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邦能除韓信卻不下手,呂雉殺韓信是自作主張,還是劉邦授意

2020-12-18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韓信是秦末時期,軍事能力僅次於項羽排名天下的兵仙,投靠劉邦後,經蕭何大力推薦,被劉邦拜為大將軍,當劉邦在彭城之戰慘敗後,才開始真正重用韓信,但劉邦重用韓信是一面重面、一面防備,甚至某些時候防備的心理大於重用。

比如說,韓信打了勝仗,俘虜了敵方很多軍隊,劉邦馬上就來把韓信的軍隊調走自己用,韓信在垓下之戰擊敗項羽後,劉邦馬上就把韓信由齊王遷為楚王,根本原因就是擔心韓信在齊國培養自己的私人勢力,這些行為都是劉邦對韓信的防備。

當有人揣測上意,向劉邦告密說韓信謀反時,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計謀,假借到雲夢澤打獵之機,召來韓信,然後以謀反罪名逮捕韓信,原本韓信還想以鍾離眛的首級來取悅劉邦,但顯然劉邦的興趣是拿下韓信,之後韓信就被帶到京城,但是,劉邦並沒有殺死韓信,反而是赦免了韓信,只是把韓信的楚王爵位貶為淮陰侯爵位。

韓信被拜為大將軍

一般來說,如果謀反罪名成立的話,絕對不會只是貶官這麼簡單,謀反在歷朝歷代都是死罪,劉邦居然赦免了韓信的謀反罪名,這是反常的,況且劉邦一直猜忌韓信,為何劉邦不趁這個機會殺了韓信呢?劉邦本來也不是什麼仁慈的人,為何只把韓信貶官而不殺他呢?

很顯然,第一個原因就是:韓信謀反並沒有證據,或者劉邦找不到韓信謀反的證據,只是有人告密,至於是不是真的有人告密,現在也無法說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韓信謀反就是誣陷的,這從「史記中記載了蒯通勸韓信背叛劉邦自立,而韓信無論也不同意」就能看出,韓信沒有謀反之心。

劉邦與韓信

劉邦雖然是皇帝,但是,做事也要講證據,也不能亂殺無辜,況且韓信是異姓諸侯王,當初天下並不止韓信一個異姓王,還有燕王臧荼、梁王彭越、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而且在韓信之前,燕王臧荼已經起兵反叛劉邦了,原因就是臧荼原本是項羽的舊部,項羽自殺後,劉邦仍然在四處追殺項羽舊部,臧荼擔心劉邦會對自己動手,於是第一個起兵反叛,但是很快就被劉邦平定了。

所以,劉邦沒殺韓信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擔心引發其他異姓諸侯王的警惕和叛亂。韓信是劉邦第二個動手的異姓王,如果劉邦不分清紅皂白殺了韓信,會讓其他異姓王寒心和警惕的,如果這些異姓王聯合起來,那對劉邦就是極大的威脅,劉邦就算想對其他異姓王對手,那也得一個一個來,所以劉邦暫時沒殺韓信。

韓信徵戰

劉邦沒殺韓信的第三個原因就是韓信被奪了兵權,就不構成威脅。韓信確實是個人才,但如果韓信被奪了兵權,就一無是處,跟一個普通人相比強不了多少,殺韓信還要承擔罵名,還不如軟禁,所以劉邦只是把韓信軟禁在京城,採取一種相對柔和的手段來對付,對其他諸侯王就會形成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效果。

然後韓信被軟禁在京城,雖然有人身自由,但是沒有兵權,不能出城,除了吃飯、睡覺,還能做什麼?韓信最終被殺是在劉邦討伐陳豨叛亂期間,在京城被呂后和蕭何共同謀劃殺害的。

那麼問題來了,韓信被殺是呂后自作主張,還是劉邦授意而為的?

我的意見是:韓信是被呂后自作主張殺得,跟劉邦沒有關係。

呂后

第一個原因:劉邦有不在場的證據。劉邦當時在代地討伐陳豨的叛亂,不在京城,那個時候沒有電話,想要聯絡通訊,最少也得十天半個月,韓信是被人告發後,立即就被蕭何欺騙到宮中,呂后下令殺死的,在時間上一點也沒有耽誤,所以不是劉邦授意,而是呂后自作主張。

第二個原因:韓信沒有威脅,劉邦沒必要殺,除非有特殊情況發生。前面說過了,韓信等於是被軟禁在京城了,雖然還能自由走動,但是沒有任何權力,也沒有機會,除非特殊情況出現,讓劉邦覺得韓信是個威脅,劉邦才會殺他,而這個特殊情況劉邦並沒有發現,是有人投靠給呂后的。

劉邦在外討伐陳豨的時候,有人向呂后告密說韓信準備在京城謀反,而且連韓信具體的計劃都知道,說韓信打算假傳詔書赦免在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然後率領這些人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進而控制京城,然後與陳豨聯合起來,裡應外合反對劉邦,事情都這麼詳細了。

劉邦與呂后

呂后知道了這個事,根本來不及報告劉邦啊,就算報告也要十天半個月劉邦才知道,然後劉邦的信息反饋過來,又要十天半個月,根本就來不及啊。況且韓信的行動已經迫在眉睫了,需要馬上動手,所以形勢逼得呂布自作主張動手殺了韓信。

第三個原因:從劉邦與呂后的性格來分析,也是呂后自作主張。從呂后後來的專權行為來看,她的權力欲望很強,並且破壞了劉邦生前定下的很多規矩,比如非劉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呂后壓根就沒有在乎過劉邦,況且呂布還害死了彭越,同樣是劉邦不願意殺彭越,只把彭越貶到蜀地而已,是呂后遇到彭越,然後把他帶回來,再勸說劉邦殺害的。

而劉邦沒有主動殺死過一位異姓王,燕王臧荼是自己反叛的,楚王韓信,劉邦只是貶了官,呂后殺的,梁王彭越,劉邦也只是貶官,呂后害死的,韓王信是因為投降匈奴主動反叛的,淮南王英布是主動叛亂的,燕王盧綰是因為手下與匈奴勾結而受到牽連反叛的,趙王張敖是因為手下策划行刺劉邦受到牽連的,長沙王吳芮,劉邦都沒有任何處理。

韓信被殺

劉邦並沒有主動殺死任何一個異姓王,同時劉邦所封的一百多位列侯,同樣沒有一個受到政治迫害的,劉邦天生仁厚,並沒有殺害功臣,但是作為最高統治者,必須得維護統治穩定,消除不穩定因素,所以劉邦沒有必要殺韓信,再加上劉邦聽說韓信被殺後臉上的表情也能看出來。

當時劉邦聽說韓信被殺後是一幅既高興又憐憫的樣子,高興的是韓信這個燙手山芋被殺了,劉邦用不著為難了,憐憫的是韓信畢竟是跟隨劉邦多年的戰將,功高無二,又很有才能,是不可多得的國士無雙型的人才,如果劉邦早就知道這事,也不會有這種表情,所以韓信之死,與劉邦沒有關係,是呂后害死的。

相關焦點

  • 韓信多次要挾劉邦,為什麼劉邦不殺他,韓信的政治水平有多厲害
    鴻溝議和後,劉邦追擊項羽,命令韓信一起去,韓信又看準時機不去,換的劉邦答應許諾滅亡項羽後,讓韓信接收楚地的利益。 韓信這麼囂張多次要挾劉邦,其實就是看準劉邦不能殺他,最多只能奪他兵權。
  • 劉邦明明擔心呂雉圖謀不軌,為何在世時不殺呂雉,反而殺樊噲呢
    呂雉在歷史上給人的形象就是兩個字:狠毒。劉邦與呂雉是多年的夫妻,雖然兩人聚少離多,再加上劉邦又是皇帝,後宮妃子不止呂雉一人,但劉邦識人的眼光還是非常毒辣的,整個秦末時期,沒有人識人眼光能超過劉邦。呂雉在劉邦在世時,曾經做過兩件連劉邦也不敢做或者不願意做的大事,一是殺韓信,二是殺彭越。
  • 劉邦明明擔心呂雉圖謀不軌,為何在世時殺樊噲,反而不殺呂雉呢?
    歷史上,呂雉給人的形象是兩個字:狠毒。項羽和呂雉是多年的夫妻,雖然二人聚少離多,加上項羽又是皇帝,後宮妃子不止呂雉一人,但項羽識人的眼光還是很毒辣,整個秦末,識人的眼光都無法超過項羽。劉邦在世時,呂雉曾做過兩件大事,連劉邦都不敢做或不願做,一是殺韓信,二是殺彭越。
  • 劉邦不僅殺了韓信還夷滅了他三族,韓信到底哪裡得罪了劉邦?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劉邦不僅殺了韓信還夷滅了他三族,韓信到底哪裡得罪了劉邦?小編每天持續更新有趣的歷史趣聞,歡迎關注哦
  • 開國大功臣韓信被呂后殺害,劉邦為何不聞不問?原因讓人後背發涼
    相信大家都聽過「劉邦稱帝,韓信必死」,其實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在整個戰爭中,劉邦對韓信可以說半信半疑,徘徊在什麼時候殺韓信的問題上。那麼為什麼說劉邦一定要殺韓信呢?劉邦之所以通過呂后之手殺害韓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呂雉為何一定要殺韓信?真的是怕他奪了兒子劉盈的江山嗎?
    2、呂雉真的害怕韓信奪了兒子劉盈的江山嗎?審食其聽了,很認可呂雉的擔憂:"是啊,不能不防啊。"呂雉繼續表達自己的不安:"這隻困在籠中的猛虎,一旦放虎歸山,他怎麼能不呼嘯山林呢?盈兒的江山,我就怕像秦一樣,二世而終啊!"
  • 劉邦為什麼後悔殺韓信?你知道原因嗎?
    韓信部不在於反不反,而在於能不能反,韓信內貶淮陰侯,去樊噲家,樊噲跪倒相迎,,韓信回家以後感慨,我現在都和樊噲這樣的人為伍了言語中不無感慨。韓信人稱戰神,劉邦能夠重用韓信,是劉邦的眼力,會用人,但韓信骨子李未必瞧得上劉邦,但韓信爵無反意,殺韓信,是為了震懾異性王,但適得其反,各個異性王得之韓信這樣的功勞鬥被殺,何況我等 於是分分造反,使得劉邦適得其反。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蕭何、韓信、張良是「漢初三傑」,劉邦戰勝項羽逐鹿中原,這三個人的功勞最大。但為什麼這三個人中,只有韓信慘死,其餘兩個人都得到了善終?其中道理不能不讓人深思。
  • 韓信死後,大漢的境遇讓劉邦極為後悔!
    韓信在年輕的時候家境非常不好,出來闖蕩連口飽飯都吃不上,如果不是當初有一個善良的老婦人每天給她送吃的,他估計早就會餓死街頭了,但即使是這樣他每天還是閱讀兵書,因為沒有權利他經常收到別人的欺壓,曾經受過胯下之辱但是眼神中還是充滿希望。
  • 韓信死後,漢高祖劉邦只有一個反應,已經足以證明韓信是冤枉的
    漢王難道不想爭奪天下嗎,為什麼要屈殺有用的人才呢。 一句話道出了漢王劉邦的真實用心,恰巧監斬的夏侯嬰也有幾分見識,一聽韓信關鍵時刻竟能喊出這樣的話,當下覺得這人可能很了不起,於是叫過來攀談幾句。韓信因此被貶為淮陰侯,並被帶到洛陽軟禁起來。韓信至此,已如猛虎拔去爪牙,可有人還不放心,還不肯讓他好好過日子。公元前200年左右,代地陳豨謀反,劉邦親自帥兵平叛,韓信因病留在長安,就因為他跟陳豨有點關係,所以呂雉是越想越不放心,最後以家奴出首為名確定韓信造反。
  • 韓信被劉邦賜「三不殺」呂雉如何計誅韓信,歷史教會我們不要太貪
    很多人都說,劉邦背信棄義,斬殺功臣,但其實不然,韓信的野心才是導致他悲劇的主要原因。韓信封王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鄉這個地方見證了韓信的大起大落。當年韓信在這裡只是一個落魄的貴族,父母雙亡,舉目無親,因為與他人格格不入,所以不受人喜歡,經常受到欺負。他既不會經商,又不願種地,家裡也沒有什麼財產,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 韓信被抓,趕緊喊出8個字,事後證明真高明,劉邦無奈放過韓信
    早年韓信為劉邦立下大功,曾被劉邦許諾五不殺: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光不死、見血不死、見鐵不死。不過世人更相信第二種說法。「五不殺」的另一種說法是見天不死,踏地不死,見君不死,天下沒有捆韓信的繩子,沒有殺他的刀。這個保證相當是另類的免死金牌。
  • 劉邦為何殺樊噲,是為了防備呂雉?可能是為了保護呂后
    漢初的歷史真的很有意思,每次重讀,都能有新的收穫。這一次就來同大家聊聊劉邦與樊噲之間的故事。二人的故事中,最有名的有兩件——鴻門宴的樊噲救主以及劉邦病中殺樊噲。第一件事更為廣為人知,但第二件事被人討論的更多。倆人為連襟,為何劉邦卻要殺了妹夫樊噲?
  • 殺嶽飛的趙構遺臭萬年,殺韓信的劉邦和呂后,為何沒遭唾罵
    因為嶽飛是民族英雄,趙構殺他,這個行為就觸犯了當世以及後世人的敏感情緒。這不止是昏君殺忠臣的問題,而是昏君殺英雄的問題,還殺死了驅除蠻夷、恢復中華的希望。劉邦和呂后殺韓信卻沒遭罵。一個原因:韓信是爭霸英雄而不是家國英雄,韓信沒能附加更多的意義。
  •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換成別的帝王,可能也會殺他
    (《史記》) 韓信為劉邦打下了一大半的天下,為何劉邦卻任由呂后幹掉韓信呢? 但秦朝很快滅亡,大家心中認可的還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內核更像是合伙人制度,即劉邦也好,項羽也罷,得到天下之後,將土地分封給功臣子侄。這些得到土地的人成為諸侯,有自己的國號、領土、軍隊和稅收,完全就是獨立的國家,與帝王共治天下。
  • 劉邦為何不親自動手除掉韓信,而是讓自己老婆出面?
    老話常說:「飛鳥盡弓箭藏」,這句話也歷來用來解釋那些被誅殺的開國功臣,例如大家熟悉的韓信。說到這裡,可能也會有人有疑問:為什麼劉邦不親自出手消滅韓信呢?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嗎?劉邦當時可以說已經有十足的實力可以拿下韓信了,即便在這過程中有人反對但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劉邦的實力還是擺在那裡的。那麼他為什麼不親手直接了解韓信,而是讓自己的老婆殺掉韓信呢?雖然可能會有些不解,但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劉邦讓自己的老婆做這件事情與自己的私心有或多或少的關係,除了私心外,還有以下這幾個原因也會讓劉邦有所顧忌。
  • 劉邦為什麼會後悔殺了韓信呢?
    韓信平定齊國之後,派人向劉邦求封代理齊王——這件事對劉邦刺激很大,因為劉邦此時也只是個王:漢王而已,如果韓信做了齊王,豈非兩人地位相近?而且,劉邦在這個時候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所謂危在旦夕之際,雖然有張良、陳平的謀劃,他最終還是給了韓信齊王的頭銜,然而,他心裡很不爽。
  • 劉邦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雖然無意殺韓信,但卻在韓信死後笑嘻嘻
    凱旋的劉邦,得知韓信已死,表現出極為複雜的感情,史書記載是「且喜且哀」。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劉邦這個糟老頭子壞得狠,韓信信了他的鬼話,結果被夷三族,劉邦雖無意殺韓信,但得知韓信被殺死,還是會笑嘻嘻的。為什麼劉邦會笑嘻嘻呢?
  • 韓信為討好劉邦,殺了好友鍾離昧,最終因為沒聽鍾離昧的話而後悔
    韓信我們都知道,他有一個悲劇的人生!可以說大漢三分之二的國土,都是他攻打下來的,沒有他就不會有劉邦的大漢江山,但是,就是這樣功勞大的韓信,還是被呂后滅了族的。事實上殺韓信,也是劉邦的意思,因為劉邦已經感覺到韓信這個人頭上長有反骨了,若是不殺他,終將會釀成大禍的。
  • 漢朝心狠手辣皇后呂雉:誣陷韓信謀反,用一句話殺死彭越九族
    從劉邦空手套白狼這件事情和呂雉未來的發展也許證明了以下三點:一是:封建時代父母對於孩子的包辦婚姻並不一定就不好,有時候大人的眼光還是比較長遠獨到的;二是:古代的相面識人之術也並不一定不可信。三是:一個男人一定要長的帥,臉真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