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媒體又雙叒叕high了。
10月3日,印度的一條名叫阿塔爾(Atal)的隧道建成通車了,印度舉國歡騰,印度總理莫迪都親自跑去為隧道舉行開通儀式。
據介紹,阿塔爾隧道位於海拔3000米的印度喜馬偕爾邦山區,全長9.02公裡,耗時10年建成。
然後就被印度媒體急不可耐地封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
矮油,世界第一哦!厲害厲害。
除了海拔,印度看重這條隧道的主要原因,還在於這條隧道的戰略價值。
這條隧道將喜馬偕爾邦默納利與拉胡爾-斯比蒂山谷連接起來,並將默納利與中印邊境地區列城之間的道路距離縮短46公裡,時長縮短4至5小時。
簡單來說,這條隧道聯通了印度邊境重鎮列城和印度內陸,大大加強了印度冬季對拉達克地區的運輸能力,用印度《金融快報》的話說,它將大大有助於武裝部隊的運輸行動。
(圖片來自觀察者網)
也難怪莫迪說:這是歷史性一天!
後來又發推說:阿塔爾隧道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基礎設施項目。
(圖源:環球網)
改變遊戲規則?印度是發明了核聚變還是造出了鋼鐵俠?
可是本來這個印度人自high的說法,傳到國內自媒體可不得了了,一時間「印度修好邊境隧道,大批印軍可抵達前線!」「印軍隧道對中國邊境造成巨大壓力!」「莫迪親臨!印度邊境隧道一舉改變中印對峙局勢!」
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拜託,一條9公裡長、雙向兩車道的隧道而已,美國航母逼近的時候中國都沒怕過,一條隧道能起多大作用?今天校長就和大家嘮嘮這條隧道。
1
這條隧道的戰略價值有多大?
很抱歉,這條隧道的戰略價值壓根就沒吹得那麼大。
首先,我們都知道木桶原理,其他板子再長是沒什麼用的,關鍵看那塊短板子。
阿塔爾隧道也是一樣,它通車了沒什麼用,因為還有三個山口沒通隧道呢。
從印度內陸想去拉達克的邊境重鎮列城,主要有兩條公路,一條是從克什米爾谷地的斯利那加到列城,但全程需要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非常難走。另外一條就是阿塔爾隧道所在的默納利--列城公路。
默納利--列城公路是季節性公路,中間有四個大山口,阿塔爾隧道所在的洛塘山口是其中四個山口中海拔最低的一個山口,這條隧道原本叫洛塘隧道(Rohtang Tunnel),後來因為要紀念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就用瓦傑帕伊的名字命名——阿塔爾(Atal)。
阿塔爾隧道從2000年就開始立項,然而真不是黑印度,印度花了十年時間,才把工程招標(找了澳大利亞公司中標)和公路延伸到隧道口這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搞定,等到開工已經到了2010年。
僅僅9公裡的隧道,印度一挖就是7年,效率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洛塘山口降水充沛,山體含水量極大,經常是挖著挖著就塌方了,因此在2017年隧道竣工後,一直在做防水和排水,又做了三年才算完工。
(圖片來自「隨水文存」)
然後印度媒體就high了,甚至拔高到了「改變遊戲規則」的程度。
可是先別急著高興啊,你只是貫通了海拔4000米的洛塘山口,後面還有海拔5328米的塔格朗拉山口(Taglang La),還有5060米的拉龍山口(Lachlung La)山口和4915米的尼克山口(Nikila La)等,這些山口,海拔更高,修路更難,一到冬天下雪該封山還是封山,默納利--列城公路仍然是一條季節性公路。
(圖片來自「隨水文存」)
你看,光阿塔爾隧道貫通了又有什麼用呢?
其次,制約印度在前線部署力量的最大短板,根本不是從內陸到列城的公路,而是從列城到各個對峙地點的前線公路,因為大量物資和人員要從列城再走400公裡山路分發到各個山頭和對峙地點。
這些前線公路更是坑,以土石路為主,都是發卡彎,這種前線公路的運輸能力,莫迪說了不算,印度軍方說了也不算,大自然的規則說了算。
比如從列城到加勒萬河谷,要翻越一座海拔5359米的卡東山口(Khardung La),這是世界第11高的公路山口,同樣是季節性通車。
而且由於地處喜馬拉雅南麓,天氣變幻莫測,經常會有毫無預兆的暴雪,有時候車開著開著就被暴雪或雪崩埋了......
再加上一些通往一線山頭的運輸線,甚至連土路都沒有,只能靠人背肩扛。
原本印度計劃在冬天來臨之前,動用所有力量向高山區域搶運物資,但今年寒潮氣流到來比往年早了半個多月,零下十度以下的氣溫和大雪封山,讓印軍的物資捉襟見肘,不得不從印度境內徵調大量駱駝作為運輸工具,在難以到達的區域緊急搶運緊要物資。
但是駱駝畢竟也是生物,耐寒也是有極限的,等到極寒天氣,印度如何進行補給呢?
應該會有很多熱鬧可看。
第三,這條隧道的運力也完全無法滿足運力需求。
默納利--列城公路雖然貫通了阿塔爾隧道,但是受其他山口和路況的影響,運力也是完全不夠的。
如果放在以前,公路加上空運以及前線官兵的忍飢挨餓,運力倒是能勉強維持。
(圖片來自「隨水文存」)
但現在印度可能出於給自己壯膽的考慮,硬是往拉達克地區塞了8萬印軍,加上各種後勤和亂七八糟的武裝大約20萬人!
這可是增加了20萬要吃飯的嘴啊!
根據測算,這種默納利--列城公路日通行500臺次5噸以下貨車就是極限了,也就是2500噸物資,而前線呢?
人吃馬嚼可不是小數。
單單說燃料,取暖用油不能少吧?
印度每個住人的帳篷二十四小時要用煤油爐取暖不能斷吧?
斷了這零下幾十度的低溫可真難熬;裝甲車輛每隔一段時間要熱車吧?
這些都得要燒燃料
這還不算坦克裝甲車輛消耗的潤滑油等輔油。
再說說水,高原山地缺淡水,而且中國班公湖很講政治,印度一側是鹹水,不能飲用,雖然積雪後可以融雪取水,但是又要消耗寶貴的燃料。
運輸的大頭是彈藥,一門火炮一個基數大概3噸,為一場戰爭做準備起碼要5個基數,也就是說一門炮的彈藥就要3輛5噸卡車做保障......
再考慮到高山地帶極寒天氣和高山缺氧對士兵的傷害,印軍士兵要穿保暖服、睡保暖睡袋、住北極帳篷,這種東西雖然不那麼重,但很佔運輸體積......
這還不算士兵吃的食物、做飯燃料、單兵攜行彈藥、車載武器的彈藥、各種更換頻率更快的車輛鉛酸蓄電池以及車內橡膠配件(極寒天氣橡膠零件易碎裂)等等的零配件啥的……
這些亂七八糟的物資和海量的運輸需求,指望默納利--列城公路上修通一個阿塔爾隧道就能解決?那真是想多了。
再看看中國這邊的新藏公路,道路寬12米,日通行能力是單向800-1200輛,自駕過219國道的車友都知道,這條路上跑的可都7軸半掛車,30噸載重……
這就有點尷尬了......
第四, 印度這次大張旗鼓向全世界宣告阿塔爾隧道,也是蜜汁操作。
不但展示了隧道出入口的具體位置,就連隧道具體參數都公布出來了。
真以為的巡航飛彈鑽不進隧道口嗎?
2
說實話,就這條9公裡、雙向兩車道的阿塔爾隧道,在咱基建狂魔眼裡,真不夠看的,青藏高原上十幾二十公裡、雙向四車道的隧道遍地都是,印度阿塔爾隧道在中國也就一個省道的水平。
(圖片來自「隨水文存」)
比如中國西秦嶺隧道,全長28.236公裡,穿越西秦嶺山區,工程於2008年8月開工建設,2014年7月19日全線貫通,實際工期5年左右。
恐怖的是,這還是中國十年前的技術水平,如果是現在,恐怕更快。
更恐怖的是,中國已經不滿足於在青藏高原挖隧道了,中國在2018年提出了一個逆天的計劃:挖一條隧道,打通喜馬拉雅山,把中國的鐵路直接延伸到尼泊爾!
這條鐵路叫中尼鐵路,包括中國段和尼泊爾段,從西藏日喀則到中尼邊境口岸吉隆,全長540公裡。
打穿喜馬拉雅山脈,工程難度遠遠大於青藏鐵路的修建,在很多外國人眼中都是無法想像的事。
建國初期中國在修川藏公路挖掘隧道的時候,使用的都是簡單的風鎬和鐵鎬鐵鍬這樣的原始工具,工程進度慢,還經常出現人員傷亡。
但如今不一樣了,中國人有神器在手:國產盾構機!
作為開鑿隧道的專用機械設備,超大直徑盾構機的國際市場一直被歐美及日本品牌壟斷。
但是,中國已經自主研發製造出直徑高達15米的盾構機,一舉將中國變成了盾構機製造大國!
也正是有了這個東西,基建狂魔大有挖穿地球的架勢!
▲中國國產盾構機,便宜還皮實,誰用誰知道
中尼鐵路一旦建成,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不但有助於尼泊爾的旅遊業,更能打破印度對尼泊爾的封鎖,進一步加強中尼關係,在印度北方再次安插一個鐵桿盟友。
至於中國通往一線部隊的前線公路修建,中國也有神器在手:全地形步履式挖掘機!
挖掘機大家都不陌生,「挖掘機技術哪裡強,山東技校找藍翔」的梗每個人都知道,不過這種常見的履帶式挖掘機遇到複雜的山地就不行了,根本爬不上去。
於是中國徐工的ET110型「步履式單鬥液壓挖掘機」誕生了,這種挖掘機帶有支腿和輪胎,支腿和輪胎可以上下左右任意調整,具有特殊的挖掘性能曲線,可在斜坡面上作業,還能通過裝置的聯合動作,實現一步一步的「山地爬行」
有了這個好東西,山地施工可謂如有神助。
考慮到考慮到高原空氣稀薄,人的體能大大受限的情況,這一挖鬥下去幹一個小時,恐怕能頂上印度100個人的工作量。
也難怪印度看中國修路急眼了,趕緊搞出個隧道漲漲面子。
可是跟「基建狂魔」比基建,不就是關公門前耍大刀麼?
3
前面說的都是基建能力,印度不服不行。
不過要說通往印度一線山頭的運輸線,印度覺得自己佔優勢了。
因為根據印度法律,印軍可以徵用拉達克的藏民向前線背東西,而且不用支付任何報酬!
這不就是21世紀的「抓壯丁」麼?
這一條,中國確實沒法比,畢竟印度有低人權優勢(人家可是西方公認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
相比之下咱就不一樣了,老鄉們的好意心領了,但現在我們真的不用老百姓的「小推車」
因為咱有無人機!
此前曾曝光的西藏軍區演練高原地區無人機空中送餐的新聞。
這種無人機機身採用T800碳纖維和航空鋁材製造,以鋰電池為動力源,最大續航時間60分鐘,最大飛行半徑14.4千米,最大載荷25千克,一架無人機就可以供應一個班的熱食。
最特別的是在下方設計了一個YT-MSP線輪投放模塊,這種緩降線輪投放模塊十分先進,可以有效防止投擲的物資在空投中被摔壞。
只需要操縱無人機飛向前沿陣地,在目的地上空懸停,緩降線輪就能將掛載保溫箱精準投送
至任務地域,為前線官兵送上熱騰騰的飯菜和急需的藥品等物資。
最神奇的是,送完飯這種無人機回去充個電,換個掛載任務模塊,就可以秒變武裝無人機,可以掛載兩個38毫米榴彈發射器,一個垂直榴彈發射器,或者8枚手榴彈投擲器,甚至排爆處理爪。
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掛一個大喇叭,給印度人放一曲「我在東北玩泥巴」。
這波操作實在666。
在這些神器和設備加持下,解放軍在中印邊境對峙中,生活條件可比山對面的印度同行要強多了。
10月7日,《今日印度》網站的記者現場探訪了在印控拉達克地區新建的印軍前線營房設施。
整個營房應該是活動板房套件修建,雖然看起來比原來的帳篷好了很多,但配套設施較差,十分醒目的煙囪證明印軍取暖完全依靠燒煤油的爐子,24小時都要消耗千裡迢迢開來的煤油,另外還有二氧化碳中毒的危險。
而中國這邊的保溫方艙無疑先進得多,由宿舍、食堂、集成盥洗室、乾式自潔廁所、庫房、微電網、供暖設備等7個模塊組成,能夠為部隊更好執勤巡邏、科學安全過冬提供可靠保障。
這種營房採用雙層玻璃、集成鋼榫結構、夾芯聚氨酯保溫複合一體板建成,套件體積小,完全適應各種道路運輸,運達目的地後就能讓官兵自行組裝建設,就像搭積木一樣就能把營房建設起來了。
換句話說就是,解放軍到哪裡,營房就能建到哪裡。
中國這套方艙最大特點,就是採用被動式太陽房與主動式太陽能集熱相結合方式為室內供暖,室外-40℃條件下,可保障室內溫度高於15℃,遭遇長時間的雨雪天氣時,也可採用柴油暖風機應急供暖。
而印軍營房則只有單層玻璃,屋頂也沒有隔熱層,只有一層薄薄的彩鋼頂,想必冬天會相當酸爽……
中國營房採用風—光—柴—儲多源微電網,而印度只能靠柴油機供電,這燃料運輸壓力又消耗了一分。
中國方艙配備集成盥洗室、生物降解乾式自潔廁所,不用自來水衝洗,而印度供水需要佔用運力倒也罷了,供水也只能依靠室外水塔,小兵兵很好奇,這水塔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溫中真的不會結冰嗎?
而且,這還是印軍用來宣傳的「樣板房」,一線山頭上住帳篷的印軍,顯然是連這種條件都享受不到的。
中印雙方的國力差距,就這樣在營房設施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4
我們都知道印度媒體愛自high,屁大個事情搞得像得到了天頂星科技一樣,所以我們要學著淡定一點。
不然每次印度媒體high一下我們都要跟著「震驚」一下,還過不過日子了?
中印的實力對比,也不是一條隧道能改變的。
以為修一條隧道就能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很傻很天真了。
當然,前提是,某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不要發動「鴉之言靈」:
印度這個隧道啊,它別坍塌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