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南部地區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由路邊自由市場轉變而來,發展成為北京交易規模最大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它承擔著首都9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交易量、交易額連續十四年雙居全國第一,是首都名副其實的大「菜籃子」和大「果盤子」;它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市場」「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等多項榮譽,它的農產品價格指數成為引領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站在歷史長河中凝眸回望: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這個昔日荒涼的皇家狩獵場,如今可謂車馬熙熙,商賈雲集,吞吐萬象,方圓流金。回顧30年的新發地市場發展史,與一位近70歲的老人血脈相連,是他帶頭創建了新發地市場,並帶領市場領導層銳意進取、深化改革,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樹立起代表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風貌的一面旗幟。他就是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
揚帆起航新發地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
張玉璽與新中國同齡,在北京市豐臺區新發地村度過了童年時光。1976年,張玉璽結束了6年的軍人生涯,退役後回到了新發地當一名普通的農民。他抱著一切從零開始、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的心態,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先後擔任了電影放映員、財務統計員、漁場場長、車隊隊長、生產隊副大隊長,直至1985年張玉璽學習蔬菜栽培技術歸來擔任新發地村蔬菜公司經理。
鐵絲網做圍牆,三輪板車做貨架,「新發地農貿市場歡迎您」的簡易牌子下,人車湧動,交易現場好不熱鬧。這樣的場景留在了老照片中,留在了張玉璽的記憶裡。
再次看到這張老照片,張玉璽的思緒回到了30年前。
在改革開放初期,北京的朝陽、海澱、豐臺三個區的農民專門種菜,種出的蔬菜交給北京市二商局統購統銷。1985年,新發地村已經實行了分田到戶的土地承包政策。同時,北京市政府出臺了放開肉、蛋、水產、蔬菜等5種農副產品價格和打開城門歡迎各地蔬菜進京兩項舉措,中國經濟開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方位轉變。「當時,北京市二商局已經不全部收購我們種的菜,60%收購,40%自銷。這樣,菜農為了把蔬菜銷出去,自發在十字路口擺攤,周邊的菜農也來這裡賣菜,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以新發地為主的馬路自由市場。」張玉璽說。
隨著人流增多,市場規模越來越大,交易結束後市場一片狼藉。由於秩序混亂,馬路市場還堵塞了交通。已是村幹部的張玉璽帶人去清理市場,可是菜農們卻與他打起了「遊擊戰」,結果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時任豐臺區工商所副所長田振梅的一句話點醒了村幹部:「現在政策也放開了,你們可以自己成立農貿市場,把菜農集中管起來。」
新發地村決定成立市場。村裡決定,以張玉璽為首的15個村民,用15萬元貸款,圈了15畝地,開始籌建市場。有老人回憶道:「白天,張玉璽帶領大伙兒一起平整土地,晚上一起研究方案。一天下來,往往是一身泥水、一身汗水。」剛開始建設市場那陣子,條件很艱苦,圍牆是鐵絲網,中間鋪的是焦砟,簡陋的平房收拾收拾就是辦公室。
1988年5月16日,一個簡簡單單的用於初級農產品集散和交易的地方正式掛牌成立,這就是新發地市場發展的雛形,這一天也是新發地市場啟航的起點。
「打開『城門』,放開價格,這樣的政策是人民的需要,更是那個時代的需要。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成立,是改革開放發展的必然產物。」張玉璽如是評價。
穩中求進營造公平和諧的交易環境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新生」的新發地市場慢慢嶄露頭角,面積逐年擴大,菜販越聚越多。菜販在早晨現買現賣,一桿大秤和一個大筐就是一個「攤位」。看著市場車水馬龍、人潮湧動的交易場景,張玉璽又有了頭疼的事。
「隨著市場的發展,如何管理市場就成了頭等大事。當時,誰都沒有經驗,只有自己去探索和開拓。我就去新華書店買相關的書,結果一本都沒有。」張玉璽說。
張玉璽換位思考,扮成商戶,拉著兩車西紅柿到內蒙古的市場裡體驗菜商生活。當時,北京5分錢一斤的西紅柿在內蒙古當地市場賣到兩毛五分一斤。晚上,十幾個態度不善的「菜霸」來到張玉璽面前,想以每斤一毛錢的低價全部收購。在張玉璽無奈之時,市場的管理人員出現在張玉璽面前,為他解了圍。這一買一賣之間讓張玉璽明白一個道理:商戶要放心經營,市場治安最重要。市場想留住商戶,就要在市場管理和商戶服務上下功夫。
張玉璽的親身經歷讓他明白了市場管理和發展從何入手。6年的軍旅生涯鑄就了他敢想敢拼、勇於築夢、樂於奉獻的性格品質。張玉璽帶領市場領導班子總結出「三大紀律、八項原則」等市場規章制度,成立保安隊伍,嚴格管理交易秩序,設立相關配套部門,更好地為交易雙方服務。
新發地在建場初期,採取的是「今年收入變明年投入」的方式,如「滾雪球」一樣逐年增添配套設施。隨著交易規模的迅速增大,佔地面積也在逐年擴大,1996年佔地達450畝,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鋪面房、庫房1000多間。規範標準的市場大門拔地而起,餐廳、旅館、集裝貨運、加油站、儲蓄所、衛生所、客戶生活區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真心、真情、真意」「與人為善,客戶至上」「愛場,尊商,誠信,創新」……這些口號已成為新發地市場的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代表,在這個時代開始叫響。
上世紀90年代,來自河南的王慧東成為新發地第一批賣水果的商戶。他告訴記者:「我們商戶選擇哪個批發市場,最重要看市場交易環境和市場服務。沒有欺行霸市的人,有困難找市場能解決問題,一個公平、安定的交易環境對於我們來說太重要了。」
如今已是「荔枝大王」的王慧東與張玉璽相識20多年,他說:「張董事長在管理上思路非常清晰,自己一身正氣,帶的團隊作風就正,就能幹好。商戶和管理人員非常默契,關係和諧,管理人員用實際行動來辦事。他和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做生意要講信譽,讓別人也能發財』。」
「『三大紀律、八項原則』裡有一條:不放走賠錢的商戶。我就對大家說,賠錢的商戶要留住,免除進門管理費,再和商戶聊聊原因是什麼。我們了解到,賠錢的原因大部分是信息不對稱、品種不對路,就幫忙出主意,解決問題,這樣商戶下次還能來。」張玉璽說。
「讓客戶發財,求市場發展」。當年,就是在這樣的服務宗旨下,新發地吸引經營大戶進駐,為新發地市場引來了大批的採購商;前來採購的人越來越多,又吸引了更多的經銷大戶入駐新發地市場,「新發地市場交易環境好」的口碑在行業內傳開。
走向輝煌守護首都農產品安全供應
在張玉璽的眼裡,進入21世紀以後,北京農產品供應量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豐富。「進入新世紀,北京每年以50萬的人口數量增長,高端人群增加,對農產品的品質和農業企業的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全國各地的優質農產品不斷湧入京城。特別是大鐘寺市場退出流通領域,新發地的發展更是有了質的飛躍。」張玉璽說。
「2003年,新發地承擔著北京市民80%的蔬菜需求量。保障北京農產品供應是新發地的歷史責任,但新發地應緊跟改革開放的時代步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創新和改變。」張玉璽告訴記者。
本世紀初,農產品市場出現了供大於求的苗頭。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以張玉璽為首的市場領導層就從農產品質量安全抓起。市場在主要進貨通道設置了農產品快檢窗口,對一些產地檢測不全的蔬果進行進門檢測,保障市場內流通的蔬果安全達標。「實際上,在1999年市場就具備了初步快速農殘檢測能力,可以檢測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兩項,當時檢測不合格率4.6%。有了農殘檢測中心之後,我們不斷更新、升級,隨後北京市食藥局入駐市場,每天可檢測1200~1500個品種,合格率更是達到99.8%。」張玉璽說。
他在市場建設上創新理念,精耕細作新發地這塊北方農產品的集散地。從2001年開始,新發地陸續建起了4個社區,提供1200多套房屋供商戶租住;2006年,新發地建起了糧油、禽蛋、肉類、特菜交易大廳,實現了部分產品從露天交易向廳棚交易的間接轉變;2010年,新發地建立了「國際綠色物流區」,30多個國家的農產品相繼進入園區交易;2011年,新發地成立農產品電子交易中心,嘗試開展農產品電商業務;新發地成立水菜小葉菜、豆芽等專營區,交易區的功能隨之細化,實現了可追溯機制;新發地翠鮮緣冷庫專營區、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消防隊、監控室^逐步完善……。
在全國46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中,新發地市場的交易量、交易額已連續14年雙居全國第一,成為國內農產品批發行業的「領頭羊」,首都農產品安全、穩定供應的「護城河」。
規劃藍圖打造多功能農產品園區
張玉璽在進修學習時,聽一位來自英國的老師講過:做農產品銷地市場要具備四個條件,位於城鄉結合部、市場交通便利、有自發的基礎、批發到零售運輸在一小時之內。「新發地的天時、地利、人和全符合條件,在承擔著北京市90%農產品供應的歷史使命前提下,與時俱進,與國家政策相結合,未來的新發地能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張玉璽說。
從聚集商戶到疏散商戶,新發地轉變發展原則,「扶大、扶強、扶優」,倡導商戶走「產+銷+銷」之路。即商戶要有基地,基地產出優質農產品,商戶在新發地銷售,再通過「社區蔬菜直通車」或社區便民店在終端銷售。根據新的發展原則,市場實施了「內升外擴」的發展戰略,業務向生產源頭和零售終端同步延伸。市場和商戶合作,在全國農產品主產區投資建設了10多個分市場和300萬畝生產基地,在泰國、智利、緬甸等國家建立水果生產基地,來自基地的高品質農產品豐富著首都市民的餐桌。並且,在北京市區內建立了多家便民菜店和開通便民直通車,覆蓋900餘個小區,全面構建新型農產品供應鏈。
在提檔升級方面,新發地市場重點加強了七大項目的建設,國際水產城、水果交易樓、蔬菜交易樓、12萬噸冷庫、綜合交易大廳、電子商務平臺、便民社區直通車成為新發地市場提檔升級的核心。
張玉璽的心中對未來新發地的功能定位有規劃:「新發地佔地1680畝,未來要『瘦身』,其中的670畝土地將用於建設綜合性的地上三層地下三層的農產品市場,包括冷鏈交易區、果品交易區和蔬菜交易區,車輛可以直接開到各層裝卸貨。餘下的1000畝土地將重新規劃為綠地,進行植被改造,多品種花草樹木交相輝映,新發地市場將煥然一新。經過轉型升級,新發地將成為一個集農產品交易、商務、會展、觀光旅遊、特色小鎮於一體的現代化農產品園區。」
在張玉璽的規劃中,未來的新發地市場交易模式將借鑑韓國,從各地來的蔬菜瓜果進入市場後將首先進入政府投資的農產品包裝市場,進行農產品的二次檢測並包裝成為各自的品牌後再統一拉到市場進行交易,分流到二級市場。除了升級改造外,新發地市場還將繼續加大北京市便民蔬菜直通車和社區便民菜店的覆蓋面積,有效減少城市內的遊商,解決市民買菜難、買菜貴的問題,並拓展「網際網路+」模式及B2B、B2C、O2O等定點配送業務。
同時,新發地把依託京津冀、融入全國、面向世界作為新目標,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地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快速融入環首都1小時鮮活農產品流通圈,通過有效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城鄉居民對鮮活農產品的需求;發展淨菜進京,降低流通環節的損耗率及垃圾產生量;有效融合國際資源和國內資源,不斷促進我國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入發展。
心系使命以「德」字擔起社會責任
一則給張玉璽的頒獎辭這樣寫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他是一個志向遠大,務實有為的企業家。」
張玉璽一直保持著在部隊養成的樸素節儉的作風,不吸菸、不喝酒,身邊隨處可見的就是書,唯一的改變是一天比一天更忙了。在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位市場領導者提出了很多代表著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口號。這些「口號」看似非常簡單,卻是創造一個世界級批發市場的力量之源,它深刻影響到員工及商戶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
80後的詹家寶是新發地人,已經在市場工作6年的他談起張玉璽,深有感觸:「張董事長是我的鄰居,也是長輩。在張大爺身邊看到他天天忙,沒有休息日,覺得他真不容易。6年的時間,張大爺的堅持讓我懂得幹農業是一件很有意義、有面子的事,我沒看到新發地的昨天,我要堅持看到新發地的明天。」
以「道德經濟」發展市場,已經成為新發地的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內容之一。「莫道眾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這是張玉璽最喜歡的詩句。
對商戶們來說,張玉璽是一個心地善良、胸懷寬廣的貼心人。每年吃年夜飯的時候,他都為留在市場的商戶送去熱騰騰的餃子,讓他們真切感受到了那份實實在在的關懷與情誼;商戶遇到問題找他解決,他從不推脫,雷厲風行及時辦理;在冬天看到保安執勤,他都會走下車問問冷不冷,摸摸衣服厚不厚。「臍橙大王」馬國水和張玉璽相知甚深。馬國水說:「我今天能做這麼大的生意,就是受張董事長的影響。他的兩句話讓我最有感觸:第一句是做教育、醫療、農產品,時間越長對社會越有意義,一生都要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第二句是一定讓和你合作的人掙錢,你才能有發展。所以,我在做生意時,也是要想到讓別人掙錢,這樣才能雙贏。」
在張玉璽的心中,他和新發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首先就是保障首都市民的農產品供應。現在,新發地市場每天蔬菜成交量底線是1.8萬噸,果品成交量底線也是1.8萬噸。有這兩個1.8萬噸的保障,北京農產品供應就是「綠燈」,否則就會變成「黃燈」或「紅燈」。
「『三農』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只有將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產品在市場上換成『真金白銀』,農民才能脫貧,才能增收。」張玉璽說。
他認為,脫貧攻堅,人人有責,這是全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參與的事情。「河南省蘭考縣的鹽鹼地能種甜瓜。我就讓『甜瓜大王』張宗志去試試,結果種出的瓜口味特別好。我們為蘭考縣的81戶極貧戶免費提供種苗,免費指導種植,新發地收購,結果一畝地的兩茬甜瓜一茬蔬菜賣了5萬多元,這些極貧戶一下子就脫貧了。」張玉璽告訴記者。
他走訪了全國上千個縣,將300多萬畝的生產基地大部分建在貧困縣,每年在新發地開展的貧困縣農產品推介會全部免費,甚至一些貧困縣在新發地有免費的營銷點,貧困縣的農產品優先銷售。
新發地櫛風沐雨、砥礪前行三十年,是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績的見證者。因為張玉璽,名不見經傳的新發地一步步走向了輝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新發地市場完成了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擁有自己核心價值觀的過渡,駛入了高效、快速、良性發展的快車道,成為帶動中國農產品大流通的「超級綠色航母」。
「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致富是分不開的。新發地有一個口號是『走進新發地,吃遍全中國』,恰恰大多數貧困縣就是農業大縣,所以說農民的脫貧致富與新發地緊密相連,這是我們應該擔負的責任。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要規模化、組織化、品牌化,要講好中國故事,要讓農民走進市場,拉長利益鏈條。」張玉璽將帶領新發地為鄉村振興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