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土耳其海峽的第二座大橋徵服者蘇丹邁赫邁特大橋,建於1988年,全長1090米
免費搭車當然是搭便車的首選理由;但搭便車本身及途中各種稀奇古怪的經歷,似乎反客為主地成為主要目的。
示意圖
無意間「搭上便車」的體驗似曾相識:開車的朋友在聚餐後順路載你一程;登山途中認識的陌生人有車,順道下山。但這種不期然的便車和逐漸成為一種「次文化」的搭便車,顯然是兩碼事。
搭便車示意圖
那麼,站在路邊等車、既漂亮又浪漫的身影,究竟是如何在南歐是怎樣呈現的呢?土耳其搭便車又是怎樣的情形?
示意圖
巴爾幹半島
在整個東歐或巴爾幹地區搭便車,可能有大半的機會,會被土耳其的卡車司機「撿」上車。
土耳其
土耳其是歐洲與亞洲間的陸橋;所有從西亞、中東運往歐洲的貨物,總要經過土耳其,貨運業因而在土耳其成了一門熱絡的生意。貨車司機,像一群日日夜夜工作的公蟻,馱著笨重的貨櫃,沿著相似的路線來回穿梭,織起歐亞間綿密的物流網絡。
地跨亞歐的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如果事先知道土耳其卡車慣常使用的路線,搭便車簡直比坐巴士還有效率。這些司機長途駕駛,從伊斯坦堡到德國慕尼黑的路線,常常一開就是好幾天,有個人相伴,沒什麼不好的。
土耳其伊斯坦堡
搭便車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順道觀察公路的地緣政治與物流經濟學:哪些貨物被哪些消費者需要、貨物被生產與被消費的地點、它們之間的流量與流向,以及政治與市場偏好,如何與卡車行駛路線相互關聯,並造就航線與公路的鋪設。
土耳其海峽
由此,搭便車或許也能作為一種田野調查的方法,儘管抽樣誤差免不了。但這並無礙以偏概全地看到各個國家的各種片面;那些便車經歷,關於所處的國家,也總是足夠說明些什麼。
土耳其海峽
土耳其周邊
希臘的物流,從希臘運送商品去奧地利,再從奧地利分送到歐洲其他地方,回程則把各種日用百貨運回希臘。無論希臘的經濟再怎麼軟弱而潦倒,希臘人對希臘的自豪仍像雅典衛城的巖盤般堅硬。
希臘語土耳其
通往渡輪碼頭的公路,在地理空間中繞了遠路,卻在地緣政治的心理距離上抄了捷徑。
希臘語土耳其
從希臘到奧地利,貨車不取道和希臘相鄰的阿爾巴尼亞,反而上渡輪、橫越亞得裡亞海,到了義大利再繼續北上。
為何多此一舉,不直接走陸路、從阿爾巴尼亞北上?
地表起伏圖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花太多時間,在希臘人看來巴爾幹那些國家不僅公路質量不好,也不是申根區,每過一次邊境就是各種文件手續,太過麻煩。
巴爾幹半島
A2高速公路幾年前才完工,就是為了方便希臘卡車接上渡輪,甚至還被納編進歐洲高速公路網,一路可以開去葡萄牙。
示意圖
在中歐想往義大利半島走,攔希臘車牌的卡車準沒錯;如果想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前進,土耳其卡車則多半不會讓人失望。畢竟,義大利和希臘現在同是歐盟內的好朋友;保加利亞,以及大半個巴爾幹半島,曾經都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版圖。
奧斯曼土耳其
示意圖
搭便車,可以見證歐洲國家那些前世今生的恩怨情仇。
如今搭便車已經是羅馬尼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羅馬尼亞便車史中最戲劇性還帶點諷刺意味的一幕,恐怕會是1989年,當時被驅趕的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嘗試搭乘直升機逃出首都不成,竟是一路攔便車繼續他的逃亡之旅。
羅馬尼亞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是跟西方陣營關係較好的其中一個,他曾在許多事件中變換立場,挑戰老大哥的指揮。
齊奧塞斯庫
在人煙稀少的郊外,從直升機回到地面,開始站在路邊攔起便車。最初讓他上車的有醫生、有小官員,卻都一一謊稱引擎出了問題,將他請下車。最後被一個便車司機說服躲進學校裡;剛進門,便被校方反鎖在屋內。無計可施的他不久後被捕。
羅馬尼亞
回看冷戰時期羅馬尼亞的處境,「搭便車」或許是個有趣的類比。國際爭霸的主流敘事與競爭規則,缺乏資本與話語權的羅馬尼亞無力決定,只能在國際角力的一來一往之間「搭上便車」,找到槓桿的施力點,造就了羅馬尼亞在兩個陣營之間斡旋的「搖擺政治學」。
由此,也可以這麼說:羅馬尼亞在冷戰時期大敘事中缺乏自主性的事實,卻也成為在國際權力之中運作時,少數的自主性來源之一。
搭便車,可以在單調的移動過程中找到浪漫,也逐漸學會相信人性,相信人性可以帶領人類找到更好的方向。但在那些塵土飛揚的公路邊,也許還見證了羅馬尼亞的立身之道。
示意圖
土耳其
除了趕著將各類食物送往歐洲核心,供德國人、法國人大快朵頤外,這些貨運卡車本身就是一個個流動的宴席。尤其土耳其司機長途駕駛,一日三餐有大多要在公路邊解決,要麼消費不起西歐高昂的物價,要麼歐洲食物不合他們的胃口,於是每個司機都會帶簡易但俱足的廚具、食材在車上。
搭便車
每個貨車司機都準備了幾張凳子在車上,或許就是為了在排隊等待過境時,方便前、後輛的卡車司機加入喝茶談天。那些卡車司機或者精心、或者隨意的鋪張,桌桌菜色不同,像場輪胎旁的流水席——人移動,菜也跟著車移動。
塞拉耶佛
從馬馬拉海畔的大城,一路向東開進安納託利亞高原。像是奧斯曼帝國時代的商人一樣,司機帶著要賣的東西,沿著公路一站站地,親自拜訪客戶,送貨兼聯絡感情。線上平臺,在這裡如公路邊被揚起的沙塵般虛幻。
示意圖
埃吉爾迪爾曾是一個在兩個字母之間祛除厄運、在兩個季節之間交換生計的小鎮。在土耳其人的統治之下,這裡的名字從希臘文的「阿克羅蒂裡」,變成土耳其文,意思是「彎曲的」,帶點不吉利的意味;於是在1980年代,又改名埃吉爾迪爾,只低調地更動了兩個字母的順序,意思是「她在紡紗」。
土耳其
這裡每周四都有市集,而8月至10月間的10個周日,山上村子裡的約留克人也會來這裡出售蘋果、山羊等,然後購回冬天用的東西。偶爾迷信的人,也善於交易,並在互通有無之中調節生存敘事,因而同時又是務實而理性的。
奧斯曼
巴爾幹地區傳統服裝 1905年
「旅」這個字,在從前只有「純粹移動」的含義;這個不帶感情的意象,現在或許還殘存在「商旅」、「旅次」之類功能性的用語之中。
示意圖
不管怎麼說,在交通不方便的年代裡,「移動」很難有愉悅的情緒摻雜其中,直到「遊」這個字開始被加在「旅」後面。但就算「旅」這個字看起來不再痛苦折騰或顛簸崎嶇,移動的過程還是鮮少被人當作是旅行樂趣的來源,而只是一個無可避免的過程。當然,那些鐵道迷的鐵路紀行還是少數的例外。
土耳其
在帝國時代,土耳其則有許多給商人歇腳的驛站。這些驛站和公路架起了帝國的軀幹,卻也隨著帝國被肢解而逐漸消失;今日倖存的或者成了博物館之類的地方。