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後沙)
在中方多次抗議和警告之下,美國總統川普還是籤署了由國會遞交的法案——《臺灣旅行法》。
如果1999年貝爾格勒那一聲爆炸還不足以警醒一些人的話,那麼這次《臺灣旅行法》生效,應當能讓他們醒醒了。
在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媒介,對美國充滿著滿滿的善意,將持不同意見的人視為「反美者」,並大加撻伐。
反觀美國輿論,人家可是長期將中國視為對手,從「威脅論」到「崩潰論」,再從「崩潰論」到「威脅論」,反反覆覆,單曲循環。
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總體向好,特別是蘇聯解體之前,再後來,美國成了單一霸主,中國避其鋒芒,專注發展,雖然中美關係有一些磕磕碰碰,卻還算平穩。
從中美俄大三角關係上來說,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智慧:
一,中美關係好於美俄關係。
二,中俄關係好於俄美關係。
這種大三角關係,在國際風雲變幻中對中國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有的人會因此陷一種迷失:對美國無條件相信,相信它是人類燈塔,救世主,盲目接受它的價值觀,甚至強迫自己改變思維方式。
美國老太太,中國老太太關於房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看過,其實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種說教。它簡化所有客觀條件,在主觀上強迫你接受某種觀念。後來發展到「美國對中國是有恩的」這種論調四處出現。
中國人不缺乏智慧,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讓美國感受到中國人的力量。一旦美國感受到中國力量(經濟力量,軍事力量,政治力量的提升),它馬上像猛獸一樣進入警惕狀態,推出不利中國的政策。
能刺痛中國最理想地方是臺灣海峽,《臺灣旅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生效的。
「一中原則」和三個《中美聯合公報》精神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而國家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但美國今天要當攔路虎,如果拖不住中國復興之路,也要敲筆買路錢,而臺灣是否陷於戰火?美國是全然不顧的。
一些對美國抱有幻想的專家,在《臺灣旅行法》問題上,一再主觀臆想,直到生效,還想為之迴轉。
草案在眾議院時,說眾議院很難通過,交到參議院時,又說參議院很難通過,3月5日,送到白宮時,還說川普可以駁回,最後說川普不會籤署,會拖到自動生效而已,現在川普籤了,還怎麼說?
臺灣當局忙著叩頭謝恩,就差直喊一聲「親爸爸」。
臺獨分子一直妄想開拓「國際空間」,提升臺灣能見度,長期以來,這道門被關得很死,臺獨分子只能在門縫後擠眉弄眼。
這道門有兩扇:
一邊是中央對臺灣當局搞小動作的壓制。
一邊是白宮對臺灣當局搞小動作的約束。
然而,《臺灣旅行法》一出來,包括之前《軍艦互泊條款》,白宮這邊這扇門,正被緩緩推開。如果魔鬼因此出洞,無論出現什麼樣的殘酷後果,絕大部分責任在美方。
臺灣是地緣政治的一顆棋子,它也甘心扮演這種角色,全球有若干個地緣政治危險點,比如巴爾幹半島,烏克蘭邊界,朝鮮半島,中東。說白了,這些危險點一旦處理失當,就會燃起戰火。
臺灣海峽如此敏感,美國如果真的愛臺灣,無論打「民主」還是「自由」旗號,都不應當在這問題上向中國人挑釁。
《臺灣旅行法》生效,給美臺之間政治勾結提供了極大空間,現在有專家說儘管法案通過,但要在美國行政上落實下來,還是可能性很小。
這種善良,近乎於迂腐,你憑什麼如此相信美國?
從另一角度,臺灣當局為此歡呼雀躍,何嘗不是滅亡前的瘋狂?
《臺灣旅行法》的危害性
目前,媒體上對此的憤怒主要集中在中美兩國關係受到破壞,有的說要報復美國,讓美國明白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容侵犯。
然而,對美國來說,侵犯別國核心利益不是它年年在幹的事情嗎?它不是不明白,而是要看對手實力,像一些小國,美國要揉圓就揉圓,要踩扁就踩扁。
中國應對手段,既有軟的,也有硬的,《臺灣旅行法》造成的傷害,特別是對美國利益的傷害,不會馬上顯現,但將來肯定會讓美國喊痛,把爪子從火堆裡抽開。
現在危害主要在於,美國盟友們是否會跟著盟主去調整對臺政策?
如果歐洲也歡迎臺灣當局政治人物來勾勾搭搭,日本跟上,甚至一些美洲國家也來這套,怎麼辦?你有多少只手去摁住這種現象?
美國政策,向來是歐洲,日本等盟友的風向標,近四十年來,美國在對臺動作上只要悄然無聲,站在紅線之外,這些國家也不敢輕舉妄動。
《臺灣旅行法》一生效,美國等於向盟友們發出了一個訊號:跟我做。
美國盟友考慮到與中國的關係以及自身利益,會有相當長的猶豫期,如果它們不動,美國《臺灣旅行法》就會在行政上落實下去,或邀請某個臺灣政治人物前往美國,或美國重要政治人物前往臺灣地區。
以這種手段來刺激輿論,鼓勵盟友們有樣學樣,美國再回過頭來跟中國漫天要價,撈取利益,這是白宮心中最划算的買賣。
不僅僅是川普當總統會籤署這個法案,就算別人在位,也會這麼做,這是美國在感受中國「威脅」之後必然反應。
無論《臺灣旅行法》是否會令美臺在近年內發生實質互動?某些大V和媒體應當清醒一下,美國不會愛你們,也不會愛中國,你們想得越多,傷害越大。
《臺灣旅行法》也好,《臺灣關係法》也罷,一個巴掌拍不響,美國正在臺海玩一個非常危險的遊戲,它企圖帶動國際跟臺灣當局關係公開化,正常化,官方化,常態化。
對美國不能抱有太多的幻想,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樂觀的看,內外交困之中的川普,也許在為中國統一大業進行一次神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