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注
本文來自大國三農工作室。在全國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下,作者對各地菜價做了數據調查與分析,認為生產端供應總量可以保障,春節周期性因素外,疫情防控有一定影響,但真正貴在流通環節服務缺失。作者重點關注疫情對春耕和養殖的影響,建議在當前中國經濟「爬坡過坎」、內外壓力激增的形勢下,疫情防控一定要「精準施策」,根據疫情防控情況變化動態調整,超前謀劃政策措施。
俗話說,過了初五不是年,意思是指春節的一些老習俗從初五起就可以「破除」了。從這一天起,店鋪開張的多了、菜市場的攤位也陸續上新菜了,超市農副產品貨架區的新鮮菜也越來越多起來。
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疫情影響下,當前各地的物資和人員流動都不同程度受到波及,特別是關係到基本民生需求的「菜籃子」產品,春節過後一些地方新鮮蔬菜的終端價格陡漲,許多老百姓頗有意見。
各地菜價普遍上漲
前幾天,河南鄭州一家超市一棵大白菜賣到63.9塊錢的消息在網上廣泛傳播,雖然很快這家超市就收到市場監管部門開出的50萬元罰單,但菜價漲得驚人的情況卻並非鄭州這家超市所獨有,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河南鄭州京廣路大商超市白菜漲價被查
北京新發地市場供應了全市九成蔬菜,是首都人民的大「菜籃子」。據新發地市場信息,27日(農曆正月初三)蔬菜加權平均價是每公斤3.61元,比去年正月初三(2月7日)的每公斤2.79元上漲了近三成。
北京新發地市場29日蔬菜價格
在菜價普遍上漲的背景下,不同地點、不同經營形態的菜價差別很大。根據大國三農工作室28日對北京市的一個小調查,以被稱為「百菜之基」的大白菜為例:
西五環魯谷某菜市場,2元;
東南四環大洋路批發市場,2.5元;
二環內的燈市口東華門某菜市場,3.8元;
南三環木樨園橋西某小超市,3.58元;
南二環永外大街某菜市場,3元;
東五環外通州區八裡橋菜市場,4元;
東四環外姚家園菜市場,5元;
最便宜的價格出現在北五環外的天通苑物美超市,每斤1.59元;
最貴的是西二環某超市,6元。
28日,北京市西五環某小區居民排隊買大白菜
一些人不光對菜價感到貴了,還發現菜市場根本買不到什麼像樣的蔬菜。一位北京市民說,家門口的菜市場,沒到中午就剩不下什麼菜,「就兩把小蔥和一點苦瓜、辣椒」。在上海,部分市民反映想要買到新鮮的綠葉菜,必須靠「搶」。
為了減少出門帶來的疫情風險,不少市民通過網絡下單買菜。春節期間幾乎所有涉及生鮮售賣的手機APP的訂單量都大幅增加,有人說,想要買到綠葉菜「全得靠手速」。
29日中午,北京宣武門附近某超市的鮮菜區
不過,新發地的數據顯示,儘管今年春節期間的菜價高於去年同期,但整體價格在近5年同期中仍然處於中間偏上的位置,並不是最高點。
數據來源:新發地市場
貴在流通環節服務缺失
今年春節期間菜價貴在哪裡?這至少需要從生產和流通這兩塊來看。
先看生產——根據農業農村部28日的最新預計,全國冬春在田蔬菜面積8400多萬畝、產量1.7億噸,均比去年同期增加2%左右。另據該部1000個蔬菜直報信息點監測,全國蔬菜產量77萬噸,供應量同比增加2.7%。因此,從蔬菜的供應總量來看是沒有問題的。
單從大白菜價格來看,農業農村部29日對全國批發市場大白菜價格的數據顯示,最貴的是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每公斤12元;最便宜的是四川綿陽的高水批發市場,每公斤0.7元。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防控疫情對市場供應有一定影響。由於湖北是蔬菜大省之一,大白菜、圓白菜、白蘿蔔、菜花等生產量大,但現在向省外銷售受阻,因此造成供應總量偏緊。
同時,河北多地農村為防止疫情擴散,村邊有挖溝封路現象,不讓收購商進村收購,四川有的農村不允許10人以上聚集,使得白蘿蔔收購遭遇一定困難(挖蘿蔔、清洗、裝袋等田頭作業需要有組織地進行)。
從生產預期來看,據中央氣象臺預測,2月份全國氣溫總體偏高,這也有利於蔬菜的生長發育,因此春季的蔬菜供應總體看是有保障的。
進入新發地市場的車輛要消毒,司機也要測量體溫、戴口罩,登記相關信息
再看流通——目前看大多數地方菜價上漲的基本原因仍是春節的周期性因素。像往年一樣,菜販子、生鮮物流司機等流通鏈上的相關人員回鄉過年,減少了新鮮蔬菜的市場供應。
同時,北上廣等大城市每年過年期間都是「人往外流」,而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人取消了出行計劃,這也增加了蔬菜需求。再加上部分貨源運輸不暢,簡單地說,買菜的人多了、運菜賣菜的人少了,短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供求矛盾。
供應總量充足卻出現菜價上漲現象,從根本上說是一個市場需求和供應匹配度的問題。有人認為這是「市場失靈」,有人認為應當「靠市場自然調控」。其實人們在討論這一問題時容易忽視的一點是,除了「看得見的」農產品是商品,圍繞農產品進行生產、運輸、銷售等所進行的「看不見的」服務也是一種商品。
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幾天提供服務的人少了、需求量卻在增加,因此導致終端商品價格上漲,這是菜價貴的基本規律體現。
再多說兩句:其實這也是為什麼菜價「產地賤、銷地貴」。有些人認為,種在田頭的蔬菜收購價那麼便宜、甚至爛在地裡沒人收,而城裡人吃菜卻貴得很,應當「產銷對接」、「產地直銷」。當然,這種想法從來就沒有真正實現過,因為它忽視了流通鏈條提供的服務價值。
回過頭繼續說這一波菜價上漲。可以預期,這一勢頭不會持續太久。一過「破五」,機關、單位、工廠、商店等相繼正常運行,商販等蔬菜流通鏈上各環節也將陸續活躍。
北京市的同和居、同春園、柳泉居、烤肉季、護國寺小吃、鴻賓樓、峨嵋酒家老字號餐館相繼開辦了便民菜攤
密切關注疫情對產業影響
在交通不暢影響蔬菜流通的同時,對生產端的影響也正在悄然發生。而這可能會給後期、即使疫情有效緩解乃至消除後的農產品市場供應帶來「次生災害」式的新壓力。
米麵油、肉蛋奶、果蔬茶,人們餐桌上的每一種農產品,不僅是由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產業鏈上的不同環節所組成的,即使是在農產品生產端也是由不同環節組成的。防控疫情對人員流動、物資流動的壓力,目前來看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春耕。隨著天氣漸暖,各地相繼進入春季農業生產的大忙時節。現在正是農資銷售旺季,種子、肥料的物資供應是否會受防控疫情太大影響?植保等生產性服務是否會因人員阻礙而無法進行?目前已經有一些種子企業採取壓貨措施、有些農資經銷商大幅減少了進貨,這對開春後一些地方農民採購或將造成不利影響。一年之計在於春,接下來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壓力不容忽視。
二是養殖。目前已經有因防控疫情採取交通管制措施而導致飼料和雛雞、雛鴨運輸困難的情況,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造成較大影響。有企業反映,沒雞苗的(養殖場戶)養不了雞、而孵化場的雞苗運不出去就只有被殺死,由此可能造成後期禽肉、蛋的市場供應減少。2019年由於非洲豬瘟疫情已導致豬肉供應緊缺,如果今年禽類業再遭此問題,可謂「雪上加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老百姓吃不起肉,可能會罵娘的。
應當看到,封城封路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在疫情可能造成更大危害的當下,這些措施無可厚非、十分必要。在這一前提下,如何避免「一刀切」,兼顧老百姓生活所需和基礎產業的生產所需,是一件考驗執政能力的「應用題」。這道題並不好回答,但無法迴避、沒有退路。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
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26日表示,交通運輸應「一斷三不斷」:「一斷」是堅決阻斷病毒傳播渠道;「三不斷」就是公路交通網絡不能斷、應急運輸綠色通道不能斷、必要的群眾生產生活物資的運輸通道不能斷。28日公安部也提出,對未經批准擅自設卡攔截、斷路阻斷交通等違法行為,要依法穩妥處置,維護正常交通秩序。這些要求非常及時和必要,希望上下貫通一致,把政策精神一竿子落實到村、到產業。
28日,安徽合肥。合肥人的菜籃子——百大周谷堆市場已為應對疫情做好了市場供應準備
不僅對農產品和農業生產應如此,對各級執政管理者來說,越是疫情持續就越要保持戰略定力,既分清當下的輕重緩急、排好優先序,又要有前瞻視角比常人超前謀劃政策措施。否則,「一刀切」、「大呼隆」、「鬍子眉毛一把抓」,將對許多產業造成持續影響,企業破產、工廠停工、工人失業、社會消費預期下降、居民生活成本增加……
在當前中國經濟「爬坡過坎」、面臨內外壓力增加的前提下,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一定要「精準施策」,做到從上下到「令行禁止」,還要根據疫情防控的形勢變化進行動態調整。這是對各級管理機構的一次「大考」,希望都能交出讓群眾滿意的答卷!
來源:大國三農工作室
《蔬菜生產基地和人員如何防控?指南來了!》(菜農圈)
目前,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阻擊戰正處於關鍵時期,大多數人都要進行居家封閉防護,但是,蔬菜屬於保障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還要加強生產和採收、包裝、運輸交易,菜農不能居家防護。既要進行防禦疫情,又要抓緊蔬菜生產,做到生產防護兩不誤,提出以下建議,僅供參考:
1
菜區防護
當地沒有病例發生的村鎮和社區要加強防護,嚴格杜絕從疫區來的車輛和人員,包括湖北的車輛、當地發生病例區域的車輛和人員都要嚴格拒絕進入蔬菜生產區域,不僅要在村鎮設卡,更要在蔬菜生產區域邊界設卡防控。
對於到基地運輸蔬菜的車輛要嚴格進行整體消毒,還要對蔬菜包裝周轉箱進行消毒。
對運菜人員要檢查登記,測量體溫,了解近期往返區域,杜絕疫區人員運輸蔬菜。
2
基地防護
3
菜農防護
菜農要加強營養,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出入棚室要注意加減衣服,避免感冒,以免導致發燒隔離,影響工作。
工作以後要洗手。有條件的基地儘量居住在棚室的緩衝間內,避免往返感染,需要往返時要佩戴口罩。
回家後要及時洗手,外出的衣服要放在一個單獨的地方,並要勤換洗。
在家期間,沒有近期必須做得事不要出門,不和近期外出過和不認識的人接觸。
杜絕不必要的拜訪和來訪,不聚餐,不聚會,不打牌。家裡要多通風,勤消毒。
4
包裝運輸防護
5
其他
棚室要控制溫溼度,適當放風排溼,減少病害發生,防治病蟲害儘量採用噴粉劑和噴粉機械,以減輕勞動強度。
作者:孫治強(河南農業大學)
●微信公眾號:楊理健(微信公眾號搜索楊理健關注)
●主要內容:農藥植保、質量安全和鄉村振興
●查閱文章:qq空間:https://user.qzone.qq.com/31539286/info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