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郭欣 青島報導
12月19日上午,2020年青島市政府部門向市民報告、聽市民意見、請市民評議活動(簡稱「三民」活動)公開雲述職報告會啟動,青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市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主任李剛在述職中表示,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市發展改革委肩負起市委經濟運行應急保障指揮部的主要職責,分擔著疫情防控指揮部的重要職能,全力打好四場關鍵戰役,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奪取抗疫情和穩增長「雙勝利」做出積極貢獻。
出臺精準施策打好經濟發展「攻堅戰」
2020年,市發展改革委發揮指揮部統籌協調作用,會同相關部門推出一攬子超常規舉措,推動全市經濟運行二季度以來「V型」反轉。先後制定出臺促進企業正常生產「21條」、恢復生產生活秩序「12條」、激發消費潛力「61條」等系列政策,牽頭制定全市服務業復工復產意見和服務業相關25個行業復工方案。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增長2.2%,高於全國、全省1.5、0.3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排名實現逆勢提升。開展「千名幹部聯繫萬戶企業」系列活動。組織協調1125名機關幹部,深度聯繫、深入走訪1萬多家企業,開通復工復產服務熱線,累計解決各類問題6000多個。創新完善「頂格推進、條塊結合、上下協同」的戰法,500餘個項目實現新開工,290個項目納統。1-10月,全市開工在建項目個數同比增加1328個,民間投資增長11.6%,戰略新興產業投資增長13.1%,「四新」經濟投資佔比達到48.2%。22個項目入選省重大項目,141個項目納入省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庫,17個項目納入省「雙招雙引」重點籤約項目庫,33個項目納入省補短板強弱項項目庫,項目數量和建設進度全省領先。
搶抓機遇打好新舊動能「轉換戰」
堅持開門辦規劃,基本起草完成「十四五」規劃綱要,組織開展20多項重大課題,梳理414項重大事項清單,中國北方國際油氣交易中心等60多個重大事項和100多個重大項目納入全省布局。加快推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建立五市聯席會議制度,組織籌辦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構建黃河流域「9+5」城市合作機制,推動建立30個合作聯盟、籤署40個合作協議。成功獲批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國家「兩業融合」發展試點,獲批成為首批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城市。推動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獲批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膠州市獲批省級首批「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同時,努力爭取國家補助資金13億元,創近年新高;爭取國家專項債券額度387億元,居計劃單列市第2位;爭取外貸、外債21.62億美元。市創投中心累計發起設立參股基金63隻,規模突破700億元。牽頭突破平度萊西攻勢,率先上線「網際網路+攻勢」大數據平臺,兩市投資增速躍居全市前兩位。參與「雙招雙引」攻勢,推動我市與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平臺PNP開展戰略合作,搭建北京—青島跨區域產業協作平臺,促成投資過百億元的上合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北京汽車製造廠(青島)有限公司整車製造等重大項目成功落戶。
另外,發展改革委還聚焦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目標,出臺區市主導產業差異化發展指導意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新經濟業態模式發展意見、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能意見,頂格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3條產業鏈發展。「四新」經濟佔GDP比重達到31.25%,「雁陣形」產業集群及領軍企業分別入選3個和5個,數量居全省首位。10個項目入選省重大課題攻關計劃,獲批補助資金2800萬元。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富士康高端封測等大項目成功落地,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首宗「標準地」在萊西成功出讓。新獲批4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9家省工程研究中心、18家省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服務業創新中心,入選總量居全省前列。新評選出卡奧斯等10家服務業金花企業。
迎難而上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
疫情爆發以來,市發展改革委作為全市疫情防控物資保障工作組長單位,迅速建立物資保障制度體系和多元化採購平臺,先後採購、調撥口罩2816萬隻,防護服、測溫儀、防護面罩、消毒液等物資數十萬件,為戰勝疫情奠定堅實物質基礎。疫情之初在全國率先開展民用口罩保供工作,連續兩月投放平價口罩1266萬隻,穩住了市場、穩定了民心。10月份面對疫情反彈,藉助卡奧斯應急物資平臺,創新物資「智慧調度」模式,連夜調度10萬套病毒採樣管和咽拭子緊缺的問題,支持膠州市完成全員檢測。同時,弘揚大愛無私精神,先後調集230多萬隻口罩、17.6噸口罩原材料以及大批防疫物資馳援武漢、北京、新疆等6省市,援助日本、韓國、德國等12個國家,贏得國內外讚譽。織好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障線」。建好用好「兩張清單」,為防疫物資生產企業爭取最大力度政策優惠,確保生產「不斷鏈」。落實全國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幫助我市19家企業獲得政策優惠貸款2.82億元,節約成本近千萬元,有61家企業可優先獲得信貸。建立市級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清單,幫助6批40家企業獲得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2775萬元,減輕企業經營壓力。通過政策扶持,全市各類防疫物資生產企業開足馬力、加班加點,口罩日產能從50萬隻最高提升至2230萬隻,體現了企業家擔當。疫情發生後,迅速組織88家糧油企業復工復產,豬肉、蔬菜、豆製品等政府儲備增加至1.5萬噸,將保供穩市工作落實落細。重新認定糧食應急保障企業,爭取維良應急配送中心等3個項目獲得國家扶持7100萬元;收購夏糧52.4萬噸,輪換儲備糧16.5萬噸,有力增強了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編制實施全市保能源安全工作方案,藍谷110千伏變電站正式啟用,落實電煤保障445.7萬噸,落實儲氣能力9086萬立方米,超額完成國家、省下達任務。
以民為本打好民生福祉「保衛戰」
聚焦「一老一小」,開展普惠養老、託育專項行動,加快推進28個重點項目建設,新增2573張普惠養老床位和920張普惠託位,數量居計劃單列市首位。支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項目建設,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項目獲國家資金支持。協調推動康復大學、亞洲杯主場館等開工建設,超額提前完成社會足球場建設任務。基礎設施建設「有速度」。濰萊高鐵建成通車在省內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鐵;濰煙高鐵、萊榮高鐵開工建設,加速膠東經濟圈融合進程。5條在建地鐵線路加快施工,1號線北段、8號線北段將在年底前試運營,地鐵運營總裡程將突破240公裡。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正式開建,將成為有史以來海底隧道建設規模最大、海底公路隧道長度最長的超級工程。出臺新型基礎設施行動計劃,謀劃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的129個重點項目,年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保有量將達到1.95萬個。發展改革委在疫情期間,對防疫用品及生活必需品實行漲幅控制,迅速平抑市場物價,1-10月我市CPI同比上漲3%,回歸合理區間。及時出臺用電、用水、用氣「欠費不停供」政策,幫助小微企業共渡難關。9次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61億元、惠及161萬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