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這樣一句玩笑話:某某小區又出現了「萬國旗」。什麼意思?那就是各家陽臺上曬出來的五顏六色的衣服、被子等物品。但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一個事實:世界如此之大,國旗的顏色也是五彩斑斕的。可今天的問題卻是個真正的冷知識:為什麼國旗那麼多顏色,卻幾乎沒有哪個國家用紫色來定義它呢?
之所以幾乎沒有國家用紫色來製作國旗,那是有著多方面原因的,但最重要的還是經濟
確實,時至今日世界上已經有近兩百個獨立的國家了,但這些國家的國旗各種顏色都用到了,卻幾乎沒有紫色(不包含西班牙第二共和國以及卡達,這兩個國家的國旗以紫色來配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說起來還真有點可笑:因為紫色太貴了。這個理由對一個國家是不是有些誹謗?畢竟一面國旗的面世竟然是以價值來衡量的。
但這就是事實,特別是在十九世紀之前,紫色在眾顏料當中的地位可謂首屈一指。古代工業水平發展比較落後,提煉紫色染料格外困難。在相對發達的西方,他們對這個問題也無能為力,想要紫色衣服的時候,只能去一個又一個的小海螺身上提取。
據說,當時羅馬貴族們如果想要製作一件紫色長袍的話,那就得先要收集到25萬個骨螺才行。這些骨螺提煉的染料只有14.17克,剛好夠一件羅馬長袍,這代價是不是就過於大了?
其實,個人覺得這倒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麻煩,實在太麻煩了。如果所有人都可能用紫色染衣服,西方骨螺估計就要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洛陽紙貴」了。
當然,我們作為東方文明古國,對於紫色也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草本提取。當時古人發現一種叫紫草的植物,其植株的根部可以提取出紫色染料。但可以想像,這比起用骨螺是容易多了,實在不行就種植紫草不是嗎?
不過,除了紫色染料比較貴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客觀的理由,那就是紫色本身所代表的含義。它被西方人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象徵,而東方則認為其是權利的象徵。當然,也有的地方認為紫色為悲,是不吉利的顏色。
但不管怎麼說,這就將紫色的地位在人們的內心推到了一個相對高的地方。用這樣的顏色來定義國旗顏色,顯然不那麼理想。比如我們中國國旗的大紅色,它既是醒目又是紀念,它來自於革命烈士的鮮血染就,這是整個國家的精神體現。如果換成紫色呢?是不是會被人看成某種權勢的彰顯?
可見,紫色雖然價格極高但並不是很實用,至少,將它來代表一個國家的氣勢,無論如何都有一些氣度不足的感覺。如此一來,哪個國家還會花大價格去辦最不「實惠」的事情呢?國旗要的就是個醒目與內涵,太注重權力了,可能並不是一個國家人民所樂意接受的事。
中西文化大不同,但卻在「紫色」這個問題上,最終實現了心理意義上的認同
當然,隨著文化發展,科技提高,紫色在十九世紀中葉已經成為了普通的染料顏色。只是鑑於眾國家成立較早,改國旗相對繁瑣的現實,各國還是遵從了最初的決定。其實就算是後來才成立的國家,也沒有誰想過用紫色來代表自己的國度。
紫色雖然不能在國家代表這件事上產生作用,但卻在東西方文化中產生了最大的共鳴,那就是各方對於紫色的認同感:紫色高貴,為貴族色。
首先,我們都知道這個現實,從我國歷史的發展可以看出來,紫色是王權之色,比如「紫禁城」,這要的就是個「紫氣東來」的好意頭。
非但如此,古代的普通百姓幾乎沒有人用紫色,因為貴重穿不起。但當官的,特別是大官員,朝服則都是紫色的。
就連日本,也是以紫色為皇家顏色的。這其中當然有來自我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但也說明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認同。
接下來,那就是紫色在西方世界的大放異彩了。在西方貴族眼中,紫色就是他們的御用色,比如古羅馬天主教就以紫色視為主教色,只有主教大人才能穿紫色。同時,紫色被視為慈愛、神聖之色,要舉辦高級的活動時就會將室內的桌巾、蠟燭都換成紫色的。
其實紫色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宗教色,不管是基督教還是猶太教、天主教,他們都將紫色視為高級色,甚至是聖靈之力。所以在這些宗教當中最多使用的是紫色,而普通人則不能隨便使用。
另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喜歡紫色,但在那種時代,他們還是很心疼紫色染料這筆開支的。據說羅馬皇帝奧雷利奧就不希望自己的皇后買紫色的披肩,因為一件紫色披肩的價格要付出披肩自身重量的三倍黃金來換取。這可不是一般的貴,實在是貴到肉疼了,連一個帝國的國王都捨不得。
不過,英國伊莉莎白家族是以紫色為自用色的,這是王室的專用色,伊莉莎白一世下令全國人民不許穿紫色衣服。這就是皇權的象徵,所以英文中的紫色經常會被講成「冠」。
由此可以看出來,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任何時候都是物以稀為貴,越是皇家人,越看重這些東西,紫色就這樣莫名成為了各方權重之人的中意色。
第一個發明紫色染料的人叫William Henry Perkin,並且申請了專利,而且也因此獲得了不小一筆收入。但問題是國家之權重於一切,更改國旗這種事實在不是說著玩的。如今紫色縱然可以普遍使用,卻唯獨在國旗中難覓蹤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