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構建往往都是以擴張的手段來實現,擴張就意味著對外徵服領土。軍事鐵腕之下,常常湧動著反叛的危機,所以有效的治國之策才能保證帝國的穩固和昌盛。擴張是建國的有效手段,而「仁政」是治國的根基。因此一代大帝國的蒸蒸日上,必然少不了一個有著文韜武略的君主。波斯帝國也曾是歷史上的大帝國,從其建立到崛起就要歸功於居魯士大帝的文治武功。
波斯最開始一直臣服於其他王國,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國度。而居魯士也和波斯的命運幾乎如出一轍,自小便深受神諭給其帶來的磨難,此後才逐漸一步步變得強大,最終將波斯從一個小小的附屬鑄就成了一代大帝國。軍事擴張就是他最有力的開拓武器,而其政治措施則是安國必不可少的定神針。
居魯士大帝像
波斯第一帝國是居魯士建立的,它是從擴張之路一步步走來的。此前的波斯還曾先後成為埃蘭、亞述以及米底的附屬。波斯的擴張要從米底說起,這時的米底是由阿司提阿格斯統治。米底佔據著整個伊朗高原以及亞述等地區,統治範圍十分廣闊,所以米底王國的國力十分強盛。居魯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出生了,他是米底王國公主和波斯王子之子。米底和波斯的這場聯姻其實是米底國王有意為之,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國王之位。在當時普遍相信神諭的社會環境之中,夢就被認為是神的預言。米底國王在做了一個夢之後,被斷定他的女兒將會威脅到他的王國,所以米底國王便將其女兒嫁給了岡比西斯一世。這個岡比西斯一世的地位低下,再加上他的父親是米底的屬臣,就能夠防止反叛之亂的發生,米底國王的統治也能夠穩固。
波斯帝國地圖
而居魯士的出生卻又再次招致米底國王對其王位的擔憂。因為所謂的神諭再次出現,聲稱公主之子將會取代現在的米底國王成為新的國王,所以居魯士一出生就面臨著性命之危。但所幸被牧人收養,最終回到了波斯。這一時期,表面繁盛的米底王國內部早已經暗潮湧動。在米底統治之下的波斯人早已按捺不住反抗的情緒。波斯不僅需要對米底俯首稱臣、繳納賦稅,而且若是波斯人與米底人之間地位懸殊,前者還必須對後者行跪拜之禮。也就是說,波斯人在米底王國統治之下,受到種種不平等的對待,他們的不滿情緒也就日益積壓。
因此居魯士抓住時機,發動波斯人起來反抗米底。最終打敗米底軍隊,米底王國覆滅,波斯第一帝國建立。這是波斯的反抗贏來的獨立,其實也相當於是第一次勝利擴張。居魯士勝利之後,並沒有將米底國王殺掉,而且米底的哈爾帕哥斯還成了波斯的開國元勳。看似是情感的粘連不斷,其實是居魯士的「仁政」措施。因為米底國王從名義上來說是其外祖父,但從米底國王下令將居魯士處死的那一刻,兩人之間的親人關係早就已經斷裂了。而居魯士之所以還留其性命,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的考慮。
波斯的擴張戰役
剛剛建立起來的波斯,民心的收服是十分重要的。而長期處在奴役之下的波斯人自然更渴望一個賢明的君主,所以居魯士此舉也可以讓波斯人看到其並不是一個一心為復仇的殘暴之人,反而是一個「以德報怨」的賢明之君。而哈爾帕哥斯由於與米底國王的恩怨從而倒向居魯士一邊,在其裡應外合之下,居魯士才能迅速瓦解米底王國。不過他畢竟是米底人,將其委以重任看似存在隱患。但其實這也從中透露出居魯士的治國之思,波斯剛剛建立,必然是需要軍事以及政治上的人才來共同建國。而米底也曾經以徵戰的手段強盛起來,其內部也會有很多將帥之才,倘若這些勢力集合在一起慢慢發展起來必然會對波斯造成威脅。而如若歸順於自己則既解除了威脅,又為波斯納入了人才。畢竟米底處於戰敗的一方,想讓其臣服,所以哈爾帕哥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而且也穩定了哈爾帕哥斯的勢力為其所用。
波斯第一帝國模擬圖
波斯徵服了米底之後,便要應對接下來的擴張之戰。波斯的建立對於克洛伊索斯統治的呂底亞來說是極大的威脅。因為此前的呂底亞和米底王國是友邦,米底的覆滅就彰顯了著波斯勢力的崛起,日後便會對其造成威脅,所以克洛伊索斯便計劃對波斯開戰。居魯士自然也召集軍隊迎戰。在呂底亞行軍路上,士兵肆意攻佔城市,而且搶奪該地區的居民為其奴隸。由於呂底亞徵戰之路上的暴行引起沿途地區的強烈抗議,所以這些人也紛紛加入居魯士的軍隊。兩軍在戰場普鐵裡亞交戰,激烈的爭鬥之後,雙方勝負未分。隨後居魯士抓住呂底亞兵力不足的劣勢,趁機發動攻擊,最終呂底亞被攻克,克洛伊索斯成為了波斯的俘虜。
攻佔巴比倫
由此居魯士開啟了波斯下一步擴張之路。居魯士為了擴充波斯領土和壯大波斯實力,便決定向東徵戰。在其強勁的軍事實力手段之下,東伊朗和中亞等地都相繼臣服於他的威嚴之下。趁著這股擴張勢力的高漲,居魯士繼續對外徵服,波斯的疆域已經十分廣闊。徵服的欲望不斷膨脹,居魯士又將目光瞄準了鄰近的巴比倫王國。因為此時的巴比倫已經不復之前的繁盛,長時間的國內爭鬥,已經讓這個王國搖搖欲墜。納波尼德登上王位之後,其粗暴的手段引起了國內和周邊地區的強烈反抗。而且納波尼德對巴比倫主神馬都克的冷落,對於信奉神靈的巴比倫人來說是一種背叛,尤其是對於巴比倫的祭司來說。巴比倫人心散盡,內政動蕩,正是居魯士進攻的好時機。波斯大軍直逼巴比倫城,在巴比倫祭司的接應之下,順利進入巴比倫。自此,波斯的勢力範圍再次擴大。
巴比倫遺址
居魯士通過擴張和徵服,使波斯從建立逐步崛起再慢慢走上強國之路。擴張的手段建立起波斯的版圖,但要鞏固這個新生的王國還需要居魯士的「仁政」來治國。在攻佔了巴比倫之後,居魯士並沒有將巴比倫的貴族都殺掉,反而集結他們的勢力,採取安撫之策。同時對于波斯軍隊也是要求紀律嚴明,禁止士兵對被徵服之地燒殺搶掠,不能使原有的社會生產趨於停滯。除此之外,居魯士的「仁政」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關於宗教的部分。居魯士對被徵服地的傳統運作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都表示尊重。由於此前的巴比倫國王納波尼德為了得到眾神的保佑,所以便將各城邦的神靈搶奪到巴比倫城內。而居魯士則將諸神都送還了原地,而且還將馬都克重新迎上巴比倫的主神位置,還讓其子為之獻祭。
猶太人被押往巴比倫
同時居魯士還允許其徵服的王國之內的民眾返回故地,腓尼基人以及埃蘭人等都得其恩惠。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當時巴比倫中被掠奪而來的猶太人,居魯士允許其返回耶路撒冷並且修建他們的聖殿。居魯士的「仁政」措施使波斯不費一兵一卒又擴大了勢力範圍,因為在其「仁政」之下,一些城邦自動依附于波斯。同時具有豐富航海經驗的腓尼基人還將其戰船交於居魯士。原來的波斯只有陸上的作戰力量,而此時在海上也開始發展軍事力量,也為之後的擴張也奠定了基礎。居魯士的擴張和「仁政」是同時施行的,因而波斯得以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一代帝國。而居魯士也被後世稱之為居魯士大帝,雖然最終居魯士在波斯的擴張之路上死去,但他締造的波斯第一帝國為此後波斯歷代君主的擴張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筆者見解
「擴張」建國,「仁政」治國,這是居魯士締造波斯第一帝國的重要方式。擴張是居魯士的軍事手段,因為擴張,所以波斯得以建立而後迅速發展起來。擴張常伴隨著血腥的掠奪和無盡的殺戮,對於被徵服地區來說常常是災難性的。因此擴張的輝煌之下往往是危機的洶湧澎湃。但是居魯士的擴張卻是伴著「仁政」治國之策的,對於徵服之地,居魯士並沒有進行大肆的破壞,而且還十分注重保護本地的傳統。在徵服巴比倫的時候,巴比倫的祭司甚至還將城門打開,把居魯士的軍隊迎入城中。而猶太人以及腓尼基人都對其心懷感激。他們的反抗情緒被消解,也就更利于波斯統治的穩固。
居魯士仁政核心的思想就是安撫人心,民心向背對於一個國家的穩定是極其重要的。擴張打開了各地建立的圍籬,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這應當是各民族交流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施加暴行滿足一時的貪慾,反而埋下反叛的威脅。居魯士的仁政策略既安定了波斯內部又避免被徵服地燃起反抗的怒火。
擴張本就是一種衝突碰撞,而如果再沒有「仁政」的加持,這樣的國家並不會獲得長久的發展。居魯士大帝雙管齊下,憑藉他的文治武功成功締造了波斯第一帝國,也為此後波斯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所以一個國家想要長足發展,「仁政」一定是重中之重,擴張只是其中一種手段而已。
參考文獻
《波斯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