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常德江北、江南城區
山水之美,亭閣之盛,詩人陶淵明筆下生花,賦予武陵世外桃源一般的傳奇色彩。
大雁南飛,桃花飄落,垂柳用倔強的「青絲」,標識著這座城市冬日裡的綠色符號。
這裡是古城常德,這裡有落英繽紛的桃花源,這裡是「芙蓉王」的家鄉,是武陵酒的產地,帶著所有輝煌的歲月,常德大步邁前,擁抱新的發展生機:產業項目建設熱潮日漸高漲,鄉村振興爭分奪秒,民生改善馬不停蹄,一副高質量發展的磅礴畫卷芬芳撲面。
打破「一枝獨秀」 產業「多點開花」
十一月初,楊橋河畔,常德捲菸廠新工廠,制絲車間裡,醇和的香氣從智能化生產線上撲鼻而來;卷包工房外,一輛輛滿載「芙蓉王」的卡車,依次開往庫房。
一支煙造就了一座城。長期以來,菸草產業增加值貢獻佔據常德工業的大半壁江山,「芙蓉王」的產銷量位居全世界前十,並且連續13年保持全國一類煙產銷量第一。
但一枝獨秀不是春。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常德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勢在必行。
2018年全省「兩會」期間,時任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參加常德市代表團審議時,為常德發展「破題」:歸根結底要靠發展實體經濟和培育壯大產業,要靠創新驅動、開放帶動促進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常德市民之家
常德市委、市政府響亮提出「開放強市、產業立市」,實施「產業立市三年行動計劃」,樹立了產業為大、項目為王的鮮明導向,把生物醫藥與健康食品、裝備製造與軍民融合、菸草、文旅康養四大千億產業集群作為重中之重,圍繞這四大產業集群,有針對性地延鏈、補鏈、擴鏈、強鏈,加快構建了多極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
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常德捲菸廠
今年是「產業立市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3年來,開放強市產業立市已在沅澧大地生根開花,百億企業、千億園區、千億產業, 成為時代跳動的最強音。其中,常德市新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609 個,總投資1,860億元;新投產億元以上產業項目401個,投資總額1,076億元,項目數和投資額度均創歷史新高。穿行在沅澧大地,記者感受到處處湧動的產業項目建設大潮:一個個重大項目崛起洞庭之西,一座座智能化工廠拔地而起,推動著常德乘風破浪、奮楫前行,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常德品牌牆
菸草產業向智能化轉型升級,拉長產業鏈;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與健康食品、文旅康養等其他主導產業發展齊頭並進;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多點開花」;產業集群壯大、產業園區提質等行動相繼實施……
在常德市產業辦,記者翻開「新開工」「新引進」「新引進未開工項目」「新開工未投產項目」4本臺帳,全市產業項目的每月、每季進度等情況一目了然。
「我們抓產業,不是『撿到籃子都是菜』。」常德市產業辦綜合協調部部長黃開佳介紹,常德立足自身發展實際,瞄準全省20條新興優勢產業鏈和「五個100」項目,開展產業鏈招商。
裝備製造、菸草、桃源電子信息、津市生物醫藥、臨澧新材料5大產業,就挖掘出了產業鏈275條。
常德市委副書記、市長鄒文輝強調指出,要通過完善產業鏈配套體系,大力發展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加快基礎設施和開放平臺建設,進一步健全產業生態系統,有效改善產業發展條件。
中國醫藥、法國施耐德、華為、正大國際、中開院等一批戰略投資者紛紛落戶;中國中車、重慶藥友、農產品商貿物流中心等一批大項目相繼開工;中聯建起、金海鋼構、金康光電、卡樂星球等一批好項目紛紛投產,產業項目建設跑出了「加速度」。
中國中藥」樹立起湖南中藥生產企業的新標杆
就連已經成為國內行業巨頭的常德捲菸廠,也在向智能化轉型升級。「這次技改,優化了生產模式,運行效能、工房設計,向品牌工廠、智慧工廠、生態工廠升級。」常德捲菸廠技術改造辦公室副主任張承志說,這裡崛起的是一座「芙蓉王」現代新城。
如今,黔張常鐵路已建成通車,常益長高鐵進展迅速,桃花源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10萬人次,躋身全國機場百強,航空、高鐵、高速、水運一體化的現代交通體系進一步為產業發展帶來「加速度」。
中聯重科建起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單一生產塔式起重機生產基地
「產業項目的發展非一朝一夕之功。」談及產業項目建設,常德市委書記周德睿話語堅定,「只要我們這麼長期抓下去,一定會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效果。」
鄉村振興引巨變
秋末冬初的沅澧大地,稻浪翻滾,魚躍豬壯,菜園蔥蘢,橘滿枝頭,紅茶飄香……在這個不平凡的年份裡,常德市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和糧食總產底線,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推行精細農業生產,獲得豐厚回報;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邁向鄉村振興的步伐越來越堅實。
常德中車
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地處湘西北的常德,是「湖廣熟、天下足」的「扛鼎地」之一,糧食產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藏糧於地」,打牢基礎。截至2019年底,常德累計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面積441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58.1%。2020年,常德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任務51.66萬畝,預計總投資8.2億餘元。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已完成晚稻收割任務的縣市,正在熱火朝天襯砌小水渠、整修機耕道。
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破解「誰來種糧」難題。「十三五」期間,常德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到7046家、納入名錄系統管理家庭農場9106家,較2015年分別增長140.6%、330%,經營土地規模接近130萬畝。
去年以來,受非洲豬瘟衝擊,多地生豬養殖出現滑坡現象。津市「佳和農牧」總經理陳勇介紹,公司充分發揮模式優勢和防疫實力,把退養的中小規模戶養殖欄舍租過來,按「基地+小農莊」複製,今年已擴大生豬存欄量約6萬頭,「我們租來的欄舍,要徹底消毒並經3次病毒檢測均合格後才投入使用,確保復產安全。租用欄舍養豬,投資少、復產快、效果好。」
截至目前,常德新(改)擴建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224家,成功復養的中小規模場1541個,復養成功率96.07%。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出欄257.39萬頭,完成年度任務76.83%,生豬外調數量穩步增加,市內豬肉供應充足穩定。
與全省其他多數地方一樣,常德曾長期受制於農產品「多的不優」「優的不多」的困境。發展精細農業,必須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近年來,常德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精細農業下足了功夫。
水稻等大宗農作物摒棄過度依賴「大肥大藥」的粗放式生產,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漸成常德主流。全市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4%,作物生長按需取量,不再「吃撐」、浪費。無人機高壓噴霧打藥,畝均用藥量大幅減少。僅「錦繡千村」一家合作社,如今即擁有50架無人機。
漢壽縣漢美蔬菜專業合作社、鼎城區弘富源農業公司,不約而同選擇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標準發展蔬菜生產。「漢美」的花菜,選在省外花菜空檔期種植,上市旺季平均每天發貨40噸,仍然供不應求。「弘富源」的菜心供到香港,每公斤不下20元。目前,常德已有52個農產品基地成功籤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
位於石門縣的湘佳牧業,告別農貿市場的「活禽時代」,建起全省首條自動化家禽屠宰冷鏈配送生產線,產品成功打入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高端超市。一隻石門土雞,分割成雞翅、雞腿、雞胸等10多個單品,陳列在乾淨、明亮的超市櫃檯裡,方便消費者隨意挑選,價格高還不愁銷。今年4月,湘佳牧業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鮮禽第一股」。
糧豬穩,產業興,農民腰包鼓起來,常德大步邁向振興之旅。
今年上半年,常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431元,增長5.8%,增速在全省績效考核一類地區中排第二位,收入水平高出全省平均線865元。
近年來,常德著力推進鄉村振興「4+9」示範片區建設,示範片區按「產業優勢明顯、基礎條件較好、產業基礎紮實、鄉村風貌頗具特色」的原則選定。其中,市縣共建桃花源、柳葉湖、西湖和西洞庭「四大示範片區」,9個區縣自主創建1個示範片區。示範片區共涉及村居190個,總面積1307.25平方公裡,部分項目目前已經形成建設實物量。示範片區著力促進三產融合, 發展休閒觀光、文旅結合、「稻田+」綜合種養等特色產業,桃源縣茶庵鋪鎮、安鄉縣黃山頭鎮獲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範鎮,石門縣壺瓶山鎮等獲批省級文旅特色小鎮。
常德大小河街
大力整治農村生活垃圾,穩步推進「廁所革命」,紮實開展村莊清潔,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山綠了,水清了,屋凈了,環境美了,村民笑了……行走在常德大地,村莊環境整潔有序,村容村貌眼前一新,村規民約形成主流,傳統文化煥發生機,鄉愁鄉韻日漸濃鬱,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明顯增強。
大筆書寫新時代民生答卷
10月13日晚,央視新聞《夜遊中國》直播欄目以《遊千年古城運河 感受「常德記憶」》為題,直播夜遊穿紫河。古色古香的常德河街人流如織,鴛鴦走馬樓裡常德絲弦唱腔悠揚婉轉;泛舟穿紫河,「常德記憶」表演引人入勝,兩岸夜景美輪美奐。隨著一幅幅畫卷的徐徐展開,全國觀眾領略到常德的繁華與魅力,感受到生活在常德的幸福與自豪。
全球華人心靈的故鄉——中國桃花源
這幅讓常德人為之自豪的美好景象,是常德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帶領600萬常德人民,以大事敢幹、難事敢拼、新事敢闖的責任擔當,書寫出的具有「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民生答卷。
「十三五」期間,常德市把人民滿意作為一以貫之的標準,下大力改善民生,著力辦好群眾各項「急難愁盼」問題。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住房保障、社會保障、收入分配、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民生指標,在規劃中的比重日益凸顯。
棚戶區改造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11月,記者在承載老常德人城市記憶的老城東發現, 這裡正在實施大規模的棚改徵拆項目,項目建成後,將重塑城東片區,帶動區域經濟轉型提升。施工現場車水馬龍,一派活力景象。城東新區規劃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黎文華說,城東新區(啟動區)及配套建設需棚改徵拆3000戶,不少群眾爽快地籤了字,目前已完成籤約2200多戶。
常德棚改不是簡單地拆除重建,而是充分挖掘城市的歷史文脈、民風民俗,賦以城市靈魂。老西門護城河距今2200年,當年沈從文跟隨麻陽籍商賈乘烏篷船順沅江而下,到常德歇腳時,常到老西門散步逛街、划拳喝酒。上世紀80 年代末,常德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沒有一填了之,而是蓋上水泥板,改為暗渠,為未來留白。老西門棚戶區改造時,常德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敞開護城河,恢復歷史河流及窨子屋等街巷記憶,延續人們對城市歷史的情感回溯。如今,老西門的居民推開窗戶就是景。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生態與民生的關係。從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到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常德的亮麗名片一個接一個。發展有溫度,幸福有質感,綠水青山裡「唱響」宜居宜業的美好生活。
11月5日,「2020年長江溼地保護網絡年會」在常德市柳葉湖畔開幕。長江全流域12個省市的網絡成員齊聚常德,倡議共護溼地,也對這座宜居城市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常德柳葉湖國際馬拉松賽
初冬時節,記者來到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見湖面上煙波浩渺,秋水共長天一色。泛舟前行,不時見到成群的白鷺、野鸕鷀等水鳥覓食、嬉戲,悠然愜意。「再過個把月,黑鸛、天鵝這些候鳥飛回來,在蘆葦叢裡安家,到那時,這裡熱鬧得很。生活在這青山綠水之中,就是我們常德人的自豪!」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協會會長劉克歡臉上寫滿期待。
從過去「盼溫飽」到如今「盼環保」,從過去「求生存」到如今「求生態」,常德多點發力,多線並進,譜寫一曲高質量發展的華麗樂章。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肖建花 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