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涼山彝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則俚語:
一桶酒不出名,一碗酒能出名;
一頭豬不出名,一坨肉有了名;
一背菜不聞名,一碗湯傳美名。
的確不錯,涼山彝族的酒香、肉香、湯味美。
酒在涼山彝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他們處處、事事都離不開酒。人們宴客要喝酒,議事也要喝酒;高興時喝酒,愁悶時也喝酒;婚喪嫁娶要喝酒,驅鬼消災還要喝酒。真可說,大小事情都喝酒,男女老少部愛酒。彝族人民用美酒敬英雄、祝勝利、解冤讎,結友誼、餞別離、敬鬼神。彝族俚語說:「蠢見酒聰明,怯見酒勇敢,吝見酒豪爽」,足見彝胞愛酒之深。
彝族人在趕場購物、探親訪友、節日聚會、歌舞聯歡時,常以酒交流感情。彝胞飲酒不大選擇時間地點,也不需擺多少美味佳餚,在路邊、街旁,田間、河畔,不用桌凳,無論男女,都是席地而坐,以酒會友。就是不相識的人也可圍成一圈,你一口,我一口,依次輪流把酒碗傳遞。傳遞時要一隻手端碗。另一隻手伸到前一隻手的腕部,以示尊敬。因為喝時把酒碗轉圈傳遞,故稱「轉轉酒」。
關於彝族愛喝「轉轉酒」的由來,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在一座山裡有漢、藏、彝三家人,毗鄰而居,和睦友好並結拜成兄弟,漢族為大哥,藏族為二哥,彝族為么弟。每逢節日,三家人都要團聚在一起過節。有一年,么弟種了許多蕎子,因風調雨順,蕎子大豐收,磨了許多蕎麥麵請大哥、二哥吃。因沒有吃完;待第二天再吃的時候,養麥麵變成了噴著濃香的水,舀起一喝,醇香可口,么弟請大哥、二哥來喝,人人歉讓,誰都捨不得多喝,把酒碗遞來遞去,從早晨喝到黃昏都沒有喝完。這時,突然天上一道金光閃過,飛來一位老人,對他們說:「你們儘量喝吧,只要人勤快,喝完了還會有的!」說完,老人就和他們坐在一起喝起酒來,他們幾個開懷暢飲,酒碗在他們之間轉來轉去,直到都喝得酩酊大醉,碗裡的酒還是滿滿的。他們後來才知道,這位天上飛來的老人是「幸福之神」,因為有酒喝,幸福之神也留在彝家不走了。
「轉轉酒」還有調節糾紛、化敵為友的特殊功能。解放前,如彝族內部發生一般糾紛,常請諾合(黑彝,涼山的主要統治者)家支的頭人「德古」或「蘇易」出面調解,只要輸理的一方向贏理的一方敬酒賠禮,糾紛即可得到平息。
彝族俚語說:「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漢族有客人到家,總是先倒一杯茶,以示尊敬和歡迎;彝人有客人至,要先倒一碗酒,以表盛情。有時,彝族還以「壇壇酒」待客。所謂「壇壇酒」是一種用玉米、高粱、蕎子等雜糧為原料並配以10多種中草藥後,裝入壇內釀造的美酒。客人到了,主人便捧出酒罈,開了封口,注入滿壇冷開水,用彎形竹管或麥杆插入壇內,供主客雙方吸吮。這種酒雖不能與玉液瓊漿媲美,但也醇香可口、營養豐富,還可以預防、治療許多疾病,是接待貴客時筵席上的佳品。
「有酒便是宴。無酒不成席。」彝族人民認為,在宴席上,在聯姻時,酒是不可缺少的彩禮。每當冬春農閒之際,在碉樓高聳的寨子裡,在山路崎嶇的小道上,不時都可以看見背著酒罈到新娘家送禮酒的人群。嫁娶的良辰吉日,更是酒飄香、歌飛揚,為婚禮增添許多歡樂氣氛。
彝族在喪事中也離不開酒。哪家有人過世,前去悼唁的人都要送弔喪酒。弔喪者在未迸喪家大門之前,先在痛哭;進喪家之後,喪家即以酒接待弔喪的客人;客人痛哭之餘,乃作歌讚頌逝者光輝的一生。入夜,在靠近靈堂附近的場壩上,人們擺上壇壇酒,燃起簧人,除亡者的妻室子女守靈外,親戚朋友和賓客們都去場壩上圍著簧火一邊喝喪酒,一邊唱喪歌、跳喪舞,通宵達旦。
每逢年節,彝家姑娘常抱著一壇酒,壇內插上幾支麥管或金竹站在門口,逢人便勸酒,不喝酒不準通過。
酒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使用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出證時,喝酒表示視死如舊的決心;被懷疑時,喝酒表示自己的清白;雙方言歸於好、不計前嫌時,喝酒表示雙方的誠意;還可用喝酒表示遵守信義、聯絡感情。彝族常以飲酒盟誓,故有「牛皮血酒誓心同」的詩句廣為流傳。盟誓時,先將一頭牛打死,剝下牛皮用木棍撐起,盟誓雙方從牛皮下鑽過,然後同飲雞血酒。所謂「雞血酒」,就是先把酒倒進碗裡,將一隻大公雞殺死,將血滴在酒中,盟誓雙方高舉酒碗 (杯),發過誓言後,將血酒一飲而盡,以示聯合友好、永不變心。諸葛亮與孟獲喝血酒的事,是彝區傳頌的故事。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經過大涼山時,劉伯承將軍曾和彝族果基家頭人小紐丹在彝海盟誓,使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讚歌。
「坨坨肉」是涼山彝族傳統風味佳餚,久負盛名。彝族人民常說:「舉行婚禮的二天,沒有說錯、罵錯的話;歡度年節的三天,沒有吃錯的坨坨肉,沒有喝錯的轉轉酒。」
「坨坨肉」是彝族人民招待貴賓的佳看。四川涼山彝族群眾,喜歡選用本地20斤左右的乳豬,宰殺除毛後,在火上翻烤燻燒,切成二至四兩一塊的方塊狀再放入鍋內煮熟。因四川方言稱「塊」為「坨」,所以靠近彝區的漢族稱其為「坨坨肉」。
煮肉時要注意火候,不要煮得太久,煮久了便成了燉肉,膩人又不好吃;火候不夠,肉未熟也不能吃。所以說:煮「坨坨肉」還需有點手藝。
「坨坨肉」的烹飪法有三:一是將乳豬肉烤烤退毛後洗淨,切成方塊,用水煮熟後撈出晾涼,再放進木盔中,加上鹽、花椒粉、辣椒粉、木姜粉、蒜泥等佐料,攪拌後即可食用;二是將乳豬整個煮熟,然後切成小塊,加入上述佐料即可入食。三是煮成酸菜連鍋,即先將羊油熬化盛入木盔中,再將塊鹽和石頭燒紅,放進羊油中後,立即蓋嚴蓋子。片刻,將羊油、鹽倒在用酸菜湯煮的坨坨肉鍋裡,再加上上述佐料攪拌。用這種做法做出的坨坨肉肉鮮、酸菜湯美。
在彝族的傳統風味佳餚中,還有一個名菜——「酸菜湯」。彝胞喜吃酸,吃飯不離酸,宴客不離酸,婚喪酒席不離酸。酸菜以青菜為主要原料,洗淨後放入壇內泡水發酵變酸即成。酸菜湯佐坨坨肉製成的佳餚,香味濃鬱,味道別致,獨具一格。酸菜湯還具有驅寒、祛溼、調味、促進食慾、增強人體消化功能的作用。
風土人情:湘西瓦鄉人「跳香」
涿州地方風味小吃:烙炸
旅途小吃:邢臺燜餅
昆明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餌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