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是唐朝詩壇上名氣頗高的一位詩人,與孟浩然合稱為「王孟」。王維的名氣大,除了詩寫得好的原因,還與其跌宕的仕途經歷有很大關係。王維出身於河東望族,少年時代便才華盡顯,15歲那年,他到京都求仕,因為寫得一手好詩,又善於作畫且通曉音律,很快便成為達官顯貴的坐上嘉賓。大唐開元十九年,王維一舉考中狀元,朝廷的大門從此為他打開,歷任右拾遺、河西節度使判官等職,王維也決定就這樣一心為國盡職盡責。
然而天不遂人願,安祿山製造的那一場叛亂打破了他的夢想,叛軍攻破長安後,王維成為俘虜,雖然不久唐軍便平定叛亂收復長安,但此時的王維已經無心政治,辭官過起無拘無束的歸隱生活,在隱居期間他寫了很多流傳千古的輝煌詩篇。《雜詩三首》就是王維隱居孟津時的思鄉代表作,先讀第一首:
雜詩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詩中以一位離鄉女子的口吻著無盡思念。前兩句點出女子所住之地,「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大意是說,女子家住孟津河邊,大門正對著河邊渡口。那麼既然是渡口,自然會有南來北往的商船,因此女子便寄希望於這個渡口,或許有江南來的船會捎來一封書信,於是詩人寫下後兩句「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讀到這裡,眼前便浮現出一位女子倚門而望的焦慮形象,與家人分別太久,女子心中甚是掛念,每次見到南來之船,都要上前詢問一番,雖然每次都敗興而歸,卻仍寄希望於下一趟船。這首詩雖是借女子口吻而寫,事實上顯示出王維歸隱山林後對遠方家人的思念。
(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相信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因為每年都入選課本。開篇兩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意思是,你從故鄉而來,應該知道故鄉的事情。主人公像一個小孩子的口吻來詢問故鄉人,看出他急欲想了解故鄉之事的迫切心情,以至於都不在乎自己的形象,讀起來讓人感覺真實與親切。
然而這一籠統的發問,竟然讓故鄉人不知從何說起,估計主人公也意識到這一尷尬處境,於是說出下兩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意思是,你來的時候,窗前的那株梅花開了沒?這個提問,雖然具體到窗外梅花,又讓故鄉來人苦笑不得,不問家中事卻先問一株梅花,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主人公如此發問,是因為想迫切了解故鄉的事情太多了,多到不知道從哪說起,而不經意中脫口而出這一問。
(其三)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這是《雜詩三首》的其三,開頭兩句「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大意是,已經看過枝頭寒梅盛開,又聽到鳥兒的啼鳴聲,顯然春天已經來臨了。寒梅已經開過了,說明冬天過去了;處處鳥兒啼鳴,說明春天已盛。此時此刻,外面的鳥語花香又增添了主人公想念家鄉的濃濃情思,乃至於「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看一眼逐漸長起來的春草,即將覆蓋了屋前的臺階,不禁惴惴不安起來。
王維的這三首思鄉名作,皆是寫於辭官之後,歸隱山林之時,詩中的濃濃思鄉情感人肺腑,不知道他遠在天邊的家人讀到這三首詩會不會涕淚滿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