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周萍英 陳倩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蕭顥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網絡課堂成為學生宅家學習的主要方式。然而,在享受不出門就能上課便利的同時,不少家長反映,一些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的調查顯示,近四成學生曾因網路遊戲與父母發生過爭執。未成年人沉迷網遊,也引起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對網絡課堂的思考。
現象
孩子抱著電腦不願出家門
疫情期間,網絡課堂成為孩子們在家學習的新常態。但家住武昌嶽家嘴的市民張女士卻為此苦惱:幾個月下來,天天呆在家的女兒卻變得不再聽話了。
張女士的女兒12歲,上小學五年級。疫情期間她迷上網上聊天和網路遊戲,甚至上網課期間也在玩。孩子還把平板電腦設了密碼,不讓爸爸媽媽查看。想著孩子大了,不好粗暴制止,而且夫妻倆都要上班,張女士和女兒約定,中午可以自由上網一小時。
然而,張女士最近發現,女兒仍然在上課時玩遊戲,課後作業也完成得很差。眼看著女兒從原來班上前幾名,到現在每天作業都被老師點名批評,兩口子心急如焚。上周日,孩子爸爸一怒之下揍了孩子一頓,結果女兒離家出走。
後來,兩人找了4個小時沒找到,最後還報了警。所幸最後女兒回來了,原來是一個熟悉的鄰居把女兒帶到家裡勸導。讓張女士後怕的是,女兒稱如果沒有人收留她,她打算翻牆逃到小區外,隨便坐公交離開越遠越好。
張女士對記者說,疫情期間,孩子不能出門。現在解除封控,女兒卻不願意出門了,說有平板電腦就夠了,「現在做家長的我,盼望孩子早點上學。更擔心到時上學後孩子怎麼適應沒有平板的生活。」
建言
遊戲行業應有立法規範
遊戲豐富生活,但不能讓網路遊戲異化生活。疫情期間,未成年人沉迷於網遊的新聞不斷見諸新聞媒體。這也引發代表委員建言,對遊戲行業的規範勢在必行。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陽市第四高級中學校長李靜提出,國家應規範遊戲行業行為,不斷彌補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的漏洞,「比如在正常上課時間對登陸進行控制,比如限制研發12歲以下青少年玩的遊戲產品。」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也曾提出了加強網路遊戲監管立法的議案。「缺乏監護人的管理,也沒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靠虛擬世界帶來快樂。」 趙皖平說,使未成年人不沉溺於網絡,不能僅靠遊戲運營商,監護人尤其不能缺位,全社會應齊頭並進。
趙皖平的觀點得到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第二師範學院院長鄭軍的認同。他指出,對孩子心理狀態的跟蹤是改變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或者遊戲的較好辦法。他介紹,湖北二師的大學生們在疫情期間也採取上網課的形式,但與此同時,學校對所有學生和老師的心理狀態進行了跟蹤調研,及時掌握他們的情緒變化,取得了較好效果。這種心理跟蹤調研也可以為中小學所借鑑。
熱議
將「遊戲力」轉化為「學習力」
「為何遊戲的吸引力這麼大?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並吸取遊戲中好的方式方法,將『遊戲力』轉化為『學習力』。」李靜在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說。
李靜認為,家長、老師與其一味逼著孩子不要迷戀遊戲,要學習學習再學習,不如積極反思如何做到「將有意思的事情做得有意義,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她認為,可以積極借鑑網路遊戲中引人入迷的元素。比如,將遊戲中的同伴作戰、團隊合作的社交體系演變成學習中的小組幫扶、協同攻關、共同進步;遊戲中的升級降級、角色養成所帶來的獲得感,可轉換成學習過程中的及時獎勵和即時處罰等,更多地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和精神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