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學界如何看南京大屠殺

2020-12-24 騰訊網

戰時,南京大屠殺產生世界影響,與國民政府「國宣處」有關

南京淪陷後第三天,已有部分外媒,如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紐約時報》等,開始報導大屠殺事件。但總體上,這些報導比較零碎,產生的國際影響很有限。①

田伯烈著《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

在事件的對外傳播中,影響最大、使其成為國際關注焦點者,當屬田伯烈(Harold John Timperley)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一書。田伯烈是澳大利亞人,自1920年代起長期擔任英國《曼徹斯特衛報》駐華記者。

關於該書的緣起,據曾任國民政府「國際宣傳處」處長的曾虛白晚年在其《自傳》中披露:「我們花錢請田伯烈本人及由其代約史邁士寫兩本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目睹實錄印行問世。此後,他照辦了;他的《日軍暴行紀實》與史邁士的《南京戰禍寫真》兩書,風行一時,成了暢銷書,達成宣傳目的。同時,我們又與田伯烈商定,請他做我們國際宣傳處不露面的主持人,以泛太平洋新聞社名義在美發稿……」

該書於1938年3月面世。除以英文原版在歐美各國廣泛發行外,「國際宣傳處」還組織翻譯推出了中譯本(名曰《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和日譯本(名曰《所謂戰爭》)。由蔣介石特批經費大量印刷分贈。②南京大屠殺由此廣為人知。…[詳細]

戰後,國民政府曾設專門機構調查大屠殺,蔣親自呼籲民眾配合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曾命各收復區調查「歷年遭受敵人屠殺案件」及因日軍暴行而死傷的人口。具體到「南京大屠殺」,當局先後成立了三個專門的調查機構。

「南京調查敵人罪行委員會」起步最早,至1946年2月, 已獲得500餘份資料, 涉及日軍在南京的屠殺、傷害、姦淫、劫奪、破壞、強制服役等罪行295882種。「南京市抗戰損失委員會」調查發現,日軍佔領期間,南京損失的各類財產,相當於法幣2萬億元。「南京大屠殺案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的任務是搜集大屠殺證據,「以供獻於遠東法庭」。經其調查,整理出大屠殺中有確實人證的案件2784件,包括槍殺1159件,刺殺667件,集體屠殺315件,燒殺136件,先奸後殺19件,炸死19件等。③

為調動民眾參與、配合調查的積極性,蔣介石還曾在《中央日報》上親自撰文呼籲。蔣在文章中承諾:「在敵人大屠殺下殉難軍民之遺屬,冤憤一日未伸,餘之責任一日未盡。……凡我同胞,其有身經當日大屠殺慘禍暨在敵偽暴力壓迫之下,受有各種枉曲者,餘均願詳知其事實及屠殺壓迫之主謀,……一經查明屬實,定處分別以戰罪提付審判。」(《中央日報》,1945年12月21日)

稍後,蔣更召見陳裕光等人,親自過問大屠殺專案調查進度。惜因內戰爆發,調查匆匆中止,未能給後世留下充裕的原始材料。及至1947年,國民政府將12月13日定為「京市忠烈紀念日」,並於同年12月13日舉行了首次公祭大會。…[詳細]

南京下關碼頭屍體堆積如山

四九建政後,大屠殺的歷史記憶雖未中斷,但側重點迭經變遷

四九建政後,南京大屠殺即進入了歷史教科書。如1950年出版的黨史教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初稿)》、1957年出版的「人教版」中學教材《中國歷史》第4冊中,都有關於大屠殺的內容。⑦此後各高校編寫的《中國現代史》教材中,也不例外。

但在冷戰局勢下,關於「大屠殺」的宣傳側重點已有所變化。在「反對美國扶植和武裝日本」等口號聲中,「大屠殺」常常與「美帝國主義」結合在一起。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將曾救助難民的歐美友人,指責為「美國鬼子點名,日本鬼子執行」,如金陵大學教授貝德士,即被指「參與了當時南京的大屠殺。他一面在金大向同學們傳布親日思想,一面和日寇串通,在『招人做工』的名義下,把大批的中國難民移交給日寇,讓日寇集體屠殺了」(《金陵大學對美帝的控訴》,《人民日報》1951年1月31日)④

同時,因為種種政治原因,關於大屠殺的研究也未能展開,乃至於梅汝璈撰寫的《關於谷壽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殺事件》一文,也被指責為煽動「民族仇恨」、「鼓吹戰爭報復」。80年代以前,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書籍,僅有1962年高興祖編著的《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此書直到1979年,才用「內部出版」的名義,從油印本變為白皮書。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學會副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在1970年代末進入南京大學歷史系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生,是「文革」後最早的一批研究生。據他回憶,「可以說我一直在南京求學,但我們的老師從來不講南京大屠殺,教科書也不提,任何中國近現代史的書籍都不提。」⑤

及至1982年,日本發生篡改教科書事件,稱南京大屠殺發生的原因是「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南京市開展了1949年以來首次文物普查,以保護大屠殺遺址、收集日軍罪證,並籌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此後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研究逐漸成為顯學,大量相關資料集和專著相繼問世。

簡而言之,80年代以前,關於大屠殺的歷史記憶雖未中斷,但其宣傳側重點則有所偏離,研究則一度停滯。自80年代至今,關於大屠殺的宣傳與研究,已基本回歸正常。…[詳細]

在南京,日本士兵用手推車搬運從商店裡搶到的贓物。照片前方是大約五十具被害中國軍人和平民的屍體

迄今,關於大屠殺,中日史學界在諸多問題上仍未達成共識

迄於今日,中日史學界關於大屠殺的基本性質與主要責任歸屬,早已達成共識。仍存有爭議者,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遇難者的身份及具體數字。二是事件過程具體細節的還原。

自2006年底至2010年1月底,曾由中國外交部與日本外務省主持、組織中日兩國歷史學者,開展「中日共同歷史研究」。該項目,適足以反映上述分歧。關於前者,日方報告的說法是:

「日軍對俘虜、殘兵、便衣兵以及部分市民進行了集體的或個別的屠殺,同時強姦、掠奪,放火事件也頻繁發生。因日軍的屠殺行為而導致的死亡人數,據遠東國際軍事裁判的裁決達20萬人以上(對於松井司令官的裁判書是10萬人以上),1947年南京戰犯裁判軍事法庭公布為30萬人以上。中國的見解是以後者的裁判為根據。日本的研究中,有以20萬人為上限的,還有4萬人、2萬人等各種推算。對於犧牲人數的各種不同說法,其背景是由於對『虐殺』(非法殺害)的定義、所定地區、期間、埋葬記錄、人口統計等資料的驗證上存在差異。」⑥

在研討中,日方學者還曾提出如下意見:「其一,如果將戰後東京審判和南京國防部軍事法庭的判決當作歷史事實本身,而不引用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這對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是否尊重?其二,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中被屠殺者與陣亡者有無區別?平民與軍人的比例是多少?」日方並建議就此展開具體討論。

關於後者。日方學者意見頗多。譬如,日方認為,「日軍方面並沒有……制定有計劃有組織屠殺俘虜的政策。」「(中方採用的)有些史料本身是否真實,應該考證後再引用……另外,如何選擇史料也很重要,選擇不同的史料其結論也會不同,如拉貝日記中既有關於日軍的暴行,但同時也有對南京國民政府及守軍的批評……」。此外,雖然中方提出了異議,但「日方最後提交的文本中沒有刪除南京大屠殺中國方面次要責任的論述」,「沒有修改關於中國軍隊焚燒南京很多建築物的敘述」。綜上,大致代表了日本主流學術界關於大屠殺的基本意見。⑦

因為很難在遇難者數目上達成一致意見,「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實際上迴避了該問題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在美國披露的一批檔案中,發現了田伯烈於1938年1月寫下的未刊電稿,該電稿稱:「自從幾天前回到上海, 我調查了日軍在南京及其他地方所犯暴行的報導。據可靠的目擊者直接計算及可信度極高的一些人的來函, 提供充分的證明……不少於30萬的中國平民遭殺戮, 很多是極其殘暴血腥的屠殺。」⑧這很可能是關於「30萬」這一數字,最早的出處。…[詳細]

1938年1月,日軍在南京開設慰安所,圖為日軍官兵擁擠在慰安所旁

注釋:

①孫宅巍:《論南京大屠殺真相的早期傳播》,《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②朱成山:《世界上第一本南京大屠殺史書之考證》,《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③張連紅:《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案的社會調查(1945—1947)》,《江海學刊》2010年第1期;④劉燕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憶(1937—1985)》、《抗日戰爭研究》2009年第4期;⑤《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殺》,南方都市報2013年12月18日。⑥轉引自榮維木:《中日共同歷史研究中歷史認識的異同——以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為例》,紀念抗戰勝利65周年學術研討會,2010;⑦張連紅:《如何記憶南京大屠殺——中日共同歷史研究中的學術對話》,抗日戰爭研究2010年第4期;⑧吳天威譯《美國新公開的有關「南京大屠殺 」的檔案資料》,《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2期。

相關焦點

  • 日本有人竟指南京大屠殺為「二十世紀最大謊言」!!!
    南京一月十三日消息:日本國大阪府暨大阪市政府最近準許日本右翼勢力在大阪國際和平中心召開所謂「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南京大屠殺』的徹底檢證集會」。此舉遭到中國人民和日本友好人士的同聲遣責和強烈抗議。
  • 「南京大屠殺」一詞是怎麼來的?
    這個詞已經成為被中外史學界、新聞界、司法界、外交界、軍事界等廣泛應用與認定的專業術語。不過「南京大屠殺」一詞是這麼來的?是誰先用起來的?美國人喬治費奇,曾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1938年初,他把馬吉拍攝的膠片藏在大衣裡,冒險帶到上海……1938年3月1日到達香港的當天,他立刻應廣東省政府主席吳鐵城的邀請,做了「日本兵在南京」的演講,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
  • 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
    來自琦玉縣的チーター:大屠殺的數字肯定是捏造啊,30萬人從物理角度看都是不可能的。來自大阪的シンガプーラ:我問過實際去過南京的人的孩子(超過70歲了),據他爸爸說,當時日本軍隊並不擁有能夠殺死幾十萬中國人的軍隊人數與武器,30萬的數字必然是捏造的。
  • 應該如何正確解讀日本現存南京大屠殺史料
    一、「南京大屠殺」(南京大虐殺)雖一度被日本大屠殺派的主流作為1937年末南京淪陷時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的正名。如洞富雄等先生的著作,但在日本不是通稱。東京審判時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稱呼是「南京暴虐事件」(日文漢字與中文同。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一開始她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給她做過20餘年翻譯的常嫦說, 松岡環不僅承受著「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攻擊」,還面對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日本人的戒心」。每年,她都會組織日本市民到南京進行歷史尋訪,還通過召開證言會、和平集會等方式,向日本民眾展示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
  • 《辛德貝格:在南京的106天》 重現南京大屠殺見聞
    當日,百餘名青少年、僧侶和國際友人等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祭場內,手託紅燭、低頭默哀,為30萬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守靈暨燭光祭活動。新華社記者 孫參/攝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當天,由本報記者擔任學術顧問的紀錄片《辛德貝格:在南京的106天》,於17時40分在江蘇衛視播出。據了解,該片還將於14日22時在央視10頻道《探索·發現》播出。
  • 公祭日系列3:當年日本如何屏蔽南京大屠殺信息?
    公祭日系列3:當年日本如何屏蔽南京大屠殺信息?1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幻想重現當年八旗清滿路線:先佔領東北,經略東北後,再來撕開山海關挺進中原,「謀略」發揮作用後,由漢奸引路,以漢制漢(清有吳三桂,日有汪精衛),在徵服過程中,大規模屠城。南京大屠殺,就是明末「揚州十日」的現代版本。
  • 南京大屠殺與日本僧侶
    其中,總寺院設在京都的真宗大谷派東本願寺,以及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西本願寺這兩個寺院各自擁有近1萬所的寺廟和1000萬人的門徒,屬於日本佛教中相當大的一個團體。下文就這兩個寺院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所作所為進行研究。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一開始她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給她做過20餘年翻譯的常嫦說, 松岡環不僅承受著「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攻擊」,還面對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日本人的戒心」。每年,她都會組織日本市民到南京進行歷史尋訪,還通過召開證言會、和平集會等方式,向日本民眾展示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
  • 日本作家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知恥近乎勇
    日本作家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知恥近乎勇2015年4月,村上春樹接受日本共同社採訪時表示,日本必須反覆向中國、韓國等國家道歉。「對歷史問題的認識有重要意義,日本的老實道歉是重要的。日本需要一直道歉,直到這些國家說,『我們無法完全忘記過去,但你的道歉足夠了,我們讓它過去吧。』」兩年後,村上春在其新著《騎士團長殺人事件》中寫到:「1937年12月在那兒發生了重要的事件」,「也就是南京大屠殺」。「日軍對戰俘和當地民眾實行了大規模的屠殺……死亡數是40萬……」村上春樹說南京大屠殺中有40萬中國人喪生,他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態度非常鮮明。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 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 南京大屠殺耄耋倖存者苦等日本政府道歉
    記者陳旻攝  大公網4月4日訊(記者陳旻 南京報導)「今天是清明節。親人受害80年了,也是我們痛苦懷念的80年。」今年90歲的葛道榮老人,手捧花束,艱難站立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單牆」前,難抑哀傷。十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和家屬以及遇難者遺屬代表,與其共同在此進行清明家祭。
  • 在南京大屠殺中比賽殺人的兩名日本軍官,他們後來如何?
    在我們的初中課本上有這樣兩個人,野田毅和向井敏明,這兩個人在南京大屠殺中搞殺人比賽當作功績,被日本媒體大肆報導,但是課本上卻沒有說這兩個人最終的結果如何,他們是死在了戰場上,還是回國過普通人的生活,亦或者被判刑了呢?
  • 南京大屠殺與日本僧侶
    其中,總寺院設在京都的真宗大谷派東本願寺,以及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西本願寺這兩個寺院各自擁有近1萬所的寺廟和1000萬人的門徒,屬於日本佛教中相當大的一個團體。下文就這兩個寺院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所作所為進行研究。
  • 日本皇族與南京大屠殺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據史料記載,日本皇族有10人參加了進攻南京與大屠殺的犯罪活動。第一個便是朝香宮鳩彥親王,日本天皇裕仁的叔父。
  • 「通州大屠殺」:日本右翼認為可比南京大屠殺
    都是中國人,在中國軍隊中,就有紳士風度,被日本人招收當了偽軍,就變成了野獸。要真的把這件事寫進教科書,是不是應該這個寫法?「日軍把我同胞訓練成惡徒,以至姦殺日人……」 日本方面,討論和中國的戰爭,經常提到通州兵變,並每每提到「通州大屠殺」。 那麼通州兵變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通州兵變過程簡單,沒有什麼太多好寫的。
  • 期刊《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2019成績單
    >以研究南京大屠殺歷史和日本侵華史為主2019年總計出版4期中文刊、2期英文刊、1期日文刊其中英文刊和日文刊遠播美國、英國、日本等中國以外402019成績單      《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於2018年初正式創刊,其前身是2008年創刊的《日本侵華史研究》,2017年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位列「歷史學」欄目入選的16家C刊集刊第10位。
  • 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資料
    南京大屠殺作為一場血淋淋的反人類大屠殺事件讓整個世界都發出了憤怒的抗議,日軍罪惡滔天的行為是對人性的抹殺,然而面對這一悲慘事實,日本居然到了現在仍舊不能正視這一問題,他們這種迴避、淡化事實的行為讓人們非常的憤慨。
  • 日本士兵日記中的南京大屠殺殺俘虜細節
    一個40多歲的日本人在會議廳門口被服務員攔住了。這個名叫池上雅夫的日本人是來洽談一筆生意的,但服務員告訴他,這裡正在進行的是一個關於《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的出版首發會,不是他著急趕往的洽談會。《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中新發現和披露的史料: 日本人筆下的大屠殺 1.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部作戰課課長西原一策的「作戰日誌」: 12月4日 晴 ……第十一師團輜重隊將十二三歲的少女強行帶走,並在行軍途中加以凌辱。
  • 日本第一部以中國人的視角,講述南京大屠殺的長篇小說
    ;第三,整部作品所展開的背景或者所表現的中心內容,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軍侵佔中國首都南京城,或者說日軍所製造的南京大屠殺,以及侵佔和屠殺事件所釀製的深刻後果。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此理解為這只是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的作品,作者在如實地、真切地描述了南京大屠殺的同時,更多地給人們提供了關於人性、戰爭以及日本與中國乃至世界的思考。關於這部小說的梗概或內容,限於篇幅,我這裡不能充分展開。我只想引用一段,來說明一個日本作家在做這樣的描述時,他的內心應該有多麼的痛苦和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