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夾在元朝和清朝之間,對於漢文化的傳承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2020-12-18 家常事見孝心

我們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而漢族人也是我們的最多,漢族人的文化,從遠古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延續了幾千年,到現在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現在我們主要談談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這一王朝的存在有點尷尬,前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後朝是由滿洲人建立的,這對處於中間的明朝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明末清初的衰落是不是意味著漢人文化的衰落?

一、大明王朝

1.朱元璋建朝

眾所周知,大明朝是由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創立的,朱元璋做過和尚,甚至還落魄地以乞討為生,但是,這些經歷也讓他大開眼界,最終在自己稱霸天下的道路上大顯身手,當然,朱元璋之所以能夠被推翻,也是因為元朝政府不得人心,昏庸腐敗,讓百姓怨聲載道。比如朱元璋,父母死時十分悲痛,餓死了,連一副棺材也拿不出來,只好用草蓆遮蓋下葬。一開始,朱元璋參軍不過是為了填飽肚子,遠離饑荒的日子,沒想到這一路走來,竟成就了霸業,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重建了漢人的朝廷!

2.明朝許多第一

必須提及的是,明朝是第一個廢除丞相制度的王朝!明代以前,以三公為丞相的丞相,必須設立,主管一定的政務,管理六部,為帝王分憂。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直接廢除了丞相一職,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

另外,明朝還成立了史無前例的官方「特務」機關,這些機關在明朝以前都是由官員們暗箱操作,負責秘密監察,而明朝則是光明正大地建立了特務機關,從平民到朝中大臣,都是受人監督的對象,然而,這種體制並沒有在清朝延續下來,明朝的特務機關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朱元璋死前,曾有遺言,官職工資不變,任期為永久!這就是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官吏的薪水都是固定的,這是歷代王朝的頭等大事,其實朱元璋也是出於愛民,不願加重百姓的負擔。

二、明朝在歷史中的作用

從文化層面上講,明王朝的建立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元朝時期,統治階層對文化的需求並不大,因為蒙古人的習俗更簡單,他們只靠武力取勝,對文化的重視也較少。

元王朝的文武官員大多為文武兼備,許多人並非科舉出身,而是戰功卓著,元朝的大多數官員是魯莽的,不重文武,而這些人又可以坐擁富貴,得到朝廷的重用。

元政府發出了這樣的信號,民間自然紛紛效仿,文化在元朝的地位也就越來越小了!民眾不只是跟隨元人的文化,還模仿元人的習慣,學習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蒙古人習慣扎辮子,所以漢族人也紛紛仿效,扎辮子,忘掉了老祖宗留下的辮子。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決心要改變這種局面,不僅讓漢人統治漢人,而且讓他們繼承漢人文化!因此,明朝政府規定:在官府的管轄範圍內,漢人必須恢復他們的傳統髮型和服飾。另外,對留在明朝的蒙古人,還規定要說漢語,要穿漢服,朱元璋這樣做,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原來的少數民族也很高興地學習了漢族文化,這樣就減少了民族隔閡,有利於民族團結。

此外,明政府對知識文化十分重視,對有文化的人,會給予高官厚祿,引導全民重視文化,不久,整個社會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為了保護中華文化,朱元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三、明雖亡,文化未亡

明初,歷代皇帝勵精圖治,出現了盛世局面,然而,在嘉靖統治時期,明朝政府積聚了許多矛盾,而嘉靖帝無論政事如何,多年不上朝,導致朝中奸臣多起,呈現出烏煙瘴氣的景象。直到萬曆年間,所幸得到張居正的支持,大刀闊斧地改革,才重新恢復了明朝的實力。

但是到了明王朝的後期,朝廷腐敗,引發民怨,加上連年的災荒,迫使農民起義,而且愈演愈烈。同時,滿人的勢力不斷上升,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大明亡國。明朝雖然倒臺了,但漢人文化並未衰亡,大清朝雖然是滿人建立的,但滿人崇尚漢人文化,在滿洲入關之前,就對漢人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入關後,清朝政府也同樣重視漢人文化,如經常舉辦儒家文化講壇等。

此外,清政府還保留了明朝的許多制度,其中除少數制度被廢除外,大部分保留了下來,當然,清朝也不是完全學了漢人的文化,他們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服飾、髮型等,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並且強迫漢人剃髮留辮。總的來說,漢人文化承襲得很好,明王朝也沒有衰亡,如果明朝沒有朱元璋建立,或許漢人文化也會成為歷史,不再前進,所以說,大明朝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前漢文化就已經湮滅?事實真是如此嗎?
    早在清朝入關前我們的文化就已經湮滅(詞義:磨滅,埋沒,消滅,銷毀)了」小璇看到這一個評論下意識的反感,就想反駁,但是中國的歷史這麼長,小璇並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說話是需要真憑實據的,所以就在網上查了這方面的資料。首先小璇查了漢文化到底是什麼?它包括了些什麼?
  • 元朝之後蒙古發展簡史:從明朝的瓦剌、韃靼到清朝的內外蒙古
    在蒙元強盛時期,無論是林中百姓還是氈帳百姓都能一個大汗下和諧共存,然而明朝建立的讓情況發生了變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後,1367年由徐達親自率軍開始北伐元朝,而當明軍還未到達元朝大都的時候,元順帝就已經落荒而逃退入塞外草原,將大都拱手讓給了明朝,而後明朝持續對蒙元進行打擊,朱元璋時期和朱棣時期持續對草原發動北伐,蒙元帝國江河日下,蒙古內部開始分裂,由林中百姓的部落形成了《明史》的瓦剌,而蒙古本部則形成了《明史》中的韃靼部。
  • 隨著明朝的滅亡,漢人文化是否走向沒落?看看清朝都做了些什麼
    今天我們主要來講講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這個王朝的存在略顯尷尬,前是蒙古人創建的元朝,後是滿人創建的清朝,位於中間的明朝有沒有什麼特殊用處?明朝的沒落是否意味著漢人文化的衰亡?圖片:明朝特務們劇照二、明朝在歷史中的作用從文化層面上來看,明朝的創建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很大程度的貢獻。元朝之時,統治階級對文化的需求並不高,因為蒙古人的風俗習慣比較簡單,他們只是靠武力獲取勝利,對文化不大重視。
  • 元朝清朝都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為何清朝統治時間是元朝的三倍?
    元朝軍隊的戰鬥力,放眼世界歷史,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但如此強大的元朝蒙古帝國,為什麼統治中國不到百年,遠不如清朝統治的時間,幾乎只有清朝三分之一?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政治制度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中講,「凡歷朝享國稍久者,必有一朝之制度。
  • 元朝開始的倭寇,明朝尤為嚴重,為什麼清朝卻銷聲匿跡了呢?
    朱元璋為了避免沿海居民和海盜、倭寇等勾結,制定了「海禁」政策,禁止了民間貿易,甚至不允許出海捕魚。到了永樂大帝時期,沿海各地對倭寇不斷有所斬獲,尤其是望海堝之戰,讓倭寇消停了不少時間。然而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倭寇橫行沿海,甚至爆發了嘉靖倭亂,成為了明朝的巨大邊患。
  • 為什麼中國導演幾乎都不碰元朝、明朝的歷史劇?
    元朝的衣服帶有很濃重的蒙古特色。可以參考《倚天屠龍記》中。敏敏特穆爾他爸和他哥的衣服,蒙古人蒙古士兵一出現就要快進有沒有。    明朝的衣服參考《女醫明妃傳》就可以了,尤其是官員的服裝,真的是太一言難盡了,大紅,大藍,反正是不符合我的審美。參考下圖。這都是什麼畫風?
  • 兼收並用,元朝治理下儒學的發展和變化
    元朝是一個民間文化發達但對讀書人不太友好的朝代,或許是因為多民族國家和蒙古人的防範心理,當時的宋朝遺民很難獲得入朝為官的機會。甚至在元朝統治的巔峰時期科舉制度還一度荒廢。所以說到儒學在元朝的發展,還是得從元朝自身的統治說起。
  • 你不得不知,元朝對於中國歷史的作用
    當時元朝在大都建觀象臺,由回回天文學家札馬魯丁任「提點」,製造7種天文儀器進行觀測,並編撰該歷頒行全國。至元十三年後,元朝頒行的郭守敬的「授時曆」及明朝在全國實行的「大統歷」,均參照該歷而制定。清初仍一度使用。2.數學:蒙哥汗是中國乃至遠東第一個研究《幾何原本》的人。他通過《幾何原本》的阿拉伯文譯本來了解古希臘數學。
  • 有人說: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清朝在中國,你怎麼看
    一說起中國,作為一個中國人都會有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什麼5000年文化、四大發明、東方上國。這也要多虧國家的教育到位,沒有讓我們忘卻那段屬於我們輝煌的歷史。問題從淺顯的角度去看我們國家真不愧是文化燦爛,文化實力影響八方蠻夷。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 元朝、明朝題材很少受到中國歷史劇導演青睞,為什麼?
    每部歷史劇都各有特色、自成一派,而為一部劇奠定基調的最主要元素,就是時代背景和題材了。明朝題材真的沒人拍嗎?並非明朝題材受到導演冷落,只是拍攝明朝題材電視劇的導演十分稀少,大火的劇作也不多。明朝題材真正火在清朝題材後,自從清朝題材宮鬥劇得到了受眾的一致歡迎後,有些希望另闢蹊徑的導演就把目光集中到了明朝上,但依舊收效甚微,像較為著名的《大明王朝1566》,說是口碑爆表,但真正看下去的人很少。先說一個取材難度問題。都說拍劇講究還原、考究,歷史劇的攝製在這方面講究更甚,一旦被發現史料不真、弄虛作假,肯定要受到觀眾的詬病。
  • 清朝可以通過與蒙古貴族聯姻拉攏分化蒙古部落,明朝為何不這麼做
    原因之一:明朝與蒙古天然敵對,清朝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元朝乃是蒙古建立的國家,而明朝則是推翻元朝後建立的王朝,這導致雙方從一開始便形成了敵對關係,而這種關係至少在明朝初期的一百年內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而清朝作為崛起於東北的民族,不論從生活習俗,還是從戰略態勢來講,關係並不緊張。
  • 同為少數民族政權,為何清朝題材的電視劇很多,而元朝卻很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元末明初的農民起義中,朱元璋就利用楊璉真迦這個非常不受歡迎的人物來進行宣傳,鼓動南方民眾起兵推翻元朝的黑暗統治。與元朝極為突出的民族壓迫相比較,清朝的民族政策比明朝要開放得多。從皇太極開始,清朝的民族政策就變得更加靈活開放。一六二六年,剛剛登基的汗位皇太極頒布了《滿漢通鑑》,使大批漢族農奴恢復了合法國籍,緩解了矛盾。
  • 不同流派「福」文字,出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
    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促使了文化的高度發展。唐詩在藝術上的成就,蜚聲中外,至今魅力不減。在書法上,使楷書達到成熟的階段。歐陽詢、柳公權和顏真卿的楷書各自開宗立派,他們在書法藝術上所達到高峰,使後人無法逾越。草聖張旭和懷素的草書藝術,後人 也只能望其項背。
  • 漢文化在臺灣的傳播
    明末清初,在鄭氏政權在臺灣推廣漢文化的過程中,一批明朝遺臣也流亡到臺灣,在致力於「文化拓墾」的同時,吟詩唱和,著書立說,寫出了具有臺灣特色的第一批文學作品,並且成立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社團──「福臺新詠」詩社。
  • 元朝滅亡後,心狠手辣的朱元璋,是怎麼對待10萬蒙古女人的?
    在我國歷史上有兩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分別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女真族建立的清朝,在這兩個朝代中漢人的地位都不高,但起碼清朝對漢人還是比較懷柔的,因為清朝知道如果讓漢人生活不下去的話漢人是一定會反抗的,到那時清朝就會被推翻,元朝的下場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元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對漢人太過殘暴
  • 清朝疆域比明朝大1000多萬平方公裡?不存在,清朝並沒有擴張
    自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後,清王朝滅掉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政權後統治了漢族天下,接管了300多萬平方公裡的漢族江山,並且將其開疆拓土,發揚光大,最終清朝疆域領土擴張到1300多平方公裡,成為一個強盛帝國。這種說法一直是比較普遍,但是小編卻有不同的看法,想要吐露一番。
  • 清朝時期我國為何出現了人口大爆炸,紅薯和土豆的作用有多大
    但在明清以前,我國人口數量始終在1億人以下,即使疆域最遼闊的元朝人口也不過八九千萬。不過在清朝中前期,中國人口呈現出爆炸式增長,人口總量增長近四十倍,乾隆時期我國人口突破2億,而到道光時期,全國人口數量更是增加到4.3億。即便後來因為太平天國起義造成人口銳減,我國人口仍然有3億多。那麼清朝時期我國為何出現了人口大爆炸,紅薯和土豆的作用有多大?
  • 元朝和清朝為什麼不算亡國滅種?這和古印度古埃及有什麼區別?
    元朝和清朝為什麼不算亡國滅種?這和古印度古埃及有什麼區別?流傳很廣泛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中國。而流傳更廣的一句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的文化數千年不曾斷裂,延續至今,這就是——中國。
  • 同樣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為何元朝和清朝結局不同?
    我國古代歷史上可以說是中原漢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博弈史,上下幾千年,二者的鬥爭和博弈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是在這二者的鬥爭中,推動著中華文明的前進。元朝和清朝都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佔據中原後建立的王朝。這二者中間僅隔著一個明朝,這樣看來遊牧民族的主導權還是強一些。
  • 明朝沒有收復元朝的哪些土地?
    而明朝一直是在自南向北掃北,在長城南部,因為有大量漢人的支持,因此明軍進展神速,很快將元朝趕回草原。但是越過長城後,就是完完全全的蒙古人的勢力範圍,明朝沒有群眾基礎,再加上遊牧民族飄忽不定的特點,因此在這裡徹底消滅蒙元勢力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