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清(右一)手把手為農民傳授剪枝技術(資料圖) 李迪雅 攝
中新網宜昌12月4日電 (曹建華 李迪雅)農藝師義務守護柑橘試驗田40年,並通過培育「土專家」、「科技明白人」助農民增收致富。湖北省宜都市紅花套鎮農技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楊承清4日受訪時表示,只要他嘴能動、手能動、腿能動,就會「服務到底」。
楊承清今年63歲,1979年來到紅花套鎮農技服務中心工作。1981年,他在到宜都市高壩洲鎮白鴨堖村走訪時發現當地很適合種植柑橘。於是他想進行試種,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種水稻只能飽肚子,要發展得種經濟作物。」
通過兩年努力,楊承清做通了時任白鴨堖村村黨支部書記陳家忠的思想工作,試種了3畝柑橘。1986年秋天,試驗田第一年掛果,收穫了3000多斤柑橘,賣了900元。村民們看到了柑橘的市場價值,也紛紛開始種植。
隨著柑橘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楊承清開始推廣普及柑橘技術。1988年,他組建了一支265人的柑橘技術服務隊,到宜都市及周邊地區的村組、田間授課,傳授實用技術,培育本地「土專家」。
「原來我們種柑橘,在栽培、病蟲防治、果樹修剪上缺乏技術,楊主任的一對一指導使我們對柑橘的管理有了一個很大提高。」紅花套村村民郭維華說。
為了給農民們解疑答惑,楊承清還開通了技術服務專線,做到服務「不看人、不分區域、不講條件」。2017年退休後,他又義無反顧留在農村,無償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每次下鄉都是自掏腰包,貼進去的車船費、肥料錢和資料費等費用達近萬元。
紅花套鎮黨委書記李青松介紹,在楊承清帶動下,該鎮柑橘種植面積從1979年的3919畝發展到目前的4萬畝,柑橘產量由1979年的52噸上升到10萬噸,柑橘年種植收入達9000萬元以上,佔農業產值70%以上,已成為該鎮的農業支柱產業。
楊承清每年都要去試驗田修剪、打藥、施肥,每次去都要在那裡住一個多月,和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19年,他實施品改,栽下了200根臍橙苗,開始試驗種植臍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