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0年,在伊朗高原,阿黑門尼德族(即波斯王族)的居魯士二世率波斯軍隊攻陷了米底王國的都城,俘虜了米底末代君主阿司杜阿該斯,從而拉開了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龐大帝國的序幕。
有意思的是,米底亡國之君阿司杜阿該斯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居魯士二世的外公。
事實上,就在不久之前,波斯還臣服於米底。波斯和米底王國同宗同源,居魯士二世在佔領了米底的地盤後,善待了自己的外公,不但不曾羞辱,還讓外公過上了錦衣玉食且有尊嚴的生活。
居魯士二世將這種懷柔政策也推廣到了日後他徵服的其他國家和地區。
大約一年之後,居魯士二世又徵服了另外一個與波斯同源的王國——位於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之間的埃蘭。
波斯強悍的戰鬥力使小亞細亞的強國呂底亞感到惶恐不安。呂底亞人決定主動出擊。他們聯絡了希臘諸城邦和埃及等勢力,主動進攻被波斯佔據的卡帕多西亞。然而,當聯軍與居魯士二世的波斯軍隊展開戰鬥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對手。波斯軍隊不但擊潰了對手,還一路追擊,打到了呂底亞的都城薩狄斯。
呂底亞的同盟們都被嚇破了膽,沒人敢再來救援被波斯圍困的呂底亞都城。結局不難預料——薩狄斯被波斯軍隊攻克,呂底亞王國成為歷史。
此時的波斯已經從一個部落小國一躍成為地區霸主。然而,居魯士二世的野心遠不止於此。戰爭的車輪仍在滾滾向前。
波斯大軍陸續徵服了小亞細亞西部的希臘諸城邦和中亞的巴克特裡亞等諸多地區,兵鋒所指,無不立下。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二世經過精心準備後,率領遠徵軍出擊當時看似仍十分強大的新巴比倫王國。此時的新巴比倫王國內部矛盾重重,居魯士二世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巴比倫全境。
短短十幾年時間,居魯士二世便讓自己變成了威震歐亞的居魯士大帝。
居魯士大帝之所以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波斯武力的強悍,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他對所徵服地區實施非常寬容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這就使得許多在異族統治下備受壓迫的民族對波斯軍隊的到來持歡迎的態度。比如說,猶太人。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攻克猶太聖城耶路撒冷後,不但大肆燒殺搶掠,還強迫所有猶太人離開故土,將他們押往巴比倫尼亞。居魯士大帝佔領巴比倫尼亞之後,解放了被長期壓迫的猶太人。他下令重修耶路撒冷城,並幫助猶太人重返家園。猶太人對居魯士大帝評價極高。
由上述事實可以看出,居魯士大帝其實是一個胸襟寬廣的「泛中心主義」者。另外一個可以證明此論點的便是他對帝國首都的獨特設置。在當時或者更早之前,一個國家一般只有一個首都,最多也就是兩個,但居魯士大帝卻設置了四個首都。他們分別是:帕塞波裡斯(也譯作「波斯波利斯」波斯本部);埃克巴塔那(原米底王國都城);蘇薩(原埃蘭王國都城)和巴比倫(原新巴比倫王國都城)。
如果不是因為在公元前530年遠徵中亞馬薩吉特部落時意外身亡,居魯士大帝的下一個目標應該是埃及。他死之後,這個任務只能由他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來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