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辦、《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光山微視》頭條號上發布,並付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
神山嶺主體部分位於光山縣殷棚鄉易涼亭村境內,宛如長龍連綿九公裡,跨光羅二縣,由數十座著名的山峰、溝壑、山巒、湖泊組成。她東連王母觀,西臨竹竿河,南靠牢山,北與光山縣城遙遙相望。她鍾靈毓秀,風光旖旎,文化底蘊厚重,至今廣為流傳著「神仙洞、菩薩窪、仙女地、龜山」等諸多神奇的傳說故事。相傳,王禪老祖(王詡又稱鬼谷先生),當年駕著祥雲從牢山到雲夢山,途經一山嶺時,遙見蒼松掩映下有一洞府,被一團紫氣籠罩,便降臨到此洞住下,閉宮誦經七七四十九天。出道後雲遊天下其弟子中有名震寰宇的蘇秦、張儀、孫臏、龐涓。他們四位,權傾天下,縱橫捭闔,演繹出一幕幕精彩的歷史畫卷。此山洞後世稱之為「神仙洞」,常有高人在此洞修煉布道,神仙洞所在的山嶺當地百姓稱之為「神山嶺」。神山嶺與缽盂山之間有一山澗,清靜通幽,泉水潺潺,浮空滴翠,雲蒸霞蔚,這便是著名的「神山溝」。神山嶺之巔是聞名遐邇的「神山頂」。每年農曆3月25日,王禪老祖生日,當地百姓絡繹不絕,虔誠地到神仙洞內燒紙敬香祈福許願。
「大山窪」菩薩顯聖
據傳,明朝成化年間,易涼亭村有位道長謝道運,做完「法事」後已是深夜,當他背著菩薩挑著道箱,途經神山嶺西南一大山窪時,被一棵大潑樹擋住去路,抬頭一看,發現潑樹旁有三間茅草屋,月光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漢正倚門抽泣,他關切地前去詢問,原來老漢的老伴兒三年前染病亡故,今天正是他亡妻三周年祭日,因無錢請道先做《三周年報恩齋》而悲傷痛哭。謝道長說:「老哥,你不要難過,我現在就為你做齋。」當即在堂屋牆上掛起菩薩像,啟齋誦經,不知不覺天已蒙亮,再定睛一看,老漢及房屋全無,菩薩像竟都掛在潑樹枝上。菩薩顯聖的故事不脛而走,當地百姓遂稱此大山窪為「菩薩窪」。自此,神山嶺一帶貧苦百姓無錢治病,常到大潑樹下敬香許願,據說頗為靈驗,常遂人願,菩薩窪內當年的大潑樹仍在。▲網絡圖片
道士歸葬「仙女地」
據記載,北宋宣和年間,易涼亭村有位道先生陳道明,年老染病臥床不起,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喚兒子到床前輕聲說道:「我百年之後,神山嶺東邊缽盂山上有塊仙女地,出殯時若能同時碰上『王八(甲魚)上樹,頭戴鐵帽,鳳凰鳴叫'就停棺下葬。」說完便撒手西去。三日後辰時,當出殯隊伍抬著棺材一路哭哭啼啼來到缽盂山南麓一斜坡時,正巧碰上一位看熱鬧賣王八(甲魚)之人,把簍中王八(甲魚)掛在樹上,又有一位看熱鬧買鍋之人,把鐵鍋頂在頭頂上,爆竹鼓樂齊嗚時,驚起藏身灌木叢中數隻土鳳凰(雉雞)撲稜稜亂飛「咯咯咯」叫個不停,陳道明之子見狀後心中大喜,立即停棺就地下葬。千百年來神山嶺一帶果真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2019年神山嶺田園綜合體在仙女地附近打340米深機井,水質一級,口感清爽,水量充足,輕鬆供應神山嶺一帶四個村民組村民的日常飲用。「仙女地」的故事,至今為當地百姓娓娓道來,津津樂道。▲網絡圖片
神龜化身「烏龜山」
據傳說,在遠古時代,神山嶺一帶瘴氣籠罩,害蟲泛濫,危害百姓莊稼,民不聊生,突然有一天,村民看見一隻重達數十斤的大烏龜,專吃害蟲,不久害蟲便銷聲匿跡。烏龜的善事義舉感動了天庭內的玉皇大帝,一天深夜,神山嶺一帶天氣驟變,烏雲翻滾,電閃雷鳴,隨著驚雷咔嚓一聲巨響,烏龜的真身被太白金星召回天宮位列仙班,肉身化為一座位於神山嶺東南高聳瑰麗的雄奇大山,因外形酷似一隻大烏龜而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之為「龜山」。自此,龜山一帶氣候溼潤,空氣清新,人壽年豐。據光山縣老年協會統計,2019年神山嶺一帶80歲以上耄耋老人126位、90歲以上鮐背老人24位,人傑地靈的易涼亭村遂被省市縣評為「長壽之鄉」,龜山又被當地政府部門命名為「壽山」。
▲本文作者登上壽山山頂勘察時的情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後,祖籍殷棚鄉的光山縣知名成功人士楊鋒先生,創業成功不忘鄉梓,心懷感恩回報家鄉,成立「神山嶺田園綜合體」,解決了當地部分留守婦女就業難的難題。神山嶺風景區正全力打造成3A國家級風景區和「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的旅遊聖地。監製/蔡大恩 裴仁和 方明利 策劃:周國順 楊青 責編/梅曙賢 餘璐在看點一下,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