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座城市不可磨滅的印記,每一個地名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地名,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更有時過境遷的煙雨滄桑。
山東聊城莘縣歷史悠久,古蹟眾多,許多村名、地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莘縣地名的形成方式可謂豐富多彩,「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既是過去地名命名規律的體現,又是今後地名命名原則的借鑑。莘縣史志將帶您品讀地名背後的故事,了解莘縣、熱愛莘縣、傳播莘縣。
仁義村在徐莊鎮駐地東南約10華裡處,該村立村較早。據傳說,三國時,劉備外出巡察,曾在村中落腳,人稱該村為「劉備巡」。該村村民有講仁義、重道德的先王遺風,後來地方官為之更名「仁義村」。
這裡還有一個劉備尋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演義》裡,救劉備的那匹馬叫的盧。南宋詞人辛棄疾曾經寫過一首詞《破陣子》,裡面有一句叫「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裡面就提到了名馬「的盧」。
在三國演義,「的盧」一共有過4個主人,分別是張武、劉表、劉備和龐統。當年劉備投靠在劉表帳下,奉命徵討背叛劉表的張武。劉備遙遙望見張武所乘坐騎,正是這威武雄健的的盧馬,於是不禁誇讚:「此必千裡馬也!」旁邊的趙雲聽見了,立馬心領神會,衝上前去斬將奪馬,獻給劉備。劉備怕劉表猜忌,於是又借花獻佛給了劉表。劉表剛想笑納,旁邊的謀士說:「此馬眼下有淚槽,名曰的盧,騎則妨主!」劉表大驚,又返還給了劉備。後來劉備被蔡瑁追殺,誤跑到了水寬數丈的檀溪,對岸還是高聳的河岸,劉備悔不聽朋友之言,責怪的盧馬「妨主」,沒想到此刻的盧馬突然騰空而起,一躍數丈,飛上了對岸,讓蔡瑁等傻了眼。
後來,傳說劉備「的盧」馬丟失了,他尋馬筋疲力盡來到仁義村裡,見池水清清,池塘邊綠樹成蔭,便走到池邊一大楊樹下小憩。池塘裡蛙聲不斷,使其難以入睡。劉備急道:「我要休息,你們不要再叫了。」說來也怪,蛤蟆叫聲便頓時平息。而且從此以後,這個坑裡的青蛙再也沒有叫過。此事一傳十、十傳百,遍及十裡八鄉,一到夏天,周邊的群眾都來觀看。
說起來真是怪事,不光仁義村坑裡的青蛙不叫,劉備休息時的大楊樹也成了神樹。據傳,白天過往的行人到此經常迷路。晚上,樹上掛滿燈籠,吆五喝六,熱鬧非凡。一天夜間,有一木匠從此經過,被一白須老者攔住,請求幫其修繕門欄。待修完後,他累得全身是汗,剛想休息,雞鳴天亮,定神一看,原來修好的門欄竟是大楊樹的根。
2009年1月,《劉備尋馬的傳說》被批准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項目類別為民間文學,形成於三國時期,傳承人是李耀忠。
往期連結
【地名故事】 大張家鎮馬陵村的N個傳說故事
【地名故事】古雲鎮:空中飄來雲興寺
【地名故事】莘亭街道:陝西遷來的孫邊家
【地名故事】朝城鎮:孟莊孟家堌堆的來歷
【地名故事】太子張莊和妹冢的故事
【地名故事】卜家廟的傳說
【地名故事】四女樹村的傳說
【地名故事】務莊的傳說
【地名故事】妹冢香廟的傳說
【地名故事】燕塔街道禮院的傳說
【地名故事】董杜莊鎮畢屯的傳說故事
【地名故事】十八里舖鎮欒屯的傳說故事
【地名故事】張寨鎮:「鐵鍋申」「銅鍋申」的申莊
【地名故事】大王寨鎮:紫荊故裡苗頭村的傳說故事
【地名故事】河店鎮:從普恩寺到銷金寺
【地名故事】王奉鎮:王奉集和北王奉的傳說
【地名故事】張魯鎮:菜園貞節牌坊的故事
【地名故事】櫻桃園鎮:谷疃與孫臏減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