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仕途跌宕,歸隱山林寫下三首思鄉詩,均成為千古名作!

2020-12-25 花神木木讀詩詞

王維是唐朝詩壇上名氣頗高的一位詩人,與孟浩然合稱為「王孟」。王維的名氣大,除了詩寫得好的原因,還與其跌宕的仕途經歷有很大關係。王維出身於河東望族,少年時代便才華盡顯,15歲那年,他到京都求仕,因為寫得一手好詩,又善於作畫且通曉音律,很快便成為達官顯貴的坐上嘉賓。大唐開元十九年,王維一舉考中狀元,朝廷的大門從此為他打開,歷任右拾遺、河西節度使判官等職,王維也決定就這樣一心為國盡職盡責。

然而天不遂人願,安祿山製造的那一場叛亂打破了他的夢想,叛軍攻破長安後,王維成為俘虜,雖然不久唐軍便平定叛亂收復長安,但此時的王維已經無心政治,辭官過起無拘無束的歸隱生活,在隱居期間他寫了很多流傳千古的輝煌詩篇。《雜詩三首》就是王維隱居孟津時的思鄉代表作,先讀第一首:

雜詩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詩中以一位離鄉女子的口吻著無盡思念。前兩句點出女子所住之地,「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大意是說,女子家住孟津河邊,大門正對著河邊渡口。那麼既然是渡口,自然會有南來北往的商船,因此女子便寄希望於這個渡口,或許有江南來的船會捎來一封書信,於是詩人寫下後兩句「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讀到這裡,眼前便浮現出一位女子倚門而望的焦慮形象,與家人分別太久,女子心中甚是掛念,每次見到南來之船,都要上前詢問一番,雖然每次都敗興而歸,卻仍寄希望於下一趟船。這首詩雖是借女子口吻而寫,事實上顯示出王維歸隱山林後對遠方家人的思念。

(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相信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因為每年都入選課本。開篇兩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意思是,你從故鄉而來,應該知道故鄉的事情。主人公像一個小孩子的口吻來詢問故鄉人,看出他急欲想了解故鄉之事的迫切心情,以至於都不在乎自己的形象,讀起來讓人感覺真實與親切。

然而這一籠統的發問,竟然讓故鄉人不知從何說起,估計主人公也意識到這一尷尬處境,於是說出下兩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意思是,你來的時候,窗前的那株梅花開了沒?這個提問,雖然具體到窗外梅花,又讓故鄉來人苦笑不得,不問家中事卻先問一株梅花,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主人公如此發問,是因為想迫切了解故鄉的事情太多了,多到不知道從哪說起,而不經意中脫口而出這一問。

(其三)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這是《雜詩三首》的其三,開頭兩句「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大意是,已經看過枝頭寒梅盛開,又聽到鳥兒的啼鳴聲,顯然春天已經來臨了。寒梅已經開過了,說明冬天過去了;處處鳥兒啼鳴,說明春天已盛。此時此刻,外面的鳥語花香又增添了主人公想念家鄉的濃濃情思,乃至於「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看一眼逐漸長起來的春草,即將覆蓋了屋前的臺階,不禁惴惴不安起來。

王維的這三首思鄉名作,皆是寫於辭官之後,歸隱山林之時,詩中的濃濃思鄉情感人肺腑,不知道他遠在天邊的家人讀到這三首詩會不會涕淚滿面呢?

相關焦點

  • 隱居山中的王維,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5字便打動了世人!
    所以李白才會在他的詩《獨坐敬亭山》中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小編今天便通過王維的一首詩《山居即事》,來和大家一起看看王維詩中的寂寞。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以五言見長,多描寫山水和隱逸生活。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山居即事》便是王維隱居山中時創作的一首千古名作。
  • 唐詩三百首:寫完這首詩以後,40歲的王維決定歸隱山林,終成詩佛
    我們都知道,王維最早也是渴望能夠報效國家的,也曾經豪情滿懷。但是經歷了仕途的挫折和對朝廷的失望,王維決意歸隱山林。而他在詩歌當中所描寫的主題內容,也就開始轉向了山林。他在山林當中修佛,這一行為也影響了他的詩作風格。
  • 盛唐最紅詩人,不喜仕途卻喜歸隱,幽居山林寫了一首充滿意境的詩
    縱觀整個文壇,像王維這樣的青年狀元郎都很難找到。瀟灑如李白,此時也才離開蜀地,而杜甫也才準備離家遠遊。王維就像是盛唐文壇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他詩、畫、樂樣樣精通,一時間風頭無兩,就連玉真公主都傾慕王維的才華。但是生活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命運也不會永遠眷顧一個人,中年的王維嘗遍了人生的苦辣甜酸。先是仕途失利,貶官濟州。
  • 歸隱山林的人帶著怎樣的心情?王維就用一首詩寫出歸隱的心路歷程
    歸隱山林的人是帶著怎樣的心情的呢?唐代大詩人王維就用一首詩,如臨其境地寫出了其中的安然從容、悽清孤寂和淡然灑脫。開元年間,王維從山東濟州被貶,經過一番掙扎,他決定到洛陽附近的嵩山隱居,故此寫下了這首《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開篇扣題,點明了「歸隱」之情景。
  • 王維仕途失意隱居終南山,寫下一首著名五律,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山居秋暝》是王維山水詩代表作之一,這一首詩向來被稱為「以畫入詩」,照見王維之「空觀」的傑作。不過這首詩其實寫得很怪,詩名裡帶有一個「暝」字,寫的是黃昏。可詩中的景象都是「明淨」的;詩的第一句說「空」,頸聯裡卻是「喧鬧」的;說好了是寫「秋暝」,結果最後又提到了「春芳」。王維的這首詩裡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下面就聽我來給大家說一說。
  • 王維水平很高的一首五言律詩,開篇就是名句,讀完令人羨慕不已
    相比其他人,王維是很幸運的,先是考中狀元及第,又因其音樂才能出眾,成為權貴們的座上賓。很快王維就入朝為官了。不過王維本身性情恬淡,政治激情很快就因厭倦政局變化無常而消磨殆盡了。才四十多歲就開始吃齋念佛,還在長安城外建造別墅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豈非詩壇政壇一異類,也難怪被後世稱為「詩佛」。
  • 只寫下兩句詩的他,留下了一篇千古名作,揭示了宋朝求官的趣事
    一首千古佳作,敲開仕途之門初讀這句詩,很多人都會以為它是大家之作,只是很多人總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比如你去問問大多數人,這句古詩的下一句是什麼呢?可能會有人能夠回答出「向陽花木易為春」;如果繼續深究,這首詩的名字叫什麼?它是由何人所作?出自哪個朝代?哪個故事背景呢?或許知道答案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 孟浩然寫給王維的一首詩,語句極其平淡,意思卻耐人尋味!
    《留別王維》是孟浩然四十歲時,進京趕考不第後,準備再回襄陽隱居,臨走時留給王維的一首詩。雖全詩並無華麗的詞藻,對偶也不工整,語句極其平淡,但所表達的意思卻耐人尋味,其真摯的感情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人。詩的大概意思是:我這樣落寞究竟是在等待什麼?每天出去求取仕途卻一無所獲。本打算就此歸隱山林,但這樣和故友離別又深感惋惜。如今當權者又有誰能提攜我呢?可惜這世上的知音實在寥寥無幾。或許對我來說就只能守著寂寞吧,我還是回到故地繼續隱居吧。第一聯孟浩然記述的是自己落第後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
  • 孟浩然遊覽寺廟後,寫下一首詩贈給僧人,成為千古名作!
    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能夠成為千古名作的詩詞,無一不是具有深刻的道理,即便是描寫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而它正是源於詩人對人生境遇、對客觀事物規律所產生的思想總結。小編今天便通過孟浩然的一首千古名作《題大禹寺義公禪房》,來和大家一起看看古詩中的微言大義。《題大禹寺義公禪房》是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詩。
  • 王維隱居山中寫下一首詩,短短40字,驚豔了整個秋天
    祖父王胄精通音律,還曾是宮廷樂師王維自幼受詩書禮樂影響不僅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還有頗高的音樂天賦當年剛入長安,便十分受到王公貴族們的青睞傳聞,王維曾憑藉一曲,幽靜山林他便在此,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別業這個房子,原本是武則天寵臣宋之問的唐睿宗時,宋之問失勢,客死他鄉這輞川別墅,也幾經輾轉在開元後期,王維買下了它
  • 王維歸隱嵩山寫下一首詩,中間20字妙不可言,令人稱絕
    王維晚年時隱居於終南山,留下不少詩描繪及周邊的風物。而在隱居終南之外,他也曾在河南嵩山隱居過。這首《歸嵩山作》便作於其貶官濟州後,歸隱嵩山之時。當然,王維此次歸隱嵩山,並不是真正徹底的歸隱,其詩也還不如後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完全超脫與禪意深深,但從中亦能看出王維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詩歌特點。
  • 張九齡受人排擠,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句句超脫高雅耐人尋味
    比如初唐的王勃,揮文潑墨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駱賓王一生窮困潦倒,在人生最後時刻,寫出了撼動整個時代的《討武則天檄文》,王維由於舞獅子一案,被發配外地,一晃就是十年,進京後又被排擠,一生蹉跎了歲月。
  • 從熱衷仕途到歸隱山林,洪應明留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由此得知他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則歸隱山林,洗心禮佛。從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熱血青年。到成為一個歸隱山林、與世無爭、潛心禮佛的平凡老翁。許多人一定會覺得是中間經歷了無數磨難、飽嘗世間悲涼後的避世清歡。
  • 孟浩然人生低谷時寫下一首詩,斷送了前程,卻成千古名作
    唐朝有很多詩人雖滿腹才華,卻屢屢在科舉考試中受挫,也因此誕生了很多千古名作。 例如羅隱的《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原是他在多次落第後寫的一首牢騷詩,卻安慰了世人一千多年。
  • 王維最有名的5首唐詩及對應的千古名句
    王維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詩人之一吧!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出身官宦之家,而優越的家庭條件使得他多才多藝,能詩善畫,且精通音樂。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唐代王維最有名的5首唐詩及對應的千古名句。
  • 孟浩然歸隱前寫給王維的詩,句句都透著失落之情
    在古代有許多詩人都寄情於山水,歸隱于田間,過著神仙一樣的日子,讓人羨慕不已。然而,通過仔細品讀他們所留下的古詩,詩詞君卻發現他們的生活,與我們想像中大不一樣。詩詞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通常都是懷才不遇,無人賞識,才迫不得已而歸隱南山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孟浩然的這首《留別王維》中,就可以看出一二。這是孟浩然在歸隱之前,給他的好友王維寫的一首古詩。
  • 王維寫了一首夏天的詩,可稱為經典,但卻有人說是「抄襲」
    最喜歡王維筆下的山水田園風光和生活,景濃淡皆宜,人不驕不躁。他寫春天是「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寫秋天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寫冬天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那麼,夏天呢,被詩人稱作「日長睡起無情思」的夏天,在王維的筆下是如何呈現的呢?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 晚年的王維隱居在終南山,特意給張九齡寫了一首詩,通篇充滿哲理
    後世的文人一直把陶淵明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當成為一種追求,以至於很多的詩人,他們到了晚年之後都會選擇隱居,例如唐朝詩人王維到了晚年就效仿陶淵明,一個人獨自在終南山隱居。而正是由於王維選擇了隱居,才使得他最終能夠寫下那些經典的名篇佳作。
  • 王維渾然天成的一首名作,以禪入詩,驚豔了整個春天
    王維的很多詩篇都清新自然,無雕琢痕跡,有時妙語連珠,令人心醉;有時並無佳句可摘,依然可以利用他純熟的藝術表現技巧,為讀者展現出詩情畫意的境界。品讀王維的詩,總有一種聲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利用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可以將霎時的寂寞,轉化為一種富於生活情趣的美感,使人賞心悅目。
  • 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既有美景,又有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所以在蘇軾的二千七百多首詩中,幹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簡單來說,就是在蘇軾的詩中,一些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其實,蘇軾的詞也一樣。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反而可以增強詞境的哲理意蘊。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過七裡瀨》,便是蘇軾的一首既有優美景色,又有深刻哲理的千古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