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5日 08:0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帆
字號內容摘要:法律社會學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西方繼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之後興起的法學流派。法律社會學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係,以法的實際運作為研究對象,注重法與社會的互動。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恢復法律社會學研究後,經過30餘年的發展,從取法西方到立足本土,從學習域外經驗到探索中國道路,我國法律社會學領域得到了極大拓寬,相關成果不斷湧現。通過社會觀察法律法律社會學直接立足於社會實踐本身,其研究範式就是觀察社會如何運作,觀察法律在社會運作中發揮何種作用。宋亞輝認為,法律社會學是一門新型交叉學科,各高校要充分重視對法律社會學的教學和方法論的培訓,不斷提高師資力量,完善法律社會學課程建設,培養法律社會學人才。
關鍵詞:法律社會學;中國;謝鴻飛;依法治國;錢弘道;研究方法;法學研究;運作;學者;觀念
作者簡介:
法律社會學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西方繼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之後興起的法學流派。法律社會學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係,以法的實際運作為研究對象,注重法與社會的互動。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恢復法律社會學研究後,經過30餘年的發展,從取法西方到立足本土,從學習域外經驗到探索中國道路,我國法律社會學領域得到了極大拓寬,相關成果不斷湧現。
通過社會觀察法律
法律社會學直接立足於社會實踐本身,其研究範式就是觀察社會如何運作,觀察法律在社會運作中發揮何種作用。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宋亞輝認為,通過實證考察,發現規則運行和社會運行,然後在實證的基礎上,通過社會觀測法律的運作狀況,提出一個規範層面的修正。可以說,法律社會學是通過實證,通過社會現象來觀察法律。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錢弘道認為,中國法律社會學不應停留在理論概念的爭論和純粹思辨的層面,學者應回歸社會,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社會中探求法律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法學研究從靜態走向動態,從書本走向實踐。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謝鴻飛認為,法律受人文和自然雙重影響,隱含了民族性、社會生活與文化觀念的基因,這決定了不同時空的法律都具有本土性、地方性特徵。法律社會學最重要的任務是研究法律的實際運作,即「行動中的法」。因此,我國法律社會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深入社會,尋求法律領域內契合中國國情的法律規則。
為法治提供智力支持
錢弘道認為,當代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形成了實證主義進路、比較主義進路和解釋主義進路等各種方法。學者所關注的問題也從成文法、部門法等傳統領域,擴展到了更加廣闊的範圍,如地方法治建設、信訪制度、非正式爭端解決機制等。這為我國法治研究事業的發展、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了智力支持。
錢弘道表示,法律社會學的一個特點就在於,它不僅繼承了法學研究的傳統方法,同時把社會學、心理學、工程學、經濟學、資訊理論、系統論等研究方法引入法學領域。它開拓了法學研究的新思路、新視野,推動了我國法學事業的進步。
宋亞輝認為,法律社會學研究能夠反映出依法治國的狀況,通過對法治某一領域的揭示,讓法和社會更貼近,並最終發現問題,提出理論框架。
謝鴻飛認為,法律社會學能總結實踐中的法律適用情況,為立法提供依據。「立法的科學性要求法律規範具有厚實的法理學基礎,更要求其契合中國經驗和改革方向。這就要求法律社會學大膽歸納,不流於對生活常識的簡單重複,而是真正發掘法律空白。」
謝鴻飛表示,隨著中國社會轉型與改革深入,法律社會學應承擔更多生產專業知識的功能。法律社會學應說明法律存在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背景,以及這些背景是否發生了改變;揭示現行法律的制約因素與路徑依賴,作出契合社會需求與文化觀念的立法與裁判,或為法律變革提供理論支持。
研究要「接地氣」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提出,為我國法律社會學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受訪學者認為,應當立足實踐,不斷發掘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擴展研究領域,改進研究方法,從而總結中國經驗並進行理論提煉,建構和發展中國法律社會學理論體系。
「中國法律社會學要有所突破,必然要針對中國問題。」謝鴻飛認為,目前法律社會學研究最需要的是發掘中國問題和中國元素。
謝鴻飛表示,在選題上,應當改變以往僅研究農村法治相對忽視城市、關注社會基層忽視更高層面的社會組織和運行的做法,將研究主題拓展到城市生活,拓展到最新的交易形態甚至網際網路經濟上。在觀念上,應當真正通過中國固有文化、價值和觀念,思考法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將文化和制度、觀念和行動結合起來,而不是用西方理念來剪裁中國事實。
錢弘道認為,大數據法治時代要求學者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從實踐出發,繼續深化法律社會學。應當從過於強調法學的狀態,轉變到重視法學與各個學科,特別是一些新興科學相融合的大趨勢。「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新技術與法學研究的融合必然為法律社會學學者帶來新的挑戰。」
宋亞輝認為,法律社會學是一門新型交叉學科,各高校要充分重視對法律社會學的教學和方法論的培訓,不斷提高師資力量,完善法律社會學課程建設,培養法律社會學人才。同時,在方法論層面要與國際接軌,但研究問題要「接地氣」,有問題意識,不斷拓寬研究維度和研究方法,讓中國法律社會學可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