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法社會學研究的中國元素

2020-12-21 中國社會科學網
根植實踐 立足國情 發掘法社會學研究的中國元素

2016年08月05日 08:0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帆

字號

內容摘要:法律社會學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西方繼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之後興起的法學流派。法律社會學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係,以法的實際運作為研究對象,注重法與社會的互動。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恢復法律社會學研究後,經過30餘年的發展,從取法西方到立足本土,從學習域外經驗到探索中國道路,我國法律社會學領域得到了極大拓寬,相關成果不斷湧現。通過社會觀察法律法律社會學直接立足於社會實踐本身,其研究範式就是觀察社會如何運作,觀察法律在社會運作中發揮何種作用。宋亞輝認為,法律社會學是一門新型交叉學科,各高校要充分重視對法律社會學的教學和方法論的培訓,不斷提高師資力量,完善法律社會學課程建設,培養法律社會學人才。

關鍵詞:法律社會學;中國;謝鴻飛;依法治國;錢弘道;研究方法;法學研究;運作;學者;觀念

作者簡介:

  法律社會學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西方繼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之後興起的法學流派。法律社會學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係,以法的實際運作為研究對象,注重法與社會的互動。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恢復法律社會學研究後,經過30餘年的發展,從取法西方到立足本土,從學習域外經驗到探索中國道路,我國法律社會學領域得到了極大拓寬,相關成果不斷湧現。

  通過社會觀察法律

  法律社會學直接立足於社會實踐本身,其研究範式就是觀察社會如何運作,觀察法律在社會運作中發揮何種作用。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宋亞輝認為,通過實證考察,發現規則運行和社會運行,然後在實證的基礎上,通過社會觀測法律的運作狀況,提出一個規範層面的修正。可以說,法律社會學是通過實證,通過社會現象來觀察法律。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錢弘道認為,中國法律社會學不應停留在理論概念的爭論和純粹思辨的層面,學者應回歸社會,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社會中探求法律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法學研究從靜態走向動態,從書本走向實踐。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謝鴻飛認為,法律受人文和自然雙重影響,隱含了民族性、社會生活與文化觀念的基因,這決定了不同時空的法律都具有本土性、地方性特徵。法律社會學最重要的任務是研究法律的實際運作,即「行動中的法」。因此,我國法律社會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深入社會,尋求法律領域內契合中國國情的法律規則。

  為法治提供智力支持

  錢弘道認為,當代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形成了實證主義進路、比較主義進路和解釋主義進路等各種方法。學者所關注的問題也從成文法、部門法等傳統領域,擴展到了更加廣闊的範圍,如地方法治建設、信訪制度、非正式爭端解決機制等。這為我國法治研究事業的發展、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了智力支持。

  錢弘道表示,法律社會學的一個特點就在於,它不僅繼承了法學研究的傳統方法,同時把社會學、心理學、工程學、經濟學、資訊理論、系統論等研究方法引入法學領域。它開拓了法學研究的新思路、新視野,推動了我國法學事業的進步。

  宋亞輝認為,法律社會學研究能夠反映出依法治國的狀況,通過對法治某一領域的揭示,讓法和社會更貼近,並最終發現問題,提出理論框架。

  謝鴻飛認為,法律社會學能總結實踐中的法律適用情況,為立法提供依據。「立法的科學性要求法律規範具有厚實的法理學基礎,更要求其契合中國經驗和改革方向。這就要求法律社會學大膽歸納,不流於對生活常識的簡單重複,而是真正發掘法律空白。」

  謝鴻飛表示,隨著中國社會轉型與改革深入,法律社會學應承擔更多生產專業知識的功能。法律社會學應說明法律存在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背景,以及這些背景是否發生了改變;揭示現行法律的制約因素與路徑依賴,作出契合社會需求與文化觀念的立法與裁判,或為法律變革提供理論支持。

  研究要「接地氣」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提出,為我國法律社會學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受訪學者認為,應當立足實踐,不斷發掘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擴展研究領域,改進研究方法,從而總結中國經驗並進行理論提煉,建構和發展中國法律社會學理論體系。

  「中國法律社會學要有所突破,必然要針對中國問題。」謝鴻飛認為,目前法律社會學研究最需要的是發掘中國問題和中國元素。

  謝鴻飛表示,在選題上,應當改變以往僅研究農村法治相對忽視城市、關注社會基層忽視更高層面的社會組織和運行的做法,將研究主題拓展到城市生活,拓展到最新的交易形態甚至網際網路經濟上。在觀念上,應當真正通過中國固有文化、價值和觀念,思考法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將文化和制度、觀念和行動結合起來,而不是用西方理念來剪裁中國事實。

  錢弘道認為,大數據法治時代要求學者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從實踐出發,繼續深化法律社會學。應當從過於強調法學的狀態,轉變到重視法學與各個學科,特別是一些新興科學相融合的大趨勢。「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新技術與法學研究的融合必然為法律社會學學者帶來新的挑戰。」

  宋亞輝認為,法律社會學是一門新型交叉學科,各高校要充分重視對法律社會學的教學和方法論的培訓,不斷提高師資力量,完善法律社會學課程建設,培養法律社會學人才。同時,在方法論層面要與國際接軌,但研究問題要「接地氣」,有問題意識,不斷拓寬研究維度和研究方法,讓中國法律社會學可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 張帆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賈偉)

相關焦點

  • 發掘法社會學研究的中國元素
    根植實踐 立足國情 發掘法社會學研究的中國元素 2016年08月05日 08:0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帆 字號 內容摘要:法律社會學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西方繼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之後興起的法學流派
  • 法律社會學下的中國法傳統
    他們研究了西歐法律現代化的歷史,認定唯有少數的幾個西方社會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治社會。不僅如此,他們還把研究的視角轉向了東方世界,專門論述過中國法律的傳統。  西方法律社會學者論中國古代法治的缺失  從韋伯和昂格爾的法律社會學,我們可以歸納出西方近代法治現象的幾個構成元素。
  • 創新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範式
    廈門大學助理教授劉子曦認為,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法律社會學逐漸形成了制度體系、組織系統、文化實踐三種主要視角和「社會學家的法律社會學」與「法學家的法律社會學」兩大研究傳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尤陳俊從知識社會學的視角分析了法律史及法律社會學研究中的共同體意識危機,並指出核心刊物與經常性的交流平臺對法社會學共同體的存在十分重要,學者應該共同參與這兩方面的建設。
  • 中國消費轉型中的旅遊社會學研究
    中國消費轉型中的旅遊社會學研究 2019年11月06日 08: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九霞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法律社會學下的中國法傳統
    他們研究了西歐法律現代化的歷史,認定唯有少數的幾個西方社會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治社會。不僅如此,他們還把研究的視角轉向了東方世界,專門論述過中國法律的傳統。  西方法律社會學者論中國古代法治的缺失  從韋伯和昂格爾的法律社會學,我們可以歸納出西方近代法治現象的幾個構成元素。
  • 中國理論社會學研究:進展回顧與趨勢瞻望
    此外,理論社會學研究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社會學理論主流題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基礎理論和分支理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顯著成果。在此基礎上,中國社會學理論自覺精神的繼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研究的推進、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持續發展、西方社會學理論的引介吸取與反思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發掘與創新性運用、社會學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發展等,將成為下一個五年可以預見到重要趨勢。
  • 謝鴻飛:建構中國風格的法律社會學
    如何建構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法律社會學,即如何發掘中國社會的特殊性,總結中國經驗,解釋立法、執法、司法與守法諸環節的問題,進而建構和發展本土法律社會學理論體系?這需要解決好以下幾方面問題。   尋求契合本國國情的法律規則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存在規律。人們需要發現社會結構與社會行為的規律,並依據規律進行治理。但是法律社會學並不研究抽象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
  •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概念、成果與分析框架
    ,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社會學、文化社會學、知識分子與國家、民族與國家。而稱其為實證研究的叢林,是因為近代以降,中國知識分子在鍛造國家和造就民族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從事歷史還是文學研究的中外學者,歷來對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都抱有極大的研究興趣。遺憾的是,上述領域雖已積累了豐富的案例和成果,但有關社會學的研究卻屈指可數。  以國內《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兩份社會學專業刊物為例。
  • 年輕的中國「法社會學」是什麼?要讓法學不再「陽春白雪」
    「法社會學」?這門學問是啥意思?是「法學+社會學」產生「1+1大於2」的效果嗎? 「我們本來還在擔心暑假期間大家沒有時間和精力關注,但參會人數卻出乎意料,光自發投稿就有200多篇。」 今天到30日,在「法與社會的新構圖」中國首屆法社會學年會上,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季衛東教授這樣說。
  • 上海交大參與舉辦第五屆中國法社會學年會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臨床經驗,這次疫情防控的很多做法也值得從學理上加以總結和剖析。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院長季衛東也代表主辦方之一的研究院以及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向法社會學界的專家學者和所有參會者表示歡迎,特別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與社會跨學科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以及中心主任侯猛和會務團隊的卓越績效表示讚賞和感謝。
  • 民法典與社會重構—法社會學與法解釋學的系列對話
    核心提示:2020年6月5-6日,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主辦的以「民法典與社會重構—法社會學與法解釋學的系列對話(1)(2)」 為主題的雲端論壇順利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謝鴻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龍衛球,臺灣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法實證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健,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薛軍,華東政法大學民商法學科負責人、法律學院院長、教授金可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石佳友,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泰蘇,英國杜倫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磊,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稅兵,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紀海龍,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戴昕
  • 《法社會學》
    盧曼倡導「社會學啟蒙」,於1989年獲得德國哲學界最高榮譽之一「黑格爾獎」(三年授予一位,同獲該獎者還包括哲學家伽達默爾),被稱為社會學界的「黑格爾」。盧曼著作眾多,脈絡清晰,包括《法社會學》、《社會諸系統》、《社會的法律》、《社會的經濟》等四十餘部。  《法社會學》是盧曼前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是對其前期法律社會理論研究的系統總結。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它經過近40年的發展,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學術規範,並凸顯了科學性格①和實證主義性格,②促進了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近年來,社會學界出現了一股反思浪潮。在這股浪潮中,學者們主要關注的是定性與定量研究之爭、中國社會學本土化路徑這兩大主要問題,其中也有很多學者重新思考費孝通2003年發表的「擴展學科界限」思想,試圖為中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方向提供智識。
  • 社會學在中國:學科化的過程,也就是進入日常生活的過程
    中國早期社會學調查報告的經典之作,當屬李景漢1933年發表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筆者在此處不厭其煩地羅列這些中國早期的社會調查,只是為了說明,這種研究的方法,並非中國從來就有的,也並非從中國傳統治學文化的土壤裡自然長出來的,它像社會學在中國的產生和郵政、鐵路、學校等新事物在中國的出現一樣,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產物和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觀念斷裂的標誌。
  • 考研複習:《農村社會學》專業課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知識點
    二、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1.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概述(1)社會學研究方法和農村社會學①社會學研究要收集切實的經驗材料來反映、說明和解釋社會現象,因此社會學家在研究社會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系統地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方法。
  • 藝術社會學研究概觀
    20世紀60年代以來,藝術社會學在歐美學界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將整個藝術界作為研究對象,拓展了藝術研究的內容,開創了藝術研究的社會學範式,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總結國外藝術社會學研究的經驗和方法,對於中國藝術學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借鑑意義。
  • 從社會學視角研究中國人口的新樣式
    資深社會學家李德濱新著《大國人口未來——中國人口社會學分析》是一本以社會學視角、人口學框架,研究當代中國人口結構、人口過程和人口問題的書。特別是從社會學視角探討了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走向,令人警醒,發人深思,具有鮮明的現實性、針對性、實證性。
  • ...社會學研究》創刊三十周年紀念暨中國社會學發展回顧與...
    原標題:社會學研究應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信息快遞)——「《社會學研究》創刊三十周年紀念暨中國社會學發展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述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的「《社會學研究》創刊三十周年紀念暨中國社會學發展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
  • 大數據中的百年社會學——基於百萬書籍的文化影響力研究
    我們首先對教育社會學(educational sociology和sociology of education)、農村社會學(rural sociology)、城市社會學(urban sociology)、政治社會學(political sociology)、經濟社會學(economic sociology)、法社會學(sociology of law)、宗教社會學(sociology ofreligion
  • 家校合作研究的社會學視角研究及啟示
    行動手冊(第三版)》;家庭視角方面翻譯了美國社會學學會主席安妮特?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家校合作越來越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正在引起專業研究者、研究機構關注。當然這也與社會發展、教育改革、家長權利覺醒等宏觀趨勢相關。在學科分布方面,涵蓋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學和體育學等學科領域,並衍生出多個交叉學科主題,如學生權益保護、留守兒童心理幹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