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背上「精忠報國」四字,竟被誤讀了800年,至今還有人會讀錯
中國的歷史上充滿了保家衛國的傳奇故事,要說到這方面的故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嶽飛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嶽飛,都曾聽過他的故事。嶽飛是一代忠臣良將,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為了國家安危,為了黎民百姓能安穩生活,拼盡了自己全部的力氣,但是最後卻遭奸人所害,實在令人惋惜。
後人為了紀念嶽飛,在杭州的西湖畔建立了一座嶽飛廟。多少年來嶽飛廟前還跪拜著奸臣秦檜的銅像,百姓們讓這個禍國殃民的小人一直給大英雄下跪,讓他為自己生前禍害忠良的罪行贖罪。如果你去過嶽飛廟,就會發現這裡牆壁上題著四個大字「盡忠報國」。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麼不是「精忠報國」呢,嶽飛的背後不是寫的「精」字嗎?
其實,這裡工作人員的安排並沒有錯,嶽母給嶽飛後背紋的就是「盡忠報國」。反而是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誤讀了,而且估計到現在還有人讀錯。之所以人們常說的是「精忠」是因為這兩個字大有來頭。有史料記載,由於嶽飛在戰場上的表現異常英勇,率領宋朝官兵打了很多勝仗。於是宋高宗對嶽飛的戰績十分肯定,專門找人為他製作了一面威武的旗幟,上面繡有「精忠嶽飛」四個大字。因此,人們提到嶽飛就會用上皇帝給他的稱呼,使用「精忠」二字。
並且,「精」和「盡」的意思相似,都有盡己所能,專心致志的意思,因此後人就習慣用「精忠報國」來形容嶽飛。除此之外,在後代人編輯的書籍中,也記錄的就是這個「精」字。後人在對嶽飛的事跡進行歌頌和傳說的時候,也會樂意用「精忠報國」這幾個字。其實對於後人來說,不論是哪個字,都是對嶽飛功績的肯定,對嶽飛身上愛國精神的肯定。
如果不說的話,您是否留意過這幾個字呢?畢竟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有很多字在發音和意思上都十分相似。像是中國安徽的六安,也一直被人讀作liu音,實際上這個字取的是陸的發音。雖然這些都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但是多了解一些歷史總歸是好的。如果我們早就知道嶽母給嶽飛紋的是「盡忠報國」,那麼人們還會誤讀800年嗎?今天知道了這個成語的由來,你會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