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2020-12-11 騰訊網

弗蘭茲 · 卡夫卡,可以說是最早感受到時代的複雜和痛苦,並揭示了人類異化處境和現實的,他就像是一個時代的先知,洞察著21世紀人類正在塑造的文明。

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圖 | 蕾娜塔 · 富契科娃

弗蘭茲 · 卡夫卡(1883-1924)

美國女作家歐茨說,「卡夫卡是20世紀最佳作家之一」。

英國大詩人奧登說:「就作家與其所處的時代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卡夫卡的著作和他的名字一樣,在世界範圍內都廣為人知,但是在閱讀卡夫卡著作時,我們往往都忍不住揣測他的內心世界,對他有各種各樣的解讀。

卡夫卡與這個世界有著分歧,而這個世界對卡夫卡也存在著誤解。

在《尋找卡夫卡》一書中,以卡夫卡成長經歷為主線,貫穿了他的家庭環境、時代背景、成長曆程,在大量精美圖片的陪同下,走進卡夫卡的世界,更好地理解他,找到他。

01 一生未能與父親和解,與自己和解

1915年,一隻名叫格裡高爾的著名甲蟲出現在萊比錫的《白葉月刊》上,弗蘭茨 · 卡夫卡的著名小說《變形記》問世。

許多人通過《變形記》認識卡夫卡,而在《變形記》中也有卡夫卡自己的影子。與被父親嫌棄的甲蟲一樣,卡夫卡從小就隱匿於父權陰影之下。

1883年,卡夫卡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的布拉格,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母親出生於商人家庭,父親出身貧寒,白手起家,逐漸成為一名出色的生意人。

卡夫卡的父親是一個十分強勢偏執的大家長,兒時,他曾因半夜找水喝,不斷哭鬧,而被父親從床上拎起來,關在門外,晾在陽臺上。

在他著名的信件《致父親》中,卡夫卡曾這樣描述這件事:

自那以後,我當然聽話了,但這件事給我造成了心靈的傷害。以我的性格,我根本無法把要水喝這件事同極其可怕的被趕出去這件事聯繫在一起。許多年後,我一想到這個場面就備受煎熬,那個身材魁梧的人,我的父親,審判我的最後法庭,會幾乎毫無理由地走過來,把我從床上抱到門廊,而我在他眼裡就這樣無足輕重……

在卡夫卡眼中,父親是支配家庭及其成員命運的統治者,但他也意識到,父親並不想傷害家人,造成他們父子之間悲劇關係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世界距離太遠,而且無法互相理解。

他的父親是個實用主義者,一位小資本家,勤勞聰明也功利世俗。而卡夫卡更像一位理想主義者,敏感高尚且不切實際。

父親希望卡夫卡繼承家業,他曾違背卡夫卡意願,讓他在自己的工廠裡擔任合伙人,而卡夫卡憎恨工廠的工作,他真正喜歡的是寫作,他曾說:

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帶著紙筆和一盞燈待在一個寬敞的、閉門獨戶的地窖最裡面的一間裡。飯由人送來,放在離我這間最遠的、地窖的第一道門後。穿著睡衣,穿過地窖所有的房間去取飯將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後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著細嚼慢咽,緊接著馬上又開始寫作。那樣我將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啊!我將會從怎樣的深處把它挖掘出來啊!

卡夫卡終其一生沒有與父親達成和解,也未能與自己達成和解。

與《變形記》裡的格裡高爾一樣,在寫作之外,卡夫卡是一名普通的辦公室職員。他在一家保險局工作了十幾年,一路升到了主任秘書職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程度超出了自己的職責範圍。

但在創作《變形記》的前一年,卡夫卡在給好友普福爾的信中這樣寫:

只有在我不去報到,可以安心地單獨幹自己的工作,辦公室的存在才是無罪的。屬於辦公室的六個小時如何折磨著我,你大概無法想像。我很內疚,辦公室有權要我付出代價。然而,這對我來說,就意味著要過一種可怕的雙重生活,大概只有瘋癲才是唯一的出路。

卡夫卡始終生活在這種巨大的反差與撕裂當中,這點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體現,《變形記》展現的就是在那個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人被社會撕裂、擠壓變形的故事。

02 你所不知道的卡夫卡的另一面

卡夫卡並不僅是一個不喜歡辦公室工作,一心撲在寫作上的書呆子,事實上,他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他喜歡去電影院,饒有興趣地讀科技界的各類新聞;他喜歡旅行,在水面上認識新的國家;他是遊泳健將,在布拉格時,就很喜歡划船。

100年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和現在一樣備受推崇,卡夫卡也是一位養生愛好者,他幾乎不抽菸、不喝酒,甚至連咖啡也不碰,極度自律。

雖然卡夫卡是一個靦腆、不太自信的人,但相貌英俊、又愛好廣泛的卡夫卡感情經歷也很豐富。

菲利斯 · 鮑勃是柏林一位猶太商人的女兒,菲利斯自立又能幹,他們在朋友聚會上一見鍾情。卡夫卡曾先後兩次與她訂婚,又兩次取消了婚約。他常常跟菲利斯寫信,表達自己對婚姻的憂慮,他害怕婚姻會分散他對寫作的注意力,而寫作是他一生的使命。後來,卡夫卡以生病為由取消了第二次婚約。

卡夫卡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名叫尤麗葉 · 沃裡澤克,他在小鎮養病時認識她,尤麗葉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善解人意的姑娘,卡夫卡也一度要與她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這段感情因為父親的反對而終止,因為尤麗葉的父親只是一名猶太鞋匠。

與前兩位相比,卡夫卡與新聞記者米蓮娜 · 耶申斯卡的愛情更具戲劇性。1919年,米蓮娜與丈夫住在維也納時,主動向還不太出名的卡夫卡提出,要將他的小說翻譯成捷克語。就這樣,他們建立起工作關係,之後發展成為戀愛關係。

事實上,他們只見過兩次面,倆人的戀愛主要發生在數不勝數的書信往來之中,如今,卡夫卡寫給米蓮娜的信成了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卡夫卡去世後,米蓮娜與丈夫離了婚,回到布拉格,積極參與文化與政治活動。1944年,48歲的米蓮娜死在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

最後一個點燃弗蘭茨 · 卡夫卡火苗的女人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多拉 · 迪亞曼特,1923年,卡夫卡在波羅的海附件療養時認識了她。與多拉的戀情讓弗蘭茨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完整的戀愛關係,為了她,卡夫卡離開布拉格,搬到柏林與她同住,即使生活清貧,也非常幸福。

他們還計劃搬到巴勒斯坦,夢想在那開一家餐館。遺憾的是,這個夢想未能實現,多拉陪著卡夫卡做完了所有的身體檢查。

1924年,在多拉的懷裡,卡夫卡與世長辭。

03 卡夫卡屬於每個時代

卡夫卡去世之前,曾多次囑咐他的密友馬克斯 · 布羅德在他死後把他所有未出版作品的手稿銷毀,但他朋友完全違背了他的要求,布羅德不僅出版了卡夫卡的小說,還出版了他的日記、信件和傳記,他以這種方式參與締造了卡夫卡今日在世界文壇的神話。

他生前只出版了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卡夫卡的名望主要歸功於逝世後才出版的三部小說:《審判》《失蹤的人》和《城堡》。在這幾部作品中,卡夫卡用大量篇幅準確描繪了不再理解世界的現代人身處其中的疏離感。

卡夫卡生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動蕩不安、物質主義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布拉格,而當時的布拉格正處在激烈的民族衝突與動蕩中,猶太主義、德國民族主義、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義等各種信念相互衝突。

「人的異化」是卡夫卡小說中常見的主題,《變形記》寫的就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異化,格裡高爾辛勤工作,努力養家,成為工作的機器,長期的高強度工作摧殘了工作者的身心健康,這是第一層異化。

變成甲蟲後,格裡高爾遭到了一家人的嫌棄,人們唯利是圖,對真情不屑一顧,個體的情感開始衰亡,社會使家庭與人倫都感到陌生,這是第二層異化。

今天,城市化、科技的高速發展加劇了這種異化,卡夫卡可以說是最早感受到時代的複雜和痛苦,並揭示了人類異化處境和現實的作家,他就像是一個時代的先知,洞察著21世紀人類正在塑造的文明。

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在《尋找卡夫卡》一書的序言中寫道:

卡夫卡筆下生活在絕望世界裡的人物,其實是在越來越難以理解的世界裡生活的現代人的真實寫照,就這方面而言,一戰過後,弗蘭茨卡夫卡就已經遠遠超過了跨出了自己深愛的布拉格和中歐的邊界,成了世界級的文學巨匠,直至今日還在影響我們時代的氛圍。

雖然卡夫卡筆下的世界充斥著無形的惡魔,它們摧毀著、撕扯著手無寸鐵的凡人,他所有的作品都敘述了對人與人之間神秘的誤解和偶然產生的責任的恐懼,但現實中的卡夫卡卻保留著一些難得的善意與柔軟。

他的女朋友多拉在一次採訪中說,卡夫卡住在柏林時,在公園裡遇到了一個哭泣的小女孩,得知小女孩弄丟了玩偶後,他馬上用輕鬆的口吻說:「你的娃娃去旅行了,我知道的,她給我寫了信。」

小女孩想看看那封信,卡夫卡便向她許諾,明天會把信交給他,為此,他寫了整整三個星期的信,就是為了讓小女孩相信,她的玩偶是真正愛她的,最後卡夫卡為玩偶安排了一場國外的婚禮,解釋她為什麼會消失。

全世界的卡夫卡研究者都在尋找那個小女孩和那些信件,也許此時此刻,在柏林的某個地方,一位老太太正微笑著回想起那位為他寫信的先生。

在她的記憶中,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屬於自己那個時代,也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卡夫卡:感悟悲觀的5句話,「生命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其主要作品為:《變形記》、《城堡》、《誤入世界》、《午夜的沉默》、《卡夫卡隨筆》、《審判》等。相信很多人都認識卡夫卡,因為王小波就被稱為中國的卡夫卡。當很多人看到卡夫卡的職業的時候,想必自己沉澱已久的文學夢就馬上開始崛起了。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 《海邊的卡夫卡》,讀到了什麼
    《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佳作,近期才得以拜讀,感悟頗多。《海邊的卡夫卡》全書兩條主線,其一是田村卡夫卡離經背道,十五歲選擇離家出走,經歷一連串離奇、荒繆、靈性的事件。心中常住著一個叫」烏鴉「的少年。
  • 卡夫卡可能是孤獨的,但有卡夫卡的布拉格不是
    」——卡夫卡聖誕樹上的節日彩燈把布拉格廣場的夜晚裝點得喜氣洋洋,聖誕市集裡摩肩接踵怕被熱紅酒燙了嘴的遊客們急著趕走身上僅靠羽絨服抵擋不了的寒冷,對他們來說這可能只是完美聖誕假期中簡短的一章,但對弗蘭茲·卡夫卡來說,布拉格廣場幾乎擁有他的全部生命。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是,卡夫卡還被印度文學和印度宗教文獻深深吸引。在與古斯塔夫·雅諾施(GustavJanouch,1903—1968)的談話中,卡夫卡對印度詩人泰戈爾有過評價,對「聖雄甘地」的政治活動十分肯定。此外,印度宗教典籍中所蘊含的悲觀主義精神令卡夫卡有所體悟,印度神話傳說中的「變形」傳統也影響了卡夫卡對「變形」的認識和創作。
  • 海邊的卡夫卡
    「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尋。」《海邊的卡夫卡》然而我卻實在的尋到了一處這般「無處可尋」的地方——北海·潿洲島海邊的卡夫卡。絕非苦苦尋覓,而是驚喜發現,時間地點人物,一切進行如水到渠成。並在發現了這裡的同時也發現了新的自己。堅持在卡夫卡看完《海邊的卡夫卡》再離開是在島上唯一要完成的事情。喜歡的事情總是會慢慢的去做,以至於看了四天才讀了一半。
  • 布拉格,卡夫卡無處不在
    無處不在的文學家只有一位———卡夫卡。 2 在文學中找到歸屬 卡夫卡已是布拉格的驕傲,在世俗化之後走進人們視野。 各式各樣的體恤衫上;大大小小的搪瓷杯上;商店琳琅滿目的招貼……精明的布拉格人,巧妙地將卡夫卡納入到通暢的商業軌道,滿足不同遊客的好奇與需要。 老城區廣場是布拉格的心臟。
  • 崩壞3聖痕故事:卡夫卡,獻祭生命以求創作的布拉格寒鴉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一個經濟條件優渥的猶太富商家庭,依照當時中產階級普遍的教育思路,卡夫卡應該會子承父業,最後富甲一方,和文學創作八桿子扯不上關係,然而,命運總會給世人開一些奇奇怪怪的玩笑。
  • 五星快活特種卡夫卡,幹員使用指南和數據分析
    卡夫卡的面板數據 卡夫卡將屬性點全都加在了生命上限上,成功突破了2000點大關。她的綜合屬性與其他五星快速復活特種無異,但是明顯更側重於生命上限的提升,犧牲了代表著輸出的攻擊力。這份數據面板讓卡夫卡更像是礫的上位,屬於「生存型的快活特種」。
  • 汪曾祺、歌德、卡夫卡、裡爾克都有著怎樣的父親?
    一個人若幼時得到了充分的父愛,並且父親又是一個有趣的人,一個興致勃勃過日子的人,那麼成年後,這個人即使遭遇坎坷風浪,生命意志也不會輕易毀廢,甚至還能發展出一種淵靜自守,從容自得的生命態度。汪曾祺的父親名菊生,字淡如,家中排行老三,乃舊制中學畢業生,也算是那個時代的功名之一了。汪家是舊式地主家庭,還開著藥鋪,在當時的高郵可歸為工商鄉紳階層。
  • 卡夫卡就住在這裡!布拉格最詩情畫意的一條街,展示最美波西米亞
    黃金小巷是布拉格城堡區的一條詩情畫意商業雜貨街,11間具有歷史意義的彩色小房子像是童話故事主人公的居所,在這裡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紀念品、書籍、手工藝品。這裡還跟一位名人有關——卡夫卡。 卡夫卡是世界知名的作家,出生於捷克的奧地利猶太,他41年的生命幾乎都在布拉格度過。他的好友曾說: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卡夫卡的故居就位於黃金小巷的22號,是一間水藍色的小房子,現在是一家書店。
  • 蔣勳:如果生命沒有意義,你還要活嗎?
    生命真的有意義嗎?  儒家文化一定強調生命是有意義的,但對存在主義而言,存在是一種狀態,本質是存在以後慢慢找到的,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本質,除了你自己。  所以存在主義說「存在先於本質」,必須先意識到存在的孤獨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質。  在70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存在主義是臺灣非常風行的哲學,不管是透過戲劇、透過文學。
  • 布拉格,卡夫卡的布拉格
    房子的名字取自「距市政廳只有一分鐘路程」之意,外牆則繪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壁畫,雖然只有單色,卻利用明暗深淺的手法表現出人物的表情動作,栩栩如生,充滿藝術美感,不由教人揣測起,卡夫卡作品中那些瘋狂的想像,是否也曾經從這些壁畫中得到過靈感呢?卡夫卡在談論舊城區的生活時曾說:「這個小圓圈圈住我的一生。」
  • 奉獻精神彰顯生命意義
    「石油報國英模」孫波同志,正是以這種精神為支撐,用生命為祖國爭氣、為民族加油,書寫了中國石油海外事業發展的傳奇,奏響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壯麗樂章,彰顯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其實,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裁,他完全可以留在國內,享受安逸的生活。
  • 明日方舟:「卡夫卡」原型和元素考據,寒鴉、孤獨與雙頭鴉
    卡夫卡精二立繪一、卡夫卡新增五星特種幹員,卡夫卡。直至生命的最後關頭,他才遇到了真正的伴侶朵拉,但卻依舊遭遇到了父親的反對,最終死於肺結核。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來自命運的諷刺。後來,三聯書店出版了《卡夫卡的畫筆:曾是偉大畫家的弗蘭茨·卡夫卡》一書,搜集了如今可以搜尋到的一共41幅卡夫卡繪畫作品。
  • 在黃金小巷,體驗卡夫卡的「孤獨」
    黃金小巷22號,要不是導遊明示,難以想像當年卡夫卡會棲身這兒寫作。他身高1.82米,如果站直了,留給頭頂的空間也就不多了。  這間把門牌號的兩個「2」都寫得像「Z」的小店,如今成了卡夫卡著作的專售店,也算是「實至名歸」。房子是當年卡夫卡的妹妹為他租下的,租金每月20克朗,按照現在的匯率折算,合人民幣5元不到。這在100年前的捷克,應該也是個蘿蔔價。
  • 卡夫卡,屬於世界的「私人神話」
    □ 宋舒白  讀過卡夫卡作品的人,總會從他的字裡行間,讀到諸如:孤獨、恐懼、絕望、威脅、謊言、審判、衰落、毀滅、死亡等字眼,這些文字像暗夜的幽靈一樣遊蕩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構成了他作品的全部主題。為什麼會這樣?
  • 卡夫卡為什麼給主人公起名叫K?作家起名的藝術
    卡夫卡的特別之處正在於,他用讀書人完全可以理解的語言——有研究者說,是卡夫卡所喜歡的英國作家狄更斯式的語言——呈現的卻是曖昧、含混甚至不合邏輯的圖景。他所呈現的事實,單獨看來也許是清晰易懂的,聯繫起來看卻是費解甚至無解的。這就是他對現代世界的基本判斷?局部的清晰,與整體的不確定性?
  • 《海邊的卡夫卡》,背負「弒父娶母」詛咒的他,一路經歷了什麼
    在大巴上卡夫卡還有了一場豔遇,他遇到了一個很可愛的叫櫻花的女孩子,櫻花擔心自己一個人坐大巴不安全,就請求坐在卡夫卡旁邊,卡夫卡很興奮的就同意了,不過這場邂逅沒有什麼進一步發展,在到了四國之後,櫻花只給卡夫卡留了一個電話就匆匆離開了,沒關係,既然留了電話了,那肯定是後面有故事啊!
  • 卡夫卡 飢餓藝術家
    【孤圖導讀】《飢餓藝術家》,卡夫卡於1922年寫就的偉大短篇。卡夫卡說:無論什麼人,只要你在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一隻手擋開點籠罩在你的命運的絕望.卡夫卡去世前一個月,重讀《飢餓藝術家》,據說他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