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轉酒·坨坨肉·酸菜湯

2020-12-24 華之旅

在四川涼山彝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則俚語:

一桶酒不出名,一碗酒能出名;

一頭豬不出名,一坨肉有了名;

一背菜不聞名,一碗湯傳美名。

的確不錯,涼山彝族的酒香、肉香、湯味美。

酒在涼山彝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他們處處、事事都離不開酒。人們宴客要喝酒,議事也要喝酒;高興時喝酒,愁悶時也喝酒;婚喪嫁娶要喝酒,驅鬼消災還要喝酒。真可說,大小事情都喝酒,男女老少部愛酒。彝族人民用美酒敬英雄、祝勝利、解冤讎,結友誼、餞別離、敬鬼神。彝族俚語說:「蠢見酒聰明,怯見酒勇敢,吝見酒豪爽」,足見彝胞愛酒之深。

彝族人在趕場購物、探親訪友、節日聚會、歌舞聯歡時,常以酒交流感情。彝胞飲酒不大選擇時間地點,也不需擺多少美味佳餚,在路邊、街旁,田間、河畔,不用桌凳,無論男女,都是席地而坐,以酒會友。就是不相識的人也可圍成一圈,你一口,我一口,依次輪流把酒碗傳遞。傳遞時要一隻手端碗。另一隻手伸到前一隻手的腕部,以示尊敬。因為喝時把酒碗轉圈傳遞,故稱「轉轉酒」。

關於彝族愛喝「轉轉酒」的由來,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在一座山裡有漢、藏、彝三家人,毗鄰而居,和睦友好並結拜成兄弟,漢族為大哥,藏族為二哥,彝族為么弟。每逢節日,三家人都要團聚在一起過節。有一年,么弟種了許多蕎子,因風調雨順,蕎子大豐收,磨了許多蕎麥麵請大哥、二哥吃。因沒有吃完;待第二天再吃的時候,養麥麵變成了噴著濃香的水,舀起一喝,醇香可口,么弟請大哥、二哥來喝,人人歉讓,誰都捨不得多喝,把酒碗遞來遞去,從早晨喝到黃昏都沒有喝完。這時,突然天上一道金光閃過,飛來一位老人,對他們說:「你們儘量喝吧,只要人勤快,喝完了還會有的!」說完,老人就和他們坐在一起喝起酒來,他們幾個開懷暢飲,酒碗在他們之間轉來轉去,直到都喝得酩酊大醉,碗裡的酒還是滿滿的。他們後來才知道,這位天上飛來的老人是「幸福之神」,因為有酒喝,幸福之神也留在彝家不走了。

「轉轉酒」還有調節糾紛、化敵為友的特殊功能。解放前,如彝族內部發生一般糾紛,常請諾合(黑彝,涼山的主要統治者)家支的頭人「德古」或「蘇易」出面調解,只要輸理的一方向贏理的一方敬酒賠禮,糾紛即可得到平息。

彝族俚語說:「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漢族有客人到家,總是先倒一杯茶,以示尊敬和歡迎;彝人有客人至,要先倒一碗酒,以表盛情。有時,彝族還以「壇壇酒」待客。所謂「壇壇酒」是一種用玉米、高粱、蕎子等雜糧為原料並配以10多種中草藥後,裝入壇內釀造的美酒。客人到了,主人便捧出酒罈,開了封口,注入滿壇冷開水,用彎形竹管或麥杆插入壇內,供主客雙方吸吮。這種酒雖不能與玉液瓊漿媲美,但也醇香可口、營養豐富,還可以預防、治療許多疾病,是接待貴客時筵席上的佳品。

「有酒便是宴。無酒不成席。」彝族人民認為,在宴席上,在聯姻時,酒是不可缺少的彩禮。每當冬春農閒之際,在碉樓高聳的寨子裡,在山路崎嶇的小道上,不時都可以看見背著酒罈到新娘家送禮酒的人群。嫁娶的良辰吉日,更是酒飄香、歌飛揚,為婚禮增添許多歡樂氣氛。

彝族在喪事中也離不開酒。哪家有人過世,前去悼唁的人都要送弔喪酒。弔喪者在未迸喪家大門之前,先在痛哭;進喪家之後,喪家即以酒接待弔喪的客人;客人痛哭之餘,乃作歌讚頌逝者光輝的一生。入夜,在靠近靈堂附近的場壩上,人們擺上壇壇酒,燃起簧人,除亡者的妻室子女守靈外,親戚朋友和賓客們都去場壩上圍著簧火一邊喝喪酒,一邊唱喪歌、跳喪舞,通宵達旦。

每逢年節,彝家姑娘常抱著一壇酒,壇內插上幾支麥管或金竹站在門口,逢人便勸酒,不喝酒不準通過。

酒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使用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出證時,喝酒表示視死如舊的決心;被懷疑時,喝酒表示自己的清白;雙方言歸於好、不計前嫌時,喝酒表示雙方的誠意;還可用喝酒表示遵守信義、聯絡感情。彝族常以飲酒盟誓,故有「牛皮血酒誓心同」的詩句廣為流傳。盟誓時,先將一頭牛打死,剝下牛皮用木棍撐起,盟誓雙方從牛皮下鑽過,然後同飲雞血酒。所謂「雞血酒」,就是先把酒倒進碗裡,將一隻大公雞殺死,將血滴在酒中,盟誓雙方高舉酒碗 (杯),發過誓言後,將血酒一飲而盡,以示聯合友好、永不變心。諸葛亮與孟獲喝血酒的事,是彝區傳頌的故事。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經過大涼山時,劉伯承將軍曾和彝族果基家頭人小紐丹在彝海盟誓,使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讚歌。

「坨坨肉」是涼山彝族傳統風味佳餚,久負盛名。彝族人民常說:「舉行婚禮的二天,沒有說錯、罵錯的話;歡度年節的三天,沒有吃錯的坨坨肉,沒有喝錯的轉轉酒。」

「坨坨肉」是彝族人民招待貴賓的佳看。四川涼山彝族群眾,喜歡選用本地20斤左右的乳豬,宰殺除毛後,在火上翻烤燻燒,切成二至四兩一塊的方塊狀再放入鍋內煮熟。因四川方言稱「塊」為「坨」,所以靠近彝區的漢族稱其為「坨坨肉」。

坨坨肉

煮肉時要注意火候,不要煮得太久,煮久了便成了燉肉,膩人又不好吃;火候不夠,肉未熟也不能吃。所以說:煮「坨坨肉」還需有點手藝。

「坨坨肉」的烹飪法有三:一是將乳豬肉烤烤退毛後洗淨,切成方塊,用水煮熟後撈出晾涼,再放進木盔中,加上鹽、花椒粉、辣椒粉、木姜粉、蒜泥等佐料,攪拌後即可食用;二是將乳豬整個煮熟,然後切成小塊,加入上述佐料即可入食。三是煮成酸菜連鍋,即先將羊油熬化盛入木盔中,再將塊鹽和石頭燒紅,放進羊油中後,立即蓋嚴蓋子。片刻,將羊油、鹽倒在用酸菜湯煮的坨坨肉鍋裡,再加上上述佐料攪拌。用這種做法做出的坨坨肉肉鮮、酸菜湯美。

在彝族的傳統風味佳餚中,還有一個名菜——「酸菜湯」。彝胞喜吃酸,吃飯不離酸,宴客不離酸,婚喪酒席不離酸。酸菜以青菜為主要原料,洗淨後放入壇內泡水發酵變酸即成。酸菜湯佐坨坨肉製成的佳餚,香味濃鬱,味道別致,獨具一格。酸菜湯還具有驅寒、祛溼、調味、促進食慾、增強人體消化功能的作用。

風土人情:湘西瓦鄉人「跳香」

涿州地方風味小吃:烙炸

旅途小吃:邢臺燜餅

昆明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餌塊

相關焦點

  • 做事分主次,先要抓住那坨肉
    無論在哪個行業,做什麼事情,要見成效,抓住最關鍵的那坨肉最重要,也就是說要抓問題的關鍵,好比打蛇打七寸,也猶如抓牛要抓牛鼻子。簡而言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要想高效地利用好時間,就必須學會抓住最關鍵的那坨肉,它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可能。
  • 肛門有一坨肉收不回去怎麼辦?這個辦法效果很好
    可能有朋友在大便時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大便時會有一坨肉探出來,大便後又會自行縮回,然而有一天突然發現大便後縮不回去了,除了有點彆扭外也沒有其他不適症狀,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麼辦呢?
  • 遊四方 秋到白銀坨
    白銀坨對於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愫。從順平縣城出發往西北方向前行,在去往白銀坨的路上,車窗外不時閃過美景:紅葉灼灼似燃,柿樹碩果纍纍,羊兒三五成群置身其間,何其悠閒!秋日天空遼闊幽遠,站在白銀坨山頂,極目遠眺,只見紅葉起伏,果真「一覽眾山小」,美景處處,盡收眼底。白銀坨是神秘的。
  • 易縣秋色:金秋十月蠶姑坨
    狼牙山有五坨,棋盤坨、牛心坨、蓮花坨、褡褳坨、蠶姑坨,蠶姑坨在山脈的最北側。蠶姑坨位於易縣西山北鄉沙嶺村西的蠶姑坨,在這裡狼牙山東麓一改其「險」,盡展其「秀」。群山疊翠,雲霧繚繞,潺潺清泉,啾啾鳥鳴,無不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主要景點有點將臺,雙龍洞等。傳說,漢朝,一尼姑在現今的蠶姑坨邊一山洞裡修煉,在山間遍植桑樹,教世人以養蠶繅絲為生,人尊稱其「蠶姑」,歷經數年,終成正果,升天而去。
  • 【文化】 瀘州名菜——豆瓣坨魚
    瀘州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港口城市,川南貿易轉運中心,其自身的飲食業也相當發達,「攤平山遠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清代詩人張問陶筆下的瀘州一派商業經濟繁榮的景象。瀘州「兩江交匯,四水併流」,長江、沱江、赤水河、永寧河、瀨溪河等江河盛產野生河魚,民間食魚歷史悠久,飲食文化深厚,烹魚技法多樣,形成了獨具瀘州本地風味特色的河鮮美食,與瀘州釀造的瀘酒搭配,美酒佳餚
  • 蠶姑坨:徒步登山,賞原始景色
    雖然已進入冬季,可來蠶姑坨爬山的人依然很多。大家都是慕名而來,既為了它天然的原始景色,也為了山裡的特產,我也正是因此而來。01蠶姑坨蠶姑坨位於易縣西山北鄉沙嶺村西,此山地處京、津、保三角區。海拔800多米的蠶姑坨,在狼山東麓一改其「險」,盡展其「秀」。據蠶姑坨碑文云:「易州城南八十裡,有山曰郎山,巍巍高聳,上下百丈有餘,左右千有餘裡」。蠶姑坨是狼山五坨之最,又名姑姑坨,山勢險要,風景優美,山上有廟,勝景頗多,據史書記載,此處為燕昭王當年求仙之處。
  • 一坨一坨的,滷的非常有味道
    我們一行8個人,點了好幾個菜,最好吃的是牙籤羊肉,又嫩又香,還有犛牛肉,一坨一坨的,滷的非常有味道,蘸著辣椒麵,非常nice土豆值得一嘗,入口難忘,糌粑太好吃了。這些都是在成都吃不到的。
  • 成都有家麵館賣的牛肉麵,牛肉是大坨大坨的,吃起真的巴適
    他家的牛肉是大坨大坨的,比紅燒豆腐裡的豆腐都要大,一共4坨,大小均勻,大概要一兩多牛肉才做得出來。並且是用地上好牛腿肉做的,不象其它店裡那種筋筋哪啥的,還小。牛肉是不是好大一坨坨的,想吃不?首先就吃了一坨牛肉,牛肉燒得很粑,牛肉的味道很香,不羶不柴,也沒有中藥香料那種衝味。面的湯色紅亮,在配上綠色香菜和蔬菜,一看就有食慾。
  • 人居環境大變樣 挑擔坨華麗逆襲
    (記者劉旭東文/圖)「以前的挑擔坨,那是髒得下不了腳,現在乾淨得多了。這兩年,環境變化簡直是天翻地覆。」3月31日,記者在濯水鎮挑擔坨聽村民餘志華講述了挑擔坨人居環境變化的歷史。挑擔坨位於黔江區濯水鎮堰塘村5組,是一片低洼地,四面斜坡,居住著230餘名村民。「20年以前的挑擔坨是很乾淨很漂亮的。」餘志華介紹,那時候,村民都沒有外出打工,家家戶戶都把房前屋後打掃得乾乾淨淨,加上寨子裡面有一個深坑,能把寨子裡面產生的汙水排走,整個挑擔坨的環境,並不比其他地方差。
  • 消夏登山迎晨曦 蔚縣擺宴坨自助遊攻略
    所以當大牛問我願不願意跟他去爬擺宴坨時,我甚至還沒搞清楚擺宴坨在哪裡,就一口答應了下來。縣道中有一個名為"岔道"的小村莊,我們在此下車,村後崖壁上有八個古怪的山洞,村裡人說那叫"八仙洞",是天然形成的,但我們沒有時間去探洞,於一家路邊小館以蕎麥麵,豬頭肉解決午餐。坐了一上午的車,有些飢餓,難免多吃了些,終於成了我的要害。
  • 河北蔚縣擺宴坨自助遊攻略
    飛狐古道寬闊處有一小村,叫明鋪,明鋪村位居太行山脈擺宴坨山腳下西峪溝坡處。這擺宴坨的名稱,源於一段血腥的歷史故事。《史記·趙世家》載:「趙襄子北登夏屋,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木鬥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以木鬥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這裡所說的趙襄子宴請代王並殺代王及隨從的地方,正是明鋪的山上,後人將此山稱為「擺宴坨」。
  • 徒步穿越易縣蠶姑坨,觀天門洞奇觀
    蠶姑坨-狼牙山五坨三十六峰之首,它的標誌是「天門洞」,形狀像一個手掌,非常大氣,被當地人稱為「南天門」。如果身臨其境能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蠶姑坨:傳說,漢朝,一尼姑在現今的蠶姑坨邊一山洞裡修煉,在山間遍植桑樹,教世人以養蠶繅絲為生,人尊稱其「蠶姑」。歷經數年,終成正果,升天而去。
  • 小小「包坨」,通往山外的鄉愁
    他們將紅薯粉運用至極致,製作的美食花樣百出,包坨就是其中的翹楚,有墨客騷人稱之為「紅薯幻化的精靈」。據說,通山包坨已有數百年歷史。每逢佳節,家家戶戶的餐桌都少不了這道傳統美食。然而由於技術原因,這道美食一直被深藏於大山。現在,這道美食終於能夠走出大山,讓山外的人一飽口福了。4月29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前往通山探尋得知,那個將包坨帶出通山的人,人稱「包坨姐」。
  • 水滿鄉廢舊泡沫化坨機誠信為本
    水滿鄉廢舊泡沫化坨機誠信為本大城縣中朗公司是一家生產機械及行業設備的企業,是經相關部門批准註冊的企業,位於廊坊市大城縣工業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大城縣中朗公司專業生產泡沫化塊機,泡沫化坨機,泡沫烤箱,聚苯板化塊機,化坨機,Eps泡沫烤箱, 發泡水泥板切割機,矽質板設備,熱收縮包裝機等系列產品,本廠建立完善的銷售三包服務網絡,以高配置低價位的產品進入市場,以過硬的質量和優良的服務意識贏得客戶一致讚譽。目前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大城縣中朗公司具有完善的管理措施,技術力量雄厚。
  • 玉田非遺系列節目——走近《玉田粉坨》傳承人馬宏亮
    馬宏亮,男,1976年出生,1998年正式拜粉坨製作藝人張文生(其嶽父)為師學習製作玉田粉坨技藝。東高橋村是玉田粉坨的主產區和發源地,家庭副業興旺時期家家打芡戶戶漏粉。粉坨的製作過程大體分制澱粉、打芡、和面、漏粉和成坨五個步驟。
  • 立夏坨 ▌王亞兵
    一見「立夏」二字,便想起兒時每到這一天,母親便要做「立夏坨」的。那細膩柔滑的米粉坨坨,和著蔥花的香氣,香醉了兒時的記憶……      曾幾何時,我去超市努力地找尋「立夏坨」,別人說那就是湯圓嘛。我嘗過很多湯圓,它遠比母親的「立夏坨」精緻,裡面包了黑芝麻或別的餡兒,但卻沒有母親做的立夏坨的味道。      那是特殊的味道。
  • 2020太行古道自駕遊——易水湖、蠶姑坨和紫荊關
    △200、蠶姑坨天門洞蠶姑坨離開清西陵,前往蠶姑坨,最新的道路、也是最佳選擇就是經大龍華村後走龍西公路一路向南。因為整體感觀不好,我們沒有遊覽,而是調頭回到龍西公路,在通往蠶姑坨的岔路轉向西去往蠶姑坨了。4、蠶姑坨的天門洞:蠶姑坨是此次行程中比較嚮往的一處景點。因此,在第一天傍晚前我們就來到位於沙嶺村西南角的欣月農家院。
  • 興家坨「變軌」記
    新華社天津9月11日電 題:興家坨「變軌」記新華社記者白佳麗、雷琨、黃江林俵口鎮興家坨村在天津聞名,是因為兩個「特色」。作為「管道之鄉」,村裡有出外承包管道工程的歷史,100餘家施工隊走南闖北幾十年;作為「溼地水鄉」,村域橫跨「京津綠肺」七裏海溼地的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曾一邊溼地養蟹,一邊招攬遊客。可如今,興家坨村「變軌」了。
  • 蠶姑坨:徒步登山,賞原始景色
    雖然已進入冬季,可來蠶姑坨爬山的人依然很多。大家都是慕名而來,既為了它天然的原始景色,也為了山裡的特產,我也正是因此而來。01蠶姑坨蠶姑坨位於易縣西山北鄉沙嶺村西,此山地處京、津、保三角區。海拔800多米的蠶姑坨,在狼山東麓一改其「險」,盡展其「秀」。據蠶姑坨碑文云:「易州城南八十裡,有山曰郎山,巍巍高聳,上下百丈有餘,左右千有餘裡」。蠶姑坨是狼山五坨之最,又名姑姑坨,山勢險要,風景優美,山上有廟,勝景頗多,據史書記載,此處為燕昭王當年求仙之處。
  • 津市風靡一時的小吃:麻棗、油炸坨、新合樓的包子……你吃過嗎?
    炸貨裡面還有油炸坨,兩根筷子把麵挑起一個圓圈,中間留孔。看似簡單,其實還是要技巧,配料雖說和油條差不多,但和面的水要拿準乾濕程度,一念之間,筷子要挑得起來。新洲的油炸坨名氣大,老遠就聞得到香味,不過五十年代初,城隍廟街有家招牌叫毛元記的飯館,他炸的油炸坨很有特色:油炸坨中間填了一坨鮮肉糯米園子,只要一下鍋,鮮香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