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友的誠品生活:從文藝書店到地產商場的跨界

2021-01-18 荔枝網新聞

  中新經緯7月21日電(李曉萱) 吳清友原本打算在昨天(7月20日)參加自己《誠品時光》的新書發布會。

  這本書歷時兩年半的創作,紀錄了他的人生經歷和誠品的發展歷程。然而就在2天前,這位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不幸辭世。

吳清友

  你可能不認識吳清友,但常去臺灣旅行的朋友一定知道他的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1989年在臺北創立,至今已在臺灣、香港及大陸開了49家。28年來,誠品經歷了從一家傳統書店到橫跨地產、餐飲、文化、家居、購物等跨界複合業態的蛻變。

  「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

  2015年11月,大陸首家誠品書店在蘇州開業,場面火爆,運營了3小時後便開始限流。

蘇州誠品書店開業當天遊人如織

  誠品一開始就不只專營書店,只不過在其業務中,誠品書店這個名號最為響亮:它不僅是文藝青年拍照「打卡」的聖地,也是實體書店轉型升級過程中參觀、學習的對象。通過28年的積澱,誠品書店早已成為書店文化的代名詞。

  誠品書店的獨特在於,每一家店都有獨特的布局。

  有讀者這樣描述身處鬧市的誠品:「空間明亮、開闊,對稱而有層次,連貫而又有間隔,裝潢色系沉穩、溫馨,實木地板潔淨吸音,書香中混著淡淡的咖啡香味,身處其中很容易沉靜、放鬆下來。長條凳、椅子四處放置,讀者有豐富的選擇,可以隨時抱著喜歡的書坐下來細讀。」

可見,誠品對於人文空間的努力營造。

  在誠品書店,差不多有400個公共座位。從零售店的經營來說,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但誠品的理念是「連鎖不複製」。

  比如,高雄的誠品書店定位是「書與生活的高質量思考」,將咖啡和圖書深度融合,消費者點一杯咖啡便可隨意挑選書店內書籍。臺南的誠品則開設了全臺灣唯一一間位於書店內的成人學習教室「書室EASY SPACE」,還有學習成長課程,包括秋冬烹飪料理、居家花藝與心靈寫作等。而蘇州誠品書店,則更像在商場中的靜謐花園,72層臺階和充滿書卷氣息的「時間軸」裝飾,充滿年代感和藝術感,是文藝青年必拍的風景。

蘇州誠品書店的72層臺階

  「誠品就是一個集體創作。」吳清友將誠品的獨特歸功於消費者與之互動,因此曾說:愛誠品如同愛一個不曾發現過的自己,「在不同的時空場所,有千萬種人但有億萬種心靈,場所心靈已是誠品的信仰。」

  據了解誠品今年第4季度還將在上海開大陸第二家書店,這個位於浦東陸家嘴的分店位於上海中心大廈的52、53、54層,將會是「地表建築物最高的書店」。

  就是這樣一個有情懷、有品質的誠品書店,是連續虧損了15年才實現盈利。就連吳清友自己也評價,「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而它盈利的轉折點則是商場和地產等業務的不斷加重以及更多多業態門店的開啟。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

  有人說誠品書店很成功,將文藝氣息和文化韻味演繹到了極致。也有人說誠品書店太市儈,愣是把悠閒的書房搞成了商業化濃重的市場。

  觀察誠品公布的年報數據,在目前的營收中,其中涉及到書店的部分其實少之又少,誠品盈利更多的是依靠其它業務。

  數據顯示,2010年誠品的營收比重中,商場事業部所佔比重已經達到了59.2%,餐飲收入佔比為7.2%,而文化事業部(即書店業務)的收入則佔33.6%。而2013年,誠品130億臺幣的總營收中,書店業務收入已下滑至30%左右。

  雖然書店業務收入逐年減少,但房產、商場的盈利還是靠著「誠品書店」這塊金招牌。

  誠品生活蘇州項目中,與日本三菱合作開發的誠品居所已經將房子賣出了當時蘇州市場最高——8萬/平方米,引發了不少「誠品不是來開書店的,是來賣房子的」的戲謔。蘇州誠品選址在蘇州新加坡工業園,據悉該區域外籍人士較多,且項目周邊三公裡左右的範圍內精裝公寓價格約為1.6萬元左右。

誠品居所

  一方面誠品居所受到熱捧,另一方面誠品生活——「eslite誠品」商場表現同樣不凡。

  誠品在書店業務之外,還銷售文創產品、工藝品等利潤較高的產品,並且將誠品生活商場的面積租給其他商家賺收租金。在6.5萬平方米的誠品生活蘇州整個業態布局分布中,商場百貨和餐飲分區佔到65%左右,1.5萬平方米的書店區僅佔約三成。

  同時,誠品書店的在售書籍中,暢銷書、網絡小說的佔比不在少數,儘管誠品書店堅持高品質不大批量賣在傳統大陸書店佔比較多的教輔教材,但其圖書價格相對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書籍售賣的利潤。

  圖書外的零售包括餐飲、服飾、家居用品等,價格也並不低:有幾萬的外套,也有幾千的音樂盒。這也就不免得有為書店情懷慕名而去的讀者,覺得商業化太重,抱怨誠品成了商場和景區。

  臺中誠品書店售賣的部分生活用品

  但對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生存的誠品來說,為了擺脫年年虧損,空間利用與坪效計算或許就是他們克服困境的新出路。業內人士表示,「誠品需要實體店面,城市租金上漲過高,直接吞食實體的利潤。這就是書店會賠錢的原因之一。為求生存誠品必須轉型為複合式文創百貨。」

  就如吳清友所說,「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從書店到地產:跨界試水「冷門」地產
    若誠品只是想把「品牌」做成產品標籤,而不是跳出價格壁壘,與市場真正接軌,那這個項目最終只會變成一個類似「金茂府」的營銷事件。  自在香港銅鑼灣開出臺灣外的首家分店後,誠品書店曾一度在大陸地產圈掀起一段熱潮。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身後的中國書店業
    1996年,貫徹著誠品「場所精神」的敦南店新館開業,從地下二樓到二樓,千坪空間裡集結了包含十萬種書目的書店,包含「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主題商場,還有獨立兒童館、文具與生活精品館及畫廊。  「必須讓城市中的多元文化,透過多元活動,邀請多元面向的市民共同參與。」吳清友生前曾如此解讀場所精神,「它是透過人、空間、活動激蕩而生的文化氛圍。」
  • 誠品書店跨界地產 大陸首個項目落戶蘇州工業園區
    不過,它並不關於誠品書店,而是介紹誠品首度跨界住宅的作品——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誠品居所。   誠品官方將居所定位為「人文生活的提案者,一個融合文化、商務、觀光、休閒、自然、住宅於一體的城市文化綜合體」。它坐落於蘇州工業園區CBD核心區域、金雞湖湖畔,整個項目規劃為兩棟塔樓和三層裙房商業,總共有292戶商品房出售。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
    北京晨報綜合消息 前晚,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為心臟舊疾突發在臺北猝逝,終年67歲。據悉,吳清友本計劃20日出席首本品牌專書《誠品時光》新書發布會,但18日晚間7點多突然病發被送往醫院就診,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1988年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生前在香港、臺灣一共進行過3次大手術。醫生推測去世原因和他的心臟病史有關。
  • 從書店到地產?誠品書店闖入蘇州「豪宅」市場?!
    然而,離開熟悉的商業圈,跨界試水「冷門」地產圈,誠品書店的品牌帶能否帶來購房者「高人氣」? 據了解,在今年8月1日正式開業的誠品書店蘇州店中,誠品計劃推出其首個地產項目「誠品居所」。 「以蘇州的誠品居所為根基,誠品在大陸將不是遊牧民族,而是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家,為住戶打造身心的歸屬地。」
  • 後吳清友時代:誠品或從「書店」淪為「百貨公司」?
    但在1988年,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的吳清友與死神擦身而過。「怕死後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的吳清友,想創立一個永恆的事業,於是在1989年創辦誠品書店。   從1989年到2000年,誠品總共開店39家,尤其在96年到2000年更是積極擴張,每年平均開店5至6家,而在2000年更開了11家新店。
  • 吳清友——67歲誠品書店創辦人因病去世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1988年曾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正是手術的危險讓他開始思考生命的問題,並以此契機創立誠品書店。20多年來,誠品書店已成為臺灣最著名的文化品牌。據媒體報導,吳清友5月底還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後天原本還預計出席一場新書發表會。
  • 創始人吳清友已逝,誠品書店的理想可還在?
    吳清友曾說:「沒有商業,誠品是活不下去的;沒有文化,誠品是不想活的。」不把盈利作為書店經營的最高目標,這樣的理念讓誠品書店在傳統書店逐漸被網絡衝擊代替的今天,維持著亞洲最大書店的地位,也讓誠品超越書店,成為華人文化圈的標杆。1985年,吳清友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後,在臺灣陽明山買了一塊地準備蓋房子。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辭世 最文藝的書店曾虧損15年 每年虧損400萬
    7月18日晚間,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心臟舊疾辭世,享年67歲。據了解,吳清友5月底才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原定19日發表自傳新書《誠品時光》,描述他一手打造誠品事業的心路歷程。吳清友一手將誠品書店打造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2004年獲得《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
  • 跨界房地產 蘇州誠品書店領航「城市文化綜合體」
    中國臺灣網7月2日蘇州消息 2010年,被譽為臺北文化地標的臺灣誠品書店與蘇州工業園區籤訂落戶協議,正式進軍大陸。日前,誠品董事長吳清友宣布,誠品書店蘇州旗艦店將於2015年5月開業。自2011年5月奠基,到2015年5月開業,整整4年時間,誠品到底在建什麼?
  • 跨界開史上「最文藝」生鮮店 理想照進現實:誠品,還是那個誠品嗎?
    誠品跨界並不新鮮。1989年,這家「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的書店開出第一家門店時,就推出一家高檔餐廳,並代理出售高檔英國瓷器,此後更是頻繁涉足商場、飯店、電影院等業務,甚至包括房地產。就在今年5月29日,誠品已故創始人吳清友的女兒吳旻潔,首次以誠品生活董事長身份主持股東會,宣布誠品將把創新既有營運模式和積極研發個人化業務,作為未來兩大策略主軸。
  • 誠品老闆吳清友:精明之後更浪漫
    他一直表示自己通過炒房賺的錢讓他羞愧,但那筆錢讓他開始了誠品的事業。如果沒有商業的最終成功,誠品書店很可能不會堅持到現在,也傳遞不了這麼多愛心。誠品書店根本不是靠書店活下來的去過誠品的人都知道。誠品不只有書店。它像百貨公司那麼大。
  • 誠品書店啟示錄:吳清友的文化商業模式,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去年十一有機會匆匆去臺北一趟,抽出時間去敦化誠品看了一下,可能是因為這幾年看過一些書店,對誠品已沒有太多奇妙的感覺,但那種燈火通明的讀書人印象依舊非常清晰地存在。誠品書店是臺灣的文化地標,24小時營業的敦南店是許多遊客到臺北必去的地方。最近幾年,誠品書店已經西進,闖入了香港和內地市場。
  • 誠品書店:夢想家吳清友守虧15年往事
    誠品書店一位負責人解釋,第一家誠品書店——臺北敦南店開業首月營業額為60萬新臺幣,到年度結算時,達到了1000萬新臺幣。  這麼好的業績,為什麼誠品還在虧損?  1989年,誠品開業時與常規書店不同,不僅有書店,還有一個空間龐大的畫廊。「因為誠品不僅在賣書,它還在用昂貴的商業空間,做『人文』。」上述負責人說,15年來,誠品書店的虧損主要來源於房租太貴。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病逝 作家龍應臺如是評價
    據臺灣《中國時報》消息顯示,7月18日晚間,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誠品位於松德路204號地下一樓的辦公室突然昏厥,雖經急救仍不幸病逝,享年68歲。1989年3月,吳清友在臺灣創辦誠品書店,由於成功的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而受到關注。
  • 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去世 曾稱賠錢是最豐富時光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生前一共進行過三次大手術,醫生推測去世原因和他的心臟病史有關。聽聞這個消息,作家龍應臺在社交網站上發文,感謝吳清友對文化事業的付出,稱他把書店做成生活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收到誠品書店寄來參加7月20日《誠品時光》新書發布會的邀請函,昨晚還給吳清友發過一則簡訊。聞此消息,今晚為他流下眼淚。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逝世 龍應臺:感佩他對臺灣的付出
    據臺灣媒體報導,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7月18日晚間在臺北市辦公室突然昏厥,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67歲。據北醫醫師證實,吳清友到院前已無心跳,推測和他的心臟病史有關。據報導稱,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但尚不確定病逝原因是否和此有關。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臺北病逝
    據新華社臺北7月19日電(記者齊湘輝、何自力)19日,在臺北誠品書店敦南總店,上下五層的空間平靜如常,人們三三兩兩而來,尋覓自己喜愛的角落,享受閱讀時光。  就在18日晚,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
  • 讀唄|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這一轉折對於誠品的壯大十分關鍵,從中可以讀出兩種意味:一是從精英化的藝術書店擴張為大眾書店的過程;同時也是從單一的書店到擴展為以書店為核心的綜合性百貨商場、藝文空間的過程。在2016年7月27日,誠品創立整整一萬天之際,誠品創始人吳清友這樣解釋自己創辦誠品的原因:「當年的我實在沒多想,心念也很單純,就是一個自覺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的個體,想要窮盡己力,為生長的這塊土地播下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種子。」
  • 吳清友走了 「誠品夢」長存
    然而,天妒英才,吳清友出生時便患有先天性心臟病,38歲就進行了人生第一次開胸的心臟手術。在與死神搏鬥的過程中,吳清友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而這正是誠品書店出現的契機。   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在臺北市仁愛路圓環邊誕生,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經營理念,定位為人文藝術專業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