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地名故事】殷棚鄉神山嶺的由來與神奇的傳說故事

2021-02-19 光山微視

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辦、《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光山微視》頭條號上發布,並付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

神山嶺主體部分位於光山縣殷棚鄉易涼亭村境內,宛如長龍連綿九公裡,跨光羅二縣,由數十座著名的山峰、溝壑、山巒、湖泊組成。她東連王母觀,西臨竹竿河,南靠牢山,北與光山縣城遙遙相望。她鍾靈毓秀,風光旖旎,文化底蘊厚重,至今廣為流傳著「神仙洞、菩薩窪、仙女地、龜山」等諸多神奇的傳說故事。

相傳,王禪老祖(王詡又稱鬼谷先生),當年駕著祥雲從牢山到雲夢山,途經一山嶺時,遙見蒼松掩映下有一洞府,被一團紫氣籠罩,便降臨到此洞住下,閉宮誦經七七四十九天。出道後雲遊天下其弟子中有名震寰宇的蘇秦、張儀、孫臏、龐涓。他們四位,權傾天下,縱橫捭闔,演繹出一幕幕精彩的歷史畫卷。此山洞後世稱之為「神仙洞」,常有高人在此洞修煉布道,神仙洞所在的山嶺當地百姓稱之為「神山嶺」。神山嶺與缽盂山之間有一山澗,清靜通幽,泉水潺潺,浮空滴翠,雲蒸霞蔚,這便是著名的「神山溝」。神山嶺之巔是聞名遐邇的「神山頂」。每年農曆3月25日,王禪老祖生日,當地百姓絡繹不絕,虔誠地到神仙洞內燒紙敬香祈福許願。

「大山窪」菩薩顯聖

據傳,明朝成化年間,易涼亭村有位道長謝道運,做完「法事」後已是深夜,當他背著菩薩挑著道箱,途經神山嶺西南一大山窪時,被一棵大潑樹擋住去路,抬頭一看,發現潑樹旁有三間茅草屋,月光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漢正倚門抽泣,他關切地前去詢問,原來老漢的老伴兒三年前染病亡故,今天正是他亡妻三周年祭日,因無錢請道先做《三周年報恩齋》而悲傷痛哭。謝道長說:「老哥,你不要難過,我現在就為你做齋。」當即在堂屋牆上掛起菩薩像,啟齋誦經,不知不覺天已蒙亮,再定睛一看,老漢及房屋全無,菩薩像竟都掛在潑樹枝上。菩薩顯聖的故事不脛而走,當地百姓遂稱此大山窪為「菩薩窪」。自此,神山嶺一帶貧苦百姓無錢治病,常到大潑樹下敬香許願,據說頗為靈驗,常遂人願,菩薩窪內當年的大潑樹仍在。

▲網絡圖片

道士歸葬「仙女地」

據記載,北宋宣和年間,易涼亭村有位道先生陳道明,年老染病臥床不起,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喚兒子到床前輕聲說道:「我百年之後,神山嶺東邊缽盂山上有塊仙女地,出殯時若能同時碰上『王八(甲魚)上樹,頭戴鐵帽,鳳凰鳴叫'就停棺下葬。」說完便撒手西去。三日後辰時,當出殯隊伍抬著棺材一路哭哭啼啼來到缽盂山南麓一斜坡時,正巧碰上一位看熱鬧賣王八(甲魚)之人,把簍中王八(甲魚)掛在樹上,又有一位看熱鬧買鍋之人,把鐵鍋頂在頭頂上,爆竹鼓樂齊嗚時,驚起藏身灌木叢中數隻土鳳凰(雉雞)撲稜稜亂飛「咯咯咯」叫個不停,陳道明之子見狀後心中大喜,立即停棺就地下葬。千百年來神山嶺一帶果真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2019年神山嶺田園綜合體在仙女地附近打340米深機井,水質一級,口感清爽,水量充足,輕鬆供應神山嶺一帶四個村民組村民的日常飲用。「仙女地」的故事,至今為當地百姓娓娓道來,津津樂道。


▲網絡圖片


神龜化身「烏龜山」

據傳說,在遠古時代,神山嶺一帶瘴氣籠罩,害蟲泛濫,危害百姓莊稼,民不聊生,突然有一天,村民看見一隻重達數十斤的大烏龜,專吃害蟲,不久害蟲便銷聲匿跡。烏龜的善事義舉感動了天庭內的玉皇大帝,一天深夜,神山嶺一帶天氣驟變,烏雲翻滾,電閃雷鳴,隨著驚雷咔嚓一聲巨響,烏龜的真身被太白金星召回天宮位列仙班,肉身化為一座位於神山嶺東南高聳瑰麗的雄奇大山,因外形酷似一隻大烏龜而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之為「龜山」。自此,龜山一帶氣候溼潤,空氣清新,人壽年豐。據光山縣老年協會統計,2019年神山嶺一帶80歲以上耄耋老人126位、90歲以上鮐背老人24位,人傑地靈的易涼亭村遂被省市縣評為「長壽之鄉」,龜山又被當地政府部門命名為「壽山」。

▲本文作者登上壽山山頂勘察時的情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後,祖籍殷棚鄉的光山縣知名成功人士楊鋒先生,創業成功不忘鄉梓,心懷感恩回報家鄉,成立「神山嶺田園綜合體」,解決了當地部分留守婦女就業難的難題。神山嶺風景區正全力打造成3A國家級風景區和「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的旅遊聖地。

監製/蔡大恩 裴仁和 方明利 策劃:周國順 楊青  責編/梅曙賢  餘璐

在看點一下,大家都知道!↓↓↓

相關焦點

  •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辦、《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光山微視》頭條號上發布,並付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
  • 【光山地名故事】 南向店鄉「天燈」地名的由來
    、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縣地名辦的支持下,《光山微視》「光山地名故事」專欄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在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不斷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積極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等進行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並給予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 。
  • 【光山地名故事】槐店鄉馮河村老虎山的由來及月亮割耳朵的傳說
    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辦、《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光山微視》頭條號上發布,並付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
  • 【光山地名故事】 南向店鄉蔡衝村蝦子山的傳說
    、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縣地名辦的支持下,《光山微視》「光山地名故事」專欄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在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不斷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積極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等進行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並給予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 。
  • 【光山地名故事】龍山湖系列傳說之「龍堤」
    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辦、《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眾號《光山微視》頭條號上發布,並付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圖文/李偉莉
  • 【光山地名故事】千古傳奇話白雀----白雀園的歷史故事和美麗傳說
    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辦、《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光山微視》頭條號上發布,並付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
  • 光山「天燈」地名的由來
    光山「天燈」地名的由來作者:雲湧軒李勇「天燈"地名的由來從縣城進入南向店鄉境內即有一條小街,最久的歷史建築也不到百年歲月
  • 光山地名故事:文殊鄉東嶽村「四方井」的由來
    2020-12-04 16:04:08 來源: 頂端信陽 舉報   文殊鄉東嶽村"四方井"的由來
  • 五一旅遊景點推薦之四——俊秀神山嶺,風景美如畫
    【主持人餘璐:「今天我們來到了美麗的神山嶺自然風景區,這裡景色秀美,自然風光獨特,配套設施完善,山脈俊秀,瓜果滿園,是徒步、登山、休閒健身的好去處。我身旁的壽山就是神山嶺的景觀之一,壽山景色秀美,充滿傳奇色彩,我們一起去看看吧!」】▲主持人餘璐介紹視頻神山嶺生態旅遊景區位於光山縣殷棚鄉,風景優美、山水相依。走進神山嶺景區,別具一格的「遊客服務中心」建築映入眼帘,其採用「摺疊退臺」式的幾何設計理念,為遊客提供遊樂、飲食及住宿等服務。
  • 【地名故事】徐莊鎮:仁義村劉備尋馬的傳說故事
    地名,是一座城市不可磨滅的印記,每一個地名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
  • 朱元璋給九江「馬迴嶺」賜地名的故事由來
    關於九江「馬迴嶺」地名的來由,也是有著幾個有趣傳說的地方,而且每個故事傳說都是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著莫大關的關係。故事一:說朱元璋的一個親姐姐嫁到九江的一戶湯姓的人家,生了一位男孩,也就是他親外甥,長大成人後,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的身份經常橫行鄉裡,作惡多端,搞當地老百姓和當地官員都苦不堪言,於是聯名寫了御狀狀告這位皇帝親外甥的惡行。
  • 光山龍山湖畔第一峰「九九林場」的傳奇故事
    東西寬3公裡,南北長4公裡,跨文殊鄉南王崗、壯山、杜槐等3個村,陳下灣、曹河、傅石窩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達3300餘畝,境內主要由九座著名的山嶺組成,最高峰為雨臺山,高139.9米,為龍山湖畔第一高峰。山頂有一巨石,狀若蛤蟆,故稱為「蛤蟆石」。
  • 《三亞地名故事》| 大東海的傳說
    地名是一種歷史的記憶、民族的追思,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徵,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美麗的三亞,你我共同的家園。三亞,這座熱帶濱海旅遊城市,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三亞的地名,也蘊藏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就是一段傳奇。我們將連續發布三亞地名故事,通過閱讀故事,進一步走近三亞,更深層次了解三亞,從而更愛三亞!
  • 湖南,這些地名,都是有歷史故事的
    湖南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地名文化,湖南,這些地名,都是有歷史故事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地名文化。湖南,古屬荒蠻之地,但據考古資料證明,早在10萬年以前,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就已經有了人類的活動,他們是湖南境內最早的先民,他們的活動構成了湖南最早的歷史文化。遠古的炎黃時期,是中華民族發育、形成的時期。
  • 湖北麻城地名故事之:為什麼騎龍鎮要改名黃土崗鎮?
    據《麻城縣誌》記載,明初麻城分四鄉:太平、仙居、亭川、孝感。而現今的黃土崗地處麻城北部,屬太平鄉區域。1957年屬福田河區,1995年設黃土崗公社,1987年設黃土崗鎮、長嶺崗鄉。1999年,長嶺崗鄉,併入黃土崗鎮。
  • 歷史故事傳說,一個神奇而又美麗的地方——日月山
    歷史故事傳說,一個神奇而又美麗的地方——日月山!日月山作為通往西藏大道的咽喉要道,在歷史上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所以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其他命名「草原門戶」,很多遠遊的僧人也曾因為向西前行而經過日月山。
  • 「地名故事」燕塔街道:老宅村名由來
    老宅村名由來地名,是一座城市不可磨滅的印記,每一個地名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地名,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更有時過境遷的煙雨滄桑。山東聊城莘縣歷史悠久,古蹟眾多,許多村名、地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莘縣地名的形成方式可謂豐富多彩,「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既是過去地名命名規律的體現,又是今後地名命名原則的借鑑。莘縣史志將帶您品讀地名背後的故事,了解莘縣、熱愛莘縣、傳播莘縣。
  • 臘八粥的由來傳說、臘八粥的來歷故事
    一起來看一下臘八粥的由來傳說、臘八粥的來歷故事吧! 臘八粥的由來傳說:典故一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根據民間傳說,在未成道之前,釋迦牟尼週遊了印度許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餓,昏倒在路邊。一位牧羊姑娘發現了他,給他飯吃,釋迦牟尼很快恢復了體力。然後,他在附近的河裡洗了一個澡,獨坐在菩提樹下,靜觀思維。苦行六年後,終於在臘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飯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裡採摘的新鮮野果做成的。從那時起,釋迦牟尼的追隨者就開始用新糧米和鮮果做粥。
  • 南充這些老地名的由來,每個名字都有一段故事!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歷史緩緩向前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身在南充的你是否知道南充各街道名稱的由來?上世紀被拆毀前的文廟七、金泉山一口古井的神奇傳說金泉山在古西橋上遊西側,今南充市針織二廠背後。山上有一古井名金泉井,此井保存至今,在新建鄉第三小學校園附近的田邊。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彰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6、溪州   「溪州」地名的由來,是由於本地為東螺溪與西螺溪之間的泛濫平原,所以稱之為「溪州」。  鄉名田中昔作田中央,民國九年改稱田中。其由來因居民在水田之中央築屋成村莊,故得稱。一帶之地昔為洪雅平埔族大武群郡社社域,康熙末年施世榜、黃仕卿等人築八堡圳與十五莊圳灌溉,開墾此地。  鄉名出自地當八堡圳二圳(十五莊圳)之末段水田地帶所盡之處,因而得名。一帶昔為洪雅平埔族(Hoanya)分布地。康熙末年,客籍移民入墾,境內饒平厝、鎮平莊、海豐侖莊皆移用其粵省故鄉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