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臺灣漢翔航空民營化 力防大陸資本參與

2020-12-18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7月25日報導 臺媒稱,漢翔航空公司為臺造軍機生產及維修的重鎮,空軍現役的IDF「經國」號戰機、F-5戰機及AT-3戰機,以及陸軍使用多年的UH-1H直升機,都是由漢翔航空的前身「航發中心」與國際廠商合作製造生產;即便因政策調整,現階段並未再由漢翔航空生產新一代臺造軍機,但數量龐大的軍機維修市場,也是漢翔營運的重要利基。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臺軍IDF戰機

據臺灣《自由時報》7月23日報導,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成立於1969年3月,初期設有航空研究院及介壽一廠(飛機製造廠);隨著當年軍機臺造政策興起,航發中心也不斷擴充組織及產能,接續設立介壽二廠(發動機製造廠)及介壽三廠(航電製造廠),形成一個完整的航太工業。

報導稱,臺美斷交後,對外採購高性能戰機困難重重,政府因此決定自力生產新一代的高性能戰機。首架IDF戰機在1988年12月10日出廠,由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命名為「經國」號戰機;臺灣具有自製戰機能力,與美、法點頭售臺F-16戰機及「幻影」戰機,有著無法切割的關聯性。

1996年7月1日,航發中心改制為隸屬臺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的「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既有的軍機市場外,也朝企業化、民營化及國際化發展;同時運用漢翔研製軍機多年所累積的基礎,往軍民通用領域發展,並與多個國際大廠合作,在民航市場上屢創佳績。

報導稱,七年前,漢翔還是個連續11年虧損、幾乎虧掉資本額三分之二的公司,但在軍民通用的轉型「學費」繳夠後,自2007年起連七年獲利,今年並正式走向民營化。

漢翔曾有兩次民營化(1998年至1999年、2002年至2003年)不成功的經驗,除因客戶都是軍方外,主要是漢翔持續虧損,導致民營企業不願認購漢翔股權。

但連續虧損11年的期間,漢翔管理團隊靠熟悉原物料成本、將供應鏈委外,尋求降低成本,也因逐漸熟稔與國際客戶打交道,增加業務談判能力及合約的籤訂,加上經濟規模逐漸放大,2007年正式轉虧為盈;去年將累計虧損60億元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1元人民幣)打消後,今年正式邁向民營化、走向上市一途。

漢翔2007年以前的軍用訂單佔營收70%,目前已降到40%,而民用飛機總計13個客戶,分布七個國家;民用發動機有八個客戶,分布八個國家,包括波音、空中巴士、通用電氣、勞斯萊斯等都是客戶。

漢翔董事長劉介岑指出,目前航太產業特別好,主要是亞洲新興國家起來;而輕型、省油、減排綠能的飛機與引擎成為全球民用航空產業新趨勢,航空運輸業走入換機潮,全球新機需求強勁,目前在手訂單達500億元新臺幣,訂單能見度10年。

報導稱,歷經兩次民營化失敗的漢翔航空工業公司,預計7月底公開釋出約54%股權,每股競拍底價12.95元新臺幣,預計吸收市場資金60億元新臺幣以上。漢翔釋股案若順利完成,將是近10年來最大的公營企業民營化上市案例。

報導稱,目前漢翔營收中,軍中防務業務佔40%,因此,無論是上市前後的釋股對象,都禁止大陸資金投入。至於如何防止大陸資本透過其他渠道投資漢翔,劉介岑指出,要相信臺當局,必要時不排除動用安保系統、檢調單位調查。

對於民營化後人才外流、甚至出走大陸的疑慮,劉介岑則說,漢翔給員工最好的照顧及加薪,應該不會出走;何況,漢翔的專業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帶走,即使員工出走,在嚴格管控下,也帶不走核心技術。

相關焦點

  • 臺灣漢翔航空9億元新建復材航空部件製造廠
    臺灣漢翔航空9億元新建復材航空部件製造廠 發表時間:2015/5/20
  • 大陸民營航空首次進軍臺灣 吉祥未來兩個月直飛高雄臺北
    人民網上海10月11日電(記者 沈文敏)繼國內民營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本月底率先開通上海至高雄航線,大陸又一家民營航空公司吉祥航空近日對外宣布,將於今年11月1日直飛上海至臺灣高雄航線;12月1日直飛上海至臺北航班。這是大陸民營航空首次獲準經營兩岸航線。
  • 臺媒:臺灣十幾個「邦交國」等著跟大陸建交
    【觀察者網綜合】據臺媒11月1日報導,上海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透露, 「現在至少有7、8個國家,甚至10幾個臺灣的』邦交國』想要與中國建交」。 信強目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擔任訪問學者,他表示,大陸對民進黨一些去中國化的作為都看在眼裡,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工作報告中以「6個任何」強調反獨,確認「反獨」是中共中央對臺首要政治目標。
  • 臺灣地區民用航空產業總覽
    臺灣復興航空成立於1951年,是臺灣最早的航空公司。事故直接導致復興航空於2016年年底停航解散。另一家老牌的遠東航空,也在2019年12月宣布停航。遠航於1957年6月創立,為臺灣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初期提供郵件包裹運送等通航服務,1962年進入民航領域,曾是業界龍頭。在市場對效率和安全要求越來越苛刻的情況稀下,中小航空公司度日艱辛。
  • 臺灣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解散,復興航空怎麼了?
    無預警突然停航 10萬人受影響復興航空創立於1951年,是臺灣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主要經營臺灣地區內航線、兩岸航線以及區域國際航線等,在臺灣航空市場佔有率約二成。樞紐機場為桃園機場及臺北松山機場。復興航空近年連續發生兩次空難。
  • 內地民營航空爭拓臺灣市場 招攬臺客有成效
    吉祥航空舉行首航儀式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攝)   自海峽兩岸實現航班定期化以來,由於兩岸經貿往來日趨緊密,大陸至臺灣航線的客座率通常要大大高於其他航線,內地民營航空公司因此不約而同加速在臺灣布局
  • 大陸智統臺灣新思路,臺灣籲防沒硝煙的戰爭
    有臺媒對照最近大陸國臺辦、涉臺學者相關說法,分析大陸如今釋放更多是強調兩岸深化交流的風向球,包括福建省臺港澳辦日前公布首批共225條的「臺胞臺企同等待遇清單」,臺胞可當市政顧問等等。引起對大陸要進行「智統」的探討,而臺灣當局對此十分警惕,發布報告促防大陸沒硝煙的戰爭。
  • 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民營企業有必要在參與國家戰略中謀發展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電 題: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民營企業有必要在參與國家戰略中謀發展作者 張舵 楊程晨「民營企業一定要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只有整體經濟穩定,百姓富裕,企業才能更好發展。」就此,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煜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指出。意見提到營造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時強調,要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的政策體系,建立規範化機制化政企溝通渠道,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實施重大國家戰略。
  • 臺灣漢翔公司強烈要求儘快升級IDF戰機(組圖)
    臺灣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F-CK-1C/D多功能戰鬥機     美國已經暫停售臺新型F-16C/D戰機項目    據英國《飛行國際》2008年7月23日報導臺灣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即臺灣航空工業發展中心AIDC)正強烈要求臺灣當局對IDF F-CK-1A/B「經國」(Ching-Kuo)多功能戰鬥機的升級改進計劃工作進行投資。
  • 大陸航空公司愛招臺灣空姐 臺媒:輕軟臺灣腔受青睞
    (原標題:大陸航空公司愛招臺灣空姐臺媒:輕軟臺灣腔受青睞)  參考消息網11月9日報導臺媒稱,具服務業優勢的臺灣近年大受大陸航空公司青睞,春秋、吉祥、海航等大陸航空,
  • 民營航空加入兩岸直飛航線 春秋航空上海飛高雄最低199元
    民營航空公司春秋航空推出的上海至高雄廉價航班昨天中午實現首航,相較於其它航空公司2000元左右的票價,春秋航空低至199元的促銷價格備受關注。這也是2009年海峽兩岸實現航班定期化以來,中國大陸民營航空公司首次承擔兩岸航線。
  • 大陸吉祥航空挺進臺灣 將直飛高雄、臺北
    今日,吉祥航空對外宣布,將於今年11月1日直飛上海至臺灣高雄航線;12月1日直飛上海至臺北航班。這是大陸民營航空首次獲準經營兩岸航線。這條航線的開通,將對擴大上海與臺灣兩地的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全面推動上海外向型經濟發展,促進上海赴臺灣地區旅遊觀光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 大陸民營廉價航空加入 兩岸航線高票價面臨挑戰
    11月13日下午,大陸首家民營獨資廉價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在臺北宣布,下月1日將開通上海浦東—臺灣桃園的航線,每周五個班次往返,這是該航空公司繼上月27日開通上海—高雄航線之後的第二條兩岸航線。大陸另一家民營航空公司吉祥航空11月1日開通了上海—高雄航線,每周三個班次往返。
  • ...臺灣腔」成航空公司賣點】據臺媒消息,廈門航空首批35位臺灣...
    【臺灣空姐赴大陸就業 「臺灣腔」成航空公司賣點】據臺媒消息,廈門航空首批35位臺灣空姐(大陸稱為乘務員)8月16日正式入職,並正式啟動臺灣青年創業基地,廈門航空為首批臺灣空姐頒發臺港澳人員就業證。
  • 大陸廉價航空劍指臺灣:動了誰的「奶酪」?
    中新社臺北11月15日電 題:大陸廉價航空劍指臺灣:動了誰的「奶酪」?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2013年10月始,大陸首家民營獨資廉價航空公司春秋航空與大陸民營航空公司吉祥航空,先後開通上海直飛高雄航線。上述兩家航空公司還將於12月1日開通第二條兩岸航線,分別為上海—桃園、上海—臺北。
  • 臺灣地區想參與國際組織 關鍵鑰匙還在大陸
    圖片來源:臺媒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明「訪臺」,這是臺灣地區與美國「斷交」後,第一位來訪的美國現任駐聯大使,層級不低,她過去支持臺灣的言論,令臺灣推動入聯的民間團體倍生信心,但可惜的是,要解決臺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的問題,始終不是光憑美國就有答案,大陸才是臺灣國際參與的關鍵點。
  • 我國臺灣省的漢翔航空工業公司
    AIDC參加航展的展臺1946年9月南京成立空軍航空工業局,遷至臺灣後於1954年7月改名為空軍技術局,1969年3月技術局改組為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此時的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設有製造飛機的介壽一廠,1973年又成立製造發動機的介壽二廠,1980年再成立製造航電的介壽三廠。
  • 臺媒呼籲臺當局改善兩岸關係:大陸成雄獅 臺灣還在瞎忽悠
    參考消息網9月8日報導臺媒稱,全球兩大民航飛機製造商波音和空客,年年調升對大陸航空運力需求的預測,用行動告訴全球,大陸是本世紀航空運能最大增長點。反觀臺灣,當年壯志豪語的「亞太航空轉運中心」,已成明日黃花。
  • 臺灣航空公司悄悄刪去「中華民國」,臺媒驚了
    同樣,長榮航空的網站也沒有「中華民國」,只有「臺灣」。大陸的城市標註的是「中國大陸」。 長榮航空尚未作出回應。 到底何時改的? 觀察者網注意到,早在今年5月就有臺媒報導提及,中華航空與長榮航空的網站、APP上就已經是以「臺灣」稱呼。當時媒體關心的是,「臺灣」是否會改成「中國臺灣」。
  • 臺灣航空公司悄悄刪去「中華民國」,臺媒驚了!
    包括中國時報、聯合新聞、東森新聞等多家臺灣媒體都報導了這一消息,證實中華航空、長榮航空的票務系統、APP都已經刪除「中華民國」,改稱「臺灣」。可是,臺媒似乎自己都沒有搞清楚,這兩家航空公司是什麼時候改的。觀察者網查詢發現,早在今年5月,就有媒體報導過這兩家航空公司的「國家/地區」稱謂,當時,就已經不見了「中華民國」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