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包坨」,通往山外的鄉愁

2020-12-19 荊楚網

誘人的包坨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冬莉 通訊員 徐世聰

湖北通山,山川秀美,風光旖旎,處吳頭楚尾,地如其名,「通通是山」。

大山的子民自古仰食紅薯。他們將紅薯粉運用至極致,製作的美食花樣百出,包坨就是其中的翹楚,有墨客騷人稱之為「紅薯幻化的精靈」。

據說,通山包坨已有數百年歷史。每逢佳節,家家戶戶的餐桌都少不了這道傳統美食。然而由於技術原因,這道美食一直被深藏於大山。

現在,這道美食終於能夠走出大山,讓山外的人一飽口福了。4月29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前往通山探尋得知,那個將包坨帶出通山的人,人稱「包坨姐」。

小小包坨,多少大山人的鄉愁

包坨姐名叫萬詠,原本是宜昌人。因公婆老家在通山,她對包坨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愫。「我第一次以準兒媳身份見他們時,他們就特地做了包坨招待我。」萬詠告訴記者,在通山習俗中,每逢過年過節、平時招待貴客才做包坨。

公公去世時,曾留有遺願,希望兒子兒媳能為老家通山做點事情。而那個小小的包坨,一直是離開通山老家60多年的公公心中的鄉愁。退休後,萬詠和丈夫將目光留在了包坨上——數百年來,包坨僅在通山一隅流傳。它能否像武漢熱乾麵、荊州鍋盔、西安肉夾饃那樣全國聞名呢?萬詠決定將包坨帶出大山,擦亮通山品牌。

回顧自己當時的決定,萬詠自嘲地說:「真是不知者無畏。」原來,看似普通的包坨,製作起來並非那麼容易。

首先,食材講究。紅薯要新鮮,放久了容易糖化,影響出粉率;餡料要豐富,包括肉類、油幹、粉絲、蘿蔔、竹筍、香菇、花生等8種餡料,所以有「一味傳百年,滿腹藏八珍」的說法。

其次,揉粉有講究,水量一定要適中,水多了加粉,皮缺乏韌性,水少了皮硬,缺乏口感。

第三,工序繁多。從紅薯到紅薯粉,至少要經過清洗、磨漿、過濾、沉澱等十餘道工序,100斤紅薯只能做出十幾斤紅薯粉。

而到了包包坨這一步,更非普通人所能。採訪中,萬詠向記者展示,捏上一團揉好的薯粉皮料,雙手掌揉搓圓,兩拇指陷入圓內,其他指頭配合拇指將圓砣捏成碗狀或罐狀,然後放進肉餡,最後將包坨皮收攏。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規模生產,自行研製量產機器

2016年,萬詠註冊成立通山九宮鄉人特色食品有限公司。

雖然從來沒有涉足過食品生產行業,但是,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萬詠用認真的工作態度來彌補自己工作經驗的不足,為了得到品相、口感、味道等方面都令人滿意的包坨,她不斷收集消費者的意見加以改進,她對產品質量嚴格到了苛刻的地步。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旦發現產品有瑕疵,她就毫不猶豫丟棄。兩年來,用以試驗的食品原料數以噸計。

傳統小吃要想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必須依靠現代化的生產線。「幾百年來包坨都是人工手做,想用機器生產是不是異想天開?」在質疑聲中,萬詠夫婦和食品機械生產企業多次溝通,將類似的食品機械改造成能夠製作包坨的機器。

經過數月鑽研試驗,一條嶄新的包坨生產線上線,從食材入庫、清洗、切丁、上機等全程機械化,生產速度令人咂舌。原來一人一天的產量,機器只需幾分鐘就輕易完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萬詠和全體員工的辛勤努力,九宮鄉人的包坨好評如潮,在2017年和2018年連續奪得「鹹寧特色美食八大碗」和「鹹寧十大特色名菜」金獎,並且入選了《中國楚菜大典》。

逆境求變,年紀最大的網紅

背景板、三腳架、補光燈、話筒……記者注意到,萬詠的接待室儼然一個網紅直播間。

原來,為了擴寬包坨銷路,她最近惡補直播知識,還參加阿里巴巴組織的電商培訓,「參加培訓的都是年輕人,我年齡最大。」昨天,她剛拿到培訓結業證書。

在往年,春節前後都是餐飲業的黃金時期,今年卻因為疫情一片冷清。為了逆境求變,萬詠自己做起了網紅,直播帶貨,「直播這種方式能讓顧客更有體驗感,還能看到生產過程,這是一種很好的模式。」

原價66元2袋的包坨,現在只需49.9元便可包郵到家,想一飽口福的網友可掃描上方小程序碼下單購買。

相關焦點

  • 臺安「黃沙坨大集」:鞍山最著名的兩大農村大集,留住鄉愁的地方
    而黃沙坨鎮在鞍山最為出名的地方還屬黃沙坨大集,與原海城的大屯大集(先歸屬千山區)並列鞍山最著名的兩大農村大集。鞍山:臺安縣「黃沙坨大集」在鞍山逛大集,沒有人會不知道臺安縣的黃沙坨大集和原海城市大屯鎮的大屯大集,尤其進入冬季,農村大集的熱度不會隨溫度的下降而降低,反而會越來越高。
  • 轉轉酒·坨坨肉·酸菜湯
    入夜,在靠近靈堂附近的場壩上,人們擺上壇壇酒,燃起簧人,除亡者的妻室子女守靈外,親戚朋友和賓客們都去場壩上圍著簧火一邊喝喪酒,一邊唱喪歌、跳喪舞,通宵達旦。每逢年節,彝家姑娘常抱著一壇酒,壇內插上幾支麥管或金竹站在門口,逢人便勸酒,不喝酒不準通過。
  • 王老虎 | 鄉愁就是一枚梅乾菜包
    [引子]鄉愁就是一枚梅乾菜包,我在這頭,家鄉在那頭
  • 張曉舟:鄉愁,是一扇小小的廁所門
    《龍的傳人》是最為張揚的國族主義情感,而更普遍的,是一種「文化中國」的想像和傳承,或者說是「文化中國」的鄉愁。因為《美麗島》一歌以及其原住民身份,胡德夫有時容易招致政治誤讀,但他的音樂尤其是歌詞,都是非常文人化、充滿「文化中國」的想像和傳承的。
  • 有一種鄉村振興 叫留住鄉愁
    鄉村遊不僅是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還有最吸引遊客的文化基因——鄉愁。鄉愁,是一種風景。從「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鄉愁總是聯動著山水人家。家鄉的一庭一院一草一木,讓鄉愁變得具象而濃烈,即便海角天涯,總能觸景生情,讓人魂牽夢繞。鄉愁,是一種人情。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鄉愁總關乎著山河故人。
  • 保定黃土嶺白銀坨景區四大工程帶動當地農民脫貧
    河北新聞網訊(葛西勸、吳建章)投資2000多萬元,通往景區最後的6.9公裡水泥道路正在拓寬,即將完工;景區內10來個村莊的1000多套民房正在改造,其中復興村東平地的100多套已經完工,開始接待遊客;佔地4.5萬平米的停車場已經竣工;白求恩小鎮正在建設……藉助省首屆旅發大會的契機,保定黃土嶺白銀坨旅遊景區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將提升景區檔次和扶貧開發緊密結合,積極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 有一種鄉村振興,叫留住鄉愁
    鄉村遊不只是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還有最吸引遊客的文化基因——鄉愁。鄉愁,是一種風景。從「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鄉愁總是聯動著山水人家。家鄉的一庭一院一草一木,讓鄉愁變得具象而濃烈,即便海角天涯,總能觸景生情,讓人魂牽夢繞。鄉愁,是一種人情。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鄉愁總關乎著山河故人。
  • 五七農場裡的花花:全是在外會寧人的鄉愁
    五七農場裡的花花:全是在外會寧人的鄉愁常琦彪會寧五七農場裡的花花除了牡丹、月季、各類蔬菜花、糧食作物花以及從南方引進的鼠尾花外,大都是天然野生的。可以說人人都愛花,特別是會寧人。但出生於60、70年代的會寧人大都獨愛野花,因為是野花陪伴著童年長大,野花裡盛滿的都是情深意切的鄉愁。在五七農場,那隨處可見的各類野花肆意舒展著自己的美麗,不嬌氣,不挑剔,無拘無束。
  • 漂泊在外的遊子,是否都一份藏在內心深處的鄉愁
    漂泊在外的我們,就註定無家可歸。也許那個所謂的家只能在思念裡,在心裡吧!隨著時間的變遷,不知不覺已在外漂泊許久,也終懂得了鄉愁的滋味。鄉愁是漫漫歲月裡的一句關懷,是每逢周末的一個電話,是每逢佳節的一個問候,更是每逢春節的一張火車票。對於「家」這個字,以往總是顯得那麼平凡與簡單。
  • 網評:有一種鄉村振興,叫留住鄉愁
    鄉村遊不只是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還有最吸引遊客的文化基因——鄉愁。鄉愁,是一種風景。從「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鄉愁總是聯動著山水人家。家鄉的一庭一院一草一木,讓鄉愁變得具象而濃烈,即便海角天涯,總能觸景生情,讓人魂牽夢繞。鄉愁,是一種人情。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鄉愁總關乎著山河故人。
  • 蠶姑坨:徒步登山,賞原始景色
    雖然已進入冬季,可來蠶姑坨爬山的人依然很多。大家都是慕名而來,既為了它天然的原始景色,也為了山裡的特產,我也正是因此而來。01蠶姑坨蠶姑坨位於易縣西山北鄉沙嶺村西,此山地處京、津、保三角區。海拔800多米的蠶姑坨,在狼山東麓一改其「險」,盡展其「秀」。據蠶姑坨碑文云:「易州城南八十裡,有山曰郎山,巍巍高聳,上下百丈有餘,左右千有餘裡」。蠶姑坨是狼山五坨之最,又名姑姑坨,山勢險要,風景優美,山上有廟,勝景頗多,據史書記載,此處為燕昭王當年求仙之處。
  • 1把桂圓1坨黑糖,加麵粉,做個簡單的軟歐包,最適合女人吃的麵包
    1把桂圓1坨黑糖,加麵粉,做個簡單的軟歐包,最適合女人吃的麵包時下生活,在家做烘焙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在這個很多家庭都有烤箱的年代,家裡的女人們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樣樣出色,在家裡做包面、烤蛋糕,很多人都信手拈來,對於在家做麵包,我們經常做的一般都是大吐司
  • 都說鄉愁與月光相關,我的鄉愁卻藏在午餐肉餡餃子裡
    文|唐寶民世界上最能引起鄉愁的東西,大概就是月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光明亮的夜晚,滿地如水的月色,總能引起人們對往事無盡的懷念。但除了月色之外,還有一些東西也能引發人們的鄉愁,比如,對我而言,一片小小的午餐肉,就能引起我對一段逝去的日子的深切懷念。
  • 西北農村的死麵餅,是在外遊子們的鄉愁
    在外的日子裡,鄉愁開始漸漸地在某些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襲來,好似一習涼風掠過荒原,頗讓人感傷。當初的錚錚誓言已悄然滑落於歲月的風霜裡了,遊子的思鄉情結變得越來越濃鬱,越來越香醇。而唯有老家的死麵餅才能慰藉那久盼的家鄉味道。
  • 一坨一坨的,滷的非常有味道
    我們一行8個人,點了好幾個菜,最好吃的是牙籤羊肉,又嫩又香,還有犛牛肉,一坨一坨的,滷的非常有味道,蘸著辣椒麵,非常nice土豆值得一嘗,入口難忘,糌粑太好吃了。這些都是在成都吃不到的。
  • 故鄉猴橋鎮的「崩麻」小河 流淌著濃濃鄉愁
    村落坐西朝東,迎旭日東升,人家依坡坨而建,屋舍儼然,阡陌縱橫,加之青磚黛瓦的徽派建築與四周青樹翠野相映成趣,別有一番江南的婉約風韻。而門前的小河由北向南穿流而過,似是一玉帶鋪陳,給村莊增添了一抹獨道的靈蘊。也正因山水相依,風貌獨特,村落底蘊深厚,成為第五批國家傳統村落之一。
  • 泰順4個古村落,大多鮮為人知,寄託著在外遊子對的鄉愁
    她的家鄉在離溫州百公裡外,不能常常回去,那鄉愁無法得到寄託。還記得她說,只有鄉愁找到寄託,才無懼漂泊,就如三毛也說過,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隨我的腳步來看看泰順這幾處古村,寄託鄉愁於此,感受古韻盎然的氣息,感受久違的鄉土生活
  • 三線建設者舌尖上的鄉愁——一家東北餃子館的「憶」與「易」-新華...
    和面、擀皮、調餡兒、包餃子……在大廳中央的明檔廚房,隔著敞亮的玻璃窗,穿著白色廚師服的領班馬麗,帶著3位廚師正在裡面手腳麻利地包餃子,一套工序下來,一個個圓滾滾的餃子就擺在了案板上。    「擀的餃子皮勁道十足,秘制的餃子餡鹹淡相宜。」馬麗一邊包餃子一邊說,餃子館的所有食材都是當天清晨送來,餃子餡用的是新鮮的葷素食材調製,餃子皮採用專門的高筋麵粉製作。
  • 長治古村落 太行山上的鄉愁記憶
    位於長治市潞州區的申家大院這樣的村落在長治絕非少數,至少我們能列舉的就還有位於長子的「九連環」,院大牆高,是雄踞一方的氣勢,也是富甲一方的寫意,也許無意中還夾帶了山西人榮顯故裡、落葉歸根的家情懷,只是如今都成了我們觸摸鄉愁記憶最深刻的見證。
  • 嵊泗鄉賢包仁泉 致力於海島攝影,讓「記住鄉愁」變成文化自覺
    嵊泗鄉賢包仁泉 致力於海島攝影,讓「記住鄉愁」變成文化自覺 2020-05-09 2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