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便有「逢子卯,稷食菜羹」的說法,意思是在子日、卯日要吃素。進入現代,社會包容性進一步加大,素食群體不減反增。在普通人來看,吃素食幾乎是「養生」的別稱。事實上,如果不了解素食的特性,盲目的相信素食養生,很有可能比吃雜食的群體更容易患上脂肪肝等疾病。Maigoo編輯可不是在危言聳聽,看完這篇《素食飲食常識》,相信你心中自有答案。
一、素食對身體好嗎?吃素的好處與壞處
素食對身體好嗎?Maigoo編輯認為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蔬果中膳食纖維多,常吃有利於腸胃消化,但是長期不補充肉類蛋白質,容易造成營養失衡,影響身體健康。
吃素的好處
促進腸胃蠕動:蔬菜水果中膳食纖維較肉類多,常吃蔬果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
減輕身體負擔:從食物鏈的角度來說,越底層的生物所累積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越少。因此長期吃蔬菜、水果、菌類等食物,可以減輕腎臟等排毒器官的壓力。
幫助瘦身:一般來說,蔬菜水果等素類食物的熱量比肉類要低很多。比如100克綠豆芽熱量為16大卡,100克豬瘦肉熱量則達到143大卡。常吃低熱量素食有利於肥胖者降低體重。
吃素的缺點
維生素不足:部分維生素幾乎只存在動物性食品中,如維生素A、維生素B12等,缺乏可能引發相應疾病,如夜盲症、貧血等。
熱量不足: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對肥胖者來說吃素也許可以減肥,但對於一般素食者來說,僅靠素食供給的熱量可能達不到生命活動的需求。當身體供能不足時,我們的肌肉可能因此被消耗。
二、吃素對外貌的影響
Maigoo編輯認為,發自內心深處需求去吃素的人,如果合理安排素食,時間久了,自然會讓自身的氣場有所變化,皮膚、氣色、身材等也會有一定的改變。
面相變化
不少人相信「相由心生」,而素食主義者大多是出於憐憫眾生、環保等理念才開始吃素。從這一角度來看的話,素食主義者確實應該比雜食人群面相更和善。
皮膚變化
無論是皮膚幹還是皮膚油、愛長痘,美容顧問在推薦消費者購買一大堆護膚產品之後,一般都會加上一句「多吃水果蔬菜」。
大多數新鮮果蔬中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對於美白皮膚、細嫩膚質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身材變化
大多數素食食材熱量都比較低,如果長期合理吃素,身體會比原本雜食時攝入的熱量稍低一些,長時間下來,會有一定的瘦身效果。
三、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我國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不斷上升,對於很多脂肪肝患者,醫生都建議低脂飲食。雖然吃素比吃肉看起來清淡一些,但是不正確的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部分素食熱量過高
人們常常把素食等同於「輕食」,殊不知,油條、餅乾、甜飲料等雖然是素食,但是這些食物的熱量往往比肉類更高,如攝入過多,超過人體日常所需時,就會變成大量的葡萄糖。肝細胞會將多餘的葡萄糖轉化成脂肪貯存在肝臟內,從而形成脂肪肝。
Maigoo提示 可樂、雪碧、橙汁等甜飲料雖然熱量沒有那麼恐怖,但是它們含糖量極高,超過了人體每日所需的份量,因此也不可多喝。
素食種類單一
吃素食雖然對身體有一定好處,但是一些素食者飲食結構單一,如只吃蔬菜,只吃薯類,只吃豆類等,這些做法對於人體健康來說都不合適。
單一素食會讓營養攝取不均,會出現蛋白質攝入不足或者胺基酸攝入種類不平衡等情況,使機體缺乏合成載脂蛋白所必須的胺基酸,影響肝臟的脂代謝,導致脂肪在肝臟大量堆積,從而形成脂肪肝。
四、素食養生誤區
除了上面提到的吃素雷區,還有一些素食者常常遇到的飲食誤區需要注意。
精細素食過多
白米飯、白面饅頭等雖然是素食,但是這類食物經過了精細的加工,已經損失了很多維生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長期食用精細素食,很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Maigoo解讀 素菜本身油脂較少,以糙米為代表的粗糧豐富的脂肪和其它營養物質可以幫助素食人群均衡營養。
油鹽過重
素類食物一般比較薄,容易入味,烹飪時如果加入大量調味品和油脂,反而會畫蛇添足,不僅失去吃素食的意義,還加重了身體負擔。
Maigoo解讀不要小看了6g鹽和50g糖,除了我們直接放入菜的鹽,雞精、生抽、老抽等調味品裡面也含有鹽;棗、西瓜、哈密瓜、荔枝等水果中都含有大量果糖。鹽糖限量很容易被超過。
烹飪方式複雜
大部分素食易熟,特別是葉類蔬菜,因此在烹飪時不要過於複雜,長期高溫烹煮反而會損失食物原本的營養。另外,油炸、燒烤等烹飪方式會另原本健康的食材熱量翻倍。
Maigoo解讀一般來說,越簡單的烹飪方式,食物的熱量越低,營養損失也越少。不過做菜時也不要「簡單」過頭,記得煮熟再吃。
長期吃隔夜素菜
隔夜菜容易產生亞硝酸鹽,因此長期吃隔夜的素菜剩飯等可能存在健康風險,素菜最好現做現吃。
五、健康素食吃什麼
粗糧
粗糧營養價值高,加工過程簡單,可以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秘。此外,吃少油的素食容易令人產生飢餓感,而粗糧能夠增加食物在胃裡的停留時間,比普通糧食更「扛餓」。
植物性蛋白質
蔬果中蛋白質較少,因此長期素食人群要多吃植物蛋白,合理搭配才能提高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
深色蔬菜
這類蔬菜的葉片或果實的顏色往往比較深,富含鈣、鐵、維生素B2等。它們是我國膳食中鈣、胡蘿蔔素、鐵、核黃素、抗壞血酸及纖維素等的主要來源,幾乎是人人每餐必備的菜餚。
海產植物
海產植物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對於補充人體所需營養有利。
應季蔬果
無論是從科學角度還是傳統思想來看,應季蔬果都比反季節的要更好。
堅果
堅果中蛋白質、油脂、礦物質、維生素較高,可以補充單純素食者攝入不足的營養部分,對人體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堅果熱量也不低,因此只能適當的吃,不可攝入過量。
六、健康素食的吃法
哪些人適合吃素?
1、單純性肥胖人群
若是因為後天吃多動少而造成的單純性肥胖,那麼可以嘗試吃素食來減少攝入的熱量。
如何判斷自己體重過重呢?國際上通常採用的是BMI指數,BMI超過25為超重,30以上則屬肥胖。
BMI指數=體重(kg)÷身高(米)
比如一個身高1.7米,體重70kg的人,BMI指數=70÷1.7=24.22<25,根據BMI指數,這個人體重為正常水平,不需要刻意減肥。
BMI指數隻適用於一般人群,不適合運動員、健身人群
2、討厭油膩的人群
動物肉類中脂肪含量較多,而普通的素食幾乎不含油脂。因此對於不喜油膩的人來說,吃素是個很好的選擇。
不適合吃素的人群
肝、腎功能有代謝性疾病的人;術後需修養的病人;孕婦、哺乳期女性;嬰幼兒童。
素食什麼時候吃比較好?
秋冬天氣寒冷,而素食物又多屬寒涼性,因此秋冬季節不適合長期吃素。
春天萬物復甦,新生的應季蔬菜水果多,是吃素的好季節。
夏天燥熱,與素食的涼剛好中和,因此夏天也是一個適宜吃素的季節。
*部分圖片來源於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