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地方稅收體系的思考丨天竺語稅

2020-12-12 第一財經

2020年,為了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及衝擊,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積極財政政策,主要包括擴大債務規模、調整赤字率及繼續減稅降費。截至8月中旬,中央直達基層的資金為1.674萬億元,佔預期目標1.7萬億元的98.5%。這些資金對於緩解當前的地方財政困難、促進「六保」及「六穩」將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債務規模的增加將有可能引致財政風險,因此,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看,應該探討我國地方稅收體系的建設,以支持「雙循環」新格局下地方經濟的良性發展。

債務是否能夠構成地方收入最重要的來源支撐?

此次直達基層的資金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規模較大,二是向基層傾斜。從資金的用途去看,主要聚焦到「六保」及「六穩」,重點用於疫情防控、幫扶市場主體和困難群眾,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基層運作以及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從資金的流向去看,市縣基層支出佔比95.9%,市級佔14.5%,縣級佔81.4%;省級佔4.1%。顯然,此次直達基層的資金對於緩解地方財力,尤其對於市縣兩級財政而言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但是,從財政部所公布的2019年的地方財政收支決算報告中可見,2019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203743.22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75440.47億元,其中地方本級收入為101080.61億元,稅收收入為76980.13億元,非稅收入為24100.48億元,稅收與非稅收入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4.72%。由此可見,中央對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是地方重要的支持及補充,但是,地方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是稅收與非稅收收入。因此,從長遠來看,地方經濟的良性循環是保障地方財政實力的關鍵。

只有優化營商環境,地方經濟具有良好的支柱產業,能夠持續增長,這樣稅收才能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形成良性的關聯關係;也只有稅源能夠保障可持續性,才能促使地方籌集到足夠的財政收入支持地方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其中,深圳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9年深圳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73.21億元,比上年增長6.5%;稅收收入3067.69億元,增長5.7%。總結深圳特區建設的40年,GDP從1979年的1.96億元增至2019年的2.69萬億元,增長13738倍;而財政數據,從1979年的0.17億元提升到2019年的3773.21億元,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係。

什麼樣的稅源能夠構成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來源?

隨著營改增之後,一直困擾地方政府的問題是究竟什麼樣的稅收能夠取代營業稅成為地方最為主體的稅種。但是,按照我國現代稅費建設的整體部署,未來共享稅應該成為地方最為重要的稅收來源,包括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

以增值稅為例,中央與地方為五五分成,即地方可以在增值稅的收入中分享到50%的收入,而增值稅是我國的第一大稅種,並且屬於間接稅,在流轉環節徵收,只要有經營行為的產生就會產生增值稅的收入來源。因此,這些主體大稅種的共享無疑構成了地方財政重要的支撐。

然而,通常人們談到地方稅的時候往往會認為最純粹的地方稅應該是收入僅歸屬於地方的稅種。目前,我國的稅制體系中依然存在這樣的稅種,其中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幾個稅種就屬於完全的地方稅,例如契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多年來,由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房地產行業的貢獻較大,從而也帶動了房地產相關稅收的快速增長,為地方財政籌集收入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5年的15221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90382億元,年均增長5.8%。而從2015年到2019年間,全國契稅收入由3899億元上漲到6213億元,年均增長12.4%;全國土地增值稅稅收收入從3832億元上漲到6465億元,年均增長14.0%。

但是,土地資源畢竟是稀缺的,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增速趨緩,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收入也呈現趨穩的態勢。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不再是盈利能力較高的行業時,房產的增值空間將減少,而以增值額作為徵稅依據的土地增值稅等稅收所能夠產生的稅收貢獻度就會減少。因此,從客觀的角度去看,與房地產相關的地方稅種仍然是地方財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收入來源,但是,其能夠維持在現有的平穩增長態勢,單個稅種佔稅收總收入比重約為3%的水平,已經是比較合理的收入格局。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畢竟與房地產相關的地方稅種有多個,如果每一個稅種均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穩定水平,則積少成多,對於地方財政收入的保障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具體而言,分開徵稅畢竟稅收徵管成本較高,並且納稅人的遵從成本也較高,因此一些地方稅務機關已經在探索通過優化徵收管理的便利化程度,以保障稅收來源並減輕納稅人的負擔。

除此之外,消費稅與房產稅的改革也是地方稅體系建設中社會關注的熱點。消費稅原本屬於中央稅,其改革能夠綜合中央與地方共享的訴求,對於地方財政收入來源是一項補充。同時,將徵稅環節由生產環節後移至消費環節,與地方消費能力密切相關,也體現出了一定程度地方稅屬性的特點。

而房產稅,根據世界稅收發展趨勢的觀察,其收入規模仍然較小。據統計,2017年,以不動產稅為主的財產稅在不同國家間情況不一,大約佔GDP的比例在 0.2%(印度尼西亞)至4.4%(法國)的水平。絕大多數國家財產稅的稅收貢獻度有限,但在過去的15年間有上升的趨勢,增長幅度較大的國家包括阿根廷、比利時、美國和法國。

另一方面,也有些國家的財產稅收入下降趨勢較大,包括冰島、瑞典和瑞士。2019年,僅有極少數國家的房產稅制度發生變動,更多的國家著力於對於徵管便利化的改革,例如,俄羅斯簡化了企業財產稅申報程序,從2020年1月1日起,法人實體可免於提交企業財產稅季度申報表,在同一地區擁有數個不動產並因此根據不動產位置在多個稅務機關註冊的法人實體,可以在該法人實體選擇其中一個稅務機關提交一份財產稅單。此外,俄羅斯財政部建議統一稅款繳納期限,將車輛稅、土地稅和房地產稅的統一繳納期限定為3月1日。

由此可見,即使房產稅進行改革,也僅是我國地方稅種中的一個,不能依賴於一個稅種創造足夠的地方財政收入,仍然需要多稅種的協調效應。但是,不排除由於土地及房產在交易環節增值額的減少導致稅收收入減少,在保有環節徵收的稅種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並且多稅種之間無論是在稅制上的簡併還是在徵管上的協調統一均有利於徵納雙方,對於地方財政收入籌集而言也不會造成效率上的損失。

下一步地方稅體系建設時需要關注什麼要點?

作為地方稅體系,首先還是應該通過稅收立法的方式進一步下放一定的地方稅權。目前,我國稅收在立法中已經充分重視到這個問題,畢竟中國幅員遼闊,地方之間的差異較大,因此地方稅種必須與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調控需求密切相關。近日,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法》就提出,契稅的具體適用稅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法律規定的3%~5%的稅率幅度內提出,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其次,應該與地方經濟的收入來源聯動。地方稅種應該是更為接地氣的稅種,否則在徵管上難以操作,難以籌集到地方財政收入;另一方面也無法從地方收益的分配中獲得合理的稅收收入來源。其中,消費應該是地方經濟中重要的構成,從基層的經濟貢獻度來看,消費是重要的來源,對於老百姓而言,每日都需要消費,無論是商品還是服務。雖然,增值稅已經在消費環節徵稅了,但是,也必須看到,隨著經濟數位化的發展,一些消費行為從線下轉向線上,如何與時俱進地適應經濟模式的轉型,突破傳統增值稅無法適應的局限,應該構成地方稅體系建設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如果說傳統稅制可能更為關注生產環節及對物理存在的徵稅,那麼經濟數位化環境下則消費及新聯結度將構成稅源的主流,而基於消費的徵稅地方稅制有著天然的關聯優勢。

再次,應該基於寬稅基簡稅制的原則徵收地方稅。地方稅種不宜設置過高的稅收負擔,這樣會抑制納稅人的主動遵從。地方稅種有著良好的基層稅收基礎,因此在稅制設計上如果能夠通過寬稅基的設置有效控制個體稅收負擔,並輔助以便利的徵管體系,則不但納稅人能夠主動遵從,並且也穩定了地方稅收來源,這是雙贏的地方稅體系設置格局。

(作者系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教授)

相關焦點

  • 數字稅收的三個維度丨天竺語稅
    第三個維度是數字經濟的地方稅收。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數據賦能經營業務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引擎,能夠形成企業技術創新轉型升級的動力,並擴大產業需求,促進雙循循環,帶動企業更好發展。另外,便利化的數位化服務,可以提升企業的管理效能,降本增效,發揮企業競爭優勢,促進企業長足發展。
  • 「十四五」現代財稅金融體制:降低間接稅稅收 建地方稅體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十四五」現代財稅金融體制:降低間接稅稅收,建地方稅體系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全文公布。文件提出,「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對此,多位財稅領域專家近日對澎湃新聞記者作出解讀稱,這意味著「十四五」時期將完善現代稅收制度,採取包括進一步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在合適的時機開徵房地產稅,降低間接稅等措施;同時我國將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 「十四五」現代財稅金融體制:降低間接稅稅收,建地方稅體系
    文件提出,「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對此,多位財稅領域專家近日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作出解讀稱,這意味著「十四五」時期將完善現代稅收制度,採取包括進一步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在合適的時機開徵房地產稅,降低間接稅等措施;同時我國將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 慈善捐贈稅收立法特點及制度完善
    為了提高慈善捐贈的積極性,我國的立法為此規定了許多稅收優惠政策,但從應對突發事件實踐來看,在現有基礎上,仍需進一步完善。      現行慈善捐贈稅收立法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80條規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於慈善活動的,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 全球投資 美英加澳新的稅收體系
    美國稅務體系 美國現行稅法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稅法體系之一,實行分稅制。 稅收分屬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徵收,聯邦稅收佔全國總稅收約為70%,州和地方政府稅佔30%,州和地方比例為6:4。
  • 「十四五」如何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
    展望「十四五」,稅制改革將繼續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度融合,不斷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優化稅制結構,促進直接稅和間接稅之間的平衡,深入推進稅收徵管制度改革,促進我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不斷完善。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優化稅制結構,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
  • 國際稅收管理體系將改寫 開曼等避稅天堂受打擊
    國際稅收管理體系將改寫 開曼等避稅天堂受打擊 21世紀經濟報導 2015-10-16 09:12:39
  • 完善住房消費稅收成財稅改革重要內容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昨日明確指出,研究完善合理引導個人住房消費的稅收政策是下一步繼續深化財稅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謝旭人是在昨日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受國務院委託向大會作關於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時作出上述表示的。
  • 加快完善新疆人才發展治理體系
    原標題:加快完善新疆人才發展治理體系 ●把用好用活人才作為核心內容,為使用而引進、在使用中培養、以使用來激勵,讓人才各得其所、用當其時、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依據市場標準評價、使用和激勵人才,減少對用人主體和資源配置的直接幹預,形成政社分開、政事分開
  • 國家治理現代化,僅有稅收法定還不夠,還需財政法定——專訪中國社...
    在他看來,要從實現治理現代化和構建大國財政的格局出發,構建財政法律體系——涉及中央銀行、外匯、審計、監督等領域的廣義財政——在現有市場經濟相關的私法體系已基本成型的基礎上,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關的公法體系。這位曾有過多年稅務律師經驗的研究人士還強調,在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過程中,要謹防只是把稅收條例換個法律的馬甲之後號稱完成了中央稅收法定的任務。
  • 國務院智囊:將稅收體系轉變為以直接稅為主體
    新京報訊 (記者郭少峰)昨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雲春建議,要按照統一市場的方向,嚴禁各地通過稅收獎勵或稅收返還以及零地價拉企業拉項目的做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是國務院最重要的智囊之一。  當日,董輔礽經濟科學發展基金會等機構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舉行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
  • 北京完善免稅店稅收政策 促進入境遊消費
    該計劃明確提出,要完善北京市內免稅店稅收政策,積極配合相關部門推動對市內免稅政策的試點突破,促進入境遊消費。26日,記者從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該計劃旨在全面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在文化旅遊領域深入探索服務業擴大開放,激發文化旅遊市場投資和消費,促進北京文化旅遊市場更加繁榮。
  • 2016·稅收改革攻堅這一年:興法治——依法治稅照亮稅收現代化光明...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推進地稅加快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加快推進地方稅立法,按照積極穩妥、先易後難的原則,配合立法機關,適時將地方稅相關稅收條例上升為法律。  稅收制度規範化建設對落實稅收法定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稅務總局起草修訂《稅收規範性文件制定管理辦法》,完善稅收規範性文件管理基本制度。對不利於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政策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
  • 財長講座透露央地財政改革七大方向: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
    劉昆在講座中透露,為進一步調整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將重點從以下七個方面予以推進:一是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完善以共享稅為主體的收入劃分模式。二是完善共同財政事權體系,強化中央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
  • 我國已構建涵蓋五大環節八個稅種的生態稅收體系
    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全國稅務系統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構建生態稅收體系,助力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雙向發力促進轉型升級  自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稅法實施以來,環境保護稅(以下簡稱「環保稅」)的開徵有效發揮了「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的反向約束和正向激勵機製作用,促進了綠色發展。
  • 推介|《國際稅收》2019年1-12期總目錄
    >經合組織數字經濟稅收規則最新提案國家間利益博弈分析 朱炎生(3,5)數位化商業模式與所得稅解決方案探討 何楊 孟曉雨(3,14)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稅收政策與管理完善建議 謝波峰 陳灝(3,20)經濟數位化稅收政策體系建構的新觀察與新思路:一個總體分析框架 劉奇超(3,25
  • 山東發布丨山東省殘疾人託養服務地方標準頒布,完善託養服務體系...
    經省市場監管局審查備案,今天我們發布《城鎮殘疾人居家託養服務規範》《城鎮殘疾人日間照料託養服務規範》2項山東省地方標準。這2項標準也是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時期,我省殘疾人領域發布的首批地方標準。這2項地方標準作解讀如下: 一、我省殘疾人託養服務系列地方標準編制的背景和意義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
  • 濱城區委常委副區長王慶霞:民營經濟發展政策體系漸趨完善
    原標題:濱城區委常委副區長王慶霞:民營經濟發展政策體系漸趨完善  濱州日報訊 「改革開放以來,我區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目前已逐步成為全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濱城區委常委、副區長王慶霞告訴記者,截至今年6月底,濱城區民營經濟總體數量達到30426戶,佔全市總量的25.96%,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達到89戶,民營經濟已佔到該區GDP的半壁江山,提供了60%以上的稅收和90%以上的就業崗位。  濱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區裡專門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文件,正逐步形成一個完善的政策體系。
  • 高培勇:完善現代稅收制度,核心是通過直接稅實現公平正義
    11月29日,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在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暨中國體改研究會年會上表示,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其核心是通過直接稅實現公平正義。高培勇表示,現代稅收制度區別於傳統稅收制度核心是通過優化中國現行稅制結構來實現現代稅收職能,而現代稅收職能區別傳統稅收職能最集中的標誌就是要通過稅收制度安排來實現公平正義。高培勇進一步表示,通過稅收制度實現公平正義主要依託於直接稅的建設。
  • 專家:完善郵輪公共衛生安全體系
    業內專家開出良方:構建和完善郵輪的公共衛生安全體系,是重啟我國郵輪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在加快按動郵輪產業重啟鍵的同時,助力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目標。國際郵輪研究聯盟峰會上,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教授就「十四五」時期,上海郵輪經濟發展戰略思考發表主旨演講,她從「十四五」時期上海郵輪經濟面臨的戰略環境、發展基礎和主要瓶頸以及發展戰略思考三個方面進行解讀。她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全球郵輪行業正經歷百年未遇危機,郵輪市場受到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