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特訓,來一起大膽嘗試非虛構寫作吧丨穀雨計劃

2021-01-20 澎湃新聞

暑期將至,非虛構工作坊第二期馬上開始!

世界讀書日(4月23號)當天,《非虛構寫作特訓工作坊》第一期開啟,這是刺蝟公社和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莊永志老師聯手展開的一次嘗試。

在限額的30位學員中,有的是對非虛構有濃厚興趣的入門同學,有的是有經驗的記者,有的是學過創意寫作的常春藤名校學生,有的是高校教員,整整七天,每晚七點,他們和莊老師相聚在騰訊會議,一起逐句逐段地解剖非虛構名作,一起體會非虛構作品的採寫要領,一起逐篇分析學員的作品。

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我們一起來聽聽學員的感受。(文末有福利哦~)

學員 顧斌

澎湃新聞特約記者

在參加訓練營之前就聽過莊老師的分享,很喜歡他對非虛構作品幾乎是逐詞逐句的精講形式。

這次參加非虛構寫作訓練營,莊老師精講了美國最佳雜誌獎中最佳特稿寫作獎獲獎作品《風襲喬普林》,並帶大家瀏覽了普利茲新聞獎特稿獎諸多獲獎作品,讓學員對於優秀非虛構作品有了深刻感知。

此外,莊老師也花了不少時間對學員的習作進行了深入剖析和犀利點評,讓學員清醒認識到自己在非虛構寫作上存在的問題。

如果要說參加這次非虛構寫作訓練營的感受,也許有點像龍捲風過後,爬出快旅便利店冷庫的魯本,「這次魯本是頭先出來的,他在明晃晃的陽光下眨了眨眼睛。」

學員 杜放

達特茅斯學院創意寫作學學生

作為一個寫作者,我上過許多五花八門的內容付費課,其中不乏讓我感覺浪費時間、金錢卻還收穫寥寥的。但是這次的非虛構寫作工坊課程對我來說是值得甚至超過「票價」的。

首先以莊老師作為這個工坊的名片自不必說,不過讓我更震撼的是老師對於非虛構的熱情。這裡說「非虛構」聽起來像是一個有點門檻的概念,但其實寫作、新聞、講故事離我們比想像中還要近,尤其是在老師這種熱情的引領下。我也尤其偏愛這種熱情裡真實的交流和點評。

工坊人數很少,每個人都很有參與感,不論是名篇剖析還是同好作品交流,老師總是能打出我想像外的又準又毒又接地氣兒的比方,常常一句話就好像直接鑿進我的問題的穴位裡,導致我被點評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時候,即使不好意思,也又因為說得太準太有趣而樂不可支。之後水到渠成的,就是「打通穴位」和收穫的快樂。

不僅是這麼好的老師,這門課還能認識這個圈子的許多「同夥」,於是我就又多了一個理由能一直一直努力和熱情地寫下去。

學員 關鬱凡

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作為一名研究非虛構寫作的學生,在參加寫作工坊之前,我對非虛構寫作的了解,還處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從未真正地用這一寫作姿態記錄過自己的生活。

寶貴的一個星期的時間,莊老師用他的經歷和智慧,帶領工坊的小夥伴們一起品讀優秀的非虛構作品,庖丁解牛般地將字詞句拆解,體會文章遣詞造句的精妙。這樣直接、乾脆的教授方式,對我理解「何為非虛構寫作」「如何進行非虛構寫作」「優秀的非虛構作品應該是什麼樣子」等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幫助,甚至推動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非虛構寫作作品。

與工坊相遇,與莊老師就作品和非虛構寫作進行交流,與許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相識,是我在研究非虛構寫作的過程中,收穫的寶貴財富。希望有機會能和莊老師,和工坊裡的小夥伴們線下相見啊~

最後悄悄說一句,為了能夠將課程內容不打折扣地與工坊的小夥伴們分享、與每篇作品的作者進行交流,莊老師常常主動延長上課時間,如果遇到莊老師拖堂,那就是賺到啦!

學員 小Z

某新聞學院本科生

此次非虛構寫作課程讓我驚喜之處在於,它不是對「非虛構寫作」照本宣科地介紹概念和定義,而是在經典的文本(比如《風襲喬普林》)的字句中剖析作品結構和內容,逐字逐句地解釋作者為什麼這樣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上下文之間的線索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之類的。課程還介紹了非虛構寫作的特點與社會意義,並且講到了非虛構發展的歷程,讓我對「非虛構寫作在近幾年開始流行」這個觀點產生了很大的改觀。

莊老師也預留了幾節課的時間專門來評講大家的作品,雖然作品總數多了一點但是莊老師延長了上課時間,讓每個人都得到了很詳細的點評。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感受到莊老師對於學員不同觀點的包容與接納,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學術探討的氛圍。

總結

小編總結了一下各位學員的反饋,發現名作剖析和學員作品逐一點評的模式頗受大家認可,而這種雙管齊下的模式能夠在短時間內讓你快速成長。

逐字逐句的剖解名作,用乾脆直接的方式帶你深刻感知非虛構寫作的奧妙。

學員作品的逐一點評,不僅可以讓你有針對性地發現自己的問題,同時也能收穫老師提出的改進建議,在本次課程中完成佳作。

畫重點:只要你按時提交了作品,就能得到老師預先準備、很有針對性的點評!

因此,無論你是媒體從業者、在校學生,或是對非虛構寫作感興趣的跨行業者,都能在課程中得到屬於自己的收穫。

《非虛構寫作特訓工作坊》濃縮了莊永志老師在學校歷經五年探索的「非虛構寫作訓練工作坊」與「高級採寫」兩門課程的精要內容,按照「解剖名作—解析方法—點評習作」的模式循序漸進,尤其注重對學員習作的點評,幫助大家具體感知非虛構作品的文本特徵、迅速抓住非虛構採寫的特有方法、清晰看見自己寫作的提升空間。

莊永志老師簡介

課程介紹

即將開始的第二期《非虛構寫作特訓工作坊》在第一期的基礎上,對授課內容和授課時間進行了調整。

加重了學員特別歡迎的習作點評分量!

延長上課周期為兩周!

便於學員更從容地寫作、更細緻地領悟,考慮到第一期滿額後仍有不少同好希望參加,第二期我們開放名額為50位,滿額後就不再開放報名,欲報名從速哦!

原標題:《兩周特訓,來一起大膽嘗試非虛構寫作吧丨穀雨計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大約在2010年前後,《人民文學》開闢了一個「非虛構」欄目,發表了韓石山的《既賤且辱此一生》,梁鴻的《中國在梁莊》,阿來的《瞻對》,以及蕭相風、李娟等人的作品,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同年10月,《人民文學》又啟動了「人民大地·行動者」計劃,向全國作家公開徵集12個寫作項目,進一步支持非虛構寫作,一時間成為文壇的熱議話題。隨後,又有不少刊物和作家加入了「非虛構寫作」的陣營。
  • 非虛構工作坊 | 莊永志:非虛構寫作如何寫得更專業?
    98名學員在羅新、莊永志、周浩、李宗陶、郭玉潔、葉偉民六位導師的引領下,展開了為期三天的學習,共同探索非虛構創作的魅力。 10月18日下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焦點訪談》前主編莊永志以「澎湃·鏡相」寫作大賽作品為例,分析作品中存在的問題,並探討了非虛構寫作應強化的重點。 「澎湃·鏡相」寫作大賽於2019年1月發起,旨在面向全社會,發掘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
  • 我用寫作探索著世界,跨界嘗試各種可能
    同學的作業讓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寫作。老師的精準點評更是讓我了解下一次寫作中需要留意到的細節。我樂於給同學點評,是因為除了欣賞,還可以通過他們的寫作,看見自己也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努力放下浮躁,輕淺的描繪,嘗試進入人物,進入場景,和他們在一起,甚至成為他們本身。感覺自己的文字呈現和從前有點不一樣了。哪裡不一樣說不上來。
  • 非虛構工作坊|非虛構寫什麼:最重要的還是好故事
    「非虛構」一詞直譯於英文的non-fiction,是與虛構作品(即小說)相對的,對於報告或描述事實的作品的統稱。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非虛構寫作在中國掀起熱潮,《中國在梁莊》等非虛構作品湧入大眾視野,屢屢引起熱議。非虛構的影響不僅限於文學,更與歷史學、新聞學、社會學、人類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在這個新媒體的時代,非虛構也參與塑造了轉型中的中國媒體生態。
  • 非虛構的力與美:近期戰爭題材非虛構作品觀察
    比具體作品更值得關注的,是寫作現象的浮現。如前所述,「非虛構寫作」的意義,正在於開啟了一種角度新穎、充滿溫度、「末梢神經」式的微觀考察。真實、細微、從熟悉經驗中激發驚訝感的能力,無疑是「非虛構寫作」觸動文壇興奮點的原因所在。軍旅文學一直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鎮,當它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與 「非虛構」大潮相遇並煥發光彩,勢必帶給讀者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 專訪| 杜強:《太平洋大逃殺》作者談非虛構
    「非虛構寫作更關注背後的人和故事」Q:如何把握非虛構和特稿間的細微差別?A:我對非虛構和特稿的理解,是傾向於把非虛構定義成「文學」,而特稿更像是「報導」。特稿寫作起源於媒體報導,屬於報告文學一類,但比報告文學更強調規範。近幾年「非虛構」這個詞比較熱門,我自己也會觀察和思考,到底現在做的非虛構作品和當年的特稿有什麼區別?我發現非虛構寫作的媒體屬性更弱,以前的媒體服務於媒體的編輯方針。如果一個熱點或者選題存在特稿空間,記者就會去做。
  • 專訪南香紅:非虛構寫作可以達到文學一樣的高遠境地
    和南香紅老師的訪談是在北京的一個茶館進行的,那陣子她在家裡沉浸在日軍細菌戰的寫作當中,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之前我讀過她的《常德1941-1943:鼠疫圍困的城市》,很是為殘忍的細節披露所震撼,但其時我僅僅以為是單篇文章。當她告訴我該文只是她寫作計劃的一部分,目前正在進行跟多內容的寫作時,才了解她正在進行艱辛的歷史鉤沉和掘進。
  • 穀雨丨倉頡造文字
    穀雨採茶歌清·乾隆帝  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採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  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穀雨三候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一個節氣十五天。古人將「五天」分為「一候」,「三候」即為一個節氣。中國古代也將穀雨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丨浮萍開始生長。二候,鳴鳩拂其羽丨布穀鳥鳴叫,提醒人們要開始播種。三候,戴勝降於桑丨桑樹上已經可以見到戴勝鳥。
  • 非虛構類閱讀怎麼讀?
    近兩年來,的確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非虛構閱讀」也逐漸成為了英文學習圈的熱詞。據外灘君了解,為了提升學生的非虛構閱讀能力,諸多北美、以及部分國內國際學校,都會使用一款名為Achieve3000的在線讀寫平臺。
  • 非虛構作品的魅力,僅僅在於真實嗎?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
    而此時,以《華盛頓郵報》和《紐約客》《滾石》等一系列報刊雜誌為代表,許多媒體開始將「非虛構寫作」作為追求可讀性的不二法門,此後一些新聞院校也在新聞學、傳播學等專業中陸續開設了非虛構寫作課程,這標誌著非虛構寫作作為一種新聞表達方式全方位地融入歐美新聞圈層。 雖然歐美國家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開展了對「非虛構寫作」的探索,但其之於我國卻還是一個新概念。
  • 穀雨計劃丨美國黑人社區只有髒亂差?這個攝影師正改變大眾認知
    從小就熱愛藝術的他,嘗試過畫畫、雕刻以及搭建裝置品。十幾歲的時候,他開始執迷於攝影:「每到家庭聚會或跟朋友出去玩的時候,我都要買個一次性膠片相機,因為我很喜歡記錄美好時光。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和重要啟示,都是從這些片段中得來的。」 休斯頓第三行政區是戴爾父親的故鄉。1837年休斯頓建市,第三行政區成立。美國內戰結束後,大批解放的黑奴搬進該區。
  • 周芳訪談:非虛構類文學作品應帶有生活的體溫
    8月9日,作家周芳攜新出版的非虛構類紀實作品《在精神病院》,做客新華訪談,與廣大網友分享創作心得。周芳做客新華訪談周芳:寫作是一場戰爭主持人:今年7月,您的非虛構類紀實力作《在精神病院》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為了進行創作,您曾長期深入精神病院中體驗生活,一開始是否心存疑慮?
  • 說說非虛構作品《唐寧疫情訪談錄》
    《唐寧訪談錄》是愛讀文學網在疫情期間策劃的一本數字作品,主要立足記錄愛讀文學網籤約作家在疫情期間的寫作和抗疫生活為主流的非虛構作品。身處疫區中心的阿簫深受鼓舞,與大家一起共渡難關。在徵得他的同意後,唐寧對他進行了採訪,於是誕生出《唐寧疫情訪談錄》的首篇文章《.醫生作家阿辰:疫情期間不寫作,坎坷終將變坦途》。阿簫的訪談則順理成章成為第二篇作品《網文如何定義我的青春——阿簫》。唐寧作為安徽大學文學院16級本科生,本身對文學的追求也是矢志不渝的。
  • 講座實錄 | 三明治:一個非虛構平臺如何可持續發展七年?
    嘉賓簡介李梓新非虛構寫作孵化平臺這是一個能用視頻來表達自我的平臺。不斷嘗試新事物的經歷我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新聞系,讀書時代經歷了第一波網際網路,在校時曾去一些新網站打工,也有去媒體實習。那個時期,個人意識開始覺醒,中國人開始不按常理出牌,有的人嘗試從工作中抽離出來去享受間隔年(gap year),有的人辭職創業。身邊有很多有故事的人,我們報導他們,大家也覺得新鮮。這些報導,很多是我讓身在其中的人來寫自己。
  • 衛星與監獄:兩種優質的「非虛構」
    尤其是作者歸納出「旅行文學」這一概念,或是對當下「非虛構寫作」的突圍與變體。作者的敘述不單純是描寫、引用或轉述,它借鑑很多社會學研究和田野調查的方法,作者也曾在視頻節目裡坦言,旅行文學需要建立與當地人之間的溝通感,為了能切入社會或文化組織的肌理,非虛構寫作必須最大限度獲得一手信息,旅行前參考大量當地文獻,積極建立社交,細緻觀察,這些都很重要。當然,最後未必都以學術話語呈現,也可兼具旅行隨筆的「文體之美」。
  • 何建明:《史記》是古代最典型的非虛構作品
    近日,魯迅文學院第24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報告文學班)在北京開班,來自全國61名從事報告文學寫作的學員,將在這裡集中學習兩個月時間。這也是魯迅文學院自2002年開辦高級研討班以來,首次以報告文學為專題。
  • 卡爾維諾五本非虛構作品出版:揭秘其寫作與觀看之道
    最近,譯林出版社出版了「卡爾維諾經典·非虛構作品」系列,該系列包括《收藏沙子的旅人》、《論童話》、《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和《文學機器》四本書。卡爾維諾因其汪洋恣肆的想像力聞名於世,從《看不見的城市》《命運交叉的城堡》到《寒冬夜行人》《帕洛馬爾》,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意趣。
  • 都市傳說、新聞報導與非虛構寫作:為什麼我們總喜歡講故事?
    這也是今天和我們的生活如影隨形的大眾敘事傳統的開端,虛構和非虛構故事傳統的產生就是為了在各個巨大的陌生人社群中共享。想閱讀《每日新聞》,你不必認識編輯,也不必去他的印刷所,你甚至不必在倫敦。即便你保持匿名也能加入這個讀者社群之中,除了少許費用,無需任何報償。這就是公眾的開端。
  • 復旦中文系百年系慶講壇:這是非虛構的好時代,寫小說卻很難
    賈平凹、王安憶、虹影、朱天心、陳思和,當這些中國當代文壇最重要的一批作家和批評家坐在一起,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12月2日晚,在嘉潤·復旦全球華語大學生文學獎系列活動暨復旦大學中文系百年系慶講壇上,他們以「經驗與虛構」為題進行了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