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而漢族人也是我們的最多,漢族人的文化,從遠古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延續了幾千年,到現在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現在我們主要談談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這一王朝的存在有點尷尬,前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後朝是由滿洲人建立的,這對處於中間的明朝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明末清初的衰落是不是意味著漢人文化的衰落?
一、大明王朝
1.朱元璋建朝
眾所周知,大明朝是由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創立的,朱元璋做過和尚,甚至還落魄地以乞討為生,但是,這些經歷也讓他大開眼界,最終在自己稱霸天下的道路上大顯身手,當然,朱元璋之所以能夠被推翻,也是因為元朝政府不得人心,昏庸腐敗,讓百姓怨聲載道。比如朱元璋,父母死時十分悲痛,餓死了,連一副棺材也拿不出來,只好用草蓆遮蓋下葬。一開始,朱元璋參軍不過是為了填飽肚子,遠離饑荒的日子,沒想到這一路走來,竟成就了霸業,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重建了漢人的朝廷!
2.明朝許多第一
必須提及的是,明朝是第一個廢除丞相制度的王朝!明代以前,以三公為丞相的丞相,必須設立,主管一定的政務,管理六部,為帝王分憂。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直接廢除了丞相一職,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
另外,明朝還成立了史無前例的官方「特務」機關,這些機關在明朝以前都是由官員們暗箱操作,負責秘密監察,而明朝則是光明正大地建立了特務機關,從平民到朝中大臣,都是受人監督的對象,然而,這種體制並沒有在清朝延續下來,明朝的特務機關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朱元璋死前,曾有遺言,官職工資不變,任期為永久!這就是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官吏的薪水都是固定的,這是歷代王朝的頭等大事,其實朱元璋也是出於愛民,不願加重百姓的負擔。
二、明朝在歷史中的作用
從文化層面上講,明王朝的建立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元朝時期,統治階層對文化的需求並不大,因為蒙古人的習俗更簡單,他們只靠武力取勝,對文化的重視也較少。
元王朝的文武官員大多為文武兼備,許多人並非科舉出身,而是戰功卓著,元朝的大多數官員是魯莽的,不重文武,而這些人又可以坐擁富貴,得到朝廷的重用。
元政府發出了這樣的信號,民間自然紛紛效仿,文化在元朝的地位也就越來越小了!民眾不只是跟隨元人的文化,還模仿元人的習慣,學習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蒙古人習慣扎辮子,所以漢族人也紛紛仿效,扎辮子,忘掉了老祖宗留下的辮子。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決心要改變這種局面,不僅讓漢人統治漢人,而且讓他們繼承漢人文化!因此,明朝政府規定:在官府的管轄範圍內,漢人必須恢復他們的傳統髮型和服飾。另外,對留在明朝的蒙古人,還規定要說漢語,要穿漢服,朱元璋這樣做,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原來的少數民族也很高興地學習了漢族文化,這樣就減少了民族隔閡,有利於民族團結。
此外,明政府對知識文化十分重視,對有文化的人,會給予高官厚祿,引導全民重視文化,不久,整個社會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為了保護中華文化,朱元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三、明雖亡,文化未亡
明初,歷代皇帝勵精圖治,出現了盛世局面,然而,在嘉靖統治時期,明朝政府積聚了許多矛盾,而嘉靖帝無論政事如何,多年不上朝,導致朝中奸臣多起,呈現出烏煙瘴氣的景象。直到萬曆年間,所幸得到張居正的支持,大刀闊斧地改革,才重新恢復了明朝的實力。
但是到了明王朝的後期,朝廷腐敗,引發民怨,加上連年的災荒,迫使農民起義,而且愈演愈烈。同時,滿人的勢力不斷上升,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大明亡國。明朝雖然倒臺了,但漢人文化並未衰亡,大清朝雖然是滿人建立的,但滿人崇尚漢人文化,在滿洲入關之前,就對漢人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入關後,清朝政府也同樣重視漢人文化,如經常舉辦儒家文化講壇等。
此外,清政府還保留了明朝的許多制度,其中除少數制度被廢除外,大部分保留了下來,當然,清朝也不是完全學了漢人的文化,他們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服飾、髮型等,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並且強迫漢人剃髮留辮。總的來說,漢人文化承襲得很好,明王朝也沒有衰亡,如果明朝沒有朱元璋建立,或許漢人文化也會成為歷史,不再前進,所以說,大明朝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