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伺服器市場下滑,白牌機的市場卻在增加……誰搶了誰的地盤?
在各類伺服器市場排名報告中,業界似乎總是關注戴爾、HPE、IBM、思科、浪潮、華為、曙光……這幾個名字起起伏伏,但很少關注到另一大勢力:白牌機(ODM)。
其實,在英特爾7月發布至強可擴展處理器Skylake之前,全球品牌伺服器廠商的日子似乎有點難過。
IDC的數據就強調了一點:全球伺服器總收入下降4.6%,而ODM Direct在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增長了41.8%,達到12億美元,佔市場總額的10.4%。
Gartner的數據類似:在伺服器收入整體下滑4.5%的背景下,「其他」類別的收入增長了4.4%。
確實在美國市場上,超大型數據中心中ODM搶單兇猛。超大型數據中心何為超大?誰拿下了網際網路客戶或者雲服務商客戶的訂單,一年的需求量穩穩地超過十萬臺,而白牌機的優勢正在於能夠滿足大量需求、快速生產,且價格便宜。
當然,一方面超大型用戶確實掌握產品的議價權,但他們又不能免俗地都有定製化需求,哪怕是在曾經同質化到有些沉悶的伺服器市場,並且也刺激出五花八門的新產品和新模式。這就意味著要想拿下這樣的這些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大單,和ODM過招兒就得往研發設計的上遊使勁。
其實,從HPE向富士康提供類白牌產品並調整tier1用戶策略,戴爾推出自家白牌產品來看,品牌機企業都在打白牌機市場的主意。
近日,浪潮就透露自從前年進入美國市場以來,勢頭已經壓過了一些名號響噹噹的ODM,與數個tier1和tier2的用戶達成合作。
品牌機的這種逆襲是怎麼做到的?
1
開啟JDM搶單模式
如果了解浪潮的全新打法就不奇怪了。
浪潮宣稱自己既做品牌機還做JDM(Joint Design Manufacture,聯合開發),即將品牌的供應鏈的整體管控、設備交付和售後服務優勢與客戶共同設計、創新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新模式。這種模式一看便知是從針對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定製化需求開始的,浪潮甚至可以提前一年和這類超大型客戶定製開發。
ODM與JDM的區別在於:前者模式默認是用戶提出需求,自行設計並提交成品測試,但還是用戶需求為主導的形式,目的在於快速大規模交付;而後者模式則是在需求設計階段就和用戶共同研發,包括設備選型團隊、研發團隊、甚至業務團隊,共同挖掘需求痛點,賦能客戶的業務創新與成長。
除此之外,JDM是與客戶建立面向未來應用的聯合定製開發與合作模式,其成果可能領先於當前主流的架構設計,並且還與客戶共同將這種創新研發的產品推廣到更多行業客戶,助力其數位化轉型。從場景滿足到趨勢引領,實現從短期產品成功到長期商業模式成功。
以此為「黃金法則」,雙方建立業務大數據系統及定期溝通機制,實現需求與研發端、採購端、生產端的對接。顯然,JDM不僅構建更能滿足業務需求的設計方案,同時也通過資源協作機制提高了業務響應速度。這意味著對品牌機企業提出更高的研發要求,而不只是擁有強健的供應鏈和薄利多銷的價格策略。
再看中國市場,品牌機市場則一向佔優,超大型數據中心中也是品牌機為主。比如百度最新展出的天蠍整機櫃伺服器冰山冷存儲節點,也是和浪潮以JDM模式共同開發完成。這一產品在百度批量部署應用,相比E3平臺存儲伺服器節省了33%以上的TCO。
2
伺服器從頭變到尾
品牌機奪回白牌機陣地的趨勢再現,也得益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型應用的工作負載需求。應該說,從最底層的晶片開始,伺服器近幾年基本是改頭換面了。正是異構晶片、超融合系統、軟體定義的接連出現,使得白牌機與品牌機的角力到了一個新階段。
與過去數據中心簡單比拼伺服器的數量不同,雲服務意味著廣泛的應用和數據類型,不同的工作負載在不同的資源池中得到細分和專用,一種伺服器晶片架構對於不同應用來說可能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此外,除了超大型數據中心的基礎設施,一些大型企業用戶的私有雲建設也出現細分化、定製化趨勢。比如時下最熱門的機器學習,異構晶片ASICS、GPU、FPGA、TPU等各領風騷,晶片製造商之間的爭奪也紛紛波及伺服器廠商投資站隊。品牌機的關鍵在於抓住用戶對專屬伺服器的需求,而白牌機在創新領域明顯不是強項。
這種專屬伺服器經歷了兩個波段,浪潮由於對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的大力投入恰恰都踩上了峰值:
第一次是以天蠍計劃為代表的整機櫃產品,浪潮從2009年就開始為超大型數據中心定製產品,如今已經進入第五代,並佔據了60%以上的整機櫃市場份額;
第二次則是人工智慧異構計算伺服器,而恰恰又是這些網際網路公有雲企業對人工智慧應用先知先覺,從而牽引浪潮在伺服器的差異化方向上重點投入到人工智慧市場,也已經佔據了中國60%的異構計算市場。
如果說第一波的產品趨於標準化,而逐漸成為白牌機的機會,那麼第二波異構晶片伺服器則正處於產量需求和研發創新的上升期,正是品牌機的機會。
另一方面,在大型雲數據中心中,針對特定應用進行優化的伺服器越來越多。軟體定義又讓通用伺服器的用途大大擴展,高密度伺服器、網絡伺服器和存儲伺服器……
如微軟Azure的Olympus項目就為不同應用優化伺服器,3月份微軟宣布,針對片段優化的應用已經有了5中不同的伺服器配置。另外一個例子是資料庫服務,其對速度、低延遲搜索和檢索的要求較高,使得針對相關應用進行系統架構優化的產品正當其道。
所以,不管你去看哪家伺服器廠商的新產品,都在高舉高打「為應用而生」、「可擴展」的旗幟。軟體定義、硬體重構已經成為一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