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25日報導 臺媒稱,漢翔航空公司為臺造軍機生產及維修的重鎮,空軍現役的IDF「經國」號戰機、F-5戰機及AT-3戰機,以及陸軍使用多年的UH-1H直升機,都是由漢翔航空的前身「航發中心」與國際廠商合作製造生產;即便因政策調整,現階段並未再由漢翔航空生產新一代臺造軍機,但數量龐大的軍機維修市場,也是漢翔營運的重要利基。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臺軍IDF戰機
據臺灣《自由時報》7月23日報導,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成立於1969年3月,初期設有航空研究院及介壽一廠(飛機製造廠);隨著當年軍機臺造政策興起,航發中心也不斷擴充組織及產能,接續設立介壽二廠(發動機製造廠)及介壽三廠(航電製造廠),形成一個完整的航太工業。
報導稱,臺美斷交後,對外採購高性能戰機困難重重,政府因此決定自力生產新一代的高性能戰機。首架IDF戰機在1988年12月10日出廠,由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命名為「經國」號戰機;臺灣具有自製戰機能力,與美、法點頭售臺F-16戰機及「幻影」戰機,有著無法切割的關聯性。
1996年7月1日,航發中心改制為隸屬臺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的「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既有的軍機市場外,也朝企業化、民營化及國際化發展;同時運用漢翔研製軍機多年所累積的基礎,往軍民通用領域發展,並與多個國際大廠合作,在民航市場上屢創佳績。
報導稱,七年前,漢翔還是個連續11年虧損、幾乎虧掉資本額三分之二的公司,但在軍民通用的轉型「學費」繳夠後,自2007年起連七年獲利,今年並正式走向民營化。
漢翔曾有兩次民營化(1998年至1999年、2002年至2003年)不成功的經驗,除因客戶都是軍方外,主要是漢翔持續虧損,導致民營企業不願認購漢翔股權。
但連續虧損11年的期間,漢翔管理團隊靠熟悉原物料成本、將供應鏈委外,尋求降低成本,也因逐漸熟稔與國際客戶打交道,增加業務談判能力及合約的籤訂,加上經濟規模逐漸放大,2007年正式轉虧為盈;去年將累計虧損60億元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1元人民幣)打消後,今年正式邁向民營化、走向上市一途。
漢翔2007年以前的軍用訂單佔營收70%,目前已降到40%,而民用飛機總計13個客戶,分布七個國家;民用發動機有八個客戶,分布八個國家,包括波音、空中巴士、通用電氣、勞斯萊斯等都是客戶。
漢翔董事長劉介岑指出,目前航太產業特別好,主要是亞洲新興國家起來;而輕型、省油、減排綠能的飛機與引擎成為全球民用航空產業新趨勢,航空運輸業走入換機潮,全球新機需求強勁,目前在手訂單達500億元新臺幣,訂單能見度10年。
報導稱,歷經兩次民營化失敗的漢翔航空工業公司,預計7月底公開釋出約54%股權,每股競拍底價12.95元新臺幣,預計吸收市場資金60億元新臺幣以上。漢翔釋股案若順利完成,將是近10年來最大的公營企業民營化上市案例。
報導稱,目前漢翔營收中,軍中防務業務佔40%,因此,無論是上市前後的釋股對象,都禁止大陸資金投入。至於如何防止大陸資本透過其他渠道投資漢翔,劉介岑指出,要相信臺當局,必要時不排除動用安保系統、檢調單位調查。
對於民營化後人才外流、甚至出走大陸的疑慮,劉介岑則說,漢翔給員工最好的照顧及加薪,應該不會出走;何況,漢翔的專業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帶走,即使員工出走,在嚴格管控下,也帶不走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