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縣,是山東省日照市下轄縣。1947年5月12日建立五蓮縣,因境內秀麗的五蓮山而得名。
五蓮縣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山東半島東南部, 東鄰青島,北接濰坊,隸屬日照市,全縣總面積1443平方公裡。縣境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周期性變化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署,雨量充沛,季節性降水明顯,日照充足,熱能豐富。
五蓮縣盛產板慄、蘋果、柿子、桃及其它雜果,享有「林果之鄉」的美譽 。花生、黃煙、桑繭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境內蘊藏著具有開採價值的金、銀、銅、花崗石等20多種礦產,其中花崗石儲存量達 50 億立方米。生態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43%,碧水、藍天、綠樹相映,是全國生態示範縣。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日照市五蓮縣東南,五蓮山風景名勝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2.6℃,冬暖夏涼,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境內氣候溫和,特產豐富,山清水秀,河川縱橫,素有臺灣花蓮,"山東五蓮"之美譽。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8平方公裡,由五蓮山、九仙山兩景區組成,主峰海拔515.7米。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以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著稱。
五蓮山風景區是齊魯大地最大的野生藥庫,有山東省野生杜鵑花基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佛教活動中心,被譽為"江北雙絕"的萬畝野生杜鵑花園、龍潭大峽谷和有"通天之舉"的皇家寺院--護國萬壽光明寺更是享譽大江南北。通過幾十年的開發與建設,五蓮山旅遊風景區已經成為魯東南最大的生態風景區。五蓮山風景名勝區最佳遊覽時間為春夏秋三季,春夏之交萬畝野生杜鵑花盛開。秋霜季節,滿山紅葉層林盡染,與山光石景相輝映,極為壯觀,十分優美,十分漂亮。
五蓮山原屬諸城,古稱密州,1947年始由諸城劃歸五蓮縣。宋神宗熙寧七年,蘇軾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太守,在此寫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這一帶應是東坡聊發少年狂之處,故譽此山"奇秀不減雁蕩"。至今山中尚存蘇軾"白鶴樓"留題。
五蓮縣大青山
五蓮縣大青山,座落於魯東南黃海之濱,五蓮縣城西南7公裡處。群峰拱圍,森林密布,組成了方圓30平方公裡的著名風景區,縱觀全山36峰、106洞、6潭、3峽、9峪、四甸、8坪、200餘景,以"秀、幽、奇、曠"四大特色著稱,是省級森林公園、省級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更兼古園柏、祥雲寺、萬和寺、古城牆等遺蹟和漢高祖劉邦走馬摔冠、屯兵西徵的民間傳說,使其更加色調迷離,韻脈神秘。清代山西籍著名文人、禮部員外郎陳豫朋途徑大青山時,賦詩曰:"詰曲洪崖石徑長,馬蹄登頓怯晨裝,野花蔓草都難識,只有青山似故鄉。"將大青山與故鄉的五臺山相媲美。
五蓮縣七連山風景區
七連山坐落在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城以東10華裡處,位於洪凝、松柏、街頭三鄉鎮結合部。面積達15平方公裡,境內群山連綿,谷深景幽,奇峰異石,秀水名瀑。
七連山以七個形態不一的山頭相連而得名,大滴水景點以魯東南第一瀑布而著稱,翠若綠毯的山間蔥鬱植被,而聞名大江南北。由於七連山的數千巨石山頭相連,且造型各異景色優美,與廬山山水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被人們稱為北方小廬山,大滴水石壁高數丈,峽谷綿延而上,形成了氣勢之宏大和天造地設之妙。
五蓮縣九仙山
九仙山為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與五蓮山隔壑相峙,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著稱。九仙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之多,與五蓮山並稱雙絕。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以遊覽觀光為主體的產品類型。從曲徑通幽的山間秀色到晴空響雪的懸泉飛瀑,從韻脈神秘的自然景觀到古老豐富的歷史文化,無不受到眾多遊客的喜愛,成為遊覽的佳處。九仙山的美可以歸納為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最大的特點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華北罕見,令人叫絕。還有被譽為「江北一絕」、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春夏之交,競相開放,令人陶醉。霜秋之季,滿山紅葉與山光石景相輝映,蔚為壯觀。 歷史上許多隱士騷客,常會於此,吟詩論文,讚美九仙山勝境。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有「九仙今已壓京東」的詩句。戰國孫臏馬陵大捷之後,辭去齊國軍師,浪跡山林,終選此地,修建茅舍,聚待講學,並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明代禮部侍郎翁正春贊為「真齊魯間最聖地也」。
五蓮縣松月湖旅遊度假區
松月湖旅遊度假區位於今五蓮縣境內,是濰水溯源古白浪河的源頭之一,也是是齊魯文化交融的重要紐帶。傳說,姜太公常垂釣於此景區釣魚石之上,湖水悠悠,大釣無鉤,談笑揮灑間,送來一個盛世強周。
景區內有72景,周邊有五蓮山、九仙山、馬耳山、齊長城遺址等環繞。東坡居士蘇軾醉於五蓮山的秀麗險絕,盛讚其「奇秀不減雁蕩」;與它隔壑相對的九仙山則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著稱,二山並稱「雙絕」;曲折蜿蜒,高低綿亙的魯東南最高峰馬耳山與Dreamoon松月湖昂首相望,山水競秀,交織成一副壯麗的畫卷。山水雖美,但最引人入勝的,還是那些流傳千古的動人傳說。八仙過海的故事,為九仙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而正是這神秘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九仙山,為孫臏提供了一席棲身之地,讓他在此著成了《孫臏兵法》,成就了他的不朽。若是你從馬耳山的山麓下走過,定會被那綿遠的香氣吸引,那是劉墉故裡溢出的書香。
五蓮縣烈士陵園
五蓮縣烈士陵園原位於縣城東南,1973年建,正堂3間,前有走廊,兩端為耳房,始建於1973年,陵園佔地6200平方米。
五蓮縣烈士陵園正廳內陳列著1364名烈士英名錄和部分烈士遺物。紀念堂前有烈士紀念碑,高13米,正面寬2.03米,側面寬1.06米,正、背面分別仿刻有毛澤東手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死難烈士萬歲"。東西側面鐫刻"烈士英名千古流芳"、"豐功偉績萬世長存"。
五蓮是革命老區(屬濱海抗日根據地),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裡,我縣先後有1369名優秀兒女,為了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忠貞不渝,寧死不屈,用慷慨熱血和壯麗生命,鑄就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