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先進保溫營房走哪跟哪!印度花10年修成「抗中」隧道全國高潮

2020-12-10 諸葛講武

最近,印度媒體又雙叒叕high了。

10月3日,印度的一條名叫阿塔爾(Atal)的隧道建成通車了,印度舉國歡騰,印度總理莫迪都親自跑去為隧道舉行開通儀式。

據介紹,阿塔爾隧道位於海拔3000米的印度喜馬偕爾邦山區,全長9.02公裡,耗時10年建成。

然後就被印度媒體急不可耐地封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

矮油,世界第一哦!厲害厲害。

除了海拔,印度看重這條隧道的主要原因,還在於這條隧道的戰略價值。

這條隧道將喜馬偕爾邦默納利與拉胡爾-斯比蒂山谷連接起來,並將默納利與中印邊境地區列城之間的道路距離縮短46公裡,時長縮短4至5小時。

簡單來說,這條隧道聯通了印度邊境重鎮列城和印度內陸,大大加強了印度冬季對拉達克地區的運輸能力,用印度《金融快報》的話說,它將大大有助於武裝部隊的運輸行動。

▲印度《金融快報》的報導

(圖片來自觀察者網)

也難怪莫迪說:這是歷史性一天!

後來又發推說:阿塔爾隧道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基礎設施項目。

▲莫迪在阿塔爾隧道開通儀式上講話

(圖源:環球網)

改變遊戲規則?印度是發明了核聚變還是造出了鋼鐵俠?

可是本來這個印度人自high的說法,傳到國內自媒體可不得了了,一時間「印度修好邊境隧道,大批印軍可抵達前線!」「印軍隧道對中國邊境造成巨大壓力!」「莫迪親臨!印度邊境隧道一舉改變中印對峙局勢!」

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拜託,一條9公裡長、雙向兩車道的隧道而已,美國航母逼近的時候中國都沒怕過,一條隧道能起多大作用?今天校長就和大家嘮嘮這條隧道。

1

這條隧道的戰略價值有多大?

很抱歉,這條隧道的戰略價值壓根就沒吹得那麼大。

首先,我們都知道木桶原理,其他板子再長是沒什麼用的,關鍵看那塊短板子。

阿塔爾隧道也是一樣,它通車了沒什麼用,因為還有三個山口沒通隧道呢。

從印度內陸想去拉達克的邊境重鎮列城,主要有兩條公路,一條是從克什米爾谷地的斯利那加到列城,但全程需要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非常難走。另外一條就是阿塔爾隧道所在的默納利--列城公路。

▲通往列城的兩條路

默納利--列城公路是季節性公路,中間有四個大山口,阿塔爾隧道所在的洛塘山口是其中四個山口中海拔最低的一個山口,這條隧道原本叫洛塘隧道(Rohtang Tunnel),後來因為要紀念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就用瓦傑帕伊的名字命名——阿塔爾(Atal)。

▲莫迪和瓦傑帕伊(左)

阿塔爾隧道從2000年就開始立項,然而真不是黑印度,印度花了十年時間,才把工程招標(找了澳大利亞公司中標)和公路延伸到隧道口這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搞定,等到開工已經到了2010年。

僅僅9公裡的隧道,印度一挖就是7年,效率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洛塘山口降水充沛,山體含水量極大,經常是挖著挖著就塌方了,因此在2017年隧道竣工後,一直在做防水和排水,又做了三年才算完工。

▲赤腳修路的印度工人

(圖片來自「隨水文存」)

然後印度媒體就high了,甚至拔高到了「改變遊戲規則」的程度。

可是先別急著高興啊,你只是貫通了海拔4000米的洛塘山口,後面還有海拔5328米的塔格朗拉山口(Taglang La),還有5060米的拉龍山口(Lachlung La)山口和4915米的尼克山口(Nikila La)等,這些山口,海拔更高,修路更難,一到冬天下雪該封山還是封山,默納利--列城公路仍然是一條季節性公路。

▲從洛塘山口往下看

(圖片來自「隨水文存」)

你看,光阿塔爾隧道貫通了又有什麼用呢?

其次,制約印度在前線部署力量的最大短板,根本不是從內陸到列城的公路,而是從列城到各個對峙地點的前線公路,因為大量物資和人員要從列城再走400公裡山路分發到各個山頭和對峙地點。

這些前線公路更是坑,以土石路為主,都是發卡彎,這種前線公路的運輸能力,莫迪說了不算,印度軍方說了也不算,大自然的規則說了算。

▲印軍前線公路

比如從列城到加勒萬河谷,要翻越一座海拔5359米的卡東山口(Khardung La),這是世界第11高的公路山口,同樣是季節性通車。

▲(圖片來自「隨水文存」)

而且由於地處喜馬拉雅南麓,天氣變幻莫測,經常會有毫無預兆的暴雪,有時候車開著開著就被暴雪或雪崩埋了......

▲(圖片來自「隨水文存」)

再加上一些通往一線山頭的運輸線,甚至連土路都沒有,只能靠人背肩扛。

原本印度計劃在冬天來臨之前,動用所有力量向高山區域搶運物資,但今年寒潮氣流到來比往年早了半個多月,零下十度以下的氣溫和大雪封山,讓印軍的物資捉襟見肘,不得不從印度境內徵調大量駱駝作為運輸工具,在難以到達的區域緊急搶運緊要物資。

但是駱駝畢竟也是生物,耐寒也是有極限的,等到極寒天氣,印度如何進行補給呢?

應該會有很多熱鬧可看。

第三,這條隧道的運力也完全無法滿足運力需求。

默納利--列城公路雖然貫通了阿塔爾隧道,但是受其他山口和路況的影響,運力也是完全不夠的。

如果放在以前,公路加上空運以及前線官兵的忍飢挨餓,運力倒是能勉強維持。

▲默納利--列城公路上的堵車盛況

(圖片來自「隨水文存」)

但現在印度可能出於給自己壯膽的考慮,硬是往拉達克地區塞了8萬印軍,加上各種後勤和亂七八糟的武裝大約20萬人!

這可是增加了20萬要吃飯的嘴啊!

根據測算,這種默納利--列城公路日通行500臺次5噸以下貨車就是極限了,也就是2500噸物資,而前線呢?

人吃馬嚼可不是小數。

▲通行的多是這種小型卡車

單單說燃料,取暖用油不能少吧?

印度每個住人的帳篷二十四小時要用煤油爐取暖不能斷吧?

斷了這零下幾十度的低溫可真難熬;裝甲車輛每隔一段時間要熱車吧?

這些都得要燒燃料

這還不算坦克裝甲車輛消耗的潤滑油等輔油。

▲印度帳篷中的煤油取暖爐

再說說水,高原山地缺淡水,而且中國班公湖很講政治,印度一側是鹹水,不能飲用,雖然積雪後可以融雪取水,但是又要消耗寶貴的燃料。

▲美麗的班公湖

運輸的大頭是彈藥,一門火炮一個基數大概3噸,為一場戰爭做準備起碼要5個基數,也就是說一門炮的彈藥就要3輛5噸卡車做保障......

再考慮到高山地帶極寒天氣和高山缺氧對士兵的傷害,印軍士兵要穿保暖服、睡保暖睡袋、住北極帳篷,這種東西雖然不那麼重,但很佔運輸體積......

▲印軍緊急向西方採購的冬裝

這還不算士兵吃的食物、做飯燃料、單兵攜行彈藥、車載武器的彈藥、各種更換頻率更快的車輛鉛酸蓄電池以及車內橡膠配件(極寒天氣橡膠零件易碎裂)等等的零配件啥的……

這些亂七八糟的物資和海量的運輸需求,指望默納利--列城公路上修通一個阿塔爾隧道就能解決?那真是想多了。

▲奔馳在西藏公路上的十輪大卡車

再看看中國這邊的新藏公路,道路寬12米,日通行能力是單向800-1200輛,自駕過219國道的車友都知道,這條路上跑的可都7軸半掛車,30噸載重……

這就有點尷尬了......

第四, 印度這次大張旗鼓向全世界宣告阿塔爾隧道,也是蜜汁操作。

不但展示了隧道出入口的具體位置,就連隧道具體參數都公布出來了。

真以為的巡航飛彈鑽不進隧道口嗎?

2

說實話,就這條9公裡、雙向兩車道的阿塔爾隧道,在咱基建狂魔眼裡,真不夠看的,青藏高原上十幾二十公裡、雙向四車道的隧道遍地都是,印度阿塔爾隧道在中國也就一個省道的水平。

▲拉達克公路上翻車是很正常的事

(圖片來自「隨水文存」)

比如中國西秦嶺隧道,全長28.236公裡,穿越西秦嶺山區,工程於2008年8月開工建設,2014年7月19日全線貫通,實際工期5年左右。

恐怖的是,這還是中國十年前的技術水平,如果是現在,恐怕更快。

更恐怖的是,中國已經不滿足於在青藏高原挖隧道了,中國在2018年提出了一個逆天的計劃:挖一條隧道,打通喜馬拉雅山,把中國的鐵路直接延伸到尼泊爾!

這條鐵路叫中尼鐵路,包括中國段和尼泊爾段,從西藏日喀則到中尼邊境口岸吉隆,全長540公裡。

打穿喜馬拉雅山脈,工程難度遠遠大於青藏鐵路的修建,在很多外國人眼中都是無法想像的事。

建國初期中國在修川藏公路挖掘隧道的時候,使用的都是簡單的風鎬和鐵鎬鐵鍬這樣的原始工具,工程進度慢,還經常出現人員傷亡。

但如今不一樣了,中國人有神器在手:國產盾構機!

作為開鑿隧道的專用機械設備,超大直徑盾構機的國際市場一直被歐美及日本品牌壟斷。

但是,中國已經自主研發製造出直徑高達15米的盾構機,一舉將中國變成了盾構機製造大國!

也正是有了這個東西,基建狂魔大有挖穿地球的架勢!

▲中國國產盾構機,便宜還皮實,誰用誰知道

中尼鐵路一旦建成,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不但有助於尼泊爾的旅遊業,更能打破印度對尼泊爾的封鎖,進一步加強中尼關係,在印度北方再次安插一個鐵桿盟友。

至於中國通往一線部隊的前線公路修建,中國也有神器在手:全地形步履式挖掘機!

挖掘機大家都不陌生,「挖掘機技術哪裡強,山東技校找藍翔」的梗每個人都知道,不過這種常見的履帶式挖掘機遇到複雜的山地就不行了,根本爬不上去。

於是中國徐工的ET110型「步履式單鬥液壓挖掘機」誕生了,這種挖掘機帶有支腿和輪胎,支腿和輪胎可以上下左右任意調整,具有特殊的挖掘性能曲線,可在斜坡面上作業,還能通過裝置的聯合動作,實現一步一步的「山地爬行」

有了這個好東西,山地施工可謂如有神助。

考慮到考慮到高原空氣稀薄,人的體能大大受限的情況,這一挖鬥下去幹一個小時,恐怕能頂上印度100個人的工作量。

也難怪印度看中國修路急眼了,趕緊搞出個隧道漲漲面子。

可是跟「基建狂魔」比基建,不就是關公門前耍大刀麼?

3

前面說的都是基建能力,印度不服不行。

不過要說通往印度一線山頭的運輸線,印度覺得自己佔優勢了。

因為根據印度法律,印軍可以徵用拉達克的藏民向前線背東西,而且不用支付任何報酬!

這不就是21世紀的「抓壯丁」麼?

這一條,中國確實沒法比,畢竟印度有低人權優勢(人家可是西方公認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

相比之下咱就不一樣了,老鄉們的好意心領了,但現在我們真的不用老百姓的「小推車」

因為咱有無人機!

此前曾曝光的西藏軍區演練高原地區無人機空中送餐的新聞。

這種無人機機身採用T800碳纖維和航空鋁材製造,以鋰電池為動力源,最大續航時間60分鐘,最大飛行半徑14.4千米,最大載荷25千克,一架無人機就可以供應一個班的熱食。

最特別的是在下方設計了一個YT-MSP線輪投放模塊,這種緩降線輪投放模塊十分先進,可以有效防止投擲的物資在空投中被摔壞。

▲緩降線輪投放模塊投送野戰食品

只需要操縱無人機飛向前沿陣地,在目的地上空懸停,緩降線輪就能將掛載保溫箱精準投送

至任務地域,為前線官兵送上熱騰騰的飯菜和急需的藥品等物資。

▲哈瓦H16可以輕鬆更換各種模塊

最神奇的是,送完飯這種無人機回去充個電,換個掛載任務模塊,就可以秒變武裝無人機,可以掛載兩個38毫米榴彈發射器,一個垂直榴彈發射器,或者8枚手榴彈投擲器,甚至排爆處理爪。

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掛一個大喇叭,給印度人放一曲「我在東北玩泥巴」。

這波操作實在666。

在這些神器和設備加持下,解放軍在中印邊境對峙中,生活條件可比山對面的印度同行要強多了。

10月7日,《今日印度》網站的記者現場探訪了在印控拉達克地區新建的印軍前線營房設施。

整個營房應該是活動板房套件修建,雖然看起來比原來的帳篷好了很多,但配套設施較差,十分醒目的煙囪證明印軍取暖完全依靠燒煤油的爐子,24小時都要消耗千裡迢迢開來的煤油,另外還有二氧化碳中毒的危險。

▲煙囪密布的印軍營房

而中國這邊的保溫方艙無疑先進得多,由宿舍、食堂、集成盥洗室、乾式自潔廁所、庫房、微電網、供暖設備等7個模塊組成,能夠為部隊更好執勤巡邏、科學安全過冬提供可靠保障。

▲度假酒店的感覺有木有?

這種營房採用雙層玻璃、集成鋼榫結構、夾芯聚氨酯保溫複合一體板建成,套件體積小,完全適應各種道路運輸,運達目的地後就能讓官兵自行組裝建設,就像搭積木一樣就能把營房建設起來了。

換句話說就是,解放軍到哪裡,營房就能建到哪裡。

中國這套方艙最大特點,就是採用被動式太陽房與主動式太陽能集熱相結合方式為室內供暖,室外-40℃條件下,可保障室內溫度高於15℃,遭遇長時間的雨雪天氣時,也可採用柴油暖風機應急供暖。

而印軍營房則只有單層玻璃,屋頂也沒有隔熱層,只有一層薄薄的彩鋼頂,想必冬天會相當酸爽……

中國營房採用風—光—柴—儲多源微電網,而印度只能靠柴油機供電,這燃料運輸壓力又消耗了一分。

中國方艙配備集成盥洗室、生物降解乾式自潔廁所,不用自來水衝洗,而印度供水需要佔用運力倒也罷了,供水也只能依靠室外水塔,小兵兵很好奇,這水塔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溫中真的不會結冰嗎?

▲印軍「樣板房」

而且,這還是印軍用來宣傳的「樣板房」,一線山頭上住帳篷的印軍,顯然是連這種條件都享受不到的。

中印雙方的國力差距,就這樣在營房設施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4

我們都知道印度媒體愛自high,屁大個事情搞得像得到了天頂星科技一樣,所以我們要學著淡定一點。

不然每次印度媒體high一下我們都要跟著「震驚」一下,還過不過日子了?

中印的實力對比,也不是一條隧道能改變的。

以為修一條隧道就能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很傻很天真了。

當然,前提是,某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不要發動「鴉之言靈」:

印度這個隧道啊,它別坍塌就行了。

相關焦點

  • 印度「抗中神劇」:1人阻擊我軍72小時,斃傷300,死後還被當成神
    當然也少不了我們的老鄰居印度,遠的不說,就說說印度去年拍攝的「抗中神劇」——《72小時:永難磨滅的英雄》。如果說,越南因為打敗了當時最強大的美軍有自鳴得意的理由的話,那麼印度的自我膨脹就真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戰爭的過程也挺簡單,其實基本就是我軍一路平推,這在除印度以外其他國家的教科書中得到了公認。但是印度充分發揮了阿Q精神,一直在宣傳自己打退了我軍的進攻,為此也拍攝了不少抗中神劇。
  • 新型自供能保溫營房亮相 保障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駐防部隊野戰宿營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我軍新型可拆裝式自供能保溫營房,亮相駐守在新疆、西藏等地海拔5000米上的一線邊防部隊,為我軍在極端氣候環境下,成規模快速部署兵力提供強有力的野戰宿營保障。這次投入使用的新型保溫營房,由陸軍工程大學研發,主要為山高路遠、無保障依託的高原、高寒地區部隊設計。該型營房採用節能建築、光伏發電技術,具備「官兵自建、能源自足」等特點。
  • 我軍吃著火鍋唱著歌,印度士兵凍死一大片
    網友調侃稱,印度當局一定沒想到,他們在挑起事端之後我軍會準備的如此充分,我們的戰士吃著火鍋唱著歌,印度士兵卻凍死一大片。印度軍隊禦寒物資缺口始終沒有補上,如今列城通往對峙地區的道路因為降雪被迫封閉,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印軍的物資輸送。對於缺少禦寒物資的印軍士兵來說,在零下四五十度的環境中睡在壕溝裡,被凍傷是很容易的,甚至被凍死也有可能。
  • 零下40度寒潮來襲,印軍也建起了保溫營房,俄:模仿中方不得精髓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20日報導,對峙地區零下40度寒潮來襲,印軍也在附近建起了保溫營房,俄羅斯對此表示,模仿東方某大國卻不得精髓。除過多年來已建成的、擁有綜合設施的智能營地,報導說,印軍最近還為該地區部署了其他先進設施,提供了電力、水、暖氣設施、保健以及衛生方面的服務以供士兵使用,並為相關設備安置了特殊掩體,使其免受大雪影響。此前,東方某大國為了應對對峙地區的寒冷天氣,在對峙地區加急修建了一批保暖營地,甚至還為其通入了電纜和光纜,便於士兵過冬。
  • 印度那麼窮,買大量先進裝備的資金從哪來?深究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導語:印度那麼窮,買大量先進裝備的資金從哪來?深究原因令人哭笑不得說到印度,大家都已經對這個國度有著深刻的印象。這裡的人民非常擅長騎摩託車,富人和窮人的差別非常的大,有的窮人甚至連飯都吃不飽。那他們購買這些先進的巨額資金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深究其原因,讓人哭笑不得。實際上,這還是要從印度的GDP開始說起。這個國家人口比較多,有13億人。GDP在2018年達到了2.73萬億美元,但是人均GDP卻不高,光在軍事上就能夠花上506億美元。這筆費用跟總GDP的重量相比,還只是一個小數目而已,所以印度人也並不擔心錢會不夠。
  • 至少落後20年!中國大批保溫菜窖現身班公湖,印指揮官眼紅不已
    我國為邊境士兵修建營房,運輸保溫菜窖不同於印度士兵「悲慘的境遇」,我國為士兵們修建了新的高原營房,營房內十分舒適(氣溫四季如春),不僅十分暖和,還可以做飯洗衣等,十分方便。我國為士兵新修建的一排排營房讓印度士兵羨慕不已,然而就在營房修建以後,讓印度士兵更眼紅的事情又來了。
  • 為了印度人好,我軍過冬物資已經全部補給到位,印軍千萬別幹傻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目前邊境局勢出現了緩和,我軍的準備也不僅僅是比一比誰在這個寒冬更能抗,而是在運輸過冬物資的時候,同樣加強了軍事部署。印度媒體表示,中國軍隊不僅在多個關鍵地區進行戰略道路建設,以便能夠加快在實際控制線的部署,更是將大量新開發的自供電可拆卸隔熱營房部署在所有的對峙點。
  • 印度修建9公裡隧道花了10年,中國需要多久?
    ,據媒體報導,印度北部邊境地區的阿塔爾隧道終於建成,引得印度上下一片歡呼,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自己花了10年時間才將這條全長9公裡的隧道修建成功,那麼同樣長的隧道,中國需要多久呢?,也經常會出現大問題,就在今年,印度修建的一座橋梁剛通車不到一個月就直接垮塌,投入的巨額資金頃刻間化為烏有,而在去年還有一座大壩也在洪水衝擊下潰散,造成了巨大損失,除了質量低劣之外,印度進行基礎建設需要的時間也很長,從項目開工到完成建設投入使用動輒就是七八年甚至十幾年,不過在邊境局勢日益緊張的時刻,印度也有意加快了邊境地區的建設進度。
  • 零下50度印軍士兵凍壞,中方住進溫暖營房
    雖然印度僱傭了很多承包商建立了一些營房,但是這些營房的質量根本不過關,這些營房不僅抵禦不住寒冷的天氣,在風雪的洗禮之下,一些質量存在嚴重問題的營房開始倒塌,無奈的印軍士兵只能住進臨時帳篷之中。據悉,印軍前線指揮官已經讓這些承包商住進了他們建造的營房之中,印軍高層想要讓這些人感受一下自己的成果。
  • 拉達克進入冬季對抗模式:解放軍住進溫暖營房,印軍只能住石頭房子?
    按照官媒報導,在此之前,駐守在中印西段和中段的部分邊防部隊,受制於當地地形和後勤裝備技術的原因,每到冬季都只能風餐露宿,所謂的營房就是保溫帳篷,裡面鋪上睡袋席地而眠。夥食條件同樣艱苦,用積雪和冰塊加熱融化後的水,烹煮凍的像石頭一樣的軍用罐頭。
  • 無形的攻擊更致命,班公湖出現神秘建築,印度軍官:已經「輸」了
    高溫天寒繼續在邊境地區「加碼」增派部隊並不明智,但印度自中印邊境發生衝突以來顯得尤其「強勢」,不過邊境地區高寒也要強行部署大量軍隊,在雙方對峙下,另一場「較量」也在展開。高寒地區部署軍隊拼的未必是部隊數量,後勤保障關乎部隊士兵健康,在這一點上我軍也不斷將新式的後勤保障設備送上5000名高原地區。
  • 走近亞洲最大、我軍最先進的訓練基地
    現在的朱日和基地,擁有5個師以上進駐的營房、醫院、後勤等,已經是解放軍最先進的訓練基地。朱日和基地位於錫林郭勒盟以往的閱兵地點,多選在北京天安門。這次建軍節閱兵,選擇在了朱日和基地,基地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朱日和基地由沙漠、草原、山地、壕溝等組成,佔地1066平方公裡,複雜的地形讓基地具有了獨特的練兵地理優勢。
  • 印度高原隧道耗時10年終於通車,莫迪親自祝賀,展現對抗中國決心
    按道理來說,完成一項重大基建工程是個好事,但沒有哪個國家像印度這樣,一條耗時10年的隧道終於通車,印度總理莫迪還要親自到場祝賀,這種規格和等級,恐怕在世界範圍內很難再找出第二個了。
  • 海拔4500多米,解放軍高原吃自熱火鍋,印度士兵的冬天卻很難熬
    哪一方物流實力雄厚,就可以在該地區領先。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為邊疆士兵準備了多種物資,完全可以滿足解放軍的需要。 印方高調回應已經完成了部署在"拉達克"地區東部的所有部隊的營地建設,部隊們可以住在溫暖的營房裡。除了綜合功能智能化營房外,還配備熱水,熱能齊全的居民小區。而為了表示印度軍隊過得不比中國解放軍差,印軍特地邀請媒體走進一線軍營,集中展示印軍前線部隊新安裝的"智能保溫營"建設成果。
  • 1962年我軍距新德裡300公裡,印度舉國震恐,美大使:印度在瓦解
    1962年,我軍為了反擊印度軍隊對我國神聖領土的蠶食,堅決發起了一場自衛反擊戰。在第一階段的戰鬥中,印軍被打得潰不成軍。開戰僅僅8個小時,駐守在前線的印軍第七旅就遭受了毀滅性打擊,所有部隊的建制都被打亂。隨後,我軍痛打落水狗,第七旅旅長達爾維準將被俘,是中印自衛反擊戰中被俘的最高長官。隨後我軍陸續收復達旺等失地。
  • 10月13日中印邊境軍情報告!印在邊境修橋,8座位於我藏南地區
    印度防長辛格也通過視頻形式參加通車儀式,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講話中說印度與周邊兩個國家有幾千公裡的邊境線,目前緊張局勢依舊存在。 據了解,這44座橋梁是印度邊境道路局修建的,長度在30米至484米之間,地處印度七個地區,其中位於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有10座、所謂「拉達克地區」8座、喜馬偕爾邦2座、旁遮普邦和錫金邦各有
  • 我軍高原哨所氧氣到床頭;印軍太可憐,只能用十幾年前舊睡袋湊合
    作者:刺客近日,我國高原邊防又傳來好消息,隨著多種型號的單兵制供氧保障器材在高原部隊投入使用,已經成為我軍前線官兵的日常標配。據環球網報導,全軍海拔3000米以上所有哨所和營房,已經實現吸氧全覆蓋。在持續數月的中印邊境軍事對峙中,中國強大的國防軍工研發和生產能力,為我軍提供各種適應高原作戰的先進武器裝備,有效阻遏印度方面的軍事冒險圖謀,確保領土主權的安全。
  • 印度海軍陸戰隊部署班公湖 士兵講真話被抽打 莫迪「中計」了?
    與此同時,印媒還高調表示,這是自1986年以來對解放軍最大的「反擊」,也是印度陸軍最大規模的特種部隊行動(超過3000人)。此外,近日印度海軍陸戰隊也部署到了班公湖,並全部完成了集結。按照印媒的說法,印度海軍陸戰隊是一支身經百戰,且最可靠的特種作戰部隊之一,其部署到中印邊境將進一步提高印度三軍的聯合作戰能力。
  • 跟羌笛一起看地圖:印度那座斷橋,它在哪?
    Munsyari地形從新聞中還得知,這個小鎮有一條公路向北經過一個叫做達帕(Dhapa)的地方通向米拉姆(Milam)山谷,那麼我們再找到這兩個地方。該地區由於喜馬拉雅山主脈的隔絕,我方難以進入,一來雪峰環抱,唯一的入口在印度那面;二來我方在距離該地區100公裡內基本上都是高海拔無人區,即使我軍現在奪回也不易維持,但是印度貪心之餘也不可能維持這一地區的持續存在,所以他們也只能是偶爾進入然後就得退出,這一地區雙方目前都不能長期存在。
  • 那些年真情實感嗑過的cp,哪一對修成正果了?
    那麼,曾經我們真情實感嗑過的cp,哪一對修成正果了呢?楊冪&李易峰2014年《古劍奇譚》播出,蘇雪cp贏得了很多網友的喜愛,雖然楊冪已婚,但兩人的互動也讓網友很感興趣,大批cp粉應運而生,但更多是將兩人放在友誼的層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