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水街道馬灣村「龍凼」的傳說
圖文/遇見
紫水街道馬灣村位於縣城東南部,紫水大街以東,官渡河以北。說起馬灣,過去有「一年九澇」之說。相傳,170年前清道光年間的一個夏天,這裡突降暴雨,黑雲遮天,隨著一聲巨雷炸響,一條黑龍落入村內的一塊紅薯地裡,後形成一個約3畝面積的水凼,人們稱其為「龍凼」。深秋時節,筆者來到已成為官渡河畔美麗之城的紫水街道馬灣村,經村民張家銀介紹,村裡的張保金老漢講述了他親眼目睹和從自家三哥張東友那裡得知有關馬灣村「龍凼」的傳說故事。▲張保金(左)、張家銀(右)向筆者介紹馬灣村「龍凼」的故事。相傳這年夏天,天氣特別的炎熱,一天下午,伴隨著陣陣狂風和雷聲,天空突起黑雲,暴雨從天而降,在一道閃電及隆隆的雷聲中,一條黑色的長龍從天而降,落入村裡一塊村民準備耕種紅薯的地裡。
半小時後,暴雨漸漸停止,烏雲消散,村民們紛紛趕到這裡,發現這條長約5米的龍,眼睛還一眨一眨的,龍身為黑色,彎曲著蜷伏在地上,龍頭有兩個不太長的龍角,給人感覺像是有氣無力的樣子。龍身上長滿了龍鱗,腥味特濃,方圓1裡都能聞到,不一會兒,便爬滿了蒼蠅,人們紛紛從自家拿來涼蓆,將龍身蓋上。可從龍中間蓋凉席時,頭尾越蓋越長,後來人們就從頭尾往中間蓋,這才將龍體蓋住。隨著天氣逐漸轉黑,村民們也紛紛離去,▲馬灣「龍凼」的具體位置可第二天早上,人們起床後發現頭天降龍的紅薯地,卻變成了一塊約有3畝大的水凼,龍也不見蹤影。於是有人用麻繩綁著石頭量下水深,深達4.5丈(與上世紀70年代人們所量的13米要深2米多),後來人們就將水凼稱之為「龍凼」。因「龍凼」的水很清澈,這裡也就成為人們洗衣、洗菜和夏天的遊泳之地。一百多年來,無論當地怎麼幹旱,「龍凼」始終沒有幹水過一次;可一遇大到暴雨,村裡要必遭澇災。
1969年夏天,一次連續幾天的暴雨,讓官渡河河水泛濫,馬灣有許多房屋被淹。已16歲的張保金這天與幾個同伴爬到「龍凼」周邊的一棵柳樹上。可剛上樹不久,就發現一條約有1.5米粗、頭約有70公分寬的龍從「龍凼」裡浮出水面,隨後順著漲起的河水遊入官渡河中。村裡人都認為,這就是當年從天而降的那條龍。也有人說,這是條天龍,是因下錯了雨水,被玉帝罰入到地面的。如今,通過官渡河區域綜合治理,官渡河馬灣段得到了徹底整治,隨著龍凼及一些低洼地塊被土方填平,村裡也結束了「一年九澇」的歷史。不僅修建了濱河北路、天賜橋、馬灣樂園、一號橡膠壩等公共基礎設施,縣人民醫院、四館一宮、融媒體中心等項目也己落戶此地。馬灣正以嶄新的面貌融入到縣城發展之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光山花鼓 載歌載舞 聲情並茂溢安陽
「光山修理哥」周憲壽參演公益電影《爸爸是個農民工》
信陽這些大項目被省裡推介,看看光山的有哪些?
【茶視點】茶園裡又忙碌起來了,看看這麼多茶農在做什麼?
在看點一下,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