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5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產業扶貧是我國扶貧體系中重要的環節,也是實現我國精準扶貧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綠色農業」等國家利好政策的出臺,地處六祖惠能故鄉——新興縣的翔順控股集團自2007年起,從整合茶場資源著手,不斷引進高新技術和設備,對茶葉的引種、培植、管理和生產工藝等進行革新,持續擴大茶葉種植規模,開發本地旅遊資源,為貧困戶和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帶動農戶從脫貧逐漸走向致富,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翔順控股集團作為一家從事建築施工、房地產開發、餐飲旅業等為主的綜合性民營企業,長期熱心參與各類社會公益事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截至目前,翔順控股累計捐資超2.8億元,分別在捐資助學、市政工程、扶貧濟困、抗震救災及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中做了突出貢獻;同時也因感恩社會、回饋社會,以及其發展理念、發展成果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賞。
正是秉持這種「感恩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進程中,翔順象窩禪茶公司以茶為媒,幫扶農民特別是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目前,象窩禪茶公司產業升級提速加快,一掃疫情之陰霾。今年3月17日,公司全新的現代化茶葉加工基地正式破土動工,項目將建成一個集加工、倉庫、冷鏈、運輸、營銷體驗、產學研、品種園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茶葉技術中心,一條現代化自動化茶葉加工生產線。中心佔地39畝,計劃總投入2000萬元,預計2021年12月建成。
象窩山地處開平和新興交界處的水浪村,地區偏遠,土地大量閒置,農村剩餘勞動力充盈,然而周邊村落經濟落後,農民收入來源沒有保障,是新興縣重點扶貧地區。但是,象窩山山清水秀,空氣潔淨,常年雲霧繚繞;這裡是天然的大氧吧,也是產茶的好地方。象窩山上種植茶葉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因六祖惠能緣起。從唐代開始,象窩山一帶就開始有了種茶的傳統,主要種植「水源山」茶,用以做藥引。1958年象窩山正式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大力引進雲南大葉種,名為「象窩茶」。
△茶田管理員手把手教授茶農摘茶
近年來,新興縣大力引導農戶和農業企業發展茶葉生產,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以「禪茶文化」為載體,以融合旅遊為發展模式,推動茶葉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象窩禪茶公司運用自身的資源,大力發展以茶為媒的綠色農業經濟,雙管齊下帶動周邊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帶動百家千戶農民奔康致富,以「茶葉」助「民生」、形成「大產業」。
「一是土地租賃,企業承包農戶閒置土地,擴大茶園規模,使農戶有租金收益。截至目前,象窩禪茶公司種植規模達4000餘畝;二是承包茶地,讓有能力的農戶承包部分茶地,按公司要求統一種植管理,公司保價回購茶青,增加農戶收入;三是務工收入,公司4000多畝茶園每年有10個月採茶期和2個月管護期,為農戶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翔順象窩禪茶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9年公司已經與當地700多戶農戶合作,幫扶當地70多戶貧困戶脫貧,並連續多年為貴州省昌明鎮布依族貧困農民提供50多個就業崗位。
△貴州老鄉在象窩茶場採摘茶葉
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象窩禪茶公司為象窩山下的村民發展提供了便利,盤活了閒置土地,拉動了村民的經濟收入,累計帶動村民增收逾1000萬元。如今的象窩茶園已形成了以350畝「60年老茶樹」為寶貴資源,以1200畝「象窩茶場」為核心茶產區,輻射帶動六大種植片區2800畝茶園共同發展的產業規模,成為南粵大地不可多得的擁有豐富的自主茶園資源企業,更是廣東省內老茶樹較多的茶企。
△修剪規整的象窩茶場
如今,象窩山周邊自然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亮點頻現。象窩茶也成為了新興縣太平鎮綠色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打品牌,茶葉成為太平鎮「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現代特色產業,成為當地閃亮的名片。
△硬底化道路
記者前往象窩山茶場採訪途中,遇見了從水浪村的家裡騎摩託車往象窩生態園裡趕路的張光玉,她說:「我在茶場裡工作十餘年了,2008年就開始上茶場摘茶,這裡山水好,空氣好,村裡一大半人都在上面做工。」在張光玉看來,茶場的工作讓自己的生活更有底氣。「以前都是在家裡帶孩子,也沒有外出務工,就是在家裡種田,光靠種田的錢連吃飯都不夠。當時大的小孩在讀學前班,小的還沒有讀書。後來孩子大了讀書更費錢了,自己年紀也上來了,外面打工都是招收年輕人,後來看到茶場招工就上來工作了。」張光玉介紹,在茶場工作環境好,待遇福利都不錯。「這裡是按量計酬,可以隨來隨採,隨採隨走。空閒的時候就過來採茶,每天工作8個小時,回家後也有時間照顧家人。同時,茶場還包午飯,每餐飯都是雞鴨魚肉換著做。」張光玉表示,自己每個月平均下來工資在2500-3000元。
△農戶開發新茶田
類似張光玉這想法的人很多,46歲的梁英全每天的工作就是統籌工人採茶,按時間除草,再負責收驗茶葉,送茶葉進廠。梁英全住在水浪村委的下廠村,2013年來到茶場工作至今已有6年多了。「以前在家裡種田種菜,生活比較困難。家裡有老母親,還有兩個在讀書的小孩,當時小孩讀書的學費都是靠借的。後來看我媽媽在這裡摘茶,我有時間就上來幫忙。公司領導看我勤快,經過3個月的實習期後就轉成正式員工負責管理茶場。現在除了管理茶場外,空閒時間就上山看牛,今年可以脫貧了。」梁英全笑著告訴記者,如今,她在家裡建了小平房,還在縣城的筠州華府買了套電梯房,因為是翔順的老員工,公司還給了8折的優惠。「我們大家都堅信,象窩的茶葉是可以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產業,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就能開創致富的新天地。」梁英全說。
△象窩茶農在鋪好的水泥路上搬運滿筐的茶葉
記者:黃廣雄 | 通訊員:劉江峰
原標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特刊㉓ | 象窩禪茶拓寬產業扶貧之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