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方式「看見臺灣」

2020-12-19 騰訊網

[摘要]《很久沒有敬我了你》是一部又大眾又小眾、又商業又文藝、又接地氣又邊緣的電影。對並不熟悉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內地觀眾來說,意味著換一種方式「看見臺灣」。

作者:賈選凝,香港媒體人,文化評論作者。

過去我很喜歡討論一套電影的優劣。後來逐漸摒棄這種過於簡化的兩分討論,是因為許多電影所創造的意義本身就很矛盾:譬如一套大師級佳作,卻可能已從姿態上拒絕了大多數觀眾。而一套「爛片」,有可能只因其中某句對白的誠摯,就點亮了一位觀影者封閉已久的心。寫影評的人對電影更加謙卑的一個表徵是意識到在電影所包含的全部意義之中,「優與劣」只佔其中一部分——還不見得是最重要那部分。

而《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就屬於這類不適合用兩分法評價的電影,審視它是一部好片還是爛片反而意義不大。它更像一條好的線索,得以讓有心人透過它,去凝視臺灣。

內地觀眾對這個奇怪的片名和它的導演吳米森大概都非常陌生,豆瓣上有個群組把吳米森的電影歸為「拐彎抹角的獨立片兒」。事實上吳米森在臺灣電影中確實挺邊緣,他的上一部劇情片《松鼠自殺事件》已經是差不多十年前的事,裡面充滿典型的文藝片特質:超現實、隱喻、身份與記憶虛實交錯,甚至帶點村上春樹的畫面感。之後這些年,他一直在拍紀錄片。一個好的紀錄片導演是否也能同時做個好的劇情片導演?這種可以寫書的複雜問題暫且不表,不過吳米森是個挺好的紀錄片導演,他總能敏銳地「看到」臺灣主流電影市場所看不到的議題,而他的視點焦距,每一次又都會精準地拉回臺灣。

電影《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劇照

他的《西藏臺北》是第一部臺灣導演用臺灣觀點去探討西藏命運、再藉以和臺灣自身的命運進行對照的紀錄片——雖然荒誕的是,因為各種原因,該片的拍攝由頭至尾壓根就沒踏上過西藏的土地,而只能從臺北那條西藏路開始,然後在歷史、預言甚至是夢裡一路尋索,兜兜轉轉,到頭來說的是西藏的事,表的卻全是臺灣的情——吳米森的功力,體現在他把臺灣與西藏之間那層曖昧的互文關係詮釋得十分清晰。而讓他拿到去年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的紀錄片《關於二十,以及__。》(公視《青春的進擊》三部曲之三),則觀照眼下臺灣的世代隔閡,藉片中受訪者之口,道出整個臺灣社會對未來難以擺脫的憂慮:「十年之後,你們希望的臺灣,是什麼樣的臺灣?是鬼島還是美麗島?」

所以簡單概括來說,吳米森是個在臺灣不太主流但其實非常臺灣的導演。

這種矛盾性也體現在《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當中,這是一部又大眾又小眾、又商業又文藝、又接地氣又邊緣的電影。有些電影所創造的意義,不是本體的而是發散的——更接近於某種媒介或線索,使你能夠依循它去「看見」另一個世界。而《很久》這條線索,對並不熟悉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內地觀眾來說,意味著換一種方式「看見臺灣」。

拗口的片名,源自臺灣原住民講國語時的獨特語法,背後的邏輯是認同與尊重:即使同樣用國語對話,原住民仍保有他們自己的思維習慣。相比吳米森過去那些劇情片,《很久》其實有個更易被大眾所認受的起點:它改編自2010年轟動臺灣「國家音樂廳」的同名原住民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這段前史也是近十年來臺灣原住民音樂發展的一次成果展現。從時間概念上來說,臺灣原住民音樂被聚光燈照亮、開始進入主流市場的時間點,正是當年《雲南映像》在內地打響「原生態」之名的那個timing。

伴隨著唱片的熱銷和金曲獎的一次次加持,以卑南族南王部落、陳建年、紀曉君為代表的眾多原住民歌者,為整個華人地區所矚目。他們音樂中的感染力,源自山川、海洋、土地與祖靈,是最原生不加雕琢的臺灣音色。而音樂劇版《很久》把原住民音樂的影響力又推上了一個臺階:他們的聲音不再止於部落乃至唱片,更第一次走入臺灣最高層級表演殿堂「國家音樂廳」。

至此,音樂劇皆大歡喜圓滿收場,而吳米森的電影卻剛剛開始。弔詭之處恰恰也在這裡,當胡德夫、紀曉君、南王姐妹花這些認受度極高的原住民音樂人成為戲裡卡司時,電影的焦點就不可能只是原住民、天籟之音和音樂所創造的感動,那些都太「真實」。電影必須用虛構的手段去重新找到與「真實」的連結,吳米森所選擇的那個連結點,再度落回「臺灣」。

電影《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劇照,胡德夫等音樂人走進音樂廳

音樂劇版的故事,源自留在指揮家簡文彬幼年記憶裡的原住民保姆無心哼唱出的動人歌聲,那旋律讓他魂牽夢繫,走入部落一路尋索。到了電影裡,這場尋索,並未局限在原住民議題上,而是指向記憶與母親,最終更指向對母文化的認同和對身份(臺灣)的重新認可/接受。

記憶、尋找、隱喻,都是吳米森偏愛的元素,《松鼠自殺事件》裡的記憶拼圖,到《很久》裡變成了將殘缺樂譜還原出島嶼的形狀: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去找回自己血液裡的歷史;知道了過去從哪裡來,才會知道未來該往哪裡去。於是,當燈光亮起、片尾字幕打出「獻給母親獻給臺灣」時,我幾乎瞬間就原諒了女主角的那些表演硬傷。善意和誠懇有時比技術上毫無瑕疵更動人,屬於臺灣的故事有很多種講述方式,而《很久》選擇了其中還原碎片、彌合傷害、達成和解的那一種。

曾讀過一篇吳米森關於《西藏臺北》的訪問,他說「創作要抵抗冷漠、謊言以及被石化的真實」。《很久》其實也是有抵抗意識的電影,首先是人與體制的關係——戴立忍在片中說「我最討厭國家以國家的名義做任何事」,而相比音樂劇的主題是把原住民的聲音帶進「國家音樂廳」,電影又深化出一層反省:總有一天,要再把這聲音帶離「國家」。至於串聯起「美麗灣」、「我是人我反核」等社會運動的心意,對臺灣之外的觀眾來說,則是引領他們探索下去的提示。有心人向下追尋,自然會了解更多音樂之外的故事:像原住民歌手巴奈在美麗灣開發案和反核議題上身體力行的堅持……不過大概這次,人們很難再把吳米森歸為「拐彎抹角」那類獨立片導演了,《很久》相比他的過往作品,把一切要說的話,說得過於直白了當。

音樂的巨大力量不是本文的重點,但《很久》確實讓我聯想起了人權繪本《幸福小提琴》的作者幸佳慧對自己的承諾「我要讓樂譜展開,我要讓樂音飄揚」——那是另個屬於臺灣的痛楚故事。被囚於綠島長達十五年的白色恐怖受難者陳孟和曾經對樂理一竅不通,但他從書中自學了音樂史和樂器知識,更花上一年時間為素未謀面的外甥女親手做了一把小提琴,琴弦就用纜線、鐵絲網和收音機的細銅線層層纏匝出來。這獨一無二的綠島小提琴,凝聚著他抗衡監禁歲月的希望……

或許正因為臺灣的歷史中已經有那麼多無從償還的虧欠和淚水,如今的我,才更容易為每一部嘗試撫平憤懣、療愈記憶的「國片」所動容。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換一種更酷的方式去旅行——國內外打工換宿招募
    義工旅行Volunteer Holiday 義工旅行,在國外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旅行方式。
  • 時光膠囊 | 環臺雙塔騎行,用不一樣的方式看見臺灣!
    不一樣的旅行方式決定了你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騎行看世界,註定不一樣在騎行愛好者眼中,騎行不僅僅是一種愛好,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癮。如果說旅行能改變一個人,那麼騎行就能讓這個人認識真的自己。這一群人,他們選擇用車輪丈量生命的長度,用鏡頭記錄旅程的精彩。
  • 不再環島,換一種方式,體驗小眾臺灣
    臺灣,當下最熱門的旅行目的地之一。當我們熱衷於各種方式的環島之時,朋友圈大多被臺北的小吃,墾丁的清境農場,花蓮的鯨豚刷了屏。也許有一天,大家會覺得環島太累,時間又過得太快,那麼,對於臺灣這個無論去了多少次都不會膩的地方,不妨來一次深度的體驗。做一個臺灣人,體驗不一樣的臺灣。騎行一條文藝的小道在臺灣,騎行似乎是最有特色的玩法。
  • 在臺灣 泡湯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臺灣,泡湯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妙途君。這次到訪臺灣,除了吃喝玩,嗯,泡也很重要。
  • 換一種方式過年:在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
    中新社福州2月11日電 題:(新春見聞)換一種方式過年:在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中新社記者 龍敏平潭,福建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如今也成為了對臺綜合實驗區和國際旅遊島。「從內陸到沿海」的他,盡興而歸,「今年我們一家人來平潭換一種方式過年,看看大海的樣子,感覺這個年過得格外充實。」令郭偉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凸顯兩岸特色的年貨遊園會、臺灣少數民族歌手現場獻唱、趣味十足的臺灣民俗,匯集豐富多彩的臺灣元素。臺味「飄香」,推動平潭旅遊產業煥發新活力,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 換一種方式翻譯i love you怎麼說?換種方式說「我愛你」的翻譯
    換一種方式翻譯i love you怎麼說?常說翻譯要講究「信雅達」,除了有意思的表達外,應該還有優美的情誼,例如「我愛你」應該怎麼翻譯呢?都聽過說「今晚的月色真沒啊」這樣的含蓄表白,你會用什麼話來表達「我愛你」?來來來,用你的方式翻譯「i love you」。以下是網友的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 看見,臺灣
    曾有一部全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   用獨特的視角記錄下寶島臺灣的美麗,   引起無數人想去臺灣看看的念頭。   從事航拍近30年,拍攝了超過30萬張照片,為臺灣地理地貌及生態環境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影像。   他掌機的臺灣第一部全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電影製作長達三年時間,斥資9000萬臺幣,成為臺灣電影史第一部全航拍紀錄片,同時也是製作成本最高的紀錄片。
  • 沙龍看見臺灣,看見與看不見的美麗與哀愁
    臺灣,不管你是否生活在、或曾經遊歷過這片土地,這個周日(3月8日)下午,讓我們的視線跳出地圖上那個島形圖標,隨著影音與述說穿越三段行程,遇見一個多維立體的臺灣1、跟隨齊柏林,透過一個臺灣本省人的鏡頭與旁白,縱跨時間橫越地理,重新「看見臺灣」2、由臺灣達人嘉倚現場介紹和展示臺灣的人文風土,品味當代臺灣;3、聽菩提慧子分享如何跟隨心以遊歷的方式禪行臺灣,
  • 從《看見臺灣》談濫情的臺灣主流紀錄片
    用「愛臺灣」來消費感動吳乙峰導演的新作《秋香》和齊柏林導演的《看見臺灣》,兩部同樣觸動觀眾情緒的紀錄片,在票房上大相逕庭。對《看見臺灣》這部「想邀請你一起來,看見這塊土地的美麗、壯闊與哀愁」的空拍影片,導演說,「我想用接近神的眼睛來提醒人們」,臺灣國土的美麗和環境遭到破壞。這個「接近上帝的眼睛」,與旁白者吳念真一再強調觀看的「高度」,創造了空前的票房紀錄,也繼續製造了許多的「看不見」。
  • 飄洋過海來看你, 換種方式去臺灣
    很多人如果要去臺灣,都會選擇坐飛機的,但是今天小編要推薦另外一種方式—坐船,因為可以坐船去的地方,我們都想用另一種方式去感受一下!夜間的臺北101外觀會打上燈光,以彩虹七種顏色為主題,每天更換一種顏色,視野開闊,最適合夜間欣賞城市的繁華。
  • 臺灣 泡湯是一種生活方式
    去臺灣時還沒有開放自由行,邀請單位給我報了豪華團,住宿是五花以上級別的酒店。考慮我睡眠不好,又每晚多付300臺幣安排我一個人住。錢花到位了,註定臺灣之旅很享受。在臺灣的7個晚上,幸運地入住了3家溫泉酒店,每一晚都別出新意,盡顯特色,使我比較全面地了解到臺灣的溫泉文化。按導遊的說法就是,當局指示,儘可能讓大陸貴賓朋友、親戚,體會臺灣同胞的生活水準和熱情好客。導遊說,你們到臺灣一定要做的兩件事,一個是嘗臺灣的美食,一個就是去泡溫泉——臺灣人也叫「泡湯」。在臺灣,泡湯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 看見臺灣
    >提名)  何國傑 相關介紹《看見臺灣》,時下臺灣影院最當紅的影片。坐進臺北影院,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美得讓人屏息的畫面、憂傷的原創配樂,當布儂族的部落歌曲響起,讓人忍不住淚水盈目。劇終,卻第一次遇見如此情形,沒有一個觀眾離開,直至所有字幕放完,燈光大亮。果然,《看見臺灣》奪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
  • 齊柏林去世四周年,請記住那位用生命看見臺灣的導演
    「因緣」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最奇妙的東西,它把可能和不可能相互粘合,把時間與空間緊緊相連,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用最難以想像的方式聯通在一起。齊柏林導演的故事,這本《看見臺灣》畫冊的故事,就是從因緣說起。直到這時,我才開始認真地觀看《看見臺灣》紀錄片,並且上網去找齊導演的生平經歷和作品、瀏覽各種公眾號的報導,包括他幾個月前在「一席」上的演講……看完了紀錄片和圖片作品,我明顯感覺齊柏林導演有著一種異常敏感、純粹且溫柔的視角,那平穩、如同絲綢一般溫潤的航拍畫面,以及柔和的色彩,仿佛是從天上用一雙溫柔的大手去撫摸臺灣的土地、山川、河流、溼地。
  • 臺灣細節: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打電話問旅館卻沒房間,沮喪地掛電話前,有一聲帶著歉意的 「謝謝」 安慰你。乘公交,乘客按鈴下車,必定向司機道聲 「謝謝」 才離開。坐的士,到了地方結帳,總有一句彬彬有禮的 「謝謝,請慢走」送你 ——臺灣「 的哥」似乎都是穿著馬甲、腰背筆挺的中年男士,風度翩翩的紳士派頭。
  • 老邪遊學丨看見臺灣
    十四天裡,總想起臺北音樂人李宗盛的那首《漂洋過海來看你》: 「為你我用了半年的積蓄飄洋過海地來看你為了這次相聚我連見面時的呼吸都曾反覆練習」 這是我最奢侈的一次行程,也是最期待的一次行程,為了看見「你」,看見臺灣。
  • 莊子:不換一種方式看世界,我們都是坐井觀天的青蛙
    莊子一直主張,我們要打開閉塞的心門,用一種融合於萬物的開放的心態去看世界,而不是用「偏色鏡」看世界。因為,眼睛會欺騙我們,而常識則會蒙蔽我們的心靈。人類眼中的是與非,僅僅是人的價值觀而已,並不能代表全世界。莊子又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 文創——商業體的軟實力,換一種方式承載故事|文創|文創產業|...
    (原標題:文創——商業體的軟實力,換一種方式承載故事) 「飛速迭代的時代
  • 「《看見臺灣》現象」發酵 臺灣官方民間共關注
    10月30日,《看見臺灣》露天首映,民眾以小額集資換取現場座位的方式,幫助齊柏林湊齊了300萬元首映資金缺額,也領略了從空中看臺灣的美麗。  《看見臺灣》公映後,首周末票房即高達1100萬。經網際網路上口碑相傳,目前票房已超過1.2億元。在影片中擔任旁白的著名導演吳念真讚揚齊柏林有著「不尋常的態度和高度」。
  • 換一種方式遊臺灣-----跟著孩子騎環島11日遊
    冒險與堅持,責任和關愛,用臺灣環島騎行揭開青春的蛻變!晚餐安排臺灣傳統牛肉麵。隨後入住酒店休息。臺灣府臺灣府始設於臺灣清治時期開始之清聖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臺灣府城臺灣府城是臺灣道、臺灣府、臺灣縣的駐地。臺灣府城是臺灣歷史上清朝臺灣府的府城,1887年後因行政區改制而改稱臺南府城,又因為臺灣縣衙與後 來的安平縣衙位於此城內,亦可視為1887年前的臺灣縣城與之後的安平縣城。
  • 紀錄片《看見臺灣》:以上帝的視角,帶給你最美麗的臺灣景色
    說起」最接近上帝的視角」,第一個讓我體驗到這檔事的,並不是《看見臺灣》這部電影,而是我小時候玩過的一款遊戲《上帝也抓狂》。這款遊戲把玩家放在一個俯視大地的視角,觀照著地上子民的生死起居。全空拍的《看見臺灣》以飛鳥的視角,照見臺灣無可言喻之美(,應該是比較實在的說法,不過那份鳥瞰天工開物之美的奇異感受,我同樣不是第一次體會——十幾年前有一部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擬真動畫巨片《太空戰士:夢境實錄》 ,最後一幕就是從一隻孤鷹上方,拍攝覆上一層銀雪,尖石嶙峋的荒蕪河谷,然後鏡頭再緩緩帶向風捲殘雲的旭日遠景。那是一部你很難推薦別人去看的尷尬電影,不過它最後那個鏡頭拍得實在是美,美得近乎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