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在迄今發現的眾多彩陶中,那些紋飾尤其引人矚目。在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彩陶中,蛙紋是主要的紋飾之一。這些蛙紋,有的近於寫實,在彩陶上畫一個圓圈,代表蛙頭,圓圈下面有一條豎直線是青蛙的身體,直線兩側各畫兩條折線紋,並在折線拐角處畫幾道短豎線,代表蹼足,這些很容易讓人把它聯想成青蛙或人。到了馬家窯文化後期馬廠類型時期,蛙紋甚至簡化成了「W」形或「M」形的符號,這些符號的轉折處點綴著蛙的特點。這些變幻莫測、富有規律的蛙紋紋飾又記錄著怎樣的史前人類的故事呢?
因水患而崇拜
在馬家窯文化時期,除了蛙紋,還流行著一種紋飾——旋渦紋。旋渦紋是貫穿於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紋飾之一,旋渦紋和蛙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德國著名藝術史家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寫道:「原始民族的裝潢,大多數都是取材於自然界,他們是自然生態的模擬。」從旋渦紋的流行不難看出,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無窮無盡的水患一直困擾著先民。在出土於我省的馬家窯文化彩陶上,就有許多形態各異的旋渦紋,那些洪水,翻卷著巨大的浪花,動感強烈。
馬家窯文化時期,隨著農耕文明的產生,古老的先民逐步走出了大山,走近水源,開始墾荒種田,定居生活。這樣的生活,雖然可以讓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但是,水患卻時刻侵擾著他們,吞噬著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正是因為如此,代表水的旋渦紋便一直流行於馬家窯文化時期,進而蛙紋也流行開來。
據了解,目前發現的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址都分布於臨近河流的地方,如在涇水、渭水、白龍江、湟水等流域。可見馬家窯文化時期,先民會經常遇到洪水。於是人們就將所看到的事情用彩陶紋飾的形式記錄了下來。面對洪水的肆虐,如何戰勝它就成了先民最重要的現實問題。這時,人們注意到了蛙。
蛙圖騰
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天,在一個古老的馬家窯文化氏族中,大家一如往常般在田間耕作。這時,洪水瞬間吞噬了他們的家園,莊稼被衝毀,許多親人被淹死,大家沒有能力改變這樣的情況,只能時刻生活在被死亡籠罩的氛圍中,祈求上天庇佑。這時,細心的先民注意到了在氏族部落周邊經常能看到的蛙。洪水來臨時,它們可以在洪水中生存,洪水過後,又能在岸上生活。這在無法抵禦洪水的先民眼中,無疑是一件令他們崇拜的事情。
「除此之外,遇到洪水災害之後,如何更快地繁衍生息又是先民最重要的事情,而蛙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符合先民多子多孫的心理,這是先民崇拜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青海省圖書館研究員李智信說。
不僅如此,蛙還對降雨有著先天的預兆,也就是「蛙鳴雨至」的現象。趨吉避兇更是先民的願望。所以蛙這種既能預知降水,又有強大的生殖能力,還能在洪水中生存能力,正是當時先民所盼望擁有的,於是,人們開始崇拜蛙,希望能擁有或藉助蛙的能力來庇護自己的氏族。之後隨著原始先民宗教信仰意識的不斷發展,蛙,這個在氏族部落中深入人心的神靈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了這個時期的彩陶紋飾之中。到了馬家窯文化後期,也就是馬廠類型時期,蛙紋成了最流行的紋飾。
從蛙圖騰到蛙神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蛙的崇拜越來越盛。此時,他們就想像著有這樣一個人或神能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他具有蛙的能力,可以庇佑氏族。
裸體人像彩陶壺是我省馬廠類型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裸體人像彩陶壺的一側是圓圈紋和蛙紋,另一側的肩部表面捏塑有形象生動且憨態可掬的裸體人像,他長眼睛、大嘴、高鼻梁,雙臂做捧腹狀。裸體人像彩陶壺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人體全身裸體塑像。
「馬家窯文化的彩繪幾乎都是對稱的,一件器物的正面和反面,兩個側面都呈對稱狀。劉溥在《青海彩陶紋飾》中收錄了720幅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只有5幅不完全對稱,但也有關聯性,不對稱的只有兩幅。由此可以看出,裸體人像彩陶壺背面的蛙紋,與正面的人像應該是對稱圖案。」李智信說。這時人們對蛙的崇拜,已經漸漸開始變成對人的崇拜,蛙紋也發生了變化,它們不再象形,而是變得抽象化,被人化。那曲折的四肢仍有蛙的特徵,但又包含了一些人的屬性。
「蛙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看成人蛙合一的形象,人在嬰兒時期,姿勢保持著在母體裡的動作,四肢彎曲,與蛙的蹲姿雷同。孩子在哇哇大哭的時候,又與青蛙相似。人從哪裡來,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主要內容,當時的人們就懷疑人是由蛙轉生而來的,或者人又會轉變為蛙。人們希望自己就是蛙,能擁有蛙的能力,面對洪水等災害。」李智信說。就這樣,人們對蛙崇拜,開始轉變為對人或神的崇拜。而彩陶上的蛙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變得越來越像人,形成了神人紋。
到了馬廠類型時期,蛙紋更加抽象化,有的甚至只留下四肢做波折狀,簡化成了「W」形或「M」形的符號。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蛙紋完成了從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的演變。
女媧信仰源自於蛙崇拜
在每個中國人眼裡,女媧是人類的始祖。傳說混沌初開之時,洪水完全吞噬了整個人類,天地間只剩下伏羲和女媧兄妹倆,天神指引他們兄妹成婚,然後女媧用泥土捏造出人類,才使得華夏子孫從此得以繁衍。
「甘青地區彩陶流行紋飾中,蛙紋、旋渦紋等都應該與女媧有關,而且反映的可能是女媧造人並化萬物的主題。遠古時期,人們對水的崇拜和敬畏,使他們更崇拜水神。同時人們又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所以很多人是識其母而不識其父,所以最初擬人化的神,也只能是女神,女媧自然應運而生。」李智信說。
在《楚辭·天問》中記載著一個「臼灶(灶)生鼃(蛙)」的故事,講述的是商朝開國元勳伊尹的事情。這裡的「鼃」就是「蛙」。故事說,伊尹的母親在灶塘生下了一個孩子,就是伊尹。誰知就在此時,洪水來臨。伊尹的母親都顧不上伊尹,就獨自去逃難了。結果伊尹的母親在洪水中喪生,而伊尹卻躲過了一劫。這個故事,也有人這樣理解,說因為灶塘裡跑出一隻蛙,伊尹的母親匆忙逃走被淹死。洪水過後,卻在灶塘裡出現了一個娃娃。
「『臼灶生鼃』應該是後人的演繹和神話的結果,該傳說可能不是開始於伊尹,而是更早時期女媧傳說的重複和演繹。」李智信說。《莊子》中也記載:「灶有髻。」也就是說灶神是一個美女。《說文解字》中記載,「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從咼聲。」咼的本意原是指旋渦,又指女媧,後來又在發展中加上了女字旁,前面又加上了女。
而女媧的媧,正好與「蛙」同音。有學者按照兩者的意音關係推導,「媧」即「蛙」。「女媧」就是「雌蛙」的意思。「媧原本是洪水中逃出的人類始祖,後來被演變成了天神,成為了造物主,是生育人類的原始祖母。馬家窯文化中的蛙紋,以及旋渦紋等,或多或少都與洪水又一定的關係。這些紋飾反映的應該是『女媧造成化萬物』的信仰理念。這個神話傳說在原始社會晚期廣泛流傳,並隨著羌人不斷東進與南下,成為了中國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李智信說。(王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