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天燈」地名的由來
作者:雲湧軒李勇
「天燈"地名的由來
從縣城進入南向店鄉境內即有一條小街,最久的歷史建築也不到百年歲月,然而卻有著一個與眾不同的響亮名字「天燈」。古代,它是一個崗,天燈崗。現在,它是一個村,天燈村。但民間口語仍習慣上叫它天燈崗。天燈這個地名,還要從山腳下文殊鄉柿園村王李灣村民組裡發生在一百五十餘年前的那段歷史風雲說起。
十九世紀初,清朝的經濟己經千瘡百孔,加之天災不斷,政府的統治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據趙豐國編錄的《河南省近代大事年表(1840~1919)》記載:「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光山又大水十二次,草木不實"。人們生活異常艱難,所以「民俗故強悍,往往聚眾剽竊」。這種時代背景下,催生了捻軍起義,從1853年到1868年持續十幾年。光山境內盜匪趁機烽起。《晚清河南年鑑》等資料中記載的光山捻軍首領就有,胡全堂,易添富,王競,黃五雷,陳大喜,張正渭等多支捻軍。小股土匪失傳不載的更多。
早期的捻軍被稱為捻子,據江地先生考證,捻子始於"河南之歸,陳,南,汝,光,江蘇之徐,山東之兗,沂。」
鹹豐二年(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安慶,捻黨轉化為捻軍,清代河南巡撫李鶴年在《豫軍記略》序中寫道:「鹹豐初元,粵寇倡亂,江介騷然,曾未逾歲,長驅中原,北犯畿輔,豫皖亂民趁間蜂起,中州當七省之衝,無日不戰,靡役不忙,自始亂至戩戡定,首尾十餘年"。
捻軍與太平軍相比,沒有明確的政治鋼領。而河南捻黨活動的目的也以獲取基本生存資料的「打糧」為主。《豫軍紀略》記載,鹹豐三年(1853)之九月初八日,捻軍帥眾南方定,所掠婦女輕重車輛,馬匹,絡繹兩百餘裡」。可見為害之嚴重性。而附難土匪的燒殺搶掠,只能更沒有底線。這些不僅正史中有所記載,而且廣泛地存在於今天豫南遺留的戶族宗譜明確記錄中。
河南省羅山縣《曹氏家譜》裡記載的曹氏坤公鹹同間髮匪倡亂,公募勇以保衛鄉裡記錄。
處於這種時代背景下的清朝中晚期,在現在天燈崗的山下王李灣,住著李姓家族。村民李上志勤儉持家,積畜日豐,課子孫書香綿遠。生兩子名李校,李權。老大李校幼勤學充太學生,因父喪明棄舉業治家,培植後人。鹹豐年間烽煙告警,逐練鄉團拒賊。賊被擊竄後復嘯聚蜂至,鄉人逃散,賊入公宅,摻獲團練冊籍,深恨公為首事,燼其居宅屋宇一空,公之母舒太孺人殉難。公於是毀其家業倡修青龍寨,一方得資以為保障。
舒太孺人於鹹豐辛酉年(1861年丿十月初八日未時髮匪焚宅殉難,清政府恩旌入邑(光山)節孝祠享祀並將其殉難事載入《光州志》及《光山縣誌》,誥封宜人。李上志誥封修職郎晉奉政大夫。李校例贈修職郎晉封奉政大夫。後代長嫡傳李光暉,傳李文茂共計祖孫四代奉政大夫直至民國建立結束傳襲。
青龍寨殘存的寨牆與老房子
王李灣殘存的清代建築
天燈又稱為孔明燈,相傳為三國諸葛亮的發明,也被公認為熱氣球的始祖,起初是為了傳遞訊息之用,但通常則被當成節慶祈福許願的工具。
因為舒老孺人是被大火焚燒殉難的,其事跡像天上的明燈照亮了後代仁人志土前行的路。其奇節得到上至朝廷封賞,下至一方百姓的景仰,也為了表達思念與祝福,安慰冤魂。每逢舒老孺人祭日及清明節,不但縣城北臺子上光山縣節孝祠有祭祀活動。在王李灣的後山上,人們也自發的組織放天燈的紀念活動。
「天燈照,冥門開;黃裱紙,對邊裁;金日銀月梁上排,青松之木院裡埋,冤魂野鬼啊進不來。」長久以來,放天燈的崗子,由天燈崗到天燈村了。這就是光山天燈地名的由來。
天燈崗的古舊民居
天燈崗上發現的染坊石工具
此種石類是古代染坊用的壓布石,另外應還有一個座。壓布石的用途是因為前人紡布漿後較硬,不便使用,所以讓人或站在上面或立在兩邊用扛子來回碾壓使布軟後再染或折後出售。但石上面圖案文字各不一樣,有的兩面都有字。這塊可能是主人是道家人士,故將石頭之上刻以八卦陰陽雙魚太極圖案與文字。
天燈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