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當酋長

2021-01-11 新京報

授封酋長後的孔濤。受訪者供圖

飛機首次落地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時,25歲的孔濤不會想到,九年後他將成為這片西非土地上的一名中國酋長。

隆重授封的4月21日,孔濤一襲白袍,頭髮裹進厚厚的帽子中,紗巾、刺繡披風都是非洲傳統樣式。他被邀請進土皇IDRIS MUSA的「皇宮」,在裝點著紅絲絨的金色大廳中接過象徵地位的彩條權杖和證書。

在奈及利亞,只有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或民眾生活改善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人才能被授予酋長頭銜。2010年研究生畢業後孔濤被派駐到非洲,九年裡,他負責奈及利亞首都地區阿布賈城鐵的建設和運營。

消息傳回國內,孔濤的微信瞬間塞滿了朋友的祝賀,但大家最好奇的是:酋長到底能娶幾個老婆?

除了河南濮陽老家,奈及利亞是孔濤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他把這裡視為第二故鄉。

除了工作進度,這裡的生活總是顯得慢一些:太陽升起的時間比北京晚了7小時;傳輸120MB照片回國的網速可能會低於10kb/s;合作夥伴電話裡的「二十分鐘就到」幾乎等同於「兩小時才能到」。

以至於關注襲來時,這個連微博帳號都沒有的小夥搞得措手不及。他成名後的第一個疑惑是,什麼叫熱搜?

兩國文化背景相融也總是夾雜矛盾和樂趣。當孔濤第一次在奈及利亞種韭菜時,非洲同事跑來圍觀——比起「中國人都像李小龍一樣會功夫」的印象,他們更驚訝,「你們......還吃草?」

以下是孔濤的口述。

被封酋長

去年九月中非合作論壇結束後,我正好和土皇聊天,說起非洲的國家領導人都去中國了,當時奈及利亞總統穆罕默杜·布哈裡也去了。

沒想到土皇突然說,「要不然給你個封號吧」,我還以為開玩笑呢。在奈及利亞,只有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或民眾生活改善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人才能被授予酋長頭銜。

孔濤和土皇合影。受訪者供圖

奈及利亞的土皇和酋長都是世襲制,是一種行政管理機構,通常由當地受尊重的人擔任。

傳統意義上,土皇就是他所統治地區的「皇帝」。我們負責的項目剛好都在土皇IDRIS MUSA的管理區域。

我所在的中鐵建中土奈及利亞有限公司是國企,我擔任運營事業部總經理。向單位報告請示後,單位覺得這是對我們在奈及利亞工作和社區關係的認可。我便寫信答覆對方的酋長委員會,接受封號。但按照規矩,必須在儀式舉行後才算得上正式的酋長。我畢竟是外國人,不直接參與他們的行政事務管理,只是榮耀待遇一樣。

授封儀式舉行是在4月21日,下午四點開始,時間一小時左右。當地流程繁瑣,我們搞了個簡易版,因為好多禮節我們不太懂,怕弄錯了無意中不尊重別人。

孔濤在酋長授封儀式上。受訪者供圖

儀式是在土皇的「皇宮」舉行的,其實就是酋長委員會開會的地方。參與儀式的都是當地酋長委員會的成員和禮儀官。那天正好是星期天,我們中方同事去了30來個人,屋裡屋外加起來近百人。

儀式沒有當地女性出席,但我們有中方的女同事去到現場。女同事們對我的衣服帽子很好奇,想摸摸看,但當地人不讓碰。根據奈及利亞的習俗,授封之前的這一套東西不能被女人碰。

普通村民未經允許不能隨意進來,即便被允準也要脫鞋,但土皇本人可以穿鞋進入。

土皇一進門,先坐到自己座位上,周圍人會用兩隻手把衣袍撐開,把土皇圍起來——這是迎接土皇的一種方式。

我身上的整套衣服都是對方準備的。外面那件披風還是特意從距離阿布賈幾百公裡遠的卡諾地區專程帶來的。土皇親自幫我套袍子,再戴帽子、披上披風,最後授證書和權杖。我的封號是「WAKILIN AYYUKA」,意思是「工程領袖」。

從部落首領的穿著可以看出地位高低。帽子是用布纏的,纏完之後拽出來一點。土皇帽子上有兩個像兔耳朵一樣拽出來的形狀,我的只有一條,還有些級別更低的酋長就是圓頂。

孔濤在授封酋長後和其他酋長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授封合影留念後,土皇派了兩個當地人護送我回單位的營地,一整套儀式才算結束。

對我個人而言,被封為酋長就是一種榮譽,現在我去當地的政府機關開會辦事,因為有這個身份能拉近和對方的親切感。授封之後,當地人會覺得我更是「自己人」。

有一次,我去見阿布賈首都地區部的部長,對方就不會喊我的名字,而是直接稱呼我的封號。

當地最大的三個部落族群是豪薩族、約魯巴族和伊博族。酋長授封也是按照地域劃分。

我並不是第一個在奈及利亞被封為酋長的中國人。光是我們單位,我是第四個酋長。據我所知,這些年奈及利亞被封為酋長的中國人不超過10個。

初來乍到

2010年底,我所在的公司需要派駐一批員工到奈及利亞。

那時我剛從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幾個月,對沒接觸過的新鮮事物很好奇,再加上自己適應能力比較強,就來了。

在此之前,我只從地理課上聽過這個國家的名字,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印象中的非洲就是大草原,有獅子、斑馬和大象。後來看球賽,知道奈及利亞球員足球踢得好,被譽為「非洲雄鷹」 。

中尼兩國飛行距離相差1萬多公裡,沒有直飛航班。通常,我們先坐11個小時的埃航,從北京飛到衣索比亞,然後轉機再飛5小時到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

剛來的時候,以為這邊東西會很便宜,其實物價比國內高很多,商品大多靠進口。飯館裡面一盤普通蛋炒飯的價格得要五六十元人民幣。

這裡蔬菜比肉貴,當地特產是木薯和亞木,是奈及利亞人的主要食物來源,一種類似山藥和土豆的混合物做成的麵團子。

因為鄰近大西洋,盛產海蝦和螃蟹,而且價格便宜,我和同事一次可以吃一盆。當地人不怎麼感興趣,他們覺得蝦和昆蟲一樣,螃蟹肚子上的形狀看起來像鬼臉,「裡面住著魔鬼」。

在西部非洲,奈及利亞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西共體的總部就在這裡,算是「西非老大。」這邊有很多現代化的東西,商場看起來跟國內沒什麼太大區別。

中國商品在這裡隨處可見,涵蓋電子產品、衣服等等。我每次回國都會帶一些裝飾性的首飾,耳釘、項鍊之類的送給當地朋友,他們很喜歡。李小龍、成龍、李連杰是奈及利亞人最熟悉的中國明星,他們感覺中國人都會功夫。

但這裡並不適合旅遊,因此很少會碰到中國遊客。

首先的確會有恐怖分子,比如東北部的極端組織「博科聖地」。我們一般不去那些危險的地方,平常去到營地外工作也會有當地軍方的大兵同行。

最常見的還是疾病威脅,比如瘧疾,俗稱「打擺子」。

在非洲瘧疾很普遍,通過蚊子叮咬傳播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還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身邊同事感染髮病起來很難受,有的人會上吐下瀉,一個同事曾經一個禮拜瘦掉20多斤。我身體抵抗力不錯,應該是我們單位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沒有「打過擺子」的人。

彼此適應

我之前是阿布賈城鐵的項目經理,現在主要負責鐵路運營。

國內的鐵路是由鐵路單位修好之後,由各個鐵路局去運營。這邊不一樣,講究建營一體化,我們海外員工大約幾百人,每個人負責的工作範圍廣,都是綜合型業務,不像國內每個崗位分得細。

通常,我早上六點多起床,晚上11點之後睡覺。在辦公室的時間比較少,都在項目上。

孔濤和修建的窄軌鐵路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對當地人來說,中國人在這裡修鐵路能提供的最實際的利益是,增加大量穩定的就業崗位。我們一個大項目每年高峰期僱傭當地員工的數量是4000-5000人,一個項目要幹好多年,幾個大項目加起來提供的直接崗位上萬。

除此之外,還會在鐵路沿線延伸出很多間接產業,比如開小店的商販。隨著鐵路的開通,周圍村莊聚集了人氣,還帶漲了地價。

奈及利亞籍的僱員中,男性居多,從事體力活,售票員、乘務員或是工廠裡要求細心的崗位則由女性僱員擔任。他們的薪水會比當地平均水平高一些,也是按月結算。

但兩個國家不認識的人共同做一件事,最開始肯定有摩擦。

拿加班來說,當地人不能接受,即使支付對方加班工資也不行。他們的觀點是,周一到周五才是工作日,周六日要休息。

但我們鐵路工期緊張,有時候還會三班倒安排夜班。但他們認為晚上是我個人的睡覺時間,不能去工作。

最開始溝通不太順暢,要逐漸互相適應了解。我也學了點阿布賈地區的豪薩語,最基本的日常用語。當地人辦事很認人,如果認可你,那什麼事都好辦一些。

我的前輩們也會提前把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慣告訴我,比如他們對時間的描述方式。當地人如果在電話裡說「我20分鐘會到」,其實可能需要2個小時;如果對方說「一兩個小時才到」,那你基本不用再等了。

年頭長了,我們中國人的習慣也會影響他們。比如他們一開始喝茶要放牛奶放糖,後來看我們在辦公室泡茶的方式,也會嘗試。

一夫多妻在奈及利亞是合法的,有人娶四個老婆,也有人只娶一個。但丈夫必須平等對待所有老婆,買東西也得買好幾份。

因此,中國青年在非洲很受歡迎,很搶手。當地女人知道中國男人顧家,又沒脾氣能做飯還會賺錢——而且中國男人只能娶一個老婆。

中非文化氛圍不一樣,當地人善於表達,中國人比較靦腆保守。我也遇到過主動表達的女性,但哈哈一笑走掉就可以啦。我的中國同事裡面有人娶了當地的女性,但很少。

第二故鄉

我2014年結婚後,妻子女兒留在北京,孩子已經四歲了,我平常基本上半年回國一次。

我的家人父母都沒來過非洲,平常主要靠打電話和微信視頻聯絡。特別是和女兒聚少離多,有時候回去一次就會多給女兒買禮物彌補下心裡的虧欠。

我被封為酋長後,依然住在公司營地,吃食堂飯,生活上沒有大的變化。事情傳到網上之後,我手機上突然收到很多朋友的截屏和祝賀信息,說我上熱搜了。我沒有微博帳號,也不看微博,我還問別人什麼是熱搜?家人一開始沒覺得怎麼樣,後來聽到街坊鄰居都開始討論了,就感覺莫名其妙火了。

大家對酋長有一種神秘感,最關心的問題是酋長能娶幾個媳婦?肯定是一個呀。還有好多人問我是不是換國籍了。

我在河南濮陽呆到18歲就出去上大學,奈及利亞的生活時間是僅次於我老家的地方。在這邊的生活是一種不一樣的人生體驗,看到自己建設的項目在非洲通車很有成就感。

人生沒有幾個十年,到明年我在奈及利亞就呆滿十年了,最青春的十年都留在這兒,奈及利亞是我的第二故鄉。

我在奈及利亞的派駐還會繼續,短期之內走不了,出國工作有海外津貼。我們內部開玩笑說,如果把奈及利亞全國的鐵路修完,我們可以幹到退休。

這裡能滿足我對事業的追求,有很多成長發展的機遇,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枯燥無味。我們有自己的籃球場、足球場、KTV房,國內像昆明、西藏、上海歌舞團都來演出慰問過。使館、商會會組織中非籃球賽,還搞過中國廟會、廚藝大賽,也經常跟當地人有聯誼活動。

活動還是很豐富的,主要是離家有點遠。但我現在打心底覺得,這也是一個有詩和遠方的地方。一個人如果自己比較沉悶,到哪兒都是沉悶的,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

新京報記者 杜雯雯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我在非洲當酋長的那些趣事兒
    禮儀官為孔濤穿上酋長服裝,吉瓦地區土皇穆薩,將象徵酋長權力的證書和權杖親手授予孔濤,希望孔濤能繼續當好中尼人民溝通的橋梁。9年時間裡,孔濤從一個一線工人,逐步成長到了項目經理,最後受封為部落酋長。在非洲當酋長有哪些趣事兒呢?
  • 【實錄】我在非洲當酋長的那些趣事兒
    ,和大家聊了聊他在非洲當酋長的故事。在那裡的9年時間裡,孔濤從一個一線工人,逐步成長到了項目經理,最後被受封為部落酋長,經歷可以說頗具傳奇色彩了。據島叔了解,像孔濤這樣的在非洲工作的北京交通大學畢業生還挺多,他們年輕、敬業,是中國在非洲的青春名片。不過,估計更多島友關注的是,怎麼才能在非洲當上酋長?當酋長是一種什麼感受?真的有封地嗎?
  • 非洲酋長妻妾成群(組圖)
    在古代,非洲各國都有完整的酋長制度,整個非洲就是一個酋長社會。這些大大小小的酋長王國曾經在喀麥隆、奈及利亞、貝寧、加納、布吉納法索和象牙海岸長期存在。在某些共和制的國家,例如喀麥隆,酋長還要經過行政長官的批准。一級酋長要由國家元首批准,二級酋長由內閣領土部長批准,三級酋長則由州長批准。
  • 非洲唯一華人酋長來自上海(圖)
    圖片說明:非洲世界唯一的華人酋長  在人們的想像中,非洲的酋長都是頭戴鳥翎,面染油彩,身穿獸服,動輒有警衛「護駕」,時時有衛兵相隨。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非洲唯一的華人酋長——胡介國,一身西裝,一臉笑容,就像一個普通的商人。30年前,胡介國是中國內地第一個前往奈及利亞的人,30年後,他成為了非洲世界唯一的華人酋長。
  • 非洲惟一華人酋長胡介國:在非洲樹立中國人形象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會客廳》播出節目《胡介國:我是非洲酋長》,以下為節目內容。  李小萌:您好觀眾朋友,歡迎走進《新聞會客廳》。非洲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和中國相距萬裡,遠隔重洋,但是中非友誼卻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歷史,今年11月初,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將會在北京召開,相信非洲又會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會播出感動非洲系列節目,今天我們請到的來賓有著相當傳奇的經歷,他是非洲歷史上第一個,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個酋長。
  • 這群中國人憑什麼能在非洲當上酋長
    來源:大貓財經作者|發財金剛來源| 不相及研究所(ID:buuuxiangji)提到非洲酋長,很多人腦海都會浮現出大草原上的原始部落裡,強壯黝黑的非洲人頭帶羽狀頭飾,臉上畫著象徵部落精神的圖騰刺青,身上披著獸皮,後面有一大批拿著鳥槍長矛的衛隊。或許這確實是過去非洲一些部落酋長的形象,但如今,這種刻板印象要改改了。
  • 中國人想要在非洲當酋長,總共分幾步?
    或許這確實是過去非洲一些部落酋長的形象,但如今,這種刻板印象要改改了。過去酋長在非洲國家確實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如今奈及利亞已有現代行政體制,酋長主要體現在影響力上,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享有很高威望。張光宇被授予酋長,奈及利亞當局正是為了讓他擔起責任,負責管理華人社區的事務,協調非洲商人與中國商人之間的各種糾紛,重現以前古老部落酋長的職責。
  • 「被迫」當上非洲酋長,竟然還是位中國小夥?
    據考察,酋長制度最初是從原始的氏族制度發展演變而來的。非洲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逐漸過度時,大大小小的酋長土邦和酋長制度便慢慢在氏族制度的基礎上形成了。無論是過去和今天,酋長制度在非洲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你以為只有非洲人能當酋長,那就大錯特錯了。
  • 非洲酋長有權威與封地,還能娶多個老婆,為何讓給中國人做酋長?
    這個地方就是非洲,非洲因為落後,如今還保留著有酋長這樣的原始文化,大家都知道,酋長也就等於領袖,統領著一個部落的王,有著極好的權威,有著封地的實權,能夠有多個妻子的權利,這樣的條件,為何讓給中國人做酋長?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國「90」後小夥在非洲當酋長,原因竟然是......
    所謂酋長就是部落的首領。酋長制度最初是從原始的氏族制度發展演變而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廣大地區比較普遍,尤其在偏遠落後的地區。歷史上,非洲的酋長被視為「天然的統治者」,一個地區或一個部落的酋長擁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絕對權威。 而在延續傳統部族文明的今天,「酋長」既是一種社會符號,也是一種對個人能力和貢獻的肯定。
  • 「連載·走進非洲」闖入東非馬賽人神秘部落,我差一點當了酋長!
    1995、1998和2000年,劉洪耀三進非洲拍片,深度親歷非洲十餘個國家和地區,他用詼諧生動的筆觸,以親身體驗的視角,勾勒出一個個性化的非洲,本文選自劉洪耀近期完成的《東非、北非採訪歷險記》,以饗讀者。1995年,我去了馬賽人部落,認識了古伊姆大酋長;1997年、2000年,我又去了這個部落,三見古伊姆大酋長。
  • 居然能在非洲闖蕩成了酋長
    胡介國說當地有個酋長委員會,相當於「議政會」如果群眾有什麼意見酋長們就可以代表他們向政府部門提意見奈及利亞實行酋長終身制胡介國的「酋長」特權終身享有他能以酋長的身份和政府談判為同胞爭取更多的利益「當然,這個終身的酋長不領薪水,最大的特權就是大家很尊重我」
  •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非洲被封為「酋長」,背後的原因竟是....
    看完了這個報導才知道,原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非洲被封為酋長了...說到非洲的酋長,很多人想像中的樣子,應該是一個強壯的非洲黑哥們,頭上帶著花環,光著膀子赤著腳,手拿棍棒圍著篝火跳舞的情形,這確實可能是過去非洲一些部落的酋長的形象,但如今,這種刻板印象可能要改改了...
  • 從上海教師到非洲首位華人酋長,胡介國的傳奇人生
    說到非洲酋長,你也許會想到這樣的形象:頭戴鳥翎,面畫油彩,身披獸衣,一夫多妻,享有至高的聲望...然而,你一定想不到,有一個中國人,在非洲當酋長已經19年了!他就是奈及利亞金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介國,他也是非洲史上首位「華人酋長」。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非洲被封為「酋長」?背後的原因竟是....
    看完了這個報導才知道,原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非洲被封為酋長了...說到非洲的酋長,很多人想像中的樣子,應該是一個強壯的非洲黑哥們,頭上帶著花環,光著膀子赤著腳,手拿棍棒圍著篝火跳舞的情形,這確實可能是過去非洲一些部落的酋長的形象,但如今,這種刻板印象可能要改改了...
  • 「連載·走進非洲」闖入東非馬賽人神秘部落,我差一點當了酋長
    1995、1998和2000年,劉洪耀三進非洲拍片,深度親歷非洲十餘個國家和地區,他用詼諧生動的筆觸,以親身體驗的視角,勾勒出一個個性化的非洲,本文選自劉洪耀近期完成的《東非、北非採訪歷險記》,以饗讀者。1995年,我去了馬賽人部落,認識了古伊姆大酋長;1997年、2000年,我又去了這個部落,三見古伊姆大酋長。
  • 在非洲當酋長的中國人,造酒店,開金礦,還送來了10000個口罩!
    如今鄭嶽峰已是奈及利亞福建總商會副會長,還被當地約魯巴族土皇封為「酋長」。 「我沒有讓你們失望,這幾年我沒有再碰毒品,是你們讓我重新點燃人生的希望,沒有你們的教導,就沒有今天的我。」在非洲,最出名的華人酋長,當屬十九年前的上海商人胡介國,在非洲開創了中國人當酋長的歷史。
  • 在非洲有「特權」的河南人,將方言燴麵傳到非洲,有人還當了酋長
    頻繁到很多河南人都往外國發展,並在國外做出了不少成績,就比如在非洲,向來都說河南人在這裡,有所「特權」。非洲是一個廣袤的待發展地區,這裡有著世界第二大的土地,也有著世界第二多的人口,在如今高速發展中, 自然是擁有著難以計量的發展機會,所以很多中國人都來到非洲發展,而在其中就以河南人最多。
  • 中國小夥在非洲當酋長 9年為奈及利亞修鐵路建學校
    濮陽小夥在非洲當上酋長了 在非9年為奈及利亞修建鐵路、城鐵、學校從2010年赴奈及利亞工作至今,孔濤已在非洲工作9年。這本來是為村裡謀福利的事情,但卻遭到葫蘆彌村村民反對,他們表示,當初酋長給他們土地,是用來耕種的,建取土場必須徵得酋長同意。孔濤只得去找酋長,經過好一番說服才成功。面對諸多不適應,孔濤沒有氣餒,而是積極想辦法融入當地。他努力學習豪薩語,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有意識地尊重、認同、接納當地文化和習俗。
  • 非洲美女酋長:掌管58個村落,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私生活豐富多彩
    導語:非洲美女酋長:掌管58個村落,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私生活豐富大家好,外出旅遊是為了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