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古裝電影《夜宴》中,章子怡扮演的婉後,心狠手辣,氣場逼人,一席深沉的紅色華服貫穿全片。影片結尾,孤家寡人卻登頂人生巔峰的婉後,撫摸著茜[qiàn]素紅綢緞,喃喃自語:「知道朕為什麼喜歡『茜素紅』嗎?因為它紅得像熊熊燃燒的欲望。對,欲望,多少人的生命被它毀滅,只有朕,因它的燃燒而更加輝煌。」說罷,一支匕首飛來,刺穿了她的心臟,婉後的欲望,也就此熄滅。
茜素紅是1869年首次合成的橘紅色染料(陛下,五代十國時期可沒有茜素紅呀)。圖片:《夜宴》
婉後最愛的這一抹象徵欲望的茜素紅,實際來自一種很不起眼的植物,那就是——茜草Rubia cordifolia,茜草科茜草屬的草本植物,在中國各地廣布,是一種利用歷史相當悠久的染料植物。
茜草茜草,西邊長草
雖然名字有個草字,但茜草可不會給人芳草般的柔弱感。它們是一種能長到兩米多高,枝繁葉茂的攀緣藤本;茜草經常能將不幸的小灌木包得嚴嚴實實,讓後者最後因缺乏光照而慢慢死亡。
若是能在野外遇到茜草,也很容易和其他藤本植物區別開來。茜草的小枝四稜中空;四片披針形的葉子在節上輪生,還有著誇張的長葉柄,就像是伸出的一把把長矛;而且莖和葉都密生著倒刺,摸著手感相當粗糙,還有可能讓你手指掛彩。
輪生的四片葉子。圖片:BT Wursten / flora of zimbabwe
茜草的茜,大家可能會念成「茜茜公主」的「xī」,實際應該是念成「qiàn」。《紅樓夢》裡面,寶玉身邊本有個叫「茜(qiàn)雪」的丫頭,在第八回時候,因為把楓露茶給了寶玉的乳母吃,惹得寶玉大怒,後被府上攆走。這一情節看似可有可無,實則草蛇灰線,伏脈千裡,畢竟,曹公從不著無用筆墨。根據脂硯齋批語,在已散佚的 80 回後,賈府被抄,寶玉下獄,茜雪不計前嫌、忠心耿耿「獄神廟慰寶玉」。這個故事讓我第一次記住了「茜」這個字。
那碗摔碎的茶,寶玉之「欠」。圖片:《紅樓夢》劇照
至於為何叫茜草,大抵是因為古人覺得它們在東邊山野長得沒有西邊多,所以就在「西」字頭上加草作為它的名字。茜草還有很多名字,《詩經》稱它為茹藘[lǘ],「茹」為互相拉扯牽引,「藘」為覆蓋;又有茅蒐[sōu]、蒨[qiàn]草、牛蔓、西天王草等說法。古人迷信,認為這種茜素紅是人血所化,所以茜草又有了一個叫「地血」的可怕外號。
如此可愛的茜草,怎麼就成了人血的化身呢。圖片:dinesh_valke / flickr
重要的紅色染料
單看茜草,你很難把這種雜草一般的植物和華貴的茜素紅聯想在一起,而且,讓衣物大放光彩的不是它們的枝葉或果實,而是深埋在地下的根。正是用這種黃褐色的根提取出來的茜素紅,在合成染料還沒問世、連天然染料也匱乏的古代,賦予了衣物鮮豔生動的紅色。
茜草的根。圖片:Amit Verma / indiamart.com
茜草根中主要含有的色素成分是茜素紅,但使用浸泡等手段,不容易緊密著色。為此,古人會先把採集到的茜草根加水發酵,再依靠媒染法,即用銅、鋁等金屬鹽(主要是白礬)作為載體,使茜素紅和織物纖維的結合更牢固。不過,因為媒染劑,溫度甚至水質的不同,茜草染出的紅色深淺也會從橙紅、粉紅到緋紅不等。
用茜素紅染色的亞麻布。圖片:CATHARINE ELLIS / ellistextiles.com
我國把茜草當成染料植物進行栽培利用的歷史相當悠久,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有一篇叫《貨殖列傳》,對當時土豪們發家致富的心路歷程做了深刻的總結。裡面提到「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鍾之田,若千畝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這裡的「茜」指的就是「茜草」,而「卮[zhī]」指的是茜草科的另外一種植物,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梔子花和果實。想致富,先種茜草梔子樹。圖片:leafnflower.com
《漢官儀》也有記載:「染園出卮茜,供染御服」,可見當時茜草和梔子都是重要的染料,如果能種上千畝的梔子茜草,千畦蔥姜韭菜,那麼在當時果斷就是大戶人家了。
詩經裡的茜草
茜草染成的衣物並非達官貴族的專屬。《詩經·鄭風·出氣東門》曰:「出其闉[yīn]闍[dū],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這是一首描述勞動人民追求忠貞愛情的詩歌。前面說過,「茹藘」本是茜草,這裡指代紅色的佩巾,整首說的是:縱使東門外美女如雲,我只想要那位衣著樸素,佩戴紅巾的女子,那才是我的心上人。
蔓生的茜草。圖片:Vinayaraj / wiki commons
《詩經》裡還有另外一首關於茜草的詩歌:「東門之墠[shàn],茹藘在阪。其室則邇[ěr],其人甚遠。」 大概意思是東門有塊平地,茜草蔓生在坡上,你家雖然很近,但我卻感覺你遠在天邊。這首詩歌是女子所唱,不難從中發現各種對「負心漢」的埋怨。「室」還有墓穴一說,這麼理解畫風就180°大轉彎,從幽怨的愛情歌變成了悽慘的哀悼歌。
國外的各種「茜草」
在胭脂蟲紅還沒被介紹到歐洲的年代,茜素紅染成的織物,一直備受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的喜愛。歐洲用的茜草和中國用的茜草不同,是另一個物種,學名為Rubia tinctorum,正式中文名叫「染色茜草」,常用「歐洲茜草」或者「西洋茜」來稱呼。它們分布也很廣泛,從中亞到南歐都能發現,我國則常見於新疆地區。
染色茜草。圖片:H. Zell / wiki commons
從歐洲茜草根部提取出來的茜素紅,之前被作為食品添加色素使用,但研究發現其有致癌風險,已被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禁止。目前商用的茜素紅,多半用來給織物染色,還有製作成「深茜紅」(madder lake)繪畫顏料。如果你是生物汪,可能還知道「成骨細胞茜素紅染色實驗」。
深茜紅是怎樣一種顏色,看這裡。圖片:menomuza.lt
日本人也用茜草染色,不過他們一般使用的是東南茜草Rubia argyi,又叫日本茜草或者東洋茜,茜草在日本被稱為「赤根」,用茜素染色的技藝稱為「茜染」;日本傳統的「和色」中,也有一種「茜色」,指的是暗紅色,一般用來形容夕陽西下的天空,給人一種惆悵落寞之感。
茜色。圖片:wikipedia截圖
1869年,德國化學家卡爾·格雷貝和卡爾·裡伯曼從煤焦油中提煉出了蒽[ēn],之後氧化成蒽醌[kūn],然後鹼熔成茜素紅;就這樣,茜素紅成為第一個被人工合成的天然染料。它的問世,給傳統的植物染料帶來了巨大衝擊。能規模生產且價格便宜的合成茜素紅,一下子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商業需求,使得天然茜素紅的需求一落千丈。當時法國大片大片的歐洲茜草田只能改種其他作物。而今,茜素紅仍然被當作一種染料在織物上應用,但在其他人工染料的夾擊下,它的「盛世」已經是過去了。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52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進擊的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