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7月21日電(李曉萱) 吳清友原本打算在昨天(7月20日)參加自己《誠品時光》的新書發布會。
這本書歷時兩年半的創作,紀錄了他的人生經歷和誠品的發展歷程。然而就在2天前,這位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不幸辭世。
吳清友
你可能不認識吳清友,但常去臺灣旅行的朋友一定知道他的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1989年在臺北創立,至今已在臺灣、香港及大陸開了49家。28年來,誠品經歷了從一家傳統書店到橫跨地產、餐飲、文化、家居、購物等跨界複合業態的蛻變。
「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
2015年11月,大陸首家誠品書店在蘇州開業,場面火爆,運營了3小時後便開始限流。
蘇州誠品書店開業當天遊人如織
誠品一開始就不只專營書店,只不過在其業務中,誠品書店這個名號最為響亮:它不僅是文藝青年拍照「打卡」的聖地,也是實體書店轉型升級過程中參觀、學習的對象。通過28年的積澱,誠品書店早已成為書店文化的代名詞。
誠品書店的獨特在於,每一家店都有獨特的布局。
有讀者這樣描述身處鬧市的誠品:「空間明亮、開闊,對稱而有層次,連貫而又有間隔,裝潢色系沉穩、溫馨,實木地板潔淨吸音,書香中混著淡淡的咖啡香味,身處其中很容易沉靜、放鬆下來。長條凳、椅子四處放置,讀者有豐富的選擇,可以隨時抱著喜歡的書坐下來細讀。」
可見,誠品對於人文空間的努力營造。
在誠品書店,差不多有400個公共座位。從零售店的經營來說,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但誠品的理念是「連鎖不複製」。
比如,高雄的誠品書店定位是「書與生活的高質量思考」,將咖啡和圖書深度融合,消費者點一杯咖啡便可隨意挑選書店內書籍。臺南的誠品則開設了全臺灣唯一一間位於書店內的成人學習教室「書室EASY SPACE」,還有學習成長課程,包括秋冬烹飪料理、居家花藝與心靈寫作等。而蘇州誠品書店,則更像在商場中的靜謐花園,72層臺階和充滿書卷氣息的「時間軸」裝飾,充滿年代感和藝術感,是文藝青年必拍的風景。
蘇州誠品書店的72層臺階
「誠品就是一個集體創作。」吳清友將誠品的獨特歸功於消費者與之互動,因此曾說:愛誠品如同愛一個不曾發現過的自己,「在不同的時空場所,有千萬種人但有億萬種心靈,場所心靈已是誠品的信仰。」
據了解誠品今年第4季度還將在上海開大陸第二家書店,這個位於浦東陸家嘴的分店位於上海中心大廈的52、53、54層,將會是「地表建築物最高的書店」。
就是這樣一個有情懷、有品質的誠品書店,是連續虧損了15年才實現盈利。就連吳清友自己也評價,「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而它盈利的轉折點則是商場和地產等業務的不斷加重以及更多多業態門店的開啟。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
有人說誠品書店很成功,將文藝氣息和文化韻味演繹到了極致。也有人說誠品書店太市儈,愣是把悠閒的書房搞成了商業化濃重的市場。
觀察誠品公布的年報數據,在目前的營收中,其中涉及到書店的部分其實少之又少,誠品盈利更多的是依靠其它業務。
數據顯示,2010年誠品的營收比重中,商場事業部所佔比重已經達到了59.2%,餐飲收入佔比為7.2%,而文化事業部(即書店業務)的收入則佔33.6%。而2013年,誠品130億臺幣的總營收中,書店業務收入已下滑至30%左右。
雖然書店業務收入逐年減少,但房產、商場的盈利還是靠著「誠品書店」這塊金招牌。
誠品生活蘇州項目中,與日本三菱合作開發的誠品居所已經將房子賣出了當時蘇州市場最高——8萬/平方米,引發了不少「誠品不是來開書店的,是來賣房子的」的戲謔。蘇州誠品選址在蘇州新加坡工業園,據悉該區域外籍人士較多,且項目周邊三公裡左右的範圍內精裝公寓價格約為1.6萬元左右。
誠品居所
一方面誠品居所受到熱捧,另一方面誠品生活——「eslite誠品」商場表現同樣不凡。
誠品在書店業務之外,還銷售文創產品、工藝品等利潤較高的產品,並且將誠品生活商場的面積租給其他商家賺收租金。在6.5萬平方米的誠品生活蘇州整個業態布局分布中,商場百貨和餐飲分區佔到65%左右,1.5萬平方米的書店區僅佔約三成。
同時,誠品書店的在售書籍中,暢銷書、網絡小說的佔比不在少數,儘管誠品書店堅持高品質不大批量賣在傳統大陸書店佔比較多的教輔教材,但其圖書價格相對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書籍售賣的利潤。
圖書外的零售包括餐飲、服飾、家居用品等,價格也並不低:有幾萬的外套,也有幾千的音樂盒。這也就不免得有為書店情懷慕名而去的讀者,覺得商業化太重,抱怨誠品成了商場和景區。
臺中誠品書店售賣的部分生活用品
但對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生存的誠品來說,為了擺脫年年虧損,空間利用與坪效計算或許就是他們克服困境的新出路。業內人士表示,「誠品需要實體店面,城市租金上漲過高,直接吞食實體的利潤。這就是書店會賠錢的原因之一。為求生存誠品必須轉型為複合式文創百貨。」
就如吳清友所說,「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