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飢餓藝術家

2021-02-28 孤獨圖書館

孤圖敬告讀者:

2016年3月8日-2016年4月17日,孤圖執行冬季運營時間:每周一到四閉館,每周五-日開館(9:00—17:30),到訪免預約。

孤圖自2016年4月18日恢復正常運營時間:每日官微預約到訪,限額200名,額滿即止。每周一閉館修整。

【孤圖導讀】

《飢餓藝術家》,卡夫卡於1922年寫就的偉大短篇。卡夫卡說:無論什麼人,只要你在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一隻手擋開點籠罩在你的命運的絕望.

卡夫卡去世前一個月,重讀《飢餓藝術家》,據說他淚流滿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卡夫卡本人就是孤獨的飢餓藝術家。


飢餓藝術家

卡夫卡

近幾十年來,人們對飢餓表演的興趣大為淡薄了。從前自行舉辦這類名堂的大型表演收入是相當可觀的,今天則完全不可能了。那是另一種時代。當時,飢餓藝術家風靡全城,飢餓表演一天接著一天,人們的熱情與日俱增,每人每天至少要觀看一次;表演期臨近屆滿時,有些買了長期票的人,成天守望在小小的鐵柵籠子前,就是夜間也有人來觀看,在火把照耀下,別有情趣;天氣晴朗的時候,就把籠子搬到露天場地,這樣做主要是讓孩子們來看看飢餓藝術家,他們對此有特殊興趣,至於成年人來看他,不過是取個樂,趕個時髦而已:可孩子們一見到飢餓藝術家,就驚訝得目瞪口呆,為了安全起見,他們互相手牽著手,驚奇地看著這位身穿黑色緊身衣、臉色異常蒼白、全身瘦骨嶙岣的飢餓藝術家。這位藝術家甚至連椅子都不屑去坐,只是席地坐在鋪在籠子裡的乾草上,時而有禮貌地向大家點頭致意,時而強作笑容回答大家的問題。他還把胳臂伸出柵欄,讓人親手摸一摸,看他多麼消瘦,而後卻又完全陷入沉思,對誰也不去理會,連對他來說如此重要的鐘鳴(籠子裡的唯一陳設就是時鐘)他也充耳不聞,而只是呆呆地望著前方出神,雙眼幾乎緊閉,有時端起一隻很小的杯子,稍稍啜一點兒水,潤一潤嘴唇。


觀眾來來去去,川流不息,除他們以外,還有幾個由公眾推選出來的固定的看守人員。說來也怪,這些人一般都是屠夫。他們始終三人一班,任務是日夜看住這位飢餓藝術家,絕不讓他有任何偷偷進食的機會。不過這僅僅是安慰觀眾的一種形式而已,因為內行的人大概都知道,飢餓藝術家在飢餓表演期間,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點食不進的,你就是強迫他吃他都是不吃的。他的藝術的榮譽感禁止他吃東西。當然,並非每個看守的人都能明白這一點的,有時就有這樣的夜班看守,他們看得很鬆,故意遠遠地聚在一個角落裡,專心致志地打起牌來。很明顯,他們是有意要留給他一個空隙,讓他得以稍稍吃點兒東西,他們以為他會從某個秘密的地方拿出貯藏的食物來。這樣的看守是最使飢餓藝術家痛苦的了。他們使他變得憂鬱消沉,使他的飢餓表演異常困難。有時他強打精神,盡其體力之所能,就在他們值班期間,不斷地唱著歌,以便向這些人表明,他們懷疑他偷吃東西是多麼冤枉。但這無濟於事;他這樣做反而使他們一味讚嘆他的技藝高超,竟能一邊唱歌,一邊吃東西。另一些看守人員使飢餓藝術家甚是滿意,他們緊挨著籠子坐下來,嫌廳堂裡的燈光昏暗,還用演出經理髮給他們使用的手電筒照射著他。刺眼的光線對他毫無影響,入睡固然不可能,稍稍打個盹兒他一向是做得到的,不管在什麼光線下,在什麼時候,也不管大廳裡人山人海,喧鬧不已。他非常願意徹夜不睡,同這樣的看守共度通宵,他願意跟他們逗趣戲謔,給他們講他漂泊生涯的故事,然後又悉心傾聽他們的趣聞,目的只有一個,使他們保持清醒,以便讓他們始終看清,他在籠子裡什麼吃的東西也沒有,讓他們知道,他們之中誰也比不上他的忍餓本領。然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是,當天亮以後,他掏腰包讓人給他們送來豐盛的早餐,看著這些壯漢們在熬了一個通宵以後,以健康人的旺盛食慾狼吞虎咽。誠然,也有人對此舉不以為然,他們把這種早餐當作飢餓藝術家賄賂看守以利自己偷吃的手段。這就未免太離奇了。當你問他們自己願不願意一心為了事業,值一通宵的夜班而不吃早飯,他們就會溜之乎也,儘管他們的懷疑並沒有消除。


人們對飢餓藝術家的這種懷疑卻也難於避免。作為看守,誰都不可能日以繼夜、一刻不停地看著飢餓藝術家,因而誰也無法根據親眼目睹的事實證明他是否真的持續不斷地忍著飢餓,一點漏洞也沒有,這隻有飢餓藝術家自己才能知道,因此只有他自己才是對他能夠如此忍飢耐餓感到百分之百滿意的觀眾。然而他本人卻由於另一個原因又是從未滿意過的,也許他壓根兒就不是因為飢餓,而是由於對自己不滿而變得如此消瘦不堪,以致有些人出於對他的憐憫,不忍心見到他那副形狀而不願來觀看表演。除了他自己之外,即使行家也沒有人知道,飢餓表演是一件如此容易的事,這實在是世界上最輕而易舉的事了。他自己對此也從不諱言,但是沒有人相信。從好的方面想,人們以為這是他出于謙虛,可人們多半認為他是在自我吹噓,或者乾脆把他當作一個江湖騙子,斷絕飲食對他當然不難,因為他有一套使飢餓輕鬆好受的秘訣,而他又是那麼厚顏無恥,居然遮遮掩掩地說出斷絕飲食易如反掌的實情。這一切流言蜚話他都得忍受下去,經年累月他也已經習慣了,但在他的內心裡這種不滿始終折磨著他。每逢飢餓表演期滿,他沒有一次是自覺自愿地離開籠子的,這一點我們得為他作證。經理規定的飢餓表演的最高期限是四十天,超過這個期限他決不讓他繼續餓下去,即使在世界有名的大城市也不例外,其中道理是很好理解的。經驗證明,大凡在四十天裡,人們可以通過逐步升級的廣告招徠不斷激發全城人的興趣,再往後觀眾就疲了,表演場就會門庭冷落。在這一點上,城市和鄉村當然是略有區別的,但是四十天是最高期限,這條常規是各地都適用的。所以到了第四十天,插滿鮮花的籠子的門就開了,觀眾興高採烈,擠滿了半圓形的露天大劇場,軍樂隊高奏樂曲,兩位醫生走進籠子,對飢餓藝術家進行必要的檢查、測量,接著通過擴音器當眾宣布結果。最後上來兩位年輕的女士,為自己有幸被選中侍候飢餓藝術家而喜氣洋洋,她們要扶著藝術家從籠子裡出來,走下那幾級臺階,階前有張小桌,上面擺好了精心選做的病號飯。在這種時刻,飢餓藝術家總是加以拒絕。當兩位女士欠著身子向他伸過手來準備幫忙的時候,他雖是自願地把他皮包骨頭的手臂遞給她們,但他卻不肯站起來。現在剛到四十天,為什麼就要停止表演呢?他本來還可以堅持得更長久,無限長久地堅持下去,為什麼在他的飢餓表演正要達到最出色程度(唉,還從來沒有讓他的表演達到過最出色的程度呢)的時候停下呢?只要讓他繼續表演下去,他不僅能成為空前偉大的飢餓藝術家——這一步看來他已經實現了——而且還要超越這一步而達到常人難以理解的高峰呢(因為他覺得自己的飢餓能力是沒有止境的),為什麼要剝奪他達到這一境界的榮譽呢?為什麼這群看起來如此讚賞他的人,卻對他如此缺乏耐心呢?他自己尚且還能繼續餓下去,為什麼他們卻不願忍耐著看下去呢?而且他已經很疲乏,滿可以坐在草堆上好好休息休息,可現在他得支立起自己又高又細的身軀,走過去吃飯,而對於吃,他只要一想到就要噁心,只是礙於兩位女士的份上,他才好不容易勉強忍住。他仰頭看了看表面上如此和藹,其實是如此殘酷的兩位女士的眼睛,搖了搖那過分沉重地壓在他細弱的脖子上的腦袋。但接著,一如往常,演出經理出場。經理默默無言(由於音樂他無法講話),雙手舉到飢餓藝術家的頭上,好像他在邀請上蒼看一看他這草堆上的作品,這值得憐憫的殉道者(飢餓藝術家確實是個殉道者,只是完全從另一種意義上講罷了),演出經理兩手箍住飢餓藝術家的細腰,動作非常小心翼翼,以便讓人感到他抱住的是一件極易損壞的物品,這時,經理很可能暗中將他微微一撼,以致飢餓藝術家的雙腿和上身不由自主地擺蕩起來,接著就把他交給那兩位此時嚇得臉色煞白的女士。於是飢餓藝術家只得聽任一切擺布,他的腦袋耷拉在胸前,就好像它一滾到了那個地方,就莫名其妙地停住不動了……

每表演一次,便稍稍休息一下,他就這樣度過了許多個歲月,表面上光彩照人,揚名四海。儘管如此,他的心情通常是陰鬱的,而且有增無已,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認真體察他的心情。人們該怎樣安慰他呢?他還有什麼可企求的呢?如果一旦有個好心腸的人對他表示憐憫,並想向他說明他的悲哀可能是由於飢餓造成的。這時,他就會——尤其是在經過了一個時期的飢餓表演之後——用暴怒來回答,那簡直像只野獸似的猛烈地搖撼著柵欄,真是可怕之極。但對於這種狀況,演出經理自有一種他喜歡採用的懲治辦法。他當眾為飢餓藝術家的反常表現開脫說:飢餓藝術家的行為可以原諒,因為他的易怒性完全是由飢餓引起的,而這對於吃飽了的人並不是一下就能理解的。接著他話鋒一轉就講起飢餓藝術家的一種需要加以解釋的說法,即他能夠斷食的時間比他現在所作的飢餓表演要長得多。經理誇獎他的勃勃雄心、善良願望與偉大的自我克制精神,這些無疑也包括在他的說法之中;但是接著經理就用出示照片(它們也供出售)的辦法,輕而易舉地把藝術家的那種說法駁得體無完膚。因為在這些照片上,人們看到飢餓藝術家在第四十天的時候,躺在床上,虛弱得奄奄一息。這種對於飢餓藝術家雖然司空見慣、卻不斷使他傷心喪氣的歪曲真相的做法,實在使他難以忍受。這明明是飢餓表演提前收場的結果,大家卻把它解釋為飢餓表演之所以結束的原因!反對這種愚昧行為,反對這個愚昧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在經理說話的時候,他總還能真心誠意地抓著柵欄如饑似渴地傾聽著,但每當他看見相片出現的時候,他的手就鬆開柵欄,嘆著氣坐回到草堆裡去,於是剛剛受到撫慰的觀眾重又走過來觀看他。


幾年後,當這一場面的目擊者們回顧這件往事的時候,他們往往連自己都弄不清是怎麼一回事了。因為在這期間發生了那個已被提及的劇變:它幾乎是突如其來的,也許有更深刻的緣由,但有誰去管它呢。總之,有一天這位備受觀眾喝彩的飢餓藝術家發現他被那群愛趕熱鬧的人們拋棄了,他們寧願紛紛湧向別的演出場所。經理帶著他又一次跑遍半個歐洲,以便看看是否還有什麼地方仍然保留著昔日的愛好;一切徒然;到處都可以發現人們像根據一項默契似的形成一種厭棄飢餓表演的傾向。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就有一些苗頭,由於人們被成績所陶醉,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切實加以防止,事到如今要採取什麼對策卻為時已晚了。誠然,飢餓表演重新風行的時代肯定是會到來的,但這對於活著的人們卻不是安慰。那麼,飢餓藝術家現在該怎麼辦呢?這位被成千人簇擁著歡呼過的人,總不能屈尊到小集市的陋堂俗臺去演出吧,而要改行幹別的職業呢,則飢餓藝術家不僅顯得年歲太大,而且主要是他對於飢餓表演這一行愛得發狂,豈肯放棄。於是他終於告別了經理——這位生活道路上無與倫比的同志,讓一個大馬戲團zhaopin了去,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他對合同條件連看也不屑看一眼。

馬戲團很龐大,它有無數的人、動物、器械,它們經常需要淘汰和補充。不論什麼人才,馬戲團隨時都需要,連飢餓表演者也要,當然所提條件必須適當,不能太苛求。而像這位被聘用的飢餓藝術家則屬於一種特殊情況,他的受聘,不僅僅在於他這個人的本身,還在於他那當年的鼎鼎大名。這項藝術的特點是表演者的技藝並不隨著年齡的遞增而減色。根據這一特點,人家就不能說:一個不再站在他的技藝頂峰的老朽的藝術家想躲避到一個馬戲團的安靜閒適的崗位上去。相反,飢餓藝術家信誓旦旦地保證,他的飢餓本領並不減當年,這是絕對可信的。他甚至斷言,只要準許他獨行其是(人們馬上答應了他的這一要求),他要真正做到讓世界為之震驚,其程度非往日所能比擬。飢餓藝術家一激動,竟忘掉了時代氣氛。他的這番言辭顯然不合時宜,在行的人聽了只好一笑置之。

但是飢餓藝術家到底還沒有失去觀察現實的能力,並認為這是當然之事,即人們並沒有把他及其籠子作為精彩節目安置在馬戲場的中心地位,而是安插在場外一個離獸場很近的交通要道口。籠子周圍是一圈琳琅滿目的廣告,彩色的美術體大宇令人一看便知那裡可以看到什麼。要是觀眾在演出的休息時間湧向獸場去觀看野獸的話,幾乎都免不了要從飢餓藝術家面前經過,並在那裡稍停片刻,他們庶幾本來是要在那裡多呆一會兒,從從容容地觀看一番的,只是由於通道狹窄,後面湧來的人不明究竟,奇怪前面的人為什麼不趕緊去觀看野獸,而要在這條通道上停留,使得大家不能從容觀看他。這也就是為什麼飢餓藝術家看到大家即將來參觀(他以此為其生活目的,自然由衷歡迎)時,就又顫抖起來的原因。起初他急不可待地盼著演出的休息時間,後來當他看到潮水般的人群迎面滾滾而來,他欣喜若狂,但他很快就看出,那一次又一次湧來的觀眾,就其本意而言,大多數無例外地是專門來看獸畜的。即使是那種頑固不化、近乎自覺的自欺欺人自勺人也無法閉眼不看這一事實。可是看到那些從遠處蜂擁而來的觀眾,對他來說總還是最高興的事。因為,每當他們來到他的面前時,便立即在他周圍吵嚷得震天價響,並且不斷形成新的派別互相謾罵.其中一派想要悠閒自在地把他觀賞一番,他們並不是出於對他有什麼理解,而是出於心血來潮和對後面催他們快走的觀眾的賭氣,這些人不久就變得使飢餓藝術家更加痛苦,而另一派呢,他們趕來的目的不過是想看看獸畜而已。等到大批人群過去,又有一些人姍姍來遲,他們只要有興趣在飢餓藝術家跟前停留,是不會再有人妨礙他們的了,但這些人為了能及時看到獸畜,邁著大步,匆匆而過,幾乎連瞥也不瞥他一眼。偶爾也有這種幸運的情形:一個家長領著他的孩子指著飢餓藝術家向孩子們詳細講解這是怎麼一回事。他講到較早的年代,那時他看過類似的、但盛況無與倫比的演出。孩子呢,由於他們缺乏足夠的學歷和生活閱歷,總是理解不了——他們懂得什麼叫飢餓嗎?——然而在他們炯炯發光的探尋著的雙眸裡,流露出那屬於未來的、更為仁慈的新時代的東西。飢餓藝術家後來有時暗自思忖:假如他所在的地點不是離獸籠這麼近,說不定一切都會稍好一些。像現在這樣,人們很容易就選擇去看獸畜,更不用說獸場散發出的氣味,畜牲們夜間的鬧騰,給猛獸肩擔生肉時來往腳步的響動,餵食料時牲畜的叫喚,這一切把他攪擾得多麼不堪,使他老是鬱鬱不樂。可是他又不敢向馬戲團當局去陳述意見:他得感謝這些獸類招徠了那麼多的觀眾,其中時不時也有個把是為光顧他而來的,而如果要提醒人們注意還有他這麼一個人存在,從而使人們想到,他——精確地說——不過是通往廄舍路上的一個障礙,那麼誰知道人家會把他塞到哪裡去呢。

自然是一個小小的障礙,一個變得越來越小的障礙。在現今的時代居然有人願意為一個飢餓藝術家耗費注意力,對於這種怪事人們已經習以為常,而這種見怪不怪的態度也就是對飢餓藝術家的命運的宣判。讓他去就其所能進行飢餓表演吧,他也已經那樣做了,但是他無從得救了,人們從他身旁揚長而過,不屑一顧。試一試向誰講講飢餓藝術吧?一個人對飢餓沒有親身感受,別人就無法向他講清楚飢餓藝術。籠子上漂亮的美術字變髒了,看不清楚了,它們被撕了下來,沒有人想到要換上新的,記載飢餓表演日程的布告牌,起初是每天都要仔細地更換數字的,如今早已沒有人更換了,每天總是那個數字,因為過了頭幾周以後,記的人自己對這項簡單的工作也感到膩煩了;而飢餓藝術家卻仍像他先前一度所夢想過的那樣繼續餓下去,而且像他當年預言過的那樣,他長期進行飢餓表演毫不費勁。但是,沒有人記天數,沒有人,連飢餓藝術家自己都一點不知道他的成績已經有多大,於是他的心變得沉重起來。假如有一天,來了一個遊手好閒的傢伙,他把布告牌上那個舊數字奚落一番,說這是騙人的玩藝,那麼,他這番話在這種意義上就是人們的冷漠和天生的惡意所能虛構的最愚蠢不過的謊言,因為飢餓藝術家誠懇地勞動,不是他誑騙別人,倒是世人騙取了他的工錢。


又過了許多天,表演也總算告終,一天,一個管事發現籠子,感到詫異,他問僕人們,這個裡面鋪著腐草的籠子好端端的還挺有用,為什麼讓它閒著。沒有人回答得出來,直到一個人看見了記數字的牌兒,才想起了飢餓藝術家來。他們用一根竿兒挑起腐草,發現飢餓藝術家在裡面。「你還一直不吃東西?」管事問,「你到底什麼時候才停止呢?」「請諸位原諒。」飢餓藝術家細聲細氣地說。管事耳朵貼著柵欄,因此只有他才能聽懂對方的話。「當然,當然。」管事一邊回答,一邊用手指摸了摸自己的額頭,以此向僕人們暗示飢餓藝術家的狀況不妙,「我們原諒你。」「我一直在希望你們能讚賞我的飢餓表演。」飢餓藝術家說。「我們也是讚賞的。」管事遷就地回答說。「但你們不應當讚賞。」飢餓藝術家說。「好,那我們就不讚賞,」管事說,「不過究竟為什麼我們不應該讚賞呢?」「因為我只能挨餓,我沒有別的辦法。」飢餓藝術家說。「瞧,多怪啊!」管事說,「你到底為什麼沒有別的辦法呢?」「因為我,」飢餓藝術家一邊說,一邊把小腦袋稍稍抬起一點,撮起嘴唇,直伸向管事的耳朵,像要去吻它似的,惟恐對方漏聽了他一個字,「因為我找不到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這樣的食物,請相信,我不會這樣驚動視聽,並像你和大家一樣,吃得飽飽的。」這是他最後的幾句話,但在他那瞳孔已經擴散的眼睛裡,流露著雖然不再是驕傲卻仍然是堅定的信念:他要繼續餓下去。

「好,歸置歸置吧!」管事說,於是人們把飢餓藝術家連同爛草一起給埋了。而籠子裡換上了一隻小豹,即使感覺最遲鈍的人看到在棄置了如此長時間的籠子裡,這隻兇猛的野獸不停地蹦來跳去,他也會感到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小豹什麼也不缺。看守們用不著思考良久,就把它愛吃的食料送來,它似乎都沒有因失去自由而惆悵,它那高貴的身軀,應有盡有,不僅具備著利爪,好像連自由也隨身帶著。它的自由好像就藏在牙齒中某個地方。它生命的歡樂是隨著它喉嚨發出如此強烈的吼聲而產生,以致觀眾感到對它的歡樂很是受不了。但他們克制住自己,擠在籠子周圍,捨不得離去。  

圖書館文化傳播、閱讀與書籍推廣!

關注公眾號:孤獨圖書館(aranya_library)

【未經許可 | 禁止轉載】

媒體轉載、投稿、合作

請聯繫個人微信:nkqingcheng

相關焦點

  • 《飢餓藝術家》:老莊哲學繁衍的嬉笑怒罵,交織荒誕怪誕的美之花
    作為卡夫卡在生命後半段裡寫的作品,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相較於他的其他作品來說,不是一篇典型的卡夫卡文章。它寓言般的敘事、簡明連貫的情節、難得的幽默筆觸,顯現出一種對著荒誕詭譎,縱情嬉笑怒罵之態。
  • 熊亮作品集合,小編力薦《飢餓藝術家》
    熊亮的《飢餓藝術家》,《京劇貓之武松打虎》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1.《飢餓藝術家》豆瓣評分:9.1作品簡介:他,作為一個飢餓藝術家,曾經輝煌一時,現在卻遭人遺棄。
  • 在黃金小巷,體驗卡夫卡的「孤獨」
    黃金小巷22號,要不是導遊明示,難以想像當年卡夫卡會棲身這兒寫作。他身高1.82米,如果站直了,留給頭頂的空間也就不多了。  這間把門牌號的兩個「2」都寫得像「Z」的小店,如今成了卡夫卡著作的專售店,也算是「實至名歸」。房子是當年卡夫卡的妹妹為他租下的,租金每月20克朗,按照現在的匯率折算,合人民幣5元不到。這在100年前的捷克,應該也是個蘿蔔價。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在法門前》《飢餓藝術家》等,還有大量書信和日記已被翻譯成印地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馬拉雅拉姆語、烏爾都語、古吉拉特語等多種語言。卡夫卡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城堡》《失蹤者》和《訴訟》也於1962年之後得到多次翻譯。全面的譯介使得卡夫卡及其文學作品被印度人民廣泛接受,「卡夫卡式」也成為印度文化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符號。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 卡夫卡可能是孤獨的,但有卡夫卡的布拉格不是
    「我像弗蘭茲卡夫卡一樣孤獨」——卡夫卡卡夫卡作品選,從左至右為《審判》,《變形記》,《城堡》。站在布拉格德語文學的孤島中央,這座卡夫卡深愛著的城市朦朧、脆弱、陌生、壓抑、痛苦。1889年–1896年,卡夫卡和他的父母曾居住於此。
  • 海邊的卡夫卡
    「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尋。」《海邊的卡夫卡》然而我卻實在的尋到了一處這般「無處可尋」的地方——北海·潿洲島海邊的卡夫卡。絕非苦苦尋覓,而是驚喜發現,時間地點人物,一切進行如水到渠成。並在發現了這裡的同時也發現了新的自己。堅持在卡夫卡看完《海邊的卡夫卡》再離開是在島上唯一要完成的事情。喜歡的事情總是會慢慢的去做,以至於看了四天才讀了一半。
  • 卡夫卡: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英國大詩人奧登說:「就作家與其所處的時代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的著作和他的名字一樣,在世界範圍內都廣為人知,但是在閱讀卡夫卡著作時,我們往往都忍不住揣測他的內心世界,對他有各種各樣的解讀。卡夫卡與這個世界有著分歧,而這個世界對卡夫卡也存在著誤解。
  • 布拉格,卡夫卡的布拉格
    房子的名字取自「距市政廳只有一分鐘路程」之意,外牆則繪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壁畫,雖然只有單色,卻利用明暗深淺的手法表現出人物的表情動作,栩栩如生,充滿藝術美感,不由教人揣測起,卡夫卡作品中那些瘋狂的想像,是否也曾經從這些壁畫中得到過靈感呢?卡夫卡在談論舊城區的生活時曾說:「這個小圓圈圈住我的一生。」
  • 布拉格,卡夫卡無處不在
    卡夫卡書店大門。卡夫卡曾在這個大樓裡讀中學。 李輝 攝無處不在的文學家只有一位———卡夫卡。 2 在文學中找到歸屬 卡夫卡已是布拉格的驕傲,在世俗化之後走進人們視野。 各式各樣的體恤衫上;大大小小的搪瓷杯上;商店琳琅滿目的招貼……精明的布拉格人,巧妙地將卡夫卡納入到通暢的商業軌道,滿足不同遊客的好奇與需要。 老城區廣場是布拉格的心臟。
  • 卡夫卡,屬於世界的「私人神話」
    □ 宋舒白  讀過卡夫卡作品的人,總會從他的字裡行間,讀到諸如:孤獨、恐懼、絕望、威脅、謊言、審判、衰落、毀滅、死亡等字眼,這些文字像暗夜的幽靈一樣遊蕩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構成了他作品的全部主題。為什麼會這樣?
  • 《海邊的卡夫卡》,讀到了什麼
    《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佳作,近期才得以拜讀,感悟頗多。《海邊的卡夫卡》全書兩條主線,其一是田村卡夫卡離經背道,十五歲選擇離家出走,經歷一連串離奇、荒繆、靈性的事件。心中常住著一個叫」烏鴉「的少年。
  • 卡夫卡給城市塗抹的顏色(外一章)
    在布拉格,有關卡夫卡的遺蹟有三十多處。這個有著漂亮大眼睛的美男子,曾是布拉格的驕傲。   旅途匆忙,我只拜謁了其中三處,希望從目光所及的故事裡,找尋某種靈感,或感動。在我的想像裡,遍布卡夫卡遺蹟的城市,是該塗滿卡夫卡色彩的。
  • 臺中住宿逢甲商圈,山上的卡夫卡
    導語:臺中住宿逢甲商圈,山上的卡夫卡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這次來臺中旅行,選擇住的是位於逢甲夜市的山上的卡夫卡。臺中幅員遼闊,我們選擇住在靠近逢甲夜市的山上的卡夫卡,原因是在搭乘客運在朝馬站下車後租車騎來這裡很快,而晚上逢甲夜市比較近,餓了覓食也相當方便。山上的卡夫卡距離朝馬車程約十分鐘,而逢甲夜市更是不到分三鐘的路程,可說是相當近也方便。當我踏進愛地球雙人房感受到一種清新的蘇打綠。今天特意選擇下榻愛地球雙人房,因為本人偏愛綠色,加上房間內的家具器材非常環保。
  • 凱爾特人的「波西米亞」,卡夫卡的迷宮與城堡,東歐玫瑰布拉格
    泰恩教堂天文鐘附近,卡夫卡迷必去的景點,一分鐘屋,這座紅瓦黑牆、視覺衝擊驚人的建築,曾是卡夫卡一家人的住所。三十座巴洛克風格的國王、教皇、聖人乃至騎士的雕像依次布列在橋欄上, 大多數雕塑都建於1683年至1714年之間,藝術家們借塑像描繪了在那個時候被尊崇的各種各樣的聖徒和守護神。漫遊查理大橋,總是可以找到聖盧斯加德(St.
  • 黃金巷:充滿童話色彩的小巷,探訪卡夫卡故居,參觀繽紛迷你小屋
    著名的捷克猶太作家卡夫卡在這條街的第22號公寓租住了兩年,因為這裡有一個安靜的寫作環境。黃金巷之所以會引起如此名聲,還是名作家卡夫卡曾居住於此的緣故,1916年時捷克著名的文學家、當時只是一位銀行小行員的卡夫卡(Franz Kafka),喜歡這裡的環境,以每月20克朗租了這裡門牌為22號的房子作為工作室,並在此默默完成了當時不為人知的作品《鄉村醫生》和《致科學院的報告》;而門牌12號住的則是歷史小說家瑪蘭納。
  • 《崩壞3》聖痕歷史大講堂——卡夫卡:布拉格寒鴉
    所以,【卡夫卡】應該就是目前《崩壞3》中最新的聖痕;而它也是我們「聖痕歷史大講堂」名義上的「最後一期」。【卡夫卡】這個聖痕是真的強無敵,通用性與【米開朗琪羅】相比也是不遑多讓,似乎絕大多數的「物理系」女武神都可以搭配這套聖痕。
  • 《海邊的卡夫卡》,背負「弒父娶母」詛咒的他,一路經歷了什麼
    本書的男主角叫田村卡夫卡,今年15歲,他一直想離家出走,因為父親經常告訴他一個詛咒,說他長大後會殺了自己的父親,還會跟自己的母親和姐姐發生關係,一般人聽到了這些都會感到害怕,卡夫卡也是如此,儘管自己的母親和姐姐早在她四歲的時候就已經離家出走了,於是當時機成熟之時,卡夫卡便偷了父親的錢,連夜坐上了去四國的大巴。
  • 崩壞3聖痕故事:卡夫卡,獻祭生命以求創作的布拉格寒鴉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一個經濟條件優渥的猶太富商家庭,依照當時中產階級普遍的教育思路,卡夫卡應該會子承父業,最後富甲一方,和文學創作八桿子扯不上關係,然而,命運總會給世人開一些奇奇怪怪的玩笑。
  • 明日方舟:「卡夫卡」原型和元素考據,寒鴉、孤獨與雙頭鴉
    卡夫卡精二立繪一、卡夫卡新增五星特種幹員,卡夫卡。我們的特種幹員卡夫卡,中英文名都與他完全相同,這並不是一個巧合。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有一篇代表作長篇小說名為《海邊的卡夫卡》,其中「卡夫卡」三字的釋義同樣也是寒鴉。因為寒鴉隸屬於鴉科,完美符合了上文中得出的線索結論「鳥綱雀形目」,因此,這就是幹員卡夫卡的現實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