就讓小8帶你盤點一下,那些春晚之最!首先要說說的,就是最美。當屬舞蹈節目《晨光曲》。最接地氣的,要小8說,應該頒給賈玲領銜的小品《婆婆媽媽》。很多吃瓜群眾包括小8都在感慨,時間過得真快,賈玲都當媽了。種在客廳裡的蔥和買買買的口紅,戳中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了。雖然婆婆媳婦矛盾是一個老話題了,但小品裡金桔頻出,橋段也算新穎,」我的蔥就犯法了嗎?」
  • 2016央視春晚小品《快遞小喬》內容主演及創作過程
    2016年央視春晚緊跟時代步伐,以快遞行業為題材,創作小品《快遞小喬》,由青年演員喬杉、修睿、婁藝瀟三人擔任主演。  在確立「快遞」題材後,小品《快遞小喬》的整個創作過程也是經歷了一波三折,修改十幾版。雖然目前已經進入聯排階段,但是他們會根據每次觀眾的反應,不斷進行微調。近五個月的創作時間,小組成員們經常悶在房間一塊兒想點子,通宵達旦是家常便飯,甚至偶爾有人過來串門也會被幾名創作者求賢若渴的拉過來提建議。
  • 央視首次在線贈送春晚門票,春晚寄存著我們多少美好的回憶!
    當時我們小,覺得歌好聽,小品好笑,如宋丹丹的《懶漢相親》,她那搞笑的口音,誇張的動作,逗得我們全家捧腹大笑。不過爺爺最喜歡的是李谷一的《難忘今宵》,每次他看得津津有味。當歌曲結束,春晚也進入尾聲,我們也盼來壓歲錢。拿著壓歲錢,我們帶著笑容入夢。慢慢的,我們家變成21寸彩電。除夕夜,我們仍是早早吃飯,可不再是一家人一起聊天。
  • 春晚,你真的知道觀眾想看什麼嗎?
    隨著2020年新年的逐步接近,各種關於春晚的路透充斥著網絡,演員佟麗婭此次成為春晚主持陣容中一員,以往以小品形式出現在春晚舞臺上的宋丹丹要開口唱歌,謝娜、鞠婧禕、楊迪和肖戰等巴蜀明星也將攜手一起帶來一個四川方言的節目……看來今年央視春晚在創新上又下了一番功夫,可這樣的創新真的是觀眾想看的嗎?
  • 2020年回頭看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錢》:春晚最好的小品之一
    如果把歷屆春晚的小品,比作春晚的王冠,那麼這部小品《不差錢》就是我心中王冠上的明珠之一。 完全不同意那些「專家」說這個小品主題格調不高,這部作品主題就是一個農村老大爺為了讓自己有本事的孫女不甘於蟄伏於小農村,想出人頭地,而努力上進的故事,故事本身的主題完全沒有問題。甚至比較勵志。
  • 央視春晚三次聯排增加小品 李敏鎬獻歌將用韓語
    昨日的語言類節目又有變化,比起首次聯排的4個小品相聲,這次增加了開心麻花常遠等人的小品《同學會》,而成龍的武術節目《劍心書韻》由工作人員代替走位,這意味著春晚現場很有可能觀眾會再見成龍現身「打武術」。昨日,因為節目經過調整的關係,記者在現場看到,到零點拜年時,現場已超時10多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