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節: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2021-02-13 每日豆瓣

在桃園機場入境,習慣地排在黃皮膚黑眼睛的同胞身後。許久才反應過來,在這裡,我和那些金髮碧眼才是同類,應該走「外籍人士」通道。

初到臺北已是深夜。那是一個小小的十字路口 ——小得或許說「 巷口」更合適一些,卻設了紅綠燈。紅燈亮起,一輛摩託車靜靜地停下,等著,仿佛沒看到綠燈方向無一輛行車,仿佛不知道穿過路口只需一秒,心裡不由地起了敬意。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的 「小題大作」 ,因為那樣等待的身影,實在是隨處可見。

臺灣是摩託車的王國,白日裡萬馬奔騰,深夜裡則整齊地在路旁停成老長的一溜。在臺北,很少人會在高峰期開私家車出門。主幹道的中間專屬於公交車,暢通無阻;靠邊的有摩託車道、自行車道,逍遙自在;私家車道被夾在中間,舉步維艱。因此不需環保口號,多數人都選擇了綠色出行。

初次在臺北搭電扶梯,不時隨著一聲 「借過」 ,從身後閃出一個歉意的聲影。納悶之餘一張望,才發現自己 「獨霸」 著左側。於是忙移到右側的隊伍中,看著通行左側的人們無不腳步匆匆,才心下恍然。即便是在最繁忙的交通樞紐 ——臺北車站,人潮湧到電扶梯口,也會自覺地在右側化作一道細流,而把左側留給有急事的人。

臺北車站大廳


臺北車站的大廳,空空蕩蕩,沒有候車的座位。乘客們三五成群,坐在大理石的地板上,喝水、吃點心,好像是在綠茵地裡野餐。偏偏地板清潔如鏡,不見垃圾。

臺灣許多地方都有以小吃聞名的夜市。最喜歡的是墾丁大街的夜市,據說攤點有上千個,但不僅秩序井然,更難得的是路面不見狼藉。商家在飲料杯和包裝袋外,都會再套個塑膠袋遞給你。照我的體驗看,這樣不僅方便拿取(我一個指頭勾一袋,邊走邊吃完了三菜一湯),還便於帶走垃圾。臺灣景點的垃圾箱挺難找,我在臺南孔廟,曾拿著一根冰棒木條,遲遲無法 「出手」 ,雖然拿著黏糊糊的,但看到乾淨的地面,實在不敢隨手一丟 ——既然民眾如此自覺,那少設些垃圾箱,倒可以減輕清潔工人的工作。

打烊後清潔如新的九份老街,而清潔工只在早晨來收一次垃圾


乘坐檯北的捷運,最大的感受是安靜。並非無人聽歌玩遊戲,只是都戴著耳機或設了靜音;並非無人交談,只是聲量總保持在不打擾別人的範圍 ——人是很奇怪的,只要你的舉止裡含著歉意,別人就不會把你的打擾視作打擾。這裡難得見到京滬地鐵那般的擁擠,但也遇到過一次,上車卻發現人山人海中有個空位,於是大喜坐下。一路上總覺得周圍的眼神怪怪,後來才發現,那是博愛專位 ……

在臺灣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 「謝謝」 。馬路上,行人禮讓了騎車人,必定會聽到一聲帶著微笑的 「謝謝」 。打電話問旅館卻沒房間,沮喪地掛電話前,有一聲帶著歉意的 「謝謝」 安慰你。乘公交,乘客按鈴下車,必定向司機道聲 「謝謝」 才離開。坐的士,到了地方結帳,總有一句彬彬有禮的 「謝謝,請慢走」送你 ——臺灣「 的哥」似乎都是穿著馬甲、腰背筆挺的中年男士,風度翩翩的紳士派頭。到了餐館, 「謝謝」 聲更不絕於耳,連讓服務生幫忙拿個空盤,他送來後我剛要道謝,他卻先說 「謝謝,您要的空盤」 ——臺灣的生意人和服務業者,似乎對顧客含著一種感恩之心,一聲聲 「謝謝」 ,讓人覺得買單不是完成一次交易,而是一個善意之舉。

臺灣的廟多,遍布每處坊巷, 「臺鐵」 穿行鄉村,也不時看到樹叢中斜出廟宇的飛簷。電視裡則佛教頻道多,各色出家人緇衣飄飄,手持話筒在臺上侃侃而談,不止談佛法,也談生活、談理想,談天下大事,談閱讀心得。有莊嚴寶相的老僧,也有青春活力的妙尼,上臺就是一句:我發現今天現場 Hi到爆了~~

有次看到的是星雲法師,談的卻是寫作,他有句話特別有道理: 「讓人讀不懂的文章最好寫,讓人一讀就懂的文章最難寫。 」臺灣景點的說明牌,上面的文字不僅讓人看懂,而且讓人愛看。比如在花蓮太魯閣,一處介紹山櫻花的文字是這樣寫的: 「吸引螞蟻的葉子:仔細看看葉柄與葉片交接處,有沒有發現一對小圓突?這叫做腺體,能分泌出物質吸引螞蟻來吸食。為什麼要對螞蟻這麼好?因為螞蟻一來,可以幫植物驅除有害的蟲子 ……」我細細看完了這大段文字,也細細看了葉柄上的 「腺體」 ,而即便在北京故宮,那無味如身份證的說明文字,我從未曾細看。

臺北動物園紅鶴館,這樣的文字,讓孩子認識了動物,也領悟了詩意


離開高雄的早晨,順道去了臨近賓館的高雄高中。我訝異地發現,校長辦公室竟然就在教學樓的一樓,而且辦公桌几乎對著門口。正值春節假期,無人的辦公室只掩著一扇紗窗門,裡面一覽無餘。想來平日裡,學生在過道來來往往,是可以隨時 「監督」 校長的,而有什麼天大的冤屈或是自以為了不起的建議,也可以隨時推門而進 ——不就是一扇紗窗門嗎?在門外吼一嗓子也能 「上達天聽」啊 。只此一個細節,我就信了龍應臺說的, 「臺灣人的政府大樓是開放的,門口沒有衛兵檢查他的證件。他進出政府大樓,猶如進出一個購物商場……可能剛好看見市長走過,他可以奔過去,當場要一個籤名。」

在臺灣遇到問題,我很喜歡找他們的公職人員,因為總能得到很耐心詳盡的解答。要從臺南回臺北的晚上,在火車站排隊買票,那長得神似裴勇俊的賣票小哥,告訴我票賣完了。沒等我做失落狀,他又慢聲細語地說,可以坐 「國光」 客運的大巴啊,站點離這不遠。然後一邊說著方向,一邊拿紙畫了個草圖。他一點沒有不耐煩的樣子,而後面的旅客也是一臉淡定 ——在臺灣排隊你不會上火,因為沒有人會插隊,因為每個人都會得到同樣的優質服務,有什麼好急的?出了火車站,我正要按小哥畫的圖一通好找,卻抬頭看到了大巴站點 ——就在火車站斜對面,門口一溜大巴,想不看到都難啊,可惜了小哥的一手好畫。

幫助殘疾小乘客上火車的臺灣鐵路工作人員,上車後就有幾位大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搶著幫忙


從臺南到臺北約五小時車程,應該是島內難得的長途線路,所以特別給顧客提供了娛樂設備:每個座位前都安有平板電腦,聽歌看電影玩遊戲皆可。我開始見沒有提供耳機,心裡還想這待會車裡得吵成什麼樣。卻不料他們設計得很巧,聲源嵌在椅背上,只有頭後靠才能聽清,連鄰座都不會受影響,所以即便車裡亮著幾十個小屏幕,依然是恬靜的夜。

在臺灣等公交,你也不會著急,因為站牌的電子屏,會顯示每路車還有幾分鐘到站,讓你心底妥妥的。臺灣的公交、大巴,車尾多有一塊牌子,將司機的名字「大白於天下」。這樣司機如同「知名」的公眾人物,不僅不敢得罪乘客,還格外注意打造個人品牌。就像臺南從安平古城到火車站的一輛公交,司機大叔簡直是憲哥附體,一路點評景點、吐槽時政,段子與妙語齊飛。車上有個也是大陸來的妹子,到站了還捨不得下,跟同伴說:「再聽會吧,等到下一站再走回來。」

在排隊等公交車的人們


當地的朋友開車帶我兜風。經過一條馬路,他說這裡剛修完一條地鐵線路,修了好幾年,因為臺灣的道路施工不會完全封路,總要留下一半車道,方便民眾通行,所以很慢。經過市中心的信義路,見到一塊空地,他說這塊地空了很久了,因為地產商在和旁邊的業主談,以求整出大塊地來建大樓 ——在臺灣要拆遷很難,一棟樓有一戶不買帳就拆不得,所以臺灣處處是幾十年的老房子,連臺北市中心也難得有新建的大廈。

因為正值除夕,朋友帶我去了香火鼎盛的艋舺龍山寺燒頭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龍山寺的盛況,而是相隔一條街的艋舺公園。公園內 「ㄇ」 字型的迴廊,有許多無家可歸的遊民在此落腳。在這除夕深夜,對街的人山人海,也不影響他們下棋、喝酒、打地鋪睡覺。朋友說,他們其實很悠哉,常有慈善人士來發放愛心便當。當局也曾為整頓市容,用水槍驅逐過他們,但有 「立委」 為他們說話,有民眾為他們聲援,最後公開道歉的是官員,而遊民們照樣悠哉。

鼎泰豐最亮麗的風景,無疑是透明的廚房,展現著透明的自信


我們去了名聞天下的 「鼎泰豐」 ,這裡吃的是很簡單的小籠包、牛肉麵、蛋炒飯,可一旦把簡單做到極致,就比山珍海味還讓人驚嘆。朋友一樣樣為我介紹,每樣都慫恿我拍照,我每嘗一道,他就迫不及待等我的評價,仿佛鼎泰豐是他家的。又到了永和豆漿,才知道本家賣的與內地完全不同。朋友有點緊張地問我喝什麼,我好奇地想試試 「米漿」 ,他鬆了口氣似的連贊我識貨 ——「米漿」 其實是花生漿,花生磨得細細,稠度恰好。接著又去了號稱珍珠奶茶鼻祖的 「春水堂」 ,嘗上一口,茶香撲鼻,因為用的是很好的鐵觀音。他聽了我的品鑑笑逐顏開,仿佛他是那的老闆。

我問他,為什麼臺灣的城市管理這麼好?他只說一點:臺灣的官員,平均學歷全球最高。我問他,為什麼臺灣人這麼有禮貌 ——我知道,臺灣的國學教育做得很紮實,莫非是因為儒家思想的薰陶?他撓著頭皮說,也沒有啊,反正父母和周圍的人都那樣做,自然耳濡目染。

因為在高雄的旅館,看到閉路電視有播愛情動作片,於是在微博吐了個槽。有個陌生臺灣網友給我留言,希望我告訴他旅館的名字,他會向市政府反映,希望能掃掉,因為 「房客可能有小朋友」。我猜他一定 「能量很大」 ,他說自己就是普通民眾, 「臺灣很多百姓正能量都很大,這樣百姓才是當家的,全民監督,社會才會進步 !」

回程登上廈航的飛機,乘務員在艙口彬彬有禮地歡迎,我卻瞬間感覺「這裡已是大陸」。是語調、形體,還是表情?我說不上。就覺得這種禮貌,是一種因角色需要的表演,所以跟假肢一般扎眼。而於臺灣人,那是與吃飯、走路一樣自然的事。

所以,龍應臺分析臺灣人為何統一意願不高時,說道:「海峽兩岸,哪裡是統一和獨立的對決?對大部分的臺灣人而言,其實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極其具體,實實在在,一點不抽象。」

午夜誠品。一個有這麼多俊男美女把書店當夜店的城市,難道還不能稱其為美好?

相關焦點

  • 臺灣 泡湯是一種生活方式
    去臺灣時還沒有開放自由行,邀請單位給我報了豪華團,住宿是五花以上級別的酒店。考慮我睡眠不好,又每晚多付300臺幣安排我一個人住。錢花到位了,註定臺灣之旅很享受。在臺灣的7個晚上,幸運地入住了3家溫泉酒店,每一晚都別出新意,盡顯特色,使我比較全面地了解到臺灣的溫泉文化。按導遊的說法就是,當局指示,儘可能讓大陸貴賓朋友、親戚,體會臺灣同胞的生活水準和熱情好客。導遊說,你們到臺灣一定要做的兩件事,一個是嘗臺灣的美食,一個就是去泡溫泉——臺灣人也叫「泡湯」。在臺灣,泡湯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 在臺灣 泡湯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臺灣,泡湯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妙途君。這次到訪臺灣,除了吃喝玩,嗯,泡也很重要。
  • 郵輪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東方文化與西方旅遊方式的撞擊所產生的火花,讓船上的服務和產品都產生了積極的變化。在過去的一年中,Zini帶他的家人體驗了天海郵輪。最有意思的是作為舞蹈教育家的妻子忍不住教學之癮,和船上的舞蹈演員在甲板上一起共同教授免費的交誼舞課程,與船上的遊客親密互動。海天之間,夕陽斜下的共舞是那麼美好。
  • 臺灣文創,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臺灣旅遊業繁榮的原因不是因為風景名勝,而是當地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和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那是一種既不是照搬歐洲個體自由,也不是奉行日本群體意志的文化精神,更像是中華文化所孵化的現代文明。 二 臺灣的文創勵志、走心文創已融入了臺灣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呈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模式。無論是在大街上、商場上、文創園等都是他們展示作品的地方。例如幾米式的勵志、有情懷、充滿人生感悟的插畫作品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那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共鳴自然而生,你無需掩飾自己的內心,這世上,這條街上,總有一個人會懂你,從而得到了些許的安慰。
  • 蔣勳:美是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說品味是回來做自己,選擇自己所要的這個東西,那麼在服裝上,我們可以說這個人他完全可以素樸的完成它自己,他感覺到絲是一種 ,機器是幫了很多忙,可是生活要有自己的快感。這個是從生活裡培養自己對美的一個感動。居住之美|找回傳統房子並不等於家,我忽然想到漢字「家」的意義,一個屋頂下養豬的才叫家。
  • 民宿是一種生活方式
    「民宿絕非僅僅是一個名稱和符號,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專研民宿空間的資深設計師劉不丹如是說。日前,劉不丹攜新書《民宿從設計開始》,在廣州購書中心舉行了一場分享會,講述個人設計的多個代表性民宿案例。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  民宿更重要的是「民」  在劉不丹看來,民宿發展之初是旅遊接待中住宿的一種補充。
  • 宜家,如何把品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那就是除了單個產品外,品牌為消費者推出了非常多的「家裝預設套組」,將原本零散、無關聯的家具,組合成有系統、充滿生活風格的選擇。讓品牌鑲嵌到一種生活方式中如今越來越多的品牌在傳播時,總會強調自己在引領新的生活方式,但生活方式真的那麼容易被引領麼?或者你的產品真的是消費者生活方式中的必需品麼?
  • 港真,野餐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野餐常識早知道近年來因為大家開始崇尚自然、手作的概念而讓野餐這個沒有冷氣沒有冰箱的生活方式活絡了起來,秋天,這個迷人的季節,陽光溫和,微風習習,清高氣爽,戶外野餐剛剛好。現代人的野餐,才不是隨隨便的買幾個便當鋪個塑料墊而已,更是展現個人品味、才華、手藝、放閃秀恩愛的重要活動!
  • 換一種方式「看見臺灣」
    對並不熟悉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內地觀眾來說,意味著換一種方式「看見臺灣」。作者:賈選凝,香港媒體人,文化評論作者。 過去我很喜歡討論一套電影的優劣。後來逐漸摒棄這種過於簡化的兩分討論,是因為許多電影所創造的意義本身就很矛盾:譬如一套大師級佳作,卻可能已從姿態上拒絕了大多數觀眾。
  • 陶淵明《飲酒(其五)》:一種生活方式的文化書寫
    她以語言遊戲的形式,講述著一個故事,投注著一種情感,內斂著一種文化,張揚著一種精神,引導我們走進一種「詩意地棲居」的生活方式。詩歌文本,作為某種情感精神的反射,蘊含著智性治療、精神砥礪、情感淨化的文化力量。那麼,如何抵達詩歌的深層文化精神呢?
  • 日本主婦的生活哲學,學會慢生活,是一種高級的處世方式
    日本主婦的生活哲學,學會慢生活,是一種高級的處世方式她們說,人生太長,卻又苦短。在日常的生活裡面,總有一些累,是不可避免,正因為有著辛酸不易,所以才更要學會生活。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看了這些日本主婦的生活哲學,你會發現她們之所以能夠活出這麼精緻的狀態,是因為學會了慢生活,從身到心,都享受這種緩慢的節奏。
  • 三十而已:精緻窮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誰又能說什麼呢
    追《三十而已》,很多人都在討論江疏影飾演的王漫妮的生活方式,更是對王漫妮這種精緻窮的生活方式發起了熱烈的討論,有人贊成,有人不贊成,各執己見。其實這種精緻窮的生活方式,不是僅限於女人,很多男人也這樣,我覺得這完全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只要不犯法,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也不違反道德規範,別人根本沒資格指手畫腳。
  • 精緻-是一種有態度的生活方式
    精緻是一種內外兼修的生活態度,一種優雅的儀式感,一種在任何環境下都要保持體面和尊嚴的精神。精緻生活雖然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但卻與奢侈炫富無關,與清高絕俗無關,也未高高在上,遠離人間煙火。精緻,是對細節的講究精緻的人,是對自己有要求的的,並真正從外到內落到實處。物質生活上,不求奢華,而是在簡單質樸中追求舒適,講究趣味。不願下館子大吃大喝,卻喜歡花費半天功夫做一道家常小菜。
  • 新文旅,意味著一種『從未有過的』目的地生活方式
    新文旅, 意味著一種『從未有過的』 目的地生活方式 文/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副總經理 北京大地鄉居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 騎行是一種生活方式
    喜歡一樣東西,就是把它變成一種的生活方式。愛騎行的你是否也一樣呢?別人散步溜的是狗,而你「散步」遛的是機車。別人家不能碰的也許是銀行卡、鑽石和保險柜,而你家不能碰的只有你那輛日夜相伴的摩託。在酷愛摩託的人心裡,騎行都有不同的含義,或許是一種生命的感悟,或許是一種打破自我的方式。亦或是一種尋找刺激的方式,一種生長的磨練。不管它以怎樣的姿勢出現在人們心裡,它都是一種積極向上生活方式的最好詮釋。CTMC致力於把摩託車文化,騎行文化發揚光大。賦予其新的定位,更加注重個性、時尚、高檔和品位,把時尚與休閒變成摩託愛好者的新追求。
  • 世博臺灣館:以4D展現臺灣多元生活方式
    在去年二三月間,又碰到世博局的朋友,他提到臺灣館的位置已經解決了。  南都:在選址上兩岸有沒有溝通?  趙永全:沒有。可能他們都經過一番選擇以後,有一個地方了,覺得我們可能也可以接受。臺灣有關主管機構邀請我們商量,如果大陸邀請,臺灣到底由哪個機構參與?他們也請我們帶些資料去介紹世博會。
  • 拾野川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經濟篇》中,作者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正是在這種親身體驗,作者了解到農民生活的艱難,同時也收穫了勞作的樂趣與尊嚴。梭羅雖選擇了隱居,但並非避世。「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喜愛交際。」,他與漁民、獵戶、詩人和哲學家一起交換生活的意見,因為來到這個森林的人,都是「朝聖者」。
  • 在臺灣 開民宿是一種生活態度
    這是臺北人馬克的人生選擇,正如他開的廈門「馬克客棧」的宣言:「我們打造的不僅僅是一間民宿,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50歲的馬克,本名「陳清隆」,原在臺灣從事IT行業,高競爭帶來高壓力,雖然曾到過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旅行,「但在緊繃的工作環境下,目的性很明確的商務旅行,會忽略人生很多風景」。   2003年,馬克在廣東經歷了「非典」。
  • 注重細節,是一種態度
    堤潰蟻孔,氣洩針芒;細節,決定成敗。生活中,一個成功的人與一個失敗的人相比,最大的差別往往不是大方向選擇上的差別,而是對細節的處理不同所致。一個習慣關注細節的人,一定是一位認真的人,也是一位有責任心、事業心的人,做事不喜歡不糊弄了事,而是精益求精,盡善盡美。一個人連小事都處理不好的人,千萬不要指望他能去幹一番大事業,成就未來。注重細節,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
  • 追美食紀錄片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這些紀錄片還通過陌生化、日常美學和戲劇性的手段,在影像層面完成了對於生活方式與文化遺產的再次賦義,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轉變為當下中國社會的重要文化現象,以當代網際網路平臺和視聽媒介為手段、推動了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