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2018年4月,南科大校內無名嶺的溼地公園和觀景步道落成。九山社社員馮小漠一襲古裝,踏青攬勝。有趣的是,工程結束後,工作人員誤將「無名嶺商周時期墓葬遺址」保護界碑裡外方向放反,耐人尋味。
張皓帆 攝
南科大「九山社」小記與「九山一水」小史
撰文/九山社
【前言】
在「九山一水」的南方科技大學校園裡,社會科學中心的社團「九山社」成立近一年了。每談及南科大優美的校園環境,人們總是沿用「九山一水」這個描述。而搬遷到學苑大道1088號永久校址的五年來(2013年到2018年),能分辨九山一水的具體所指的師生,恐怕屈指可數。有人說,九山只是泛稱,是中國傳統的「多數」,並非實指。這是錯誤的認識。無論是從文獻中查考的結果,還是近段時間以來,由學校官方發起的命名活動,都說明「九山」是實有所指的。
本文由九山社多位骨幹協力檢索考古資料、分享寶貴回憶,在諸師長的幫助下整理而成,冀為熱愛南方科技大學的各界人士梳理南科大「九山一水」的地理位置以及名稱,共同見證歷史,繼往開來。
【「九山社」小記】
2017年底,南科大社會科學中心聘請考古學家唐際根為講座教授。開課不久,唐老師就提出希望組織一些同學,共同在考古、文化遺產、本土文化保育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實踐。
唐老師提出的概念叫「文品會」,有含英咀華、體驗文化之意。但由於大家認為太像「唯品會」,以至於聯想到討厭的網頁彈窗,紛紛要求再議。最終屴屺山房(Lychee Studio)主人提議借「九山一水」之名,稱「九山學社」,獲諸座一致通過。後又以避嫌故,略為「九山社」。唐老師尊重我們的想法,一直對九山社給予大力支持。2018年夏,唐老師還慷慨贊助,製作紀念T恤,用於鼓勵籌社骨幹和課程成績優秀者。(圖一)
圖一/九山社社服正面是碉樓的影像,取自張皓帆「南科八景」攝影作品,背面是「九山」二字,由馮小漠集字。「九」取自褚遂良《孟法師碑》,「山」取自北魏《元珍墓志銘》,二字骨力遒勁,神採奕奕。
吳昊宇 供圖
九山社成立伊始,發掘南科大「九山一水」之內涵、研究整理史實就已提上日程。但是福光村及其周邊,本來就是深圳的偏僻村落,所存留的記錄甚為單薄,歷史空白很多。
本文分兩部分解說南科大校址的歷史沿革:第一部分從考古成果出發,解說幾個小山丘下的重要遺址;第二部分從明清以來的變遷出發,講述幾個村落的前世今生。另外,以此為基礎,對南科大「九山一水」的命名以及校園布局作簡單討論。
【南科大校址上的考古成果】
2017年3月,南科大二期工程四標段破土動工(圖二)。四標段位於一期工程的湖畔宿舍樓以及有白鷺棲息的堰塞湖北面,是高層學生宿舍。在開工之前,湖畔宿舍區五棟後的小山丘上,曾經到訪過一批考古隊員。考古隊員的任務是勘探土地下是否有文物遺存。最後勘探順利結束,並沒有發現重要遺址而影響工程。這是南科大校園裡最近一次的考古勘探。
當時有相關領導透露,曾與一位文科專業的教授談及校園遺址。這位領導轉述教授的意見——「搖搖頭」,說,南方如此邊遠的遺址意義不大。此言真實與否,尚未確認,只是我們不禁要問——南科大校園內的遺址真的「意義不大」嗎?
圖二/南科大二期工程四標段總平面圖。此區域位於公婆嶺及無名嶺以北。
圖自 南方科技大學官網
在南科大的一期工程附近,已經有至少六處文物保護單位。此六處遺址分別是:
A屋背嶺遺址,
B上面光東山遺址,
C麻坑窩遺址(南北兩處),
D無名嶺遺址,
E楊屋村後山遺址,
F公婆嶺遺址。
(另,東部近長嶺陂水庫有大馬嶺遺址,附近尚無大型建築)
圖三/南科大主要區域的幾處文物保護範圍。F區域標出的公婆嶺遺址雜草叢生,樹木緊貼西邊南科一路圍欄,因此未確定的區域以虛線表示。另有一處文物保護單位未標出,在C區域東邊近長嶺陂地鐵站處,為大馬嶺商周時期墓葬遺址。
此六處遺址均被命名為「商周時期墓葬遺址」,經發掘出土的器物顯示,最早應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最晚延續至戰國時期。截至目前,這幾處遺址均為南山區的區級保護單位。按照相關規定,遺址劃定的保護區「紫線」內,不能輕易動工(圖三)。
前南科大黨委書記李銘在一次會議上透露,市領導曾經考慮將遺址申報市級保護單位。但由於級別越高,動工審批就越難,結合實際開發也越難,於是作罷。如今這些區級保護單位得以納入深圳市的統一規劃,與南科大校園氛圍相得益彰,離不開當年的高瞻遠矚。
在這幾處文物保護單位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屋背嶺遺址。1999年9月25日至12月28日,深圳市、南山區兩級文物部門進行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的試點工作。10月,考古隊員劉均雄等人在屋背嶺頂部意外發現一把新石器時代石斧,於是展開了大規模的調查。2001年12月至2002年4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深圳市博物館等單位聯合發掘。據考古報告,此次發掘共清理商時期墓葬81座,戰國時期墓葬6座(共87座,有報導稱91座或94座,不甚準確)。遺址上出土數百件文物,今天分別藏於深圳市博物館與南山區博物館等單位。(圖四、五)
屋背嶺的發現震驚學界,被評為2001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鄒衡先生親臨屋背嶺考察,評價:「屋背嶺是商時期偏早的墓葬群,這在南方、在廣東實為可喜的發現」。儘管沒有明確證據表明當時南方已經受到商王朝管轄,但是文化交流必然存在,「商周不下江南」的歷史觀被進一步改寫。
圖四/屋背嶺遺址發掘區平面圖。範圍即為圖三的A區域。遺址主要分布於山頂。
圖自 深圳屋背嶺遺址發掘報告
圖五/南山博物館展出屋背嶺出土陶器。2001年至2002年,屋背嶺的南頂、北頂及鞍部出土頗豐,部分發掘成果現分別陳列在南山博物館及深圳博物館中。
吅品㗊 攝
屋背嶺遺址是廣東地區已發現、發掘的最大的商時期墓葬群,但附近依舊有大量未被發掘的遺址。這些遺址或許寂寂無聞,長眠在地下,也或許早已經隨打樁機煙消雲散。2017年末,籌建九山社的熱心成員曾經走訪位於上面光東山與屋背嶺之間的工地。其時工地尚未封閉,被挖開的山體可以判別出不同時期的土層。由於沒有完善的計劃,未能貿然進行勘探,成員們只從渣土中臨時採集了數十片陶片,此後再也沒有機會進入工地。
除屋背嶺遺址以外,附近的上面光東山、麻坑窩、無名嶺、楊屋村後山、公婆嶺,以及靠近長嶺陂的大馬嶺遺址,均在2002年後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遺址共同組成南科大「九山」的格局。另外,在2009年9月至12月,學苑大道南側的麥地巷遺址也經考古發掘,惟未屬於南科大校內。具體情況將在下文敘述。
【南科大的村落與「九山一水」】
現今的南科大一號門前,是「南方科技大學」公交站,而在2014年,此公交站還是「福光村口」站。南科大與深圳大學西麗校區建設前的拆遷工程,號稱深圳史上最大的拆遷工程,涉及福光、田寮、長源三個村落。而福光村下轄的福光、福林、楊屋三個自然村與南科大永久校址關聯最大。
福光村大約位於今天的行政樓、圖書館以及理學院大樓(在建)區域,北有屋背嶺,南有大沙河。福光村原稱上面光村。村民傳說,由於村址位於大沙河上遊,因此舊稱「上面江」或「上面崗」。據康熙《新安縣誌·卷之三·地理志·都裡·一都》以及嘉慶《新安縣誌·卷之二·輿地圖·都裡·典史管屬村莊》記載,當時村名為「上邊崗」(圖六)。粵語江、崗(讀音kong1),與光(讀音kwong1)相似,因訛傳為「上面光」。新安縣多處地名帶有「崗」字,「上面光」由「上邊崗」演化而來,應較可信。另有傳說為舊時窮苦炎熱,男子赤裸上身,故稱上面光,此說並不可靠。
圖六/《康熙新安縣誌校注》中對上邊崗村的註解。
福林村村民原生活於北面羊臺山的三坑村,後遷至楊屋村西北,嘉慶《新安縣誌》載稱福慶村(圖七)。福林村原於今日深大西麗校區北部及南科大工學院大樓(在建)以西,由福光村委管轄。後亦被完全拆遷。
圖七/《嘉慶新安縣誌校注》中對福慶村的註解。
楊屋村大約位於今天的湖畔宿舍及工學院大樓(在建)區域,比鄰楊屋村後山及公婆嶺,東邊為屋背嶺。據說楊屋村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至拆遷時已傳承四百餘年,暫未見文獻記載。
除上述村落外,在上面光村東南,即大馬嶺附近,曾有一文屋村。據記載,文氏聚居者為文天祥後人一支。1940年代末,大部分遷至南頭古城一帶,文屋村僅存幾戶,併入上面光村。從麻坑窩遺址沿大沙河北岸東行,可以在路旁看見一明清古墓,近年尚未遷走,偶爾可看見有後人祭拜的香燭。具體碑文等未詳考。福光與楊屋兩村以廣府系村民居多,謝、餘、楊、文為村中大姓;福林村則多為客家人,陳、羅兩姓居多。
上面光村的北部有一碉樓,在校園內保存至今(圖八)。據謝家後人講述,此樓為民國鄉紳謝家天為保護財產而建造,稱為避世樓(一說蔽世樓)。上面光村於1992年進行城鎮化改造,出於地名雅化的需要,改稱福光村,成立深圳市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直到拆遷之後,福光村退出歷史舞臺,回遷房仍稱「福光新村」。
南科大行政樓附近,曾保留有2008年落成的深圳市福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大樓(俗稱「村委樓」),是「老福光村一號」。此樓後改建為南科大科研教學服務中心,使用至2017年爆破拆除。
圖八/避世樓舊影。
圖自 《記憶·福光村》
為了探究九山具體所指,我們從荔園出發,沿順時針方向依次考察校園中的山嶺,以期確定各山及遺址保護區的名稱並大致界定其範圍。
連接湖畔與荔園的棧道橫跨無名嶺。無名嶺山體北起二線關路,南至溼地公園與專家公寓。無名嶺的文保碑目前發現有兩塊(圖九),一塊在湖畔的棧道入口處,另一塊施工挪動後安置在教工籃球場北側(即被反置之碑)。「無名」可能是發掘遺址的考古工作者臨時記錄用,或是在更早的時候村民便稱其為「無名嶺」。
圖九/無名嶺文保碑現狀。
吅品㗊 攝
無名嶺東側的麻坑窩是校園中保護面積最大的遺址,目前在慧園環島東側、三號橋崗亭北側及其向東約百米處各有文保碑一塊(圖十),三塊碑合圍,圈出了麻坑窩遺址的大致範圍。從北側登上麻坑窩遺址,一路向南,共計得四處制高點,如果以松禾體育場東南側橫貫麻坑窩的步道作為分界線,則可將其分為南北兩處山體(圖十一)。
圖十/麻坑窩文保碑現狀。
吅品㗊 攝
圖十一/麻坑窩遺址的南北分界線。
吅品㗊 攝
從麻坑窩南坡下山再向東行,緊靠長嶺陂地鐵站的大馬嶺是校園裡最偏僻的遺址,現僅在山體的西南角找到了一方界碑(圖十二)。沿路繼續東行約五十米,可以在路北側看到一處雜草叢生的明清時期墓葬(圖十三)。
圖十二/大馬嶺文保碑現狀。
吅品㗊 攝
圖十三/大馬嶺下一座明清時期墓葬(中央突起部分)。這座墓葬可能是文屋村村民所留。
吅品㗊 攝
回頭向西,二號門內大沙河北岸處,有「上面光東山商周時期墓葬遺址」文保碑一塊(圖十四),遺址因其在上面光村東部而得名。上面光東山可能曾是屋背嶺的一部分,屋背嶺具有南、北兩個頂,其間緊密相連,而與上面光東山之間的鞍部則高差較大。
圖十四/上面光東山文保碑現狀。
吅品㗊 攝
從上面光東山經圖書館繞行向北,抵達屋背嶺。這處山嶺可能因當時地處村落房屋背後而得名「屋背」。屋背嶺遺址在校園警務室附近和大榕樹旁自行車道入口處共有兩塊文保碑(圖十五)。2018年初,在文化遺產實驗室張釗老師帶領下,九山社幾位成員曾登上屋背嶺,確認了北頂與南頂兩個制高點,地面尚可見零星的陶、瓷片。
圖十五/屋背嶺文保碑現狀。
吅品㗊 攝
圖十六/從圖書館東望上面光村舊址,右側為上面光東山,左側為屋背嶺與碉樓。
吅品㗊 攝
圖十七/九山社成員串串正在走訪屋背嶺遺址。
馮小漠 攝
輾轉至湖畔一棟東側,有楊屋村後山文保碑一塊(圖十八),其北側(亦即湖畔三至六棟北側)為公婆嶺遺址。遺憾的是,因公婆嶺整個山體及楊屋村後山西側被工地圍牆遮擋,相應位置的文保碑也無從確認了。
圖十八/楊屋村後山文保碑現狀。
吅品㗊 攝
由公婆嶺再回到無名嶺,南科大校內計得商周墓葬遺址共七座(圖十九)。如果將麻坑窩劃為南北兩個山頭,即得八山。由於校門外的麥地巷遺址不納入校園,九山尚缺一座,此山在何處?從《南科大創校影像史》一書中了解到,南科大一期工程建設時,含泥量高的土方被統一堆積在校園西南角臨近學苑大道與南科一路交匯處,最終形成了一座二十餘米高的全新山體,名為「藏秀山」(圖二十),二期建設所規劃的國際會議中心就選址在這座山旁。
圖十九/南科大校內九山示意圖。黃色圈出範圍為山嶺,紅色圓點為制高點,藍色三角形為目前可見的文保碑位置。麻坑窩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麥地巷遺址在校外,故未納入九山。
圖二十/《南科大創校影像史》明確指出藏秀山即為新校園內的第九座山。這段話同時也將流經圖書館、行政樓,最終匯入大沙河的水系定為「一水」,解答了「『一水』究竟是大沙河還是湖畔水系」這一問題。
林詩凡 供圖
九山亦有另一說,即麻坑窩整體算作一座山,那麼二號門外的麥地巷遺址也有可能是第九座山。麥地巷遺址中包含先秦及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存,另遺址公園西側有一小廟喚作「陸纛(音dào)宮」,裡面供奉著一尊將軍坐像。該廟原位於上面光村,拆遷後在麥地巷公園重建(圖廿一)。
總體來說,我們傾向於認為南科大的「九山」分別是屋背嶺、上面光東山、麻坑窩南、麻坑窩北、大馬嶺、無名嶺、楊屋村後山、公婆嶺以及藏秀山;「一水」為發源自長嶺陂,流經無名嶺、九華精舍、圖書館、行政樓的校內水道。
圖廿一/麥地巷遺址於2009年被發掘,在 2013年的衛星圖上依舊可以辨認出探方。
【南科大校園「風水」的未解之謎】
歷經南科大與深大西麗校區建設的洗禮,老村民的心裡,上面光村是「命途多舛」的。在20世紀80年代,深圳市建設水庫時,就已經傳出過拆遷信號。到90年代,又傳聞要建設香港邵氏投資的影城。一番周折之後,工程並未在此落地,上面光村卻在擔憂中延誤了許多建設。有村民戲稱「風水不好」,認為福光村發展並不順利。然而今天「九山一水」的校內環境,以及二線關內、地鐵站旁、比鄰高鐵的格局,使南科大真正成為教書育人的樂土。
南科大的「風水」其實並非不好,反而是一個宜居宜學的地方。校內有職工回憶,南科大創校校長朱清時院士曾經拜訪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對南科大的「風水」格局給予重要開示,甚至有相關資料彙編成冊。可惜經過多番搜尋,未見此冊流傳,傳言遂成未解之謎。
從堪輿學角度看,南科大的山形水勢分布不俗。從最南端的一號門,往北是行政樓、圖書館,再往北是湖畔宿舍與九華精舍(圖廿二)。樓宇分布看似不規律,但總體坐北朝南,南低北高,「前朝後寢」的格局明顯。這樣的布局,在嶺南地區是十分宜居的。
圖廿二/南科大「前朝後寢」格局的中軸線體現在黃色虛線上。藍色部分為水體,青色部分為屋背嶺,白色部分為深大校內山體,紫色部分為塘朗地鐵站到校門的通道。
另一方面,坐北朝南看:屋背嶺在左,深大橢圓形山丘在右,恰成青龍白虎之勢,中間溪水流淌,曲折往南流入大沙河。山谷地形創造圍合、僻靜的環境,是適宜修習學業的。由於外部環境所限,南科大一號門並未與中軸線對齊,而是與塘朗地鐵站在一線。這個局部的曲折並未太大影響格局,反而減少了直面大門的衝擊感,使校園更寧靜一些。
而從更大的格局看,南科大背後的「靠山」不僅有荔園一帶的山體,且有羊臺山(海拔587米)作為「祖山」。而南面的「案山」則有塘朗山(海拔430米),登上塘朗山頂南望,就是後海、前海以及深圳灣的廣闊景色。在兩山之間的河谷雖窄,而大沙河自東發源於長嶺陂,又有五號線地鐵貫通,因此並不窘迫。(圖廿三)
圖廿三/南科大背靠羊臺山,前瞻塘朗山,兩山之間阡陌交通。而聞名遐邇的麒麟山療養院亦坐落其間。
西至西麗水庫,東至長嶺陂水庫這一帶,堪稱兼具自然與人文的寶地,並非空穴來風。假如將羊臺山與塘朗山最高處連一直線,正好穿過西麗水庫東部,而那裡坐落著聞名遐邇的麒麟山療養院。南方科技大學雖未在最得山水之勝的地方,亦已十分理想。
為什麼建校初期要特別考慮堆出「第九山」——藏秀山,創造出「九山」和「九華園」呢?這並非只為了數字的吉利或者堆放渣土。校內彎彎曲曲的小溪流「一水」從無名嶺溼地,經九華精舍,一直蜿蜒至行政樓匯入大沙河。在入河處恰好有一個弧形河道(圖廿四)。按照河道局部衝刷的效應,弧形河道外凸的部分流速快,會不斷衝刷,而另一岸則容易淤積,形成河灘。建築物處於河灘處,會比處於衝刷處更有安全感。此地形亦可比作弓箭,處於弓後,當然比弓前更安穩的。故宮太和門廣場金水河的弓形設計即有此意。
圖廿四/「一水」匯入大沙河處正好在一個河道衝刷的弓形地帶,人工創造的「第九山」——藏秀山擋在學苑大道與南科一路的交叉路口。
而藏秀山前的河道與橋梁,恰似拉弓引箭射向圖書館方向。在河灘方向堆積出藏秀山,布局會更穩重;另一方面設置長流的溪水與「箭頭」對抗,有以柔克剛之力。山水交合,使其「煞氣」緩解。如果說這一「弓形煞」有迷信之虞,那麼藏秀山對外部的緩解則科學而容易理解。由於學苑大道與南科一路交匯處車流來往,常造成噪音。在購置物業的時候,人們通常也會認為處於交叉路段的房間體驗不佳。如果沒有屏障,學校西南角則噪音嚴重,且直接暴露於行人的視野,校園內清新寧靜的景色將大打折扣。因此藏秀山儘管是「九山」當中最年輕者,卻有化解衝煞、平衡布局的重要作用,《南科大創校影像史》稱其「藏風聚氣」,不無道理。
在2018年,校方徵集「九山」山名的公告中,標出的九座山體並沒有包含西南角的藏秀山,反而將公婆嶺後的一處地勢平坦地帶「未命名山9」計入九山之一。「未命名山9」即是二期四標段的學生宿舍,既不具有明顯的山崗,也並非原有的文物保護單位。相反,該處曾經是人工設計的灌溉、洩洪水道。為何校方作此考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圖廿五、廿六)
而另一概念圖中,顯示規劃為步道公園的麻坑窩北山(圖廿七)。又一耐人尋味的是,竟有一處景點被命名為「萬景臺」。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萬景臺是朝鮮的偉人誕生地。即便沒有嚴重「錯誤」,這樣的名稱也應當避諱吧?由此看出,學校對徵集校內景色的工作,似乎並沒有認真調研,部分人員文化水平也堪憂。
圖廿五/校方徵集「九山」山名的公告中,標出的九座山體並沒有包含西南角的藏秀山,反而將公婆嶺後的一處地勢平坦地帶「未命名山9」計入九山之一。
圖自 南方科技大學官網
圖廿六/對「未命名山9」不同年份的衛星圖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緊鄰二線公路南側的地方並沒有突起的山體,甚至隱約能夠分辨出一條水道。
圖廿七/麻坑窩北山的規劃概念圖中,赫然出現「萬景臺」字樣。
圖自 南方科技大學官網
地名雅化的工作並不鮮見,有的是因為避免生僻字,有的是需要更體面的稱謂。除了上文提到上面光改為福光,還有「西瀝」改名為「西麗」,「塘蓢」改名為「塘朗」等(圖廿八)。然而「瀝」有踩著石頭渡河之意,常見於河名;「蓢」在粵方言指沼澤地或灘涂。這些名字都包含著豐富的信息。近幾十年許多地方把「蓢」和「塱(江湖邊的低洼地)」都簡化為朗,使人不知原意。所謂「子不嫌母醜」,面對養育村落的山水,面對曾對南科大作出貢獻的村民朋友,面對這些顯得「土氣」的傳統地名,我們更應該理解並銘記。
圖廿八/嘉慶《新安縣誌》校注中對塘蓢村、西瀝村的註解。
圖廿九/九山社社員吅品㗊正在考察大馬嶺遺址。
馮小漠 攝
【結語】
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本文揭示的「九山一水」背後的文化價值,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如此,我們作為一介後生,實在不知道有何底氣修改已經載入史冊、且見證重要考古發現的地名,遑論「賦予文化價值」。我們期待有知識淵博的學者來主導更名項目,或許會更得體一些。當然,南方科技大學校園裡這些寶貴的山頭,像是時間凝固而成的塑像,他們本無名姓,是歷史賦予他們內涵。我們也並非不可變動其名姓,只是希望將來的人們查閱史冊時,看到我們作出了負責任的、有擔當的、對得起後人的選擇。
能力有限,未能面面俱到,希請方家批評指正,亦期待拋磚引玉,出現更詳盡的考釋。
執筆 吅品㗊 馮小漠
【參考文獻】
[1] 深圳博物館 編,《嶺南地區出土青銅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2] 本書編委會 編,《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3] (清)廖聚垣 編,《地理龍穴扼要(光緒本影印)》,臺灣:集文書局,2012年。
[4] 郝紀柳 等編,《記憶福光村》,香港:中國圖書出版社,2017年。
[5] 李海榮 等,深圳屋背嶺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4年第03期。
[6] 金志偉 等,廣東深圳麥地巷遺址發掘簡報,《南方文物》,2014年第02期。
[7] 靳文謨 等編,《寶安文史叢書》編纂委員會 注,《康熙新安縣誌校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
[8] 舒懋官 等編,《寶安文史叢書》編纂委員會 注,《嘉慶新安縣誌校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
有部分內容參考自歷年新聞報導,亦有整理自知情人士口述,或未發表之資料,恕未列出。
韓蔚老師、唐際根教授、袁長庚助理教授、劉妍青年會士、張釗老師、董韋老師等前輩給予熱心的指導與幫助,此處表示由衷感謝。
本推送開啟讚賞,所得將與全體參與調研與撰文之同學共享。
相關推送
馮小漠:村委樓是離我們最近的鄉愁
舊文丨屋背
《包裹無名嶺》其實是南科大後勤人員的「大地藝術」作品?
南方科技大學校名題詞淺考
Studio Gloire 2017年文章索引
——————————
————————
Studio Gloire
————
馮小漠的私人會客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