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未成年人沉迷網遊現象引代表委員熱議 借鑑「遊戲力」 讓...

2020-12-21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 周萍英 陳倩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蕭顥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網絡課堂成為學生宅家學習的主要方式。然而,在享受不出門就能上課便利的同時,不少家長反映,一些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的調查顯示,近四成學生曾因網路遊戲與父母發生過爭執。未成年人沉迷網遊,也引起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對網絡課堂的思考。

現象

孩子抱著電腦不願出家門

疫情期間,網絡課堂成為孩子們在家學習的新常態。但家住武昌嶽家嘴的市民張女士卻為此苦惱:幾個月下來,天天呆在家的女兒卻變得不再聽話了。

張女士的女兒12歲,上小學五年級。疫情期間她迷上網上聊天和網路遊戲,甚至上網課期間也在玩。孩子還把平板電腦設了密碼,不讓爸爸媽媽查看。想著孩子大了,不好粗暴制止,而且夫妻倆都要上班,張女士和女兒約定,中午可以自由上網一小時。

然而,張女士最近發現,女兒仍然在上課時玩遊戲,課後作業也完成得很差。眼看著女兒從原來班上前幾名,到現在每天作業都被老師點名批評,兩口子心急如焚。上周日,孩子爸爸一怒之下揍了孩子一頓,結果女兒離家出走。

後來,兩人找了4個小時沒找到,最後還報了警。所幸最後女兒回來了,原來是一個熟悉的鄰居把女兒帶到家裡勸導。讓張女士後怕的是,女兒稱如果沒有人收留她,她打算翻牆逃到小區外,隨便坐公交離開越遠越好。

張女士對記者說,疫情期間,孩子不能出門。現在解除封控,女兒卻不願意出門了,說有平板電腦就夠了,「現在做家長的我,盼望孩子早點上學。更擔心到時上學後孩子怎麼適應沒有平板的生活。」

建言

遊戲行業應有立法規範

遊戲豐富生活,但不能讓網路遊戲異化生活。疫情期間,未成年人沉迷於網遊的新聞不斷見諸新聞媒體。這也引發代表委員建言,對遊戲行業的規範勢在必行。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陽市第四高級中學校長李靜提出,國家應規範遊戲行業行為,不斷彌補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的漏洞,「比如在正常上課時間對登陸進行控制,比如限制研發12歲以下青少年玩的遊戲產品。」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也曾提出了加強網路遊戲監管立法的議案。「缺乏監護人的管理,也沒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靠虛擬世界帶來快樂。」 趙皖平說,使未成年人不沉溺於網絡,不能僅靠遊戲運營商,監護人尤其不能缺位,全社會應齊頭並進。

趙皖平的觀點得到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第二師範學院院長鄭軍的認同。他指出,對孩子心理狀態的跟蹤是改變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或者遊戲的較好辦法。他介紹,湖北二師的大學生們在疫情期間也採取上網課的形式,但與此同時,學校對所有學生和老師的心理狀態進行了跟蹤調研,及時掌握他們的情緒變化,取得了較好效果。這種心理跟蹤調研也可以為中小學所借鑑。

熱議

將「遊戲力」轉化為「學習力」

「為何遊戲的吸引力這麼大?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並吸取遊戲中好的方式方法,將『遊戲力』轉化為『學習力』。」李靜在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說。

李靜認為,家長、老師與其一味逼著孩子不要迷戀遊戲,要學習學習再學習,不如積極反思如何做到「將有意思的事情做得有意義,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她認為,可以積極借鑑網路遊戲中引人入迷的元素。比如,將遊戲中的同伴作戰、團隊合作的社交體系演變成學習中的小組幫扶、協同攻關、共同進步;遊戲中的升級降級、角色養成所帶來的獲得感,可轉換成學習過程中的及時獎勵和即時處罰等,更多地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和精神的滋養。

相關焦點

  • 青年學子呼籲網路遊戲要分級|假如我是委員平臺學生提案上兩會特別...
    「學生提案」被帶上全國兩會,不僅讓政協委員們透過青年學生的視角更具象的觀察社會,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社情民意,更大的意義還在於,打通青年學生融入國家大政方針探討、研究的通道,讓青少年體會參與政治協商的獲得感,感受中國民主協商的魅力。《關於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建立網路遊戲分級制度》以近年來社會未成年受網路遊戲嚴重影響的現象為提案依據,並展開多方深入調研。
  •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困局?
    12月10日,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和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聯合舉辦「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評議會」,圍繞「如何有效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議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認為,社會各界要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切實履行職責,共同築牢未成年人網路遊戲防沉迷屏障。
  • 未成年人借"身份證號生成器"軟體沉迷網路遊戲
    用下載來的身份登錄遊戲,就可以完全規避了防沉迷系統。按照有關規定,從去年7月開始,只有18歲以上的成年人,憑藉身份證號登記,才能註冊玩網路遊戲。經過交談,兒子終於承認,這個身份證號碼是從網上下載來的,來源是一個名為「身份證號生成器」的軟體。  許先生根據兒子提供的線索,果然在網絡上搜索到了這個「身份證號生成器」,發現只要填寫好省份、城市、性別、年齡等要求,再選擇「生成號碼」後,1秒鐘的時間就出現了500多個符合要求的身份證號碼。
  • 未成年人借「身份證號生成器」軟體沉迷網路遊戲
    用下載來的身份登錄遊戲,就可以完全規避了防沉迷系統。  假身份證號生成容易  昨天上午,家住閔行區的許先生發現12歲的兒子正在打網路遊戲。按照有關規定,從去年7月開始,只有18歲以上的成年人,憑藉身份證號登記,才能註冊玩網路遊戲。
  • 新規:未成年人只有法定假日能去經營場所玩網遊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印發《遊戲遊藝設備管理辦法》。《辦法》明確,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娛樂場所及其他經營場所設置的電子遊戲設備、遊戲機等,不得向未成年人開放或者提供服務。本辦法自2020年1月1號起施行。最近一段時間,我國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再度升級,從線上到線下,進一步對未成年人接觸遊戲的時間段、時長和遊戲類型等,做出了詳細的規範。
  • 網遊實名制有大漏洞!網上找的虛擬身份證號,照樣能正常登錄遊戲
    3月17日,國內知名的遊戲企業之一騰訊遊戲發布公告稱,將全面推進落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規定。不過,網遊實名制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騰訊遊戲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公告表示,他們從本月開始全面推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新規的落實工作。
  • 孩子手機上竟有18款遊戲APP!上網課玩瘋了?孩子沉迷手機,這些建議...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 這些建議亮了!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建議建立網路遊戲分級制度 未成年人沉溺網路遊戲,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針對此現象,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議建立網路遊戲分級制度,從網路遊戲類別、認證、時長、充值方面建立網路遊戲分級制度,遊戲企業必須執行,並由文化和新聞部門審核監管。
  • 大學生沉迷網遊宿舍變"網吧" 監管無力令人擔憂
    最近,市民王女士發現正在上大二的兒子沉迷於網路遊戲不能自拔,整天焦慮不堪,「孩子小學、中學都很愛學習,成績也很好,一上大學就迷上了網遊,已經掛了好幾門課,我真擔心他能不能畢業!」  其實,像王女士的兒子這樣沉迷網遊的大學生不在少數。  在蘭州某高校大三一個8人的男生宿舍裡,有6個人買了電腦,一到休息時間,學生們除了上網,幾乎無其他事可做。
  • 「登錄無認證、超額充值」 未成年網遊消費引發爭議
    「用父母的帳號登錄,反覆充值數十次,退款審核取證難」……近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成為未成年人學習和娛樂的首選工具,隨之而來的消費亂象也逐漸增多。《人民投訴直通車》平臺近日收到多個關於未成年人網遊消費的投訴案例,這些網遊消費糾紛讓家長們和相關企業都很頭疼。
  • 未成年人晚上22點至早上8點期間禁止玩網路遊戲
    每年我們都能聽到很多關於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負債纍纍的慘劇,即便如今網遊都清一色的擁有實名註冊和防沉迷系統,但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就在日前,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發布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當中規定網遊廠商在每日晚上22:00至次日早上8:00期間,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遊戲服務,網絡宵禁時代來臨。除了晚上22:00至次日早上8:00為未成年人的「網絡宵禁」時間段外,《通知》中還要求未成年人法定節假日每天遊玩網路遊戲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天不得超過1.5小時。
  • 網遊實名製成擺設 沒身份證也能玩
    「一放暑假,孩子就在家裡沒日沒夜玩網遊,防沉迷系統不就名存實亡了嗎?」近日,家住老東門青後小區的康先生遇上了一件麻煩事,他13歲的兒子放暑假後便沉迷於一款知名網遊,一玩就是一整天,根本不受防沉迷系統的限制。
  • 遊戲廠商,難防沉迷
    5月25日,兩會上有代表提出建立網路遊戲分級制度,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實行未成年人登入網遊時段、時長監管分級,防止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與此同時,各大遊戲廠商也推出了號稱「史上最嚴」的防沉迷系統。5月15日和5月21日,騰訊和網易兩大國內遊戲的巨頭紛紛升級了防沉迷新規。
  • 一周回顧:網信辦整治未成年人遊戲沉迷問題、騰訊欲收購Voodoo
    各位看官,這裡是遊戲客棧掌柜主持的遊戲客棧閒談時間,我們將在這裡聊聊關於遊戲產品、遊戲大廠在這一周發生的大事件。我們也將在這裡談談關於遊戲方面的社會見聞。那麼,話不多少現在就開始暢聊吧!『社會關注』國家網信辦:堅決清理涉黃動漫,重點整治未成年人網遊沉迷問題今天(7月13日),國家網信辦發布《關於開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假網絡環境專項整治的通知》。
  • 未成年只能法定假日在經營場所玩網遊 防沉迷有效嗎
    最近一段時間,我國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再度升級,從線上到線下,進一步對未成年人接觸遊戲的時間段、時長和遊戲類型等,做出了詳細的規範。除了文旅部的新規之外,本月初,國家新聞出版署也出臺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提出六方面舉措,包括每天22點到次日8點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遊戲服務、不得為未滿8周歲的用戶提供遊戲付費服務等嚴格要求。
  • 實名認證仍存漏洞 部分遊戲涉嫌違規
    看到誠誠在遊戲裡「大殺四方」,他覺得「很刺激,很有意思」,甚至上網課、寫作業的間歇也會玩上一把,或者用iPad看一會遊戲主播的視頻。而他們玩遊戲所需的手機、社交帳號,都來自自己的家長。疫情期間,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問題進一步放大,過度消費等問題更加突出,有關消費糾紛與投訴也急劇增多。在社交平臺、網絡論壇上,經常能看到家長發帖吐槽自家孩子沉迷遊戲。
  • 百名家長怒斥手機遊戲平臺:縱容未成年人巨額手遊...
    王女士稱,「小孩玩的遊戲可以直接跳過實名認證,遊戲還是遊客的模式,就可以消費。」王女士把自己的遭遇發到了社交媒體,看到網友跟帖後她意識到,自己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可以直接跳過的實名驗證環節「疫情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的時候,玩的一款叫火線精英的遊戲。」
  • 網遊實名尷尬 網上身份證號碼生成器泛濫
    自今年7月1日,網上開店全面施行實名制之後,8月1日,網路遊戲也正式進入實名制時代。這意味著從8月1日起,所有網遊用戶必須實名,而且要求虛擬貨幣使用中必須與現實中的真實銀行帳戶綁定。更多業內人士稱,實名制能夠杜絕未成年人沉迷網遊,但執行起來卻很困難。個人隱私安全受質疑等因素讓網遊實名註冊陷入尷尬。
  • 網遊實名製成擺設 沒身份證照玩不誤
    根據康先生反映的情況,記者調查發現,如今網上的「反防沉迷遊戲帳號」隨處可買,這些帳號都綁定著成年人身份證,根本不受防沉迷系統的限制,在如今網遊實名制、防沉迷系統的背後,存在著一條灰色的「反防沉迷產業鏈」。
  • 回顧網遊市場發展史,下一個「龍頭」在哪?
    這次我們不妨借過往的經歷來分析一下,未來網遊的發展方向。多元化的遊戲市場網遊發展之初,沒人會預見市場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開發商們做了很多嘗試,各種類型的網遊便應時出現了。早期的網遊,很多都有著借鑑和模仿的影子,基本都是沿襲著韓國網遊的模板,而且市場上也有大量國內代理的韓國網遊。
  • 網遊實名制有大漏洞!網上找的虛擬身份證號,照樣能登錄能充錢
    、部分網遊不遵守未成年人充值限額的問題。3月17日,國內知名的遊戲企業之一騰訊遊戲發布公告稱,將全面推進落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規定。不過記者體驗發現,網遊實名制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   【騰訊遊戲:本月起全面推進防沉迷新規落實】   17號,騰訊遊戲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公告表示,他們從本月開始全面推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新規的落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