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共享單車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尤其是一線城市主要區域,共享單車基本飽和,熱點區域存在車輛過度投放,規模超過環境設施承載能力,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整個共享單車行業都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
面對共享單車投放數量越來越多,全國不少地區也開始做出相應的措施。
根據報導,此前杭州市場上共有共享單車約77萬輛,現已縮減為50萬輛。與此同時,深圳市活躍共享單車數量約75萬輛,,基本位於現狀建成自行車道及停放空間承載力合理範圍內。
近日,滴滴自有品牌青桔單車3月17日凌晨在深圳投放2萬輛單車。然而,當天深圳市交委就發布聲明稱:青桔單車屬違規投放,並要求收回違規投放車輛。
3月22日凌晨,青桔單車登陸武漢,當日下午,武漢市相關部門聯合對其違規投放的數百輛單車進行收繳。目前,滴滴出行已被多部門約談,要求立即回收違規投放車輛。
其實早在2017年8月份,有消息稱上海已暫停新增投放共享單車。另外,近期廣州市交通部門約談了摩拜、ofo兩家企業,明確要求企業嚴格落實禁投新車的管理要求。還約談了有意進入廣州的滴滴、哈羅單車,明確要求短期內不在廣州市域內投放自行車。廣州市交通委還要求做好現有存量單車的壓減工作。
廈門今年發布新規定,按照城市環境承載能力,設定了15萬輛的投放極限。
那麼誰多投?誰少投?怎麼分配?
廈門不再讓企業盲目投放,而是通過把電子圍欄技術、運營人員與實際投放量比例、接到相關部門投訴指令後處理亂象時效等20個項目的考核指標綜合判定。誰管理的好,誰就能在這15萬輛共享單車的比例中多佔些份額,表現不好的,就要減少投放。這在比誰投放快、誰燒錢多的今天,倒也不失為妙招。
「禁投令」的公布,對企業新增單車投放進行限制,自然而然就將一些後來的共享單車平臺被拒之門外——滴滴自有品牌青桔單車之所以違規投放2萬輛單車,或許是多次申請無果之後的無奈。
深圳市都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董威表示,滴滴方面的投放行為,對城市治理帶來負面作用。深圳現階段主要區域車輛投放基本飽和,熱點地區均存在車輛過度投放且規模超過了環境設施承載能力的問題,在此情況下暫不應新增投放。
目前市場上兩大共享單車巨頭ofo、摩拜,已佔據大部分市場,其他共享單車品牌如果想要在共享單車領域分上一杯羹,必須在投放總量上佔據一定的份額,與之而來的就是投放的數量不斷增加。現在不僅僅是其他平臺的共享單車,ofo和摩拜兩大巨頭也不斷投放更多單車,希望靠數量佔據市場。
這種措施帶來的後果就是,各個品牌的共享單車投放數量過多,亂停亂放問題對城市的環境以及交通造成較大影響,這也是各個地方禁止新增共享單車的投放最大的原因。
實際上,對於共享單車數量爆發式增長,共享單車的管理,遠比禁投更加重要。
在我們身邊,共享單車隨處可見,數量多提供便利的同時,與之而來的就是共享單車難以統一管理的問題,現在共享單車在一些地方甚至成為了城市「癌症」。比如:單車亂停放佔用公共空間,老舊的單車得不到替換,押金被挪用,以及投放過量的問題,都已經成了公共政策和城市管理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共享單車從起步到整條街擠滿各種各樣的共享單車,幾乎是一夜之間,在不到三年時間裡,共享單車可能是中國發展最迅速的行業,在兩年多不停地投放、競爭之後,各大城市的單車數量已經達到飽和甚至超過了城市道路本身的承載能力。這在中國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可能原始競爭周期最短的了。
現在共享單車的市場格局基本已經確定,面對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如果繼續投放,只會讓用戶體驗變得更差,這是毫無疑問的。在這個時候,其實更多的是單車的運營者、城市管理者要思考如何提升服務和管理的問題,在服務品質上開始加大投入,更好騎的車子、更快捷的管理、更整潔的街道,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而不是讓繼續投放繼續惡性競爭。
共享單車在經歷幾輪的市場的篩選之後,市場規則已悄然發生變化。解決市場痛點,提升用戶體驗已成為行業的主流,盲目投放,野蠻式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這樣,共享單車才會成為城市便攜出行的提供者,而非製造麻煩的城市「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