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人的包坨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冬莉 通訊員 徐世聰
湖北通山,山川秀美,風光旖旎,處吳頭楚尾,地如其名,「通通是山」。
大山的子民自古仰食紅薯。他們將紅薯粉運用至極致,製作的美食花樣百出,包坨就是其中的翹楚,有墨客騷人稱之為「紅薯幻化的精靈」。
據說,通山包坨已有數百年歷史。每逢佳節,家家戶戶的餐桌都少不了這道傳統美食。然而由於技術原因,這道美食一直被深藏於大山。
現在,這道美食終於能夠走出大山,讓山外的人一飽口福了。4月29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前往通山探尋得知,那個將包坨帶出通山的人,人稱「包坨姐」。
小小包坨,多少大山人的鄉愁
包坨姐名叫萬詠,原本是宜昌人。因公婆老家在通山,她對包坨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愫。「我第一次以準兒媳身份見他們時,他們就特地做了包坨招待我。」萬詠告訴記者,在通山習俗中,每逢過年過節、平時招待貴客才做包坨。
公公去世時,曾留有遺願,希望兒子兒媳能為老家通山做點事情。而那個小小的包坨,一直是離開通山老家60多年的公公心中的鄉愁。退休後,萬詠和丈夫將目光留在了包坨上——數百年來,包坨僅在通山一隅流傳。它能否像武漢熱乾麵、荊州鍋盔、西安肉夾饃那樣全國聞名呢?萬詠決定將包坨帶出大山,擦亮通山品牌。
回顧自己當時的決定,萬詠自嘲地說:「真是不知者無畏。」原來,看似普通的包坨,製作起來並非那麼容易。
首先,食材講究。紅薯要新鮮,放久了容易糖化,影響出粉率;餡料要豐富,包括肉類、油幹、粉絲、蘿蔔、竹筍、香菇、花生等8種餡料,所以有「一味傳百年,滿腹藏八珍」的說法。
其次,揉粉有講究,水量一定要適中,水多了加粉,皮缺乏韌性,水少了皮硬,缺乏口感。
第三,工序繁多。從紅薯到紅薯粉,至少要經過清洗、磨漿、過濾、沉澱等十餘道工序,100斤紅薯只能做出十幾斤紅薯粉。
而到了包包坨這一步,更非普通人所能。採訪中,萬詠向記者展示,捏上一團揉好的薯粉皮料,雙手掌揉搓圓,兩拇指陷入圓內,其他指頭配合拇指將圓砣捏成碗狀或罐狀,然後放進肉餡,最後將包坨皮收攏。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規模生產,自行研製量產機器
2016年,萬詠註冊成立通山九宮鄉人特色食品有限公司。
雖然從來沒有涉足過食品生產行業,但是,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萬詠用認真的工作態度來彌補自己工作經驗的不足,為了得到品相、口感、味道等方面都令人滿意的包坨,她不斷收集消費者的意見加以改進,她對產品質量嚴格到了苛刻的地步。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旦發現產品有瑕疵,她就毫不猶豫丟棄。兩年來,用以試驗的食品原料數以噸計。
傳統小吃要想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必須依靠現代化的生產線。「幾百年來包坨都是人工手做,想用機器生產是不是異想天開?」在質疑聲中,萬詠夫婦和食品機械生產企業多次溝通,將類似的食品機械改造成能夠製作包坨的機器。
經過數月鑽研試驗,一條嶄新的包坨生產線上線,從食材入庫、清洗、切丁、上機等全程機械化,生產速度令人咂舌。原來一人一天的產量,機器只需幾分鐘就輕易完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萬詠和全體員工的辛勤努力,九宮鄉人的包坨好評如潮,在2017年和2018年連續奪得「鹹寧特色美食八大碗」和「鹹寧十大特色名菜」金獎,並且入選了《中國楚菜大典》。
逆境求變,年紀最大的網紅
背景板、三腳架、補光燈、話筒……記者注意到,萬詠的接待室儼然一個網紅直播間。
原來,為了擴寬包坨銷路,她最近惡補直播知識,還參加阿里巴巴組織的電商培訓,「參加培訓的都是年輕人,我年齡最大。」昨天,她剛拿到培訓結業證書。
在往年,春節前後都是餐飲業的黃金時期,今年卻因為疫情一片冷清。為了逆境求變,萬詠自己做起了網紅,直播帶貨,「直播這種方式能讓顧客更有體驗感,還能看到生產過程,這是一種很好的模式。」
原價66元2袋的包坨,現在只需49.9元便可包郵到家,想一飽口福的網友可掃描上方小程序碼下單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