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子》總決賽上,樸樹再次靠"名言"出圈:
"我沒有什麼可教你們的,我只有一些經驗,經驗是不能被教授的,經驗只有靠自己去經歷還有靠時間。以後不會再當老師了,為人師表和冒充長輩實在太累了,因為我覺得我也是個孩子。"
多少年過去了,樸樹依舊是那般的耿直,那樣的"不合群"。
01
沒有人敢說高中畢業的樸樹沒有才華,他從小就是天選之子。
父親濮祖蔭是著名的教授,更是我國"雙星計劃"發起人之一;母親同樣是北大的教授,才貌雙全。
這樣的書香門第,樸樹從小就備受觀眾,有著來在大院的同儕壓力。
尤其是小升初的那一年,昭示了樸樹此後的人生走向。
當時,樸樹語文加數學滿分200,他考了173,北大附中的錄取線是173.5分。
雖然只有0.5分之差,卻成了樸樹父子心中難以磨滅的"陰影"。
為了這個分數差,濮父為之奔走了月餘,心有戚戚;父親沉重的面龐也影響到了少年郎樸樹。
彼時北大的家屬院裡的孩子們都是人中龍鳳,樸樹回憶:"真是覺得低人一等。你沒考上,你爸媽都沒法做人了。"
那個暑假,樸樹沒有出門,把自己關在臥室裡,不跟別人溝通。
有一天,樸樹姨媽來家裡住,對樸母說:我怎麼這一個月沒見樸樹笑過?
後來,便找到了北大的心理學教授孫東東給樸樹診斷;果不其然,孫教授只說了一句話:"青春期憂鬱症。"
媽媽帶樸樹去醫院做心理測試,結論是"差3分變態"。
其中一道題是:"如果你死了,你覺得身邊的人會怎麼樣?"樸樹直接選了"無動於衷"。
而治癒樸樹的則是"音樂",在音樂裡無拘無束的徜徉,讓自己和這個世界對話,生出了退學的想法。
濮父不理解:"北大教授之子卻不想上大學?"
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樸樹認真學習,最後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
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
然而,樸樹雖然被錄取,在成年之後,選擇罷讀,學歷也停留在了高中。
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品嘗到長大成人的好處——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02
在樸樹的人生之路中,少不得高曉松和張亞東的身影。
高曉松和張亞東也是個傳奇,有著和樸樹相似的經歷,便生出了生生相惜的緣分,他們卻成了彼此的知音,一拍即合的做起了音樂。
1996年,樸樹正式籤約麥田公司,老闆是宋柯。高曉松把他的原名"濮樹"成為了"樸樹",張亞東成了他的製作人。
3個音樂天才在一起,自然是燃炸那個青春耀眼的時代。
高曉松回憶說,這輩子從來沒見過宋柯哭過,但當年樸樹抱著把吉他,唱了自己寫的新歌《那些花兒》,宋柯第一次哭了……
樸樹唱出了每個人心靈最深處的那份純粹和悸動;人生在世,誰人不是赤條條地來,又不可避免地長大、別離,散落天涯……
大火之後的樸樹,成了人們追捧的對象;對樸樹來說,應對人情世故卻是最難的事情,他只想做自己喜歡的音樂。
於是,他逃離了春晚的彩排,全公司上下跟著著急。
工作人員劈頭蓋臉地罵道:"如果你不上春晚,公司的上上下下就是被你傷害了……你把我們所有的從業人員的路都給堵死了!"
成年後的樸樹第一次哭了,原來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遍地荊棘。
他只好參與了春晚的排練,但是最終站在舞臺上的樸樹,肉眼可見地並不開心。
這就好似賈璉讓賈寶玉讀經世致用的經史典籍,考取功名。於他而言,這無異於自己赤身站在眾人面前。
原來,長大成人並非一通百通,最容易失去最可貴的"少年氣",這就是成長的代價麼?
他選擇不換,要一直少年下去,純粹下去。
03
人生艱辛,這個帶有苦澀滋味的詞彙,似乎不適合用來形容娛樂圈的人,確實樸樹的真實寫照。
按照樸樹當時的出場費,他出去小小走個穴,回來就能在北京通州買個房子。
然而,他不願意;在嘈雜的娛樂圈,他身心俱疲。然後,一消失就是10年之久。
最後為了生存,不得不被迫營業,為了"錢"參加綜藝節目。
妻子吳曉敏在樸樹抑鬱時,寸步不離地陪伴:
"親手下廚褒湯給他喝,他卻不肯動一口。我陪著他在房間裡呆了三十多個小時,水米未沾,心力憔悴,我幾次險些暈倒。終於,小樸盛了碗湯放到我的面前,自己也拿起了餐勺。"
他終於從抑鬱中出走,緣於對這個世界的不舍和愛。
他不追求太多奢侈的生活,幸福在他看來就是,"開始早睡早起,每天十點多就睡覺,第二天早上早起後吃完早餐,打開窗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生活節奏讓他覺得充滿了希望,而且他也很享受這樣的狀態。"
不論是少年的他、大叔的他、老去的他,20多年來,他的誠懇和純粹依舊沒變,用自己的方式愛著這個生生不息的世界。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著急長大,恨不得一下子成了"大人",可真的成了"大人"之後,會發現我們失去的東西會更多。
而樸樹之所以一直紅,其實是因為他那可貴的少年氣,堅持依據喜好選擇一切。
我們害怕理想被磨滅,看到他在堅守心中明月,看到他天真地負隅抵抗,好像自己也充滿了力量,也可以繼續戰鬥。
樸樹,你千萬不要投降,繼續做你的天真純粹的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