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與服務 「融」出新氣象——常德市武陵區長庚街道以黨建為引領夯實網格化基層社會治理
基層是人民群眾生活休憩的家園,是社會治理最深厚的支撐。近年來,常德市武陵區長庚街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黨建為引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著力加強網格化管理,充分運用智慧網絡平臺,改進管理服務,提高工作效能,實現社區管理精細化和社區服務全覆蓋,建立健全網格化管理服務長效機制。
「夯實網格化管理既是一種社區管理模式,也是一項服務居民的實踐探索。長庚街道開創管理與服務相融的城市社區管理工作新路子,滿足居民願望,解決居民困難,實現居民需求,贏得居民擁護,街道基層社會治理出現新氣象。」長庚街道黨工委書記蔡立新介紹。
夯牢網格化管理
讓基層治理實起來
社會治理的難點在基層,亮點也在基層。
今年疫情防控阻擊戰期間,面對城市社區陌生社交的特點,長庚街道以黨建為引領,將街道幹部派駐到社區、到小區,迅速改變小區治理居民參與度不高的窘境,與居民共同構築起堅不可摧的疫情防控牆,守住家園。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後,長庚街道趁勢而上,以網格化為脈絡,以黨建為抓手,將網格化治理常態化、制度化。
——管理區域網格化,構建四級網絡組織體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網格化全覆蓋。
——管理人員責任化,把網格隊伍分為網格長、網格信息聯絡員、街道聯點幹部、社區民警輔警、基層骨幹力量,確保網格服務管理落到實處。
——信息採集全面化,運用智慧網絡平臺,建立社區網格化管理資料信息庫、群體重點服務對象檔案,了解網格服務對象訴求。
——管理制度標準化,社區按照「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網格化管理模式,搭建網格組織架構,選優配強網格黨支部書記,並由街道幹部擔任網格第一書記動員離退休幹部和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參與小區事務,把從嚴治黨向小區、向網格延伸,讓基層治理實起來。
西郊花園居民是夯實網格化管理的受益者。這個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小區,設施落後,管理無序。長庚街道經濟辦主任胡飛兼任西郊花園網格黨支部第一書記後,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管理,成立西郊花園網格黨支部,組織居民選舉業主委員會,幹部與居民很快擰成一股繩,西郊花園借「疫」嬗變。汛期大雨,小區被淹,胡飛半夜求援調度抽水,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我們街道社區幹部人人都是網格員,管理和服務好社區群眾,引導居民參與自治。」胡飛深有感觸地說。
打造特色化服務
讓基層治理細起來
長庚街道在網格化社會治理中,把人民至上理念貫穿於基層治理之中,打造特色化服務,建立以社會保障站、宣傳文化站、社會事務辦為主線的綜合服務網絡體系。在構建親民、利民、為民的服務平臺的同時,長庚街道著力社區品牌建設,建立一系列特色品牌服務項目,從「細枝末節」服務好群眾,讓基層治理細起來。
長庚街道以社會化、網格化、信息化為重點,依託雪亮工程,建立視頻監控系統,健全點線面結合,網上網下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精細精準科學管理和服務小區居民。「我們依託雪亮工程,社區大街小巷安裝100多個攝像頭,藉助信息化和科技化這些特色服務,居民被狗咬傷、電動車被偷等問題均得到解決。」長庚街道仙源社區黨委書記貴大旺說。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面對越來越多的具體事務,基層幹部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貼心服務群眾。」長庚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主任楊明說。為此,今年長庚街道全面開展「大排查大走訪」活動,針對重點管控對象、弱勢群體和黨員幹部職工,每名街道幹部每周走訪5戶居民,每周上報1個問題並處理,建立自行協商、網格處理、街道處置、書記調處、會同部門解決等逐級處置機制,解決群眾訴求。
今年8月高溫天氣,鴻運名苑小區電梯線路老化發生起火,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物業公司考慮到安全問題,27部電梯停梯10多天,業主出入爬20多層樓,汗流浹背,矛盾因此激發。網格黨支部和街道綜治辦多次調解後,蔡立新又召集開發商、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和居民代表面對面協商,電梯很快恢復運轉。
大排查大走訪提升了基層幹部解決問題的實戰能力,幹群關係更為融洽。目前,街道社區及各站所共計120多名幹部參與大排查大走訪活動,累計調處家庭矛盾、噪音汙染等各類矛盾糾紛200多件。
多元化治理格局
讓基層治理活起來
長庚街道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和支持,成為常德市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試點單位。該街道又與武陵區法院合作,在仙源社區建立全市首個訴源治理工作站,全面加強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機制建設,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化解在訴前,形成多元化治理格局。
今年9月10日下午,仙源社區居民陳大珍散步時被某工地保安向外推開大門時將其撞倒,致使其右手粉碎性骨折。陳大珍及家屬要求賠償,卻遭到施工方拒絕,矛盾僵持不下。社區了解情況後,及時聯繫派出所、司法所、武陵區法院與雙方當事人共同協商。在武陵區法院法官羅雲霞的調處下,雙方達成賠償協議和解。「多虧了大家一起幫我協商,要不我就只能打掉牙齒往肚子裡吞嘍!」77歲的陳大珍激動地說。
基層社會治理落實落細後,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形成「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的生動局面。
在聚寶社區,活躍著一支由30多人組成的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這支服務隊成立於疫情防控阻擊戰期間,看到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日夜守護著百姓,65歲的退役軍人冀代斌和55歲的退役軍人陳建湘牽頭,組織聚寶和周邊社區的退役軍人參與到疫情防控之中。他們自掏腰包,買好志願者服裝、旗子、口罩和酒精,與幹部輪班守卡,測體溫、做登記,為困難群眾送防疫物資。現在,他們常常組織慰問困難群眾,參與志願服務,監督社區不文明行為。「疫情讓我們感受到黨員幹部與群眾的魚水深情,黨員幹部為了我們的健康衝鋒在前,我們理應盡一份力。」冀代斌和陳建湘異口同聲地說。
被感動後參與到居民志願服務「大軍」的還有在西郊花園居住16年的居民廖麗彭。從防疫開始,她主動服務小區居民,並被選為業主委員會副主任。西郊花園被列入老舊小區改造後,她又積極為小區改造等事宜奔走。「自從胡飛書記來到小區後,我們辦事有了主心骨,小區面貌大不一樣。他一心撲在小區,我們作為業主,更要為自己的『大家庭』著想,想盡千方百計,讓我們生活的小區變得更好。」廖麗彭深有感觸地說。(卓 萌 王 嘉)
[責編:詹娉俏]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