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習近平
他們是村裡最遠的那一戶,交通更不便,信息更閉塞,機會更稀缺,脫貧的任務更艱辛,脫貧的期盼更迫切。
最偏遠的那戶人家,繫著最深切的牽掛。黨和政府的關懷從未缺位,精準幫扶的努力從未鬆懈,邁向小康的腳步從未停歇。
我們從湖南14個市州各選一個村,聚焦每個村最遠的那一戶。14路記者跋山涉水,走進村裡最偏僻的角落,記錄最動人的脫貧故事,以此致敬扶貧這項千秋德政,致敬這個偉大徵程中行走的人們。
村裡最遠那一戶| 群山之上,夫妻倆操辦起500畝山地豬場
文丨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記者 趙雨杉 王銘俊 視頻丨周林熙 視覺丨周子茜
7月15日,到達吳美容家位於山頂的豬場時,一群小香豬輕快地從我們身旁跑過。靠這些香豬,吳美容一家今年收入已達14萬元。豬場還剩160頭豬,整年收入預計超過 30萬元。吳美容和丈夫羅五成笑得一臉燦爛。
(7月15日,在老宅談及今年的收成,吳美容和丈夫笑得一臉燦爛。)
到達豬場並非易事,它不遠處便是耒陽的最高峰元明坳,海拔838米。一路上,記者行經了吳美容生活中最重要的三個地理坐標。最下方是位於耒陽市東北方與郴州安仁縣交界的導子鎮集鎮。汽車沿著山腰線一路向上,彎彎繞繞14公裡到了沙明村村委會,吳美容家異地搬遷到了這裡。從沙明村村委會再次出發,在群山中上上下下,繞過30餘道大急彎,便到了吳美容家的老屋。
老屋以紅磚、土瓦建成,鋼筋大都露了出來。堂屋也沒有門,赤裸裸地向外敞開著。住在這裡,最怕的是下雨天,「天上下雨,屋裡也下雨,一不小心被褥就溼了。」
吳美容一家在這裡一住就是22年。她從山中採來筍、蕨曬乾,製成山貨。拿不出到導子鎮趕大集需要的7元路費,她就和丈夫背著擔子,沿著古老的石梯一級一級往下,耗時1個半小時趕到村委會參加小集賣山貨。
2017年夏,由耒陽市紀委牽頭,負責沙明村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工作。聽聞扶貧隊來村組走訪摸底,已經「山窮水盡」的羅五成掏出三本證件找到了扶貧隊隊長雷秀明,「隊長,能給咱家評個貧困戶嗎?」三本證件都是殘疾人證。小兒一級殘疾,智力缺損且有聽覺障礙;妻子吳美容二級殘疾,是精神障礙病患;大兒三級殘疾,患有手殘。
「一家四口,三個殘疾。這樣的人不評貧困戶沒有道理!」雷秀明花了一周時間,給吳美容一家解決了低保、醫保,落實了殘疾人政策,並送來了產業扶貧「大禮包」。「不只是脫貧,還要讓他們『鹹魚翻身』當老闆。讓每個人掌握一門技能、一項支撐自己發展的產業實體。」
扶貧隊鼓勵吳美容一家依靠勤勞脫貧致富,隊員徵求吳美容的意見,是養豬、養雞還是養牛?「養豬!我在娘家就養過,有經驗!」扶貧隊給吳美容送來了10頭白豬,更從牧場購買了8頭肉質好、重量小的香豬送來。
「你對豬好,它給你帶來票子;你對它不好,它馬上死給你看。」吳美容記下了扶貧隊隊長的話,她和丈夫在老屋旁的山頂上圍好數公裡長的竹製護欄,圈起了500畝豬場。散養的豬吃著山裡的竹筍、野菜、竹根歡快得很,夫妻倆仍每天走過滿是沙和石的小路,趕到豬場給豬餵2次食、3次水,「方便豬找到回家的路,不然對主人沒有親切感。」
(7月15日,扶貧隊隊長雷秀明給吳美容夫婦送來最新的養殖技術和市場信息。)
第一年,將長大的白豬賣掉,吳美容賺了5萬元。香豬培育成了種豬,生出更多的香豬,2018年賺了10萬元,2019年賺了20萬元。今年8月,通過申報批准,吳美容註冊了「耒陽市沙嶺種養殖家庭農場」。
在豬場的油茶樹旁,吳美容和記者說起了心裡話。她自小愛讀書,成績也優異,可家裡窮,供不起她上初中,自己愈發自卑自閉,整個人抑鬱了起來,而後生了小兒,精神更加萎靡。
「都過去了!搭幫政府,沒有忘記我們這一家。」吳美容由哭轉笑,她和丈夫熱情地邀請記者回到村委會,去他們的新家看看。異地安置點裡,4棟大樓房安置了28戶貧困戶共109人。吳美容家100平米的房子分為三室一廳一廚一衛,各個房間都安上了木門、窗簾,鋪上了地磚。
(正前方大樓2樓左側的房屋便是吳美容的新家。)
今年5月24日,沙明村舉行插秧節,迎來了近千位賓朋。吳美容主動找到村委會,「雷隊長,這麼大的活動,我贊助一頭香豬。」雷秀明為之動容,「這一頭香豬有百來斤,要三四千塊呢。」不僅如此,家裡的豬仔市場價1200元一頭,賣給貧困戶,吳美容只收800元,還免費提供技術指導。
知恩更感恩,吳美容一家從物質上、精神上徹底脫貧,在山高處闖出了致富路、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