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皇 趙卓琪
5日晚,在濟南城區208公裡汙水主管(渠)清淤和檢測工程的施工現場,城區管(渠)清淤檢查與功能修復項目技術負責人楊兵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這是濟南20多年來首次對汙水管網進行徹底清淤和專項普查體檢,還少見的派出了專業的潛水員下潛到管道內作業。
楊兵正在介紹這次管道清淤和檢測的施工方式
能拍出超高清圖像的管道機器人等待下井
給汙水管做全面體檢要「搭橋」「拍片」
這次的汙水管(渠)清淤和檢測的施工是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與日常清淤不同,這次的清淤主要為汙水管網做普查和體檢,給出體檢報告和修複方案。
這次濟南城區管(渠)清淤檢查與功能修復項目的技術負責人楊兵說,對使用了20多年的汙水管網進行內部體檢非常有必要,直接關係到管網使用安全,也關係到道路安全,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做好養護和維護,最嚴重可能會帶來道路塌陷。
楊兵說,這次的施工方法是給管道做CCTV檢測,把內窺機器人放進管道去,拍攝管道內超高清的視頻做普查,發現可能的破損滲漏。
「為了做這個專項普查,就需要把管網裡的汙水排乾,同時清理裡面的淤泥。這個困難是正常情況下管道養護的很多很多倍,所以需要大流量的這個水泵,大管徑的氣囊以及需要很多潛水員配合工作才能完成。」楊兵說,要給汙水管「體檢」,需要先把給汙水管做類似心血管手術的「搭橋」,把一段100至150米的汙水管上遊來水用大功率的水泵抽到臨時管道裡,導流到下遊的汙水井蓋的汙水管裡。同時,由潛水員下潛到汙水井裡,把氣囊放到汙水井的兩頭,充氣之後保證管道的密閉,再把這段管道裡的汙水和淤泥排乾淨。
之後操作人員把機器人從檢查井放到管道裡,它可以在地面操作他可以往前爬行,同時採集管道裡的錄像視頻資料,傳輸到地面上的電腦裡存儲,後期檢測人員製作報告,根據國家的標準判斷管道的缺陷。
後續等整個的檢測報告出來以後,判斷和設計用什麼方式維修。「是用非開挖的方式維修,還是用開發挖的方式維修,是局部維修,還是整體維修。就像做腸鏡一樣,在醫院做完了腸鏡由醫生決定用什麼方式治療,是微創手術還是整個開膛手術。」楊兵說。
管道機器人拍出的濟濼路汙水井內的實時畫面,工作人員說清楚到可以看清蜘蛛網
每天約20位潛水員同時工作
每百米左右放置200公斤氣閥
這是濟南汙水主幹管網第一次進行普查,小清河沿線管道深水流量大的汙水管網,還專門派出專業排水管道潛水員下到汙水管中放置封堵氣囊。
楊兵介紹,潛水員目前工作的難度相大,因為汙水裡面潛水,潛水的過程當中,水是在流動的。所以要儘量控制好水流,潛水員是專門專業訓練過的潛水員,他潛水的主要目的是把封堵氣囊放到管道裡面。由於封堵氣囊管徑比較大,放進去需要很多地面的配合和高素質潛水員的作業才能完成。
潛水員汪祥正在接收記者採訪
等管道或者管渠完全排空,管道裡就變成了安全的,就可以由工人下井進行必要的清淤或維護作業。
在二環東路東環碼頭南側濱河南路上,34歲的小清河主幹管清淤檢測三標段技術助力潛水員汪祥穿著全封閉式潛水衣,帶著鉛塊和面罩從一個汙水井蓋裡下潛。身上的潛水衣捆了黃色的膠帶,把一根黑色的通話線和一根黃色的空氣管纏在了身上。黑色的潛水服面罩裡有通話裝備,另一頭連著地面上的專業潛水指揮。
地面工作人員在下放管道機器人
潛水員通過空氣管呼吸著地面直接送進去的氧氣,楊兵說,潛水員多的時候要呆20~30分鐘,而且和我們理解的潛水運動不同,他們還需要在汙水管道裡做很多工作。
「首先他要把管口的淤泥清除掉,清除掉以後再把重200公斤左右的橡膠氣囊放到所要封堵的位置,然後和地面配合好對氣囊進行充氣,達到封堵的目的以後他才能上來。」楊兵說,下潛的空間也很受限,從汙水井蓋的位置下去,空間比較狹小,檢查井口直徑只有65公分,管道底下稍微大一點的話也就是一米多的直徑,潛水員要在這樣一個垂直圓柱體的狹小空間作業,而且還要清除管道口的淤泥沙石等妨礙氣囊安裝的東西,很消耗體力。
潛水員相當於汙水管清淤和檢測的先遣部隊,管段需要前面後面兩個氣囊封堵以後,把管道的水抽掉以後,才能做清淤和檢測,才能把機器人放進去。
氣囊的作用就是把水堵住。現在有9個標段在工作,每個標段大概有3到4個工作面,每個工作面至少要有一位潛水員工作,還要有一位潛水員備潛。這次208公裡的汙水主幹管清淤和檢測每天晚上有18~20位潛水員同時在工作。
由於有疫情出現,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這個工程的工期更加緊張。目前計劃在8月底前完成對全市208公裡的汙水主幹管的體檢,拿出檢測報告,為後一步的治療提供充分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